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为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此作画于2001年,是艺术家最备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为长达4米、高2.2米的单幅画布创作,属「面具」系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髓。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于作品创作翌年旋即纳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此作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戴着金黄色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对曾梵志而言,这代表着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离弃。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带有中国书法笔调的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不好意思,复制别人的!
『贰』 曾梵志创作《豹》是挪用还是抄袭
“梵志画豹,正龙拍虎”。这是近日网络上新出现的热门词汇,起因是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慈善拍卖的油画作品《雪豹》在成功拍出3600万元人民币之后,被发现涉嫌抄袭国外摄影师史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该作品曾获英国野生生物摄影2008年度大奖,并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因此有人将曾梵志画豹和周正龙拍虎相提并论,网络新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由此诞生。或许有人认为,曾梵志并不是抄袭,而是采用了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挪用”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挪用?
挪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借来的元素,在文学、音乐、视觉艺术领域都时有发生。就视觉艺术而言,挪用意味着适当地吸纳和借用人类视觉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形式,对之进行重新审视、评价、解释、变化、模仿、补充等等。艺术家将借来的其他文化中和历史上的种种图像、样式、观念、象征等元素进行重新的构造与组合,产生出新的作品。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挪用,各有其不同的指归。
传统意义上的挪用伴随着艺术发展的始终,风格样式的流传过程其实也就是被挪用的过程。古代著名的例子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幅作品产生的时代就有不少人绘制了它的变体,其中也包括与达·芬奇同样伟大的画家拉斐尔。他们借用了《蒙娜丽莎》所创造的女性肖像画的新样式,其中包括四分之三侧面的姿态,直视观众的目光等因素,来为其他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史或艺术批评中,这种现象往往被看作是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影响了其他画家的创作,改变了当时的肖像画“时尚”,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创造新样式、引来追随者。而杰出的追随者,在借用他人创新的同时,融入自己解决画面特殊问题的独特手法,形成再次创新,所以拉斐尔能成其为拉斐尔,而不是达·芬奇的追随者。
但是,真正赋予挪用以哲学含义的,还是20世纪初期一批现代艺术家的探索,其中以毕加索和勃拉克等人为代表。他们被后人称为“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就借用了大量非艺术性的元素粘贴在画布上,把真实的物品直接呈现给观众,这就引发了艺术再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讨论。杜尚在挪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加了两撇胡子的《蒙娜丽莎》,题名为《泉》的小便池,直接挑战了在艺术史上备受珍视的“原创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现代艺术家们无论被后人归纳为何种艺术流派,他们都是通过挪用这种方式,来质疑、反思、挑战和反叛既有的艺术观念,不断探索和探试艺术的边界,以极端的形式来突破这个边界。
在现当代艺术中,确实有不少艺术家因为挪用而招致了官司。安迪·沃霍尔、杰夫·孔斯等人都曾因挪用照片问题而面临摄影师的指控。在人们的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本来与抄袭就仅有一线之隔的挪用,似乎也常常遭遇尴尬境地。回到曾梵志的《雪豹》,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挪用,还是现代意义的挪用,似乎都不符合,画面本身并没有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也没有以借用来的元素制造出新的意义,更没有质疑原创性本身的观念,即便有,这种质疑本身也已经是在上个世纪初就完成了的艺术探索。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挪用没有在上文中提及,那就是:通过挪用,向大师致敬……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向大师致敬式的挪用,是否太泛滥了呢?泛滥得我们不知不觉在各个领域都成了山寨大国。
『叁』 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创作完成后被谁收藏
最后的晚餐》为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此作画于2001年,是艺术家最备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为长达4米、高2.2米的单幅画布创作,属「面具」系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髓。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于作品创作翌年旋即纳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肆』 曾梵志的个人经历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年少的曾梵志是内向的,在学校不爱说话,还经常回答不上来老师的提问,班上仅有的三位没有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他是其中一个。日后,这一伤痛进入《面具》系列中表现的一个瞬间。
