⑴ 建设投资包括什么
建设投资包来括固定资产投源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其他资产投资三项内容。
概念:
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其他资产投资三项内容。
建设项目总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在选定的建设项目上所需投入的全部资金。
建设项目按用途可分为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
从工程项目而言又可分为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
估算方式:
形成固定资产费用的估算。
设备购置费的估算。
安装工程费的估算。
预备费的估算。
⑵ 项目建设投资与资产的折旧摊销原值如何对应起来
你所给出的成本费用里有房屋及建筑物原值、机械设备以及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但是,在估算项目建设投资里的科目只有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即在估算项目建设投资里的科目没有列出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实际上,如果项目建设投资科目里没有列出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那么在计算成本费用时,通常不可能凭空冒出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数据来。初步判断,原文把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都包含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里了,即工程建设投资里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还有3603万元的无形资产和954万元的递延资产,这个数据应该是原始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本费用里的房屋及建筑物20986万元和设备38801万元。
当然,如果在建设投资里的64343万元不含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那么在成本费用里也就没有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摊销。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投资64343万元全部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计算出房屋及建筑物原值22586万元,设备41758万元,合计64343万元。
⑶ 房屋用于出租,房价在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地价在无形资产核算,是否正确
不正确,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权不与地上建筑物版合并计权算成本的情况,仅允许出现在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的时候。通俗一点说就是土地使用权单独计价的前提是地上建筑物为自用。
企业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土地使用权的用途也发生变化,将转换为用于出租、增值目的,土地使用权也应转入投资性房地产。
⑷ 建设单位办理土地证书的费应计"其他投资-无形资产"还是"待摊投资"中
土地证的公证费、登记费列入开发成本——前期费用;
项目营销策划费列入销售费用——营销费用
常年律师服务费列入管理费用——律师费
土地证直接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⑸ 固定资产,递延资产,无形资产都是由建设投资的哪部分构成的
固定资产投资由设备及工器具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工程建设其他投资组成
⑹ 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是单独作为无形资产还是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自建建筑的土地使用权呢
企业将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用于出租或者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应当将该土地使用权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假设上述投资性房地产原为企业自用的土地使用权,按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后采用的计量模式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1、如果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则:
借:投资性房地产
借:累计摊销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之后各期间,仍按原摊销期限分期摊销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
2、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则:
1、如果转换当日,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借:累计摊销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如果转换当日,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的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借:累计摊销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无形资产
3、转换后,各期期末,根据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者: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6)无形资产费用计入建设投资吗扩展阅读: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1、企业外购、自行建造等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定的成本,借记本科目(成本),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2、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成本), 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
同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因转换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应转入当期的其他业务成本,借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同时,转换日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时候,因转换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部分应转入当期的其他业务成本,借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3、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改良或装修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贷记本科目(成本),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
4、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5、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
贷记本科目(成本),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6、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 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同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借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
⑺ 投资性房地产转自用,需要将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分别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吗
(1)外购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按要求计提摊销;
(版2)企业在外购的土权地上购建厂房、办公楼等自用固定资产时,在资本化期间内,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的累计摊销计入购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即记入“在建工程”,待完工后停止资本化。在固定资产建造期间土地使用权一直是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
(3)企业将自用的厂房、办公楼等出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时,其占用的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也应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因为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也是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但此时土地使用权与相应的厂房等资产是分开核算的;
(4)企业持有的准备增值后出售的土地使用权,在企业董事会等做出相关决议时,要将土地使用权由无形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
(5)外购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建筑物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
(6)企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的,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⑻ 2012年造价师案例分析,建设投资全部形成固定资产,但没有说建设期贷款利息是形成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
要看是否完工,完工了形成的利息是不计入固定资产的
⑼ BOT建设项目应如何作会计处理
BOT建设项目具有民营化、全额投资、特许经营期和垄断经营4个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以权换权”的融资经营方式。在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投资商不拥有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即项目投资建设主体(特许经营期内的运营主体)并非项目产权主体。因此,这就对其会计实务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在BOT模式下,项目投资建设主体如何确认投资形成资产的属性,决定着投资成本的计量和摊销方法,进而影响到项目运营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合理性。但是,无论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还是会计实务上,对于BOT模式下建设项目所形成资产属性的确认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至今尚没有明确和规范统一。会计实务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建设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建设项目作为长期债权投资处理;项目建设成本作为长期应收款处理;建设项目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对BOT建设项目资产属性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笔者认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三条“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在BOT方式下,项目建设投资商经济活动的实质可以描述为:通过投资建设“自创”取得了项目一定期限的专营权和收益权。因此,应当确认其投资形成资产的属性为无形资产。而且,资产成本的计量也不应等同于一般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进行计量。因为专营权是在项目建成并经业主验收合格后授予的,开发建设者对项目的全部投入,应视为取得专营权的完全(外购)成本予以资本化。况且,项目建设成本在本质上属于代建成本,相应地,用于项目的借款所产生的利息,也应当予以资本化。同时,BOT项目的建设成本最终形成并按“无形资产”核算这一理论成立后,投资商就可以以项目合同约定的经营收益期为期间,按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成本。笔者认为,这种会计处理办法应当得到认可。
⑽ 某工程项目,初始投资2000万元,建设期1年,预计投资的90%形成固定资产,10%形成无形资产,第
固定复资产总额=2000*90%=1800万元,无形资产制=2000*10%=200万元,折旧和摊销均按10年计算
每年固定资产折旧=1800*(1-5%)/10=171万元,每年摊销=200/10=20万元
其中总成本不能区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按总成本计算,
第2年末净利润=[2000*1*90%*(1-5%)-900]*(1-33%)=542.7万元
第3年末至第11年末净利润=[2000*1*(1-5%)-900]*(1-33%)=670万
因此现金流如下:
第1年初-2000万元
第1年末-400万元
第2年末:542.7+171+20=733.7万元
第3年末至第10年末:670+171+20=862万元
第11年末:862+400+1800*5%=13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