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土地行政案件哪几种
根据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土地管理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确权、土地审批处理、行政补偿或赔偿以及其他行政处理不服的可以申请土地行政复议。不服土地行政行为申请复议的,只能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土地管理相对人。
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土地行政案件有以下5种: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74条、第75条、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第82条、第83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在非法占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等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的。
(2)根据《土地复垦规定》第15条第2款、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土地损失补偿金额的处理决定和罚款决定不服的。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7条第2款、第46条的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警告、罚款、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及没收非法收入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的决定,当事人不服的。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5条、第66条的规定,当事人对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政处罚不服的。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4条、第35条、第36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范围内进行开垦、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对责令限期改正和拆除的决定,当事人不服的。
Ⅱ 土地纠纷行政复议书怎么写
xx县xx乡xx村第1、2、4、11、12村民小组(下统称第三人)与xx县xx乡人民政府、xx乡xx村民委员会、xx村第3、5、6、7、8、9、10村民小组(下统称申请人)争议的“xx林场”土地权属,xx县人民政府(下称被申请人)于2011年8月2日作出黎府处[2011] 6号《xx县人民政府行政处理决定书》(下称《决定书》),该《决定书》将争议的“xx林场”土地权属划归第三人所有,并于2011年8月29日送达申请人。
申请人认为,《决定书》认定事实部分错误,其处理决定采信证据错误,适用法律错误,应依法予以撤销。
一、《决定书》采信争议山林土地权属依据错误,违反法律规定
1、被申请人“查明事实”,属自行编造。
被申请人在其《决定书》第5页倒数第5行至第6页第5行“查明事实”:申请人(指复议案第三人)提交的1983年10月3日制定的《乡规民约》,是在林业“三定”期间xx公社管委会经召开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有证人证言和时任xx公社干部的调查笔录佐证)。因此,该《乡规民约》应作为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有效证据。
被申请人的上述“查明事实”纯属子虚乌有,自行编造。1983年时期的xx公社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其所召开的任何会议,毫无疑问会有《会议记录》,如果就其管辖内的涉及农村集体权利义务的事项制定《乡规民约》,必先在该次会议上首先形成《会议纪要》,这是常识,也是政府机构的工作程序。同样作为一级政府的被申请人,基层政府的工作程序不可能不知道,对1983年时期xx公社召开会议并讨论通过制定的《乡规民约》,用“证人证言”及自行“调查笔录”形式来加以证实,而不是拿出当时的《会议纪录》或《会议纪要》来进行证明,实在是荒唐之举,其编造事实显而易见。
被申请人之所以会自行编造这个《乡规民约》出台的过程,无非是想说明《乡规民约》程序合法,可被申请人用以佐证《乡规民约》程序合法的“证据”(即证人证言和调查笔录),根本就不具有证明效力。政府机构的某一次重要会议并讨论通过关系“民生民权”事项的决议,用“证人证言”和“调查笔录”形式来证明,这是被申请人在行政管理工作上的“独创”,这种“独创”性不具有任何法律依据。
2、《乡规民约》有违反法律规定内容,该部分内容属无效约定。
被申请人确认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有效证据——《乡规民约》,如前所述既无证据证实其制定程序合法,同时该《乡规民约》就争议土地权属进行确权的内容是无效的,该内容违反了法律之规定:⑴《土地管理法》第11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⑵《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行政部门对国家和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颁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
上述《土地管理法》和《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相关条文之规定,非常明确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其所有权的确认权为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无权确认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属。《乡规民约》性质上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自行管理内部事务的约定,岂能对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权划分。被申请人不是不懂法,但偏偏要将《乡规民约》违法内容部分认定为处理争议土地权属的有效证据,这说明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申请人徇私枉法;一是被申请人不依法行政是其常规。