学校渐渐成为曾梵志厌恶的地方。16岁,初中毕业时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再上学了,“我没有办法在学校那个环境待下去,天天都觉得痛苦,我就求我父母让我走上社会。”曾妈妈最终拗不过儿子,由曾爸爸找了一个在印刷厂的工作,少年曾梵志走上社会了,“差不多就是童工”。
“走上社会也好,我开始慢慢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曾梵志结识了一位比他大十岁的邻居,这位邻居大哥因为没有考上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闲来无事,就教曾梵志画画。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画画,没过几年,曾梵志便不再去印刷厂。
17岁时,他与一些热爱美术的朋友到处游历,在北京和上海接触了西方的现代画家的作品,非常震惊。他立志进入艺术的殿堂学习,却因为文化课不好,连续四年高考都名落孙山。1987年,23岁的曾梵志终于如愿成为湖北美院油画系8名新生之一,而当年油画系的教师则有12位。这份荣耀令他父母邀请了所有街坊来庆祝。 进入学校后,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好学生的标准跟自己的想象有些出入。自认为当时已经是自由艺术家的曾梵志喜欢自由的状态,喜欢去外面看各种展览,但同时又要按照学校的方式去完成作业,去考试。当自由艺术家和学校好学生有着诸多矛盾时,曾梵志认为应该找一个更适合自己表达情感的,表达内心状态创作作品的一个方向。
在美院,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曾梵志与苏派教学渐行渐远,课余创作那些日后被评价为“带有启示性表现主义色彩”的画作。到了大学三年级,他直接将课余创作带进课堂,遭到了两极化的评价,“年纪大的反对,给我打68分,但是年轻老师给我打98分”。
曾梵志大学三年级时创作了《忧郁的人》。这幅同学的肖像画,让曾梵志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达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记录了曾梵志艺术发展的转变。1992年,他以500元的价格将这幅画出售给一家基金会。19年之后,成名之后的曾梵志,用超过千万的重金回购了这幅作品。
当同学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奔赴西藏或黄土高原去体验生活的时候,曾梵志却留在了武汉,画他熟悉的街道和生活。曾梵志当时住在武汉一所医院的隔壁,他住的房子没有洗手间,因此他每天经过武汉这家医院的走廊借用洗手间,周围或焦急或茫然的病人们逐渐成为曾梵志每日所见的必须,手术台、人体、痉挛的眼神,这些元素在曾梵志91年到94年的作品中呈现出来,让他一下子就摆脱了模仿状态,跨入成熟。
曾梵志,1995年参加“1979年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展”(巴塞罗纳圣莫尼卡艺术中心)。1996年参加“中国展”(波恩艺术博物馆)。1997年参加“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1998年举办“曾梵志个展1993-1998”(中央美术学院画廊、香格纳画廊)。作品多为瑞士、德国、香港及国内收藏家收藏。 毕业时,曾梵志被分到武汉一家广告公司,理由是油画专业正好与广告公司所需的“去大街上画画”对口。到那以后曾梵志自然很失望,“当年体制不是好事,它会把你专业废掉。”
于是继续坚持从大学开始的自由创作,画肉联系列、画协和医院题材、画市井小巷的粗茶淡饭,也画人性的敌视和暴力倾向——这些画面是对青年曾梵志当时饱受折磨的个人情感、挫败感和焦虑感的集中展示。“我当年那样画画是不被主流允许的,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泛滥,他们不会说你遵从内心感受。”
美国《艺术新闻》一位艺术评论的撰写者来武汉考察后,在杂志上发表了曾梵志《协和三联画》系列作品。这让曾梵志高兴坏了,恨不得天天打开这本杂志给人家看。
不久,《江苏画刊》跟着刊登了此系列作品。1991年夏,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让曾梵志寄几张作品图片给他,并在香港刊物《21世纪》为其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栗宪庭第二次来找曾梵志时,还带来了香港汉雅轩老板张颂仁,那是曾梵志第一次卖画,价格2000美元,是那些拿工资的人好几年的收入。张颂仁还向曾梵志发出“后89中国新艺术”展览邀请。
受到关注,让曾梵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后89中国新艺术的展览,让我觉得我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是对的。我们关注内心、关注社会这种艺术表达方向是对的。”除了有了鼓励和信心外,这一次卖画经历也让曾梵志敢到北京来,租个房子画画。
2014年2月,拍卖场的追捧、学术平台的认可,艺术家曾梵志正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体效应。在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曾梵志首个法国回顾展落幕。39件作品用倒叙的方式给西方提供了一次了解“完整曾梵志”的机会,为期4个月的展览迎来超过5万观众。展览闭幕当天,此次展览的主导者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馆长法布里斯艾尔高特(Fabrice Hergott)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指出,尽管筹备展览前也有不少反对声音,但该馆首次采用与欧美艺术家完全对等的方式为中国艺术家做个展,是因为“美术馆要展示世界性,我们应该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
展览汇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创作的39件作品,其中就包括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具”系列,如《面具系列6号》,还有2004年的作品《肖像》。
『伍』 关于画家曾梵志.
