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确认不侵权之诉中催告是必要的么
您好,在最高法院的批复((2001)民三他字第4号)中,确立了“确认不侵权之诉回”的审判规则,答并明确了诉权的构成要件。对该批复具体分析,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构成要件包括:
1.被告发侵权警告,原告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侵权;
2.原告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损害,损害与被告的行为有有因果关系,
4.符合《民事诉讼法》基本的立案条件;
综上所述,确认不侵权之诉被告对原告的对原告的催告或者警告是必须要件。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Ⅱ 合同纠纷是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
侵权之诉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既然法律赋予了当事人的诉权选择的权利,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责任竞合案件时,就应依当事人的权利选择而决定应适用的相关法律。在司法实践中,恰恰在这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
例如有些案件当事人的诉讼理由是违约之诉,但诉讼请求却是侵权诉请;而法院在审理时并未要求当事人进行权利选择,径而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违约之诉的理由,赔偿范围上却采取了侵权行为的赔偿标准,造成适用法律上的混乱与执法尺度的不一。
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实施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的侵权行为。
其构成要件有四:
一、损害事实的存在;
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
四、侵权行为的违法性。特殊侵权行为是指基于与自己有关的行为、事件或其他特别原因致人损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别规定或者特别法上的规定应负责任的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客观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主要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法律规定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行为人若能证明有法定免责事由,即损害结果是由于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则不负损害赔偿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且不能依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使受害人遭受重大损害得不到赔偿且显失公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观念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
公平责任的适用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损害的发生必须属于侵权行为法调整的范围,而不属于合同法调整的领域;
二、损害的发生必须属于法律没有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者没有规定行为人没有过错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场合;
三、损害须是比较严重的,即如果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在社会公众观念上认为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四、对于损害的发生须是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相对于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来说,简单了许多。
违约行为的主要类型有两种,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
Ⅲ 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与不侵权确认之诉的区分
“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应当等同于“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
本来就只有三种民事诉讼:请求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
你之所以找到这两种称呼,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
最高院用的是“确认不侵权之诉”。
Ⅳ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概念
因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权警告函,他与不特定的义务人之间,原本存在的正常法律关系,处于不明确状态。在快速化、复杂化、高度化的现代社会中,法律关系的不明确,将导致经济、社会的重大损害。所以企业在收到侵权警告函时,就应当灵活运用确认诉讼的预防性机能,先请求法院进行不侵权的确认,尽量减少损失。[1]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诉讼类型,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认知它需要一个过程。 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作出的《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郎力福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被认为是我国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最早法律依据。但是,该批复并没明确表示出不侵权之诉制度设计的目的,这也导致后来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产生了分歧。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由规定》,其中的第152个案由确定为确认不侵权纠纷,而且最高法院将此类纠纷定义为“利益受到特定知识产权影响的行为人,以该知识产权权利人为被告提起的,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该知识产权的诉讼。”至此,确认不侵权纠纷才作为三级案由正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所认可。[2]
在国际上,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应对侵权乱诉的普遍手段,是侵权警告函收受方,进行主动反击的有利武器。发达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法保护其企业的知识产权,企图以此垄断市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从中牟取利益。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人还经常发出侵权警告函,意图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大多数时候企业只是想到进行不正当竞争之诉,而不正当竞争需以主观上故意、行为上捏造和散布虚伪事实、结果上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为条件,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侵权警告函都不符合该条件。而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防止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除了与知识产权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还与很多其他的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与反垄断法有关。为了防止其他企业抢占市场,随意发出侵权警告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企业为了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与环境保护法有关;不善待劳动者,与劳动法有关。有时候需要跨国诉讼,与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有关。
[1]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42
[2]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M],法律出版社,2005
Ⅳ 确认不侵权之诉中催告是必须的么
第一、在最高法院的批复((2001)民三他字第4号)中,确立了“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审判规回则,并明确答了诉权的构成要件。对该批复具体分析,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构成要件包括:
1.被告发侵权警告,原告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侵权;
2.原告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损害,损害与被告的行为有有因果关系,
3.被告不在合理期限内主动甚至回避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4.符合《民事诉讼法》基本的立案条件;
第二、根据上述分析,确认不侵权之诉被告对原告的对原告的催告或者警告是必须要件。
Ⅵ 一个民事诉讼中,有侵权之诉,也有违约之诉,但两诉不竞合,可以合并起诉吗
货物被淋湿,要抄求运输的一方不付运费,是违约,则运输方可提起违约之诉;把运输方车子扣了下来,是侵权,运输方可提起侵权之诉。由于违约与侵权并非同一行为,不属于竞合,而是两个行为、两种法律关系,因此,应当分别起诉。
分别起诉之后,法院根据情况,可以决定是否将两案合并审理。是否合并的决定权在法院,当事人只能分别起诉。
Ⅶ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受理条件
作为侵权之诉的延伸,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在地域管辖方面仍然适用侵内权之诉的相关容规定,即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除此之外,还须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的前提条件,即“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自权利人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或者自书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原则目前在受理商标、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也普遍参考适用。
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应以利害关系人收到警告,而权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纠纷解决程序为前提”。
Ⅷ 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受理条件有哪些
您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批复,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受理条件版为民事诉讼法权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即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法院民三庭认为,确认不侵权之诉与普通的民事案件无异。在上述条件中,“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认定至关重要。
相关法规:
《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