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院如何认定教育机构对学生课堂外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第二条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十一条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三条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法信 · 相关案例
1.学生在校期间被第三人带出校外导致其遭受侵害,教育机构未尽到相应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李玉平诉张贻霞等教育机构责任纠纷案
本案要旨:教育机构在明知加害人与受害人存在纠纷情况下,放任加害人在上课时将受害人带出校门导致受害人遭受侵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案号:(2011)沅民一初字第78号
审理法院: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法院
来源:《案例导读-侵权责任法及配套规定适用与解析》,林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出版
2.校车接送中幼儿园在家长到达前对学生脱离管护致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受到伤害,应当承担相应补充赔偿责任——白某某与魏文生、许文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和教育机构责任纠纷案
本案要旨:幼儿园学生在校车接送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应由交通事故的肇事方和有过错的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在学生家长未到学生跟前时对学生脱离管护,应认定幼儿园未尽管理职责,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承担相应补充赔偿责任。
案号:(2013)唐民一初字第124号
审理法院: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
来源:《法信精选案例》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保护义务不仅限于上课期间,而应及于学生的整个在校期间——登封市商埠街小学与冯浩龙、王楷、牛建森、王少敏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
B. 什么是教育机构的义务
教育机构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属于特殊主体责任。这种责任在审判实践中曾经被解释为监护责任的部分变更。近年来随着审判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人,逐步将教育机构责仟理解为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这种认识被《侵权责任法》所采纳。 针对受害人行为能力的不同和造成损害的不同原因,《侵权责任法》设置了教育机构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和责任方式;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教育机构的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校、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的人身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教育机构在其未尽到管理职责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
C. 小学生可能遇到的侵权行为
目前,中小学校园侵权案件频繁发生,学校与家长经常争执不断。未成年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所以我们应该从法律视角探析学生受伤害事故的法律构成及其责任认定,充分的利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学生受伤害事故,减少学生受到伤害后对学校教育秩序的负面影响,以及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文中,笔者将《侵权责任法》第38条至第40条规定的侵权行为,称为“中小学校园侵权”。校园侵权就是学校作为侵权人(或者侵权人之一)以及校园作为侵权行为主要发生场所而命名的一类侵权事实。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至第40条有关规定,概括出中小学校园侵权的概念、性质。中小学校园侵权指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校学生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和管理职责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因学校未尽到教育和管理职责而致使未成年学生遭受来自学校或其他第三人的人身损害。
对于中小学校园侵权责任的性质,涉及到了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中列举了当今存在的几种观点,又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得出了中小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说。
第二部分根据侵权责任法中的有关规定,校园侵权事件中根据学生年龄大小,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应该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部分是中小学校园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结合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本文中小学生受伤害事实的存在、过错、及因果关系这三方面论述。一般侵权行为中的侵权行为在校园侵权中笔者认为可以与过错一块进行判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同时就可以判断校园侵权的行为是否存在。
第四部分从校园侵权中举证责任的承担以及校园侵权中学校民事责任的免除两个方面论述了有关学校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在一般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在校园侵权中根据归责原则的不同,举证责任的承担也是不同的。受害学生如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那么举证责任应由校方承担;如果受害学生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那么举证责任应由受害学生自己承担。
第五部分笔者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保险制度、合理利用协商解决制度以及提高教师素质等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D. 教育机构责任纠纷属于侵权纠纷吗
如果在教育机构受伤的属于侵权纠纷,如果因劳动工资等问题纠纷不属于。
E. 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教育机构伤害责任”是怎么规定的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F. 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教育机构伤害责任”是怎么规定的
在《侵权责任法》第38-40条有规定。从管理责任角度不包括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第三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G. 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教育机构中受到侵权,教育机构承担过错致致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
您好!教育机构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专儿园、学校或者其属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H. 什么是教育机构责任纠纷
教育复机构责任在《侵权责任法制》上属于特殊主体责任。这种责任在审判实践中曾经被解释为监护责任的部分变更。近年来随着审判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人,逐步将教育机构责仟理解为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这种认识被《侵权责任法》所采纳。 针对受害人行为能力的不同和造成损害的不同原因,《侵权责任法》设置了教育机构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和责任方式;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教育机构的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校、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的人身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教育机构在其未尽到管理职责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