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构成商标侵权的情况有哪些
已经有别人问过这类问题,答案相当完善,拿过来借鉴一下。 认定商标侵权注意什么 (一)未撤销之前的注册商标均应受到保护 商标专用权是通过注册产生的,其间经过了法定的程序和严格的审查,因此,商标专用权确立后,就应当在法律范围内予以保护,即使是认为注册不当的商标,在撤销之前,也应如此。 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或裁定,对在撤销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决定,不具有溯及力。 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后,在法律规定的6个月宽展期内,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仍未提出续展申请,或续展申请被驳回的,他人在此期间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不构成商标侵权;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提出续展申请且被核准,他人在此期间内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二)准确认定近似商标 近似商标或标识的认定,是商标侵权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具备“商标或标识构成近似”和“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两个条件,侵权才能成立。 近似商标与相同商标有所不同,在视觉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其他方面如发音、含义等方面与注册商标近似,并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或混淆。考察两个商标是否属近似商标,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商标外观。 即对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视觉形象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观察,看是否能引起误认或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使用的“HOVER”图形商标与英国某公司的已注册的图形商标“HOOVER”仅一个字母之差,视觉类似,加上发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应认定为近似商标。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与法国某公司在先注册的“SANOFI”商标字母完全相同,仅最后4个字母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但两商标在文字整体结构和读音上十分近似,极易使消费者误认,因此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2、商标读音。 从人们的听觉出发,判断两商标是否因读音近似而导致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以“夏奈尔(SUNNER)”作为商标,虽与法国“CHANEL”(中文译音“夏内尔”)含义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类似,但因读音近似,尤其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构成近似商标。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标含义。 分析两个商标是否含义相同或近似并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如“BLUE SKY”与“蓝天”,中文含义一样,很容易使人误解生产厂商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标注“蓝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产品。 (三)正确判断类似商品 确定判断同一或类似商品的标准,是对两种商品进行比对的关键。 国家商标局虽然编发了《类似商品区分表》,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很难解决实践中是否类似的问题,因此《类似商品区分表》和《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并不是划分类似商品的依据,只能作为认定类似商品的参考。根据两种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产企业、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是否类似、且这种类似是否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解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是实务中唯一可行的选择。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并非不同类、不同组就等于不相类似,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名为“某某矿泉冰”的饮料和矿泉水属于第32类商品,而冰砖、冰棍等属于第30类商品,两者不属同一类别。但因原料、用途、销售途径、消费群体等基本相同,生产工艺近似,应认定为类似商品。而且类似商品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原先不相类似的商品可能因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的出现,以及功能、用途、销售渠道等的变化而成为类似商品。 在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情况下,与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产企业、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近似,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的商品为“类似商品”。 判断是否属“类似商品”,前提是商品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商品和商标之间的关系。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并且具有共同的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的,一般认定为类似商品,但商品的原料、生产企业等因素,能够明显表明商品的来源,不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认的,不应认定为类似商品。如果商品与服务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易使消费者认为是同一企业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该商品与服务应认定为类似。 (四)不以商品质量的优劣作为判定 《商标法》的主要内容在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因此,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中,商品质量优劣不会影响到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即使其商品质量优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品质量,也应当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至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品质量低劣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和《商标法》的其他条款处理,与商标侵权认定没有直接的关联。 (五)商标注册人的违法使用 商标专用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注册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其权利。如果注册人在使用注册商标过程中,有违反《商标法》和《实施细则》的情形,可以适用相关条款处理,要求注册人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但不影响对商标侵权的认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尽管商标注册人的违法使用不影响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但有可能影响其权利的行使,甚至使其丧失赔偿请求权。 (六)合理界定正常使用行为 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并不一定就构成商标侵权。这要视其使用是否具有正当理由而定。