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投诉被报复怎么办。
如果你投诉了被报复。你有权利举报会有人管的。如果一次不行,可以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坚持正义会胜利的!加油!
⑵ 举报不会被报复吧
这个要看人家知道是不是你举报的,你举报的人会不会为你保密,我个人觉得举报的话有90%的可能性被举报人是会报复的。
⑶ 昨天淘宝我给卖家一个差评,那个卖家报复性的给我一个差评,有什么办法解决卖家给我的差评
一是和卖家说好大家改为好评
二是投诉对方恶意评价,不过要有充分的证据
⑷ 举报他人遭打击报复怎么办
如果有证件证明被打击报复,可以要求检察院或者相关单位作出说明。
根据《关于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
一是要注重对举报人的事前保护。对有证据表明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可能会遭受单位负责人利用职权或者影响打击报复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作出解释或说明。
应当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将相关证据等材料移送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由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是要严肃处理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行为。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行为,依纪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名誉损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4)报复性投诉扩展阅读:
相关法律《关于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对职务犯罪举报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受理举报应当由专人负责,在专门场所或者通过专门网站、电话进行,无关人员不得在场。
(二)举报线索应当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加密码严格管理。专用计算机应当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未经检察长批准,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查看。
(三)举报材料应当存放于符合保密规定的场所,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四)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应当将相关材料用机要袋密封,并填写机要编号,由检察长亲自拆封。
(五)严禁泄露举报内容以及举报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单位。
(六)调查核实情况时,严禁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除因侦查工作需要并经检察长批准外,严禁对匿名举报材料进行笔迹鉴定。
(七)通过专门的举报网站联系、答复举报人时,应当核对举报人在举报时获得的查询密码,答复时不得涉及举报具体内容。
(八)其他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受理实名举报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性质、程度和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拟定风险等级,并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制定举报人保护预案。
在办案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行为: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方法侵犯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的;
(二)非法占有或者损毁举报人及其近亲属财产的;
(三)栽赃陷害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四)侮辱、诽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五)违反规定解聘、辞退或者开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六)克扣或者变相克扣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工资、奖金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的;
(七)对举报人及其近亲属无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故意违反规定加重处分的;
(八)在职务晋升、岗位安排、评级考核等方面对举报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刁难、压制的;
(九)对举报人及其近亲属提出的合理申请应当批准而不予批准或者拖延的;
(十)其他侵害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行为。
参考资料:网络-关于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
⑸ 怎样应对报复性举报
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如果只有气了,财从哪来?
⑹ 带有报复性质的实名举报如果组织调查不属实,被举报人有权要求立案吗
当然有权,诬告陷害查证属实应负法律责任。
⑺ 被乱投诉,怎么办
让公司领导查明真相!
如果你有证据提供一下!
不要明着来!
因为对小人做事情,只能用小人的处理方式!
祝你妈妈早日澄清事实!
⑻ 举报人以报复心理举报违建应该怎么办
举报人以报复的心态举报违章建筑,作为被举报的人,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与举报人进行必要的联系。一方面我们在在建伟建的时候一定要审核一些相关的手续,让违建合法有效,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对那些举报人进行招安。只要他有一次接受招安,那么企业就完全可以诈骗罪去将这个举报人举报。
⑼ 法律中的报复投诉是什么意思
WTO在报复机制方面的相关规则
1、报复条件
根据《谅解》第22条有关规定,如果有关成员(国)在“合理期限”内没有按照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或裁决终止或修改一项已被确认违反某适用协定的措施,则它可以与原告国谈判,以达成相互接受的补偿。如果在合理期限到期后的20日内未能达成一项满意的补偿协议,援引争端解决程序的任何当事国,可以要求DSB授权中止适用对有关成员(国)依照各种适用协定承担的减让或其它义务。⑥因此,上述规定确定了受害成员(国)请求行使报复权利的基本先决条件:
(1)专家小组已断定一成员(国)不履行有关适用协定规定从而对该成员(国)造成损害。
(2)违法成员(国)在合理期限内没有执行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或裁定。
(3)争端当事方在合理期限到期后的20日内没有达成相互满意的补偿办法。
2、报复形式
