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购入无形资产分期付款的分类
长期应付款的现值=20×4.3295=86.59(万元)(已知5年期5%利率,其年金现值系数为.3295),故无形资产--商标权的入账价值为86.59万元。2009年度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额=86.59×5%=4.3295(万元)。
(1)2009年1月,无形资产下现值为:
100*20%*4.3295=86.59(万元)
未确认的融资费用=100-86.59=13.41(万元)
借:无形资产 8659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34100
贷:长期应付款 1 000 000
(2)2009年12月付款时:确认融资费用——财务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借:财务费用 4329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43290
(3)2010年12月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借:财务费用 3546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5460
(4)2011年12月付款时:确认融资费用 ——财务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
贷:银行存款200 00
借:财务费用 2723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7230
㈡ 分期付款购入的无形资产,并分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1、购入无形资产(支付分期,余款暂估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专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属—暂估—XX公司
2、无形资产摊销(当期摊销)
借:管理费用—摊销费
贷:无形资产
3、收到XX公司交来发票
借:应付账款—暂估
贷:银行存款
㈢ 购入无形资产分期付款的分类有哪些
长期应付款的现值=20×4.3295=86.59(万元)(已知5年期5%利率,其年金现值系数为4.3295),故无形资产--商标权的入账价值为86.59万元。2009年度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额=86.59×5%=4.3295(万元)。
(1)2009年1月,无形资产下现值为:
100*20%*4.3295=86.59(万元)
未确认的融资费用=100-86.59=13.41(万元)
借:无形资产 8659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34100
贷:长期应付款 1 000 000
(2)2009年12月付款时:确认融资费用——财务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借:财务费用 4329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43290
(3)2010年12月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借:财务费用 3546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5460
(4)2011年12月付款时:确认融资费用 ——财务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 200 00
贷:银行存款200 00
借:财务费用 2723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7230
㈣ 分期购入的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开来的发票,单笔入账,单笔摊销吗
分期购入的无形资产,如果是不可分割的,不可以根据开来的发票,单内笔入账,单笔摊销。容
整体购入的无形资产,必须一次性入账,整体计算摊销。不可以根据付款来分期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并确认摊销金额。
购入
借:无形资产 全额
贷:其他应付款 全额
付款
借: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摊销
借:管理费用或相关科目---无形资产摊销 按全额计算
贷:累计摊销 按全额计算
无形资产整体购进,并开始受益,就应该全额分期摊销
㈤ 分期付款购无形资产如何入账
购入无形资产复(支付分期,余制款暂估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暂估—X公司
无形资产摊销(当期摊销)
借:管理费用—摊销费
贷:无形资产
收到X公司交来发票
借:应付账款—暂估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通常是按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初始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备考初级会计,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初级会计考试的相关信息,请关注环球快问会计在线。
关注环球网校快问分期付款购无形资产如何入账
㈥ 关于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范围
财政部 国家税务抄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文件规定:
二、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含1月1日,下同)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因此,07年5月份用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09年5月份取得增值税发票,不可以抵扣。
热点问题答案谨供参考,具体执行以最新税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为准。
㈦ 无形资产分期支付的账务处理
1、购入无形资产(支付分期,余款暂估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暂估—XX公司
2、无形资产摊销(当期摊销)
借:管理费用—摊销费
贷:无形资产
3、收到XX公司交来发票
借:应付账款—暂估
贷:银行存款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分期付款购资产,应该按照分期付款金额的现值入账,也就是按照300万 100万的折现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因为公司的欠款期限较短 所以也可以按照分期付款额来确认入账价值。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会计分录是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7)分期付款无形资产税务扩展阅读: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项目,必须具备其生产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因为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某一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在会计实务中,要确定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需要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做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可靠计量,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㈧ 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税务如何处理
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探讨
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有些业务的会计处理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收入准则”)中,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业务核算就如下规定: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但该类业务涉及到增值税时,收入准则并未对其账务处理作出规定,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以下简称“指南”)中对“长期应收款”科目予以讲解时提出:“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此处的“相应”该如何理解,实务中又该如何操作没有进行具体阐述。与此同时作为购买方的债务人,随之也就会产生“长期应付款”债务。正如指南中对“长期应付款”科目予以讲解时所述:“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而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付款购买的资产,就应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价款总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在这一科目的介绍中,甚至连上述“相应”两字提也未提。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讲解,不可能细致到对所有业务的所有可能性的处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实务中发生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业务时,购销双方进行账务处理没有依据。
一、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现状
对上述增值税的处理,下面通过实际举例分别予以具体分析。
[例]20×5年1月1日,乙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向甲公司购入一套大型设备(为方便起见,假定不需安装),合同约定的购入价格为2000万元(含增值税),分5年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支付。在现购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购买价为1600万元(含增值税)。
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方法一:购买日支付增值税