例如,“三株”商标是某企业使用在药品上的注册商标,另一企业在口服液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三株菌十中草药”文字,以表示口服液商品的成份(经查证属实)。由于“三株”在这里既不是作为商标使用,又不是作为商品名称使用,而是对商品的正常说明,因此不应认定为对“三株”注册商标专用权构成侵犯。 (七)综合衡量其他因素 在商标侵权案件认定过程中,除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外,还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标的知名度、显着性、具体使用方式、主观过错程度及商品的零部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个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也会不一致。就商标的知名度而论,一般来说,知名度越高,受保护的范围就越宽,他人擅自使用时被认定为商标侵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以上就是对商标侵权怎样认定,认定商标侵权应注意什么问题的解答。商标侵权认定是个复杂的过程,提醒当事人要认真对待,认定时思维要严谨。如果当事人对究竟是否构成商标侵权不太有把握,不妨去咨询有相关经验的律师,律师有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的知识,可以给您准确的回答
② 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成立条件
商标使用的正当合理、过错、公平、诚信和混淆等5个方面是判断是否构成侵权所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中国对于商标权的保护采取的是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双轨制。在经济生活中,因注册商标专用权而发生的“傍名牌”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件中多数系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这类案件诉至法院后,一方通常会提出,应当首先通过行政救济途径撤销对方的注册商标、商号等,法院不能直接认定被告的使用行为侵权,司法权不能代行行政职权。
注册商标不依法使用,法院可直接受理。早在三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博内特里公司诉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上海法院通过审理认定被告梅蒸公司在生产、销售的商品上,将自己的“梅蒸”注册商标拆分成“Meizheng”拼音字母与花瓣图形,并与“梦特娇·梅蒸”标志一道使用,不是依法使用“梅蒸”注册商标,故该案不存在该商标的授权争议,无需先经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
司法界人士认为,并非所有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法院都不能直接受理。如被告未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法院依然可以直接受理并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围或者以改变显著特征、拆分、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册商标,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该条司法解释所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是被告将自己的注册商标式样使用在非商标局核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二是虽然使用在核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但自行改变了商标的外观特征或式样,包括拆分使用;三是将自己的多个注册商标不当叠加或组合使用。
另一种使用方式,则是被告虽拥有多个注册商标,但其将多个注册商标叠加组合使用,并通过文字处理,弱化或淡化部分文字,突出其他文字,从而与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产生冲突,造成混淆。如某被告拥有“王宫”、“朝臣”两个注册商标,但其在葡萄酒上竖排并列该两商标,并淡化“宫”、“臣”两字,突出“王”、“朝”两字时,就可能与他人在葡萄酒上的“王朝”注册商标产生冲突,从而构成商标侵权。被告组合使用后产生的一个整体标志也可以视为是未注册商标,从而不受最高法院批复的限制。被告虽然使用自己的商标,但实质是一种滥用商标权的使用行为。
注册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识之间的权利冲突,应通过司法诉讼解决。苏北一家酒厂开发一种60度烈性白酒,在东北和新疆拥有很好市场。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以他人画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作为白酒商标进行了注册,生产的白酒有了较好的销量。后“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的作者向法提起诉讼,认为这家酒厂擅自将其美术作品注册为商标并在生产的白酒上使用,侵犯了其美术作品著作权。法院经审理认定,原告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被告商标虽经合法注册,但在经销的商品上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原告著作权。故判令其停止使用“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判决生效后,原告持法院判决书到商标评审委申请撤销了被告的商标,该案的裁判依据即是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原告享有在先权利著作权,应当给予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以他人注册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等侵犯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项规定的理由在于:在先权利(如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的认定以及侵犯在先权利的判定,都超出了商标行政裁决机构的专业性范围。并且,在对行政裁决实行司法审查的情况下,同一权利冲突可能需要“三审”,即商标评审委“一审”、司法两审才能解决,由此可能造成行政和司法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权利救济的效率。因此,在解决注册商标与其他在先权利冲突时,应实行司法程序优先原则。
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之间冲突,应通过行政裁决途径解决。这是一起典型的注册商标冲突纷争案例。在原告某糖果厂诉被告某食品厂商标侵权一案中,原告在某固体饲料上注册了“乐”字牌商标,后被告在“果子晶、果子粉、乳酸饮料”等商品上注册了“桑”字牌商标。两商标相近似。原告糖果厂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被告食品厂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商标相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法院告知原告先行经行政撤销程序,并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法院的理由是,原告“乐”字牌商标与被告“桑”字牌商标均获商标注册,应由当事人首先提请行政裁决部门解决商标权利冲突问题,然后再可向法院请求处理侵权纠纷。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法院不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主要是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此类案件适用行政前置程序,当事人应当首先向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册商标与其在先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告知原告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这样的规定首先考虑到的是商标注册采取全国统一集中授权制度,采取行政前置程序是为了维护此种集中授权体系。其次发生冲突后,现行商标法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救济程序和途径,规定了注册商标不当的撤销程序。在先权利人如认为注册不当,可到商标评审委申请撤销在后商标,然后再到法院请求民事救济。再次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属于商标行政裁决机构专业范围,商标评审委员会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此类冲突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