3、被申请人采信《乡规民约》作为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有效证据,违反法律规定。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1条、第13条和《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可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行政部门对国家和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颁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上述法条之规定说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县级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所有权证、山林权证书等,是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确认权属的合法依据。被申请人无视法律规定,将具有违法内容的《乡规民约》认定为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有效证据,显然违反法律规定。
二、《决定书》适用法律错误
被申请人《决定书》依据《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第十八条第(二)项和第十九条第(六)项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对本案“土地权属争议”的实体处理,适用法律错误。
1、《条例》第十八条第(二)项,是属于山林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决定书》适用该法条并无不当。
2、《决定书》适用《条例》第十九条第(六)项的规定是适用法律错误。
《条例》第十九条的适用前提条件是“尚未取得林权证或者对林权证有争议的”,而申请人与第三人就本宗土地(即xx林场)权属争议,并非是没有任何一方取得林权证,申请人之一的xx乡人民政府已经取得林权证,即1983年10月28日黎林权字第1号《xx县山林权所有证》(下称《山林权证》)。只要申请人的《山林权证》没有被依法撤销,依据《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之规定,该山林权证书就是首先应当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林地权属争议的证明材料。
本案申请人与第三人对申请人(xx乡人民政府)持有的由被申请人颁发的《山林权证》并不存在争议,是被申请人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而单方面在个案中认定《山林权证》为无效证据,进而认定不能作为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证据。被申请人将《山林权证》排除为合法有效的证明材料,其行为结果——《决定书》则必然是违反法律规定。被申请人其将自己颁发的《山林权证》,认定为系“擅自填发本府事先盖好章的所有权证”(见《决定书》第6页第14行)实在荒唐,这种不按法律程序、毫无根据地否定自己颁发的《山林权证》行为,当然是一种违法具体行政行为,而违法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则必然错误。
3、被申请人认定《山林权证》,不能作为处理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证据,导致《决定书》适用法律的错误。
《决定书》第6页认定《山林权证》只能证明“xx林场”的林木所有权归xx公社集体所有,不能证明“xx林场”的土地权属归xx村集体所有。同时《决定书》还利用若干“证人证言”形式说明填发《山林权证》,不是为了明确土地权属问题,目的是发展林业,保护森林及造林成果,保护集体财产不受侵犯。
申请人认为,作为一级政府的被申请人,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对事实的认定,居然无视法律规定而信口雌黄。不论是土地管理法,森林法以及《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无不规定《山林权证》就是土地权属的证明材料和确权依据。申请人xx乡人民政府持有“xx林场”的《山林权证》,在该山林权证书没有被依法撤销之前,“xx林场”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人就是xx乡(仅包含xx村和九龙村)集体所有,申请人xx乡xx村民委员会系xx公社下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村民是“xx林场”土地权属人乃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而被申请人颁发的《山林权证》,依照法律规定就是土地权属依据,而非如被申请人所声称的填发该证书的目的。由此可见,正是被申请人多处表现违法认定事实,才导致其对本宗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适用法律错误。
综上所述,《决定书》认定事实有误,采信证据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申请人请求复议机关审慎审理,依法撤销该决定,而不是简单的维持了事,或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项规定决定变更,重新正确认定争议的“xx林场”土地权属归属xx县xx乡xx村民委员会全体村民集体所有。
此致
xx人民政府
Ⅲ 土地补偿争议如何进行行政复议
对于政府征用村民集体土地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相关规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二十六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补偿协议的事项。
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八条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附具补偿金额和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材料。
Ⅳ 土地纠纷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该怎么办
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Ⅳ 土地争议几经反复,行政复议终局裁定是什么
□沈民公
阅读提示:省政府在土地确权中根据争议土地的历史使用沿革情况和现有使用状况,将争议土地确认为国有。但由于引用的法律依据是当时已失效的规定,引起纠纷不断,行政复议程序一直延伸到国务院……
[案情]