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假定甲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这也就意味着乙公司在购入大型设备的当日,支付了增值税额,并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是:乙公司支付的增值税额是2000+1.17×17%=290.6万元呢?还是1600+1.17×17%=232.48万元呢?由于是在对方销售时就支付,购买方肯定只愿也只需承担1600+1.17×17%=232.48万元增值税额,则不含税价2000÷1.17=1709.4万元需在以后5年每年末等额支付。购买方乙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5年1月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160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3418800
贷:长期应付款 17094000
银行存款 2324800
据:各年付款额的现值=现购方式下应付款项金额
有:232.48+(1709.4+5)×(P/A,i,5)=1600
由插值法得出:i=7.93%
按实际利率7.93%编制分期付款融资费用摊销表,见表1。
(2)20×5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时:
借:长期应付款 3418800
贷:银行存款 3418800
借:财务费用 10844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084400
(3)20×6年、20×7年、20×8年、20×9年末账务处理同(2),只是分摊金额略有差异。
上述处理是假定甲公司在发出商品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收到增值税额时所做。但在实务中行得通吗?一方面,乙公司既然是采用分期付款购买该设备,通常情况下就不会将增值税额预先支付;另一方面,就算是乙公司愿意先支付增值税额,其该承担的增值税按上述的方法是以现购方式下的购买价1600+1.17万元为计税依据的。但作为销货方的甲公司,难道不可以向乙公司索取2000+1.17×17%=290.6万元的增值税吗?毕竟协议约定乙公司的2000万元货款是分5年于每年末等额支付的。
方法二:在最后一笔款项支付时一并支付增值税
2007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中假定甲公司“收取最后一笔货款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此,对乙公司而言只需在支付最后一笔货款时支付增值税额,同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乙公司在购入设备时,按约定就应承担2000万元的债务。
(1)20×5年1月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160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20000000
据:各年付款额的现值=现购方式下应付款项金额
有:(2000+5)×(P/A,i,5)=1600
由插值法得出:i=7.93%
按实际利率7.93%编制分期付款融资费用摊销表,见表2。
(2)20×5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时:
借:长期应付款 40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0
借:财务费用 12688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268800
(3)20×6年、20×7年、20×8年、20×9年末账务处理同(2),只是分摊金额略有差异。
上述账务处理同样存在问题。因为例题中的假定与有关税收法规相悖。《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33条规定: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具体为“采取赊购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也就是说甲公司本应在每年末收取款项时计交增值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乙公司在每年末支付款项时,承担增值税负税义务。但上述账务处理并未体现。关于这一点,从甲公司的账务处理看更能说明存在的问题。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方法一:购买日支付增值税
20×5年1月1日销售时:
借:长期应收款 2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600+1.17) 13675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1600+1.17×17%) 23248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0000
这样处理,作为债权债务双方,从长期应收款(2000万元)和长期应付款(2000万元)账面而言是一致的。但这种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销售方是不会接受的。因为,销售方在当期并未收到款项,但却要在销售的当期交纳全部的增值税额。
方法二:在最后一笔款项支付时一并支付增值税
20×5年1月1日销售时:
借:长期应收款 1709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0+1.17) 136752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3418800
因为按约定,增值税销项税额是在收取最后一笔款项时计收。而上述销售业务协议约定的金额2000万元中的不含税价是1709.4万元,其在以后的5年等额收取,销售实现时的公允价值1600万元的不含税价是1367.52万元,就是销售方的销售收入,两者的差额341.88万元为销售方未实现的融资收益。至于增值税款正如上所述,销售方是不会在此时就将其挂账的。否则,尽管其在销售时没有收到增值税额,但却要承担交纳增值税的义务。可见,此做法站在销售方的角度是可以接受了,但从长期应收款(1709.4万元)和长期应付款(2000万元)账面而言却不一致了。
当然,伴随着甲公司的第二种处理方法,乙公司按照协议约定也在支付最后一笔款项时考虑增值税。此时乙公司就可以做如下相应处理:
20×5年1月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1600+1.17) 136752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3418800
贷:长期应付款 17094000
但按税法规定购买方承担的增值税也应计入成本,这样又造成如下后果:最后一笔款项支付日就是一分水岭,其前后期同一设备的入账金额不同,随之就会产生调整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各期折旧额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
二、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对策
笔者认为该问题的解决应遵循两个原则,其一,对于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应殊途同归。结合上述大型设备的入账金额即原始成本,无论采取怎样的假定条件,其入账金额应是一致的;其二,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与有关税收法规相悖,无论是纳税义务时间的确定,还是应纳税额的计算。
结合本实例,第一,税法规定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那么对销货方而言,就应在约定日计交增值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买方而言,在此日就可取得专用发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若可抵扣的话)或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至于在会计处理上,双方还是按协议约定2000万元分5次在每年末等额支付;而不必在会计处理时再附加一个“是在购买时支付增值税还是和最后一笔款项一起支付”的假设条件了。如此销售方就需要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再增设一个二级科目“待交税款”予以反映。第二,计交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应该是1600万元,而非2000万元,具体处理仍以上述实例予以说明。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5年1月1日销售时:
借:长期应收款 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600+1.17) 13675200
应交税费-待交税款(1600+1.17×17%) 2324800
未实现融资收益4000000
按实际利率7.93%(计算过程略)编制分期收款各年实现融资收益计算表,见表3。
同样,按实际利率7.93%编制分期收款各年待交税款冲减额计算表,见表4。
根据表3、表4甲公司各年末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2)20x5年12月31日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4000000
贷:长期应收款 4000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268800
贷:财务费用 1268800
借:应交税费——待交税款 396800
财务费用 184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581200
(3)20×6年、20×7年、20×8年、20×9年末账务处理同(2),只是分摊金额略有差异。
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5年1月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160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20000000
以后各年末支付款项等的会计处理,见前面乙公司的处理方法二,在此不再赘述。
㈨ 2014年3月1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账务怎么处理
购入时: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长期应付款
如果有融资费用(利息费用)的,还要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
㈩ 分期付款购入的无形资产在分期付款期内转让的会计分录如何理解
分期付款租入设备,会计分录:
租入时:
借:固定资产 X万
贷:其他应版付款 X万
每月付款时:权
借:其他应付款 YYYy
贷:银行存款 YYYY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会计分录是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