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常熟法院网查不到俞建名的案件
不是公安系统应该是无法查到的
② 求助:一起民事借贷纠纷案法院判决书下来了,但找不到被告人,怎么办
可以先去查询其名下抄的房产及银行账户等个人财产,在提起强制执行时一并将以上材料提供给执行局。但被告家里要是一分钱也没有,也必须先提起来。可以在发现其有钱的时候要求法院前去执行财产。但他要是一直是个穷光蛋,光有一纸的胜诉判决书,也是没有用处的。
③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已结案,却在汇法网是失信人员,网上找不到联系汇法网方式,如何是好
可以前往汇法网官网查找联系方式,对方随便将您信息放在失信人员名单侵犯您权利的,可以起诉汇法网。
④ 民间借贷纠纷案被告人不出庭要多久才能判下来
这要根据案情审理情况来确定,如果事实清楚,对方不出抗也不提出辨护的,一般开庭后在适当时间(几个工作日或一个月内)作出判决,以不超过审限为原则。
⑤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哪些情形,应严
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版〔2015〕18号,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十九权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一)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四)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五)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六)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八)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九)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⑥ 2017民间借贷纠纷最高利息有判36%的吗
法院最高只能判决支付24%的利息,绝对不会违法判决36%的利息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⑦ 民间借贷纠纷案一般多久能判决
一般起诉后两三月内开庭,大部分案件开庭后会直接判决。特殊的案子会在开庭后,半个月到一个月判决。
⑧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理论上来,你可以起诉公司,自要求返还18000元违约金,但这样做,你在公司也没法干了。
起诉的案由:借款合同纠纷
诉讼请求:1、撤销支付违约金18000元的民事行为;2、要求公司返还18000元。
打赢官司没有问题。
⑨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几个新问题及原因
民间借贷纠纷发生的原因
1. 与金融机构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提取资金方便。目前,借款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财产或实力强大的担保人,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并且贷款手续繁杂,借款人急需资金时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提取资金比较方便,弥补了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困难的短板,使得借款人纷纷转向民间融资,进而使民间借贷纠纷逐渐增多。
2. 出借人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收回借款。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但为了一时所需仍向他人借款;有的许诺高息利诱,骗取出借人的钱款;有的在还款期限届满后外出躲债,甚至否认借款事实存在,在这些情况下,出借人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收回借款,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
3. 追逐高利,法律风险意识淡薄。许多出借人过于看重高额回报,只考虑以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方式来收取高额利润,而轻视风险防控,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用途等方面不加考量,最终导致本金和利息均得不到偿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出借人不能认识到借贷手续的重要性,对借款主体、用途、利息、还款时间等内容约定不明确或无约定,有的案件甚至连借据都没有;许多担保人不清楚担保的含义,随意签字担保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借款人随意在空白借据上签名,或在还款后未及时销毁借据,这些都为纠纷产生埋下了隐患。
⑩ 因赌债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如何处理
因赌债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由于赌债是非法的,不受法律保护,法院一版般应当权判决借款合同无效,同时收缴借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