1980年以来,辽宁省万山市红星村与凌海市胜利村因土地所有权问题长期发生争议。1996年6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根据万山市政府和凌海市政府的请求,组织调查后,下发了《关于万山市红星村与凌海市胜利村纠纷土地的权属确认问题的复函》,认定争议土地属于国有土地;依照该省调处土地纠纷确定土地权属的规定(该规定在当时已经废止),将争议土地的70%划给凌海市胜利村使用,其余部分划给万山市红星村使用。
1999年6月10日,红星村对上述确权决定不服,向万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万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确认争议土地属国家所有土地的证据、依据不足,以省政府办公厅内部复函形式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违反法定程序,判决撤销复函,由省政府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后来,省政府先后作出行政确权决定和行政复议决定,决定均将争议土地的。70%划给凌海市胜利村使用,其余部分划给万山市红星村使用。
红星村对这个结果仍然不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国务院提出最终裁决申请。
国务院经审查认为,被申请人在依法确认争议土地所有权时,根据争议土地的历史使用沿革情况、使用时间的先后长短和现有使用状况,将争议土地70%和30%分别确认给第三人和申请人使用,是比较适当的。但是,在确认土地使用权时,未引用当时有效的规定,而是引用了已经废止的法律规定的有关条款,不符合法律规范的适用规则,应当予以纠正。国务院最后作出最终裁决:维持被申请人确认争议土地为国有土地的决定;维持被申请人将该争议土地的70%和30%分别确认给本案第三人和申请人使用的结论;变更处理该争议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依据。
[分析]
土地管理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责,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非经政府确认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都无法对土地行使权利。所以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因政府对土地权属争议作出的处理决定引起当事人提出复议申请的,在整个复议案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本案涉及的土地权属争议通过复议程序得到了妥善解决,对这个案件的处理,体现了行政复议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区别。
土地权属争议涉及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认可与否。根据我国法律的原则,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凡是需要取得土地权利都要由政府依法认可,因此确认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首先是一种行政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的原则,对行政行为持有不同意见将形成管理相对人与行政管理人之间的行政争议。
土地权属争议是特殊的行政争议,首先应通过行政复议途径来解决。土地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责,不履行这种确认程序,则没有讨论争议及解决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法律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如果通过行政复议这种行政机关的内部自我纠错途径能够解决争议,则没有必要再诉诸其他方式,这样有利于维护权益、提高效率。
关于最终裁决的问题。最终裁决是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按照法律规定和复议决定交待的权利,向最高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裁决申请,复议机关作出裁决的行政复议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由于在本案中作出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的机关是省级政府,复议机关也是省级政府,因此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救济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向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要求裁决。如果选择了申请裁决,则裁决机关为最高行政复议机关,裁决的结果是终局,即不能再进行诉讼,整个行政救济程序结束。这是因为最高行政复议机关的决定具有国家最高意志的性质,没有再进一步审查的必要。
Ⅵ 土地权属争议及在土地权属方面涉及行政复议中的法律依据有哪些需要详细点的。
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二章(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Ⅶ 土地纠纷,对开发区处理不公,向县哪部门提行政复议,复议不公又怎么办
你只说土地纠纷,是什么纠纷,你也不说。你是对开发区处理不公,按《行政复议法》,应当向开发区的上一级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这个上一级部门具体是谁,看开发区的处理文件,或者你问问开发区的办事人员就知道了。
你说复议不公怎么办,法律上没有复议不公的说法。你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参见《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Ⅷ 土地纠纷行政复议是什么部门
土地主管部门的上一级部门,或者本级的政府。
Ⅸ 土地承包经营权行政复议和土地纠纷仲裁的区别
土地纠纷是群众那么说的,从法律上说,不存在两个使用者,应该是有一方存在违规或者违法行为而且还故意闹事,根本不是仲裁就是依法处理,而且免不了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承包权是政府作出的决定,或许存在错误或者违规情况,当事人不服或者发现不符合规定可以行政复议,当然挨罚的人也可以行政复议,不过政府人员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于胡搅蛮缠的复议不会接受
Ⅹ 土地纠纷行政复议时效是多久
行政复议法第九复条 公民、法人或制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