家乡人
帮你弄了介绍
http://www.artvip.net/artist/artistIntro.html?artistId=17642
http://www.cangdian.com/renwu/renwu.asp?ID=A-09495
BLOG好象没有
『陆』 曾梵志《乱草》曾经拍卖过吗
没有。
另,送拍请注意:
现在拍卖业内通过估高你拍品价,收巨额前期费用的公司已占半数以上,所以只要收前期费用的公司都别送拍,这是最保险的。
交了前期费用,拍卖不成交,钱就没了。
如果前期费用上仟过万的,通常都是目的是收前期费用赚钱的公司。
建议以后但凡有收藏公司或拍卖公司找你,可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先留意它的公司名称,如没“拍卖”两字,都是无拍卖资质的公司。我国拍卖法规定:拍卖企业名称里必需含“拍卖”两字。
第二,送拍时留意拍卖公司收不收前期费用,前期费用超仟上万的,要回拍品,调头走人。以免上当受骗。
『柒』 求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 的解析画的是啥意思
《最后的晚餐》为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此作画于2001年,是艺术家最备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为长达4米、高2.2米的单幅画布创作,属「面具」系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髓.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于作品创作翌年旋即纳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此作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戴着金黄色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对曾梵志而言,这代表着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离弃.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带有中国书法笔调的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捌』 警方调查迷雾重重,凶手竟是一名中年大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这一天,杜师傅像往常一样在他家附近的小商店里闲逛,他进入一家电视维修店,店里恰好在修理电视,从电视机后盖上掉下来的灰尘小纸条突然被拆开了, 杜师傅打开小纸条,发现它实际上是一张带有地图的求救信息, 还写了一个电话号码,杜师傅以为是个恶作剧,但以防万一杜师傅拨了钞票上的号码,接电话的那个人说他的女儿不见了,到那时,他们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真正的求救讯息。 杜师傅立即报警。
地狱是空的,恶魔在世界上, 不管曾强宝如何为自己辩护,面对现实,这都是没有用的,也无法消除他造成的损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他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应该是欲望的操纵者,而不是欲望的奴隶。 最后,他被欲望所操纵,陷入了犯罪的深渊。
『玖』 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画看不懂,它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深
他的东西很压抑晦涩,看不出来什么美,故弄玄虚,甚至有些面目可憎,号称他这种是上个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那我们来看看蒙克的《呐喊》,还有蒙克的其他画作,觉得很好,符合那个时代以及他内心的感受,形式感也很好,可是看他的东西真不觉得美生长在什么地方?也许我们凡夫俗子看不懂吧。
『拾』 国内外有哪些抄袭的艺术作品
曾梵志的油画作品《豹》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上,以3600万港币成交。29日深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就在微博爆出《豹》的画面,和英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斯蒂夫·温特此前所拍摄的一幅《风雪之豹》如出一辙 ,由此引发热议。多名网友直指曾梵志涉嫌剽窃,并为买家叫屈,但也有画家指出,“这种依照照片画油画的手法,在当代艺术领域是很正常的做法,网友是因为不了解才会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