(1)并行报复(Parallel Retaliation),即投诉方应该谋求中止涉及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已确认存在违法或其它丧失或损害的相同部门(或诸相同部门)的减让或其它义务。
(2)跨部门报复(Cross-sector Retaliation),即如果该当事方认为中止相同部门(诸部门)的减让或其它义务不起作用或无效,则它可以谋求中止适用同一协定的其它部门的减让或其它义务。 WTO为了便利于实施报复,将其所管理的协定分为3个协定和21个部门。3个协定是货物贸易协定(包括附件一A的各项协定和诸边贸易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21个部门是包括所有货物的货物贸易部门、现行服务部门分类表所指定的11个部门和知识产权协定所指定的9个部门。
(3)跨协定报复(Cross-agreement Retaliation),即如课该当事方认为中止适用同一协定的其它部门的减让或其它义务没有作用或毫无效果,且情况十分严重,则它可以谋求中止其它适用协定的减让或其它义务,这就是所谓的“交叉报复”。
3、选用报复形式时须考虑的相关因素
在选用上述形式时,该当事方应该考虑:第一,在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已确认违法或其它丧失或损害的部门或协定的贸易,以及此种贸易对该当事方的严重性。第二,与丧失或损害有关的较为广泛的经济因素和中止减让或其它义务的比较广泛的经济后果。
4、授权报复
(1)授权规定:如果满足了上述请求授权的各项条件,DSB则应在合理期限到期后30日,根据请求授权中止减让或其它义务,除非DSB协商一致决定驳回该请求。⑦
(2) 授权权限:DSB所授权的报复措施应与丧失或损害的水平相当,不得授权中止一适用协定所禁止中止的减让或其它义务。
5、监督报复
DSB对已提供补偿或已中止减让或其它义务,但还未执行使某项措施符合适用协定的建议的各种情况继续进行监督。此外,对于成员(国)境内的地方政府采取的影响各适用协定执行的任何措施,各适用协定的争端解决规定应予适用。如DSB已裁定某适用协定规定未被遵守,有责任的成员(国)应采取其可以采取的各项合理措施确保其实施。各该适用协定和《谅解》有关补偿中止减让及其它义务的规定,只有在保证这项实施已不可能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如任何适用协定关于某成员(国)国内地方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的规定与《谅解》规定不同,各该适用协定的规定应优先。⑧
6、禁止单方面报复
《谅解》第23条通过要求WTO成员遵守《争端解决规则及程序谅解》的各项规则与程序来禁止单方面报复。
7、提请仲裁
被报复国有权对报复权的授予与行使提请仲裁。
(1)提请仲裁的条件
根据WTO《谅解》第22条规定,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即可提请仲裁:第一,败诉方对所提出的中止水平表示反对。第二,败诉方指控投诉方在要求授权交叉报复中未遵守有关原则和程序。
(2)仲裁庭的组成与职权
对该仲裁,如原专家小组成员可供利用,则应由原专家小组仲裁,或者由总干事任命的仲裁员(一人或一个小组)来进行仲裁,仲裁应在合理期限到期后的60日内结束。仲裁期间减让或其它义务不得中止。
仲裁员不能对将要中止的减让或其它义务的性质进行审查,而只应决定此种中止的水平是否与所蒙受的丧失或损害的水平相当或所提议的中止减让或其它义务是否符合有关适用协定或第3款所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是否得到遵守。
当事方应接受仲裁裁决为终局决定,不得谋求第二次仲裁。争端解决机构应迅速被通知仲裁决定,且应根据符合仲裁决定的请求给予中止减让或其它义务的授权,除非争端解决机构协商一致决定驳回该项请求。⑨
8、终止报复
报复在满足下列任何条件后即应终止:第一,违法措施已被撤销。第二,必须执行DSB建议的败诉方对利益的丧失或损害提供了解决办法。第三,争端当事各方达成了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
摘自:刘万超/文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教师
⑽ 举报人被打击报复怎么办
如果有证件证明被打击报复,可以要求检察院或者相关单位作出说明。
根据《关于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
三、积极预防和严肃处理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行为
一是要注重对举报人的事前保护。对有证据表明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可能会遭受单位负责人利用职权或者影响打击报复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作出解释或说明。
应当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将相关证据等材料移送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由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是要严肃处理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行为。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行为,依纪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名誉损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10)报复性投诉扩展阅读
《关于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受理实名举报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性质、程度和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拟定风险等级,并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制定举报人保护预案。 在办案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
第八条举报人向人民检察院实名举报后,其本人及其近亲属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向人民检察院请求保护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迅速进行核实,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举报人及其近亲属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遭受打击报复受到错误处理的,应当建议有关部门予以纠正;
(三)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遭受打击报复受到严重人身伤害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予以救助。
有证据表明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可能会遭受单位负责人利用职权或者影响打击报复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作出解释或说明。应当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将相关证据等材料移送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由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