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起诉期限应如何计算
于某3年前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县政府未答复。于某多次催要,内但县政府均未答复。容于某无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县政府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请问,于某的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如果行政机关明确拒绝的,起诉期限应当从申请人知道被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是行政机关未答复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从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办理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法院原则上不予受理。但是,如果申请人申请后多次催办的,应当将每次催办视为申请人的再次申请,其起诉期限,应当从最后一次申请行政机关办理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计算。该案属于后一种情况中的特殊情况,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于某的起诉期限为3个月,起诉期限应当从其最后一次催促县政府办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若从于某最后一次催办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于某起诉时未超过3个月,即未超过起诉期限,同时符合其他起诉条件的,法院应当受理此案。
⑵ 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
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
⑶ 有关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而申请行政复议的处理
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都必须执行。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是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果其拒绝履行,就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实践中,一些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是当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等情形,而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时,被申请人不能正确对待,认为是行政复议机关不给面子,成心跟自己过不去,从而对行政复议决定采取抵制的态度,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如有的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向该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当事人的违法情节较轻,原处罚决定适用法律不当,因而作出撤销原处罚决定,责令重新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复议决定。
原处罚机关接到行政复议决定后,如拒不退还给当事人收取的罚款,就属于拒不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违法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⑷ 《行政诉讼法》中行政判决分为6种,其中维持判决与履行判决和确认判决有什么区别谢谢
维持判决是确认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履行判决是要求行政专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属决,针对的是行政机关不作为。
确认判决是确认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主要存在于行政行为已经产生效果,撤销或变更已无意义的情形。如行政拘留已经结束的案件。
⑸ 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复议机关应当怎样处理
1、复议机关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处分。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复议机关可以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被申请人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可以对有关人员进行处分。
2、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总结出如下标准:
一是看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是否停止。如某县检察院诉县环保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向其发出检察建议后,该环保局对某公司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该公司立即停止生产后,又两次对该公司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但事后检察院在对该公司进行现场查看时发现,该公司仍处于生产状态,且修建的环保设施仍不符合标准。这种行政机关虽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并未停止的情形,可以作为判断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的标准。
二是看行政机关是否穷尽法律手段。如某区检察院诉区林业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林业局对被处罚人毁损林地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被毁林地在指定期限内恢复原状的内容都未能得到执行,罚款也未予收缴。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应采取催告、加处罚款等方式督促其履行。经催告无效后,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检察院向林业局发出检察建议后,林业局仍未纠正,则可依照行政诉讼法第74条第2款第2项的规定,确认行政机关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违法。
三是看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法定职责是否有法定理由。如某县检察院诉农业机械管理总站、财政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中,县农机站未依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对不符合补贴条件的国家农机补贴申请的合作社,与县财政局共同作出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导致国家补贴资金被套取105.668万元。县检察院向其发出检察建议后,县农机站却以“无资格和权力收回已发放的补贴资金”为由,拒绝履行收回已违法发放补贴的职责。根据规定,县农机站和县财政局都是涉诉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的共同作出机关,也是收回资金的会同机关,具有收回违法补贴的法定职责。所以,此时应当属于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
⑹ 行政诉讼,起诉公安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起诉书,事实理由应该怎么写,该引用照哪条哪款法律法规
《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版合法权益的法定职权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⑺ 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履行的行政不作为案件是否有诉讼时效
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这一点很难举证。首先,行政相对人一般都无从知道行政机版关的履职期限,更何况我国权现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也少有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期限的规定;其次,行政相对人更不太可能知道在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情况下,应在多长时间内起诉。因此,对于《行诉法解释》第39条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而言,自行政机关接到申请的60日起,适用三个月的正常起诉期限是没有依据的和不合理的。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起诉期限,除《行诉法解释》第39条外,还应补充适用《行诉法解释》第41条,即至少应从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的60日后(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满60日仍不作为,则可推定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即不作为)起算2年。
⑻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时起诉期限的计算有何规定
抄在行政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不作出答复时,由于没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起诉期限从何时起算,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困难的问题,《行诉法解释》分不同情形作了规定:
一、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对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60日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时,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当事人可以立即起诉。
⑼ 征地拆迁中不履行法定职责,起诉时机什么时候最好
不履行法定职责,何时起诉时机最佳
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些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作出了专门规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未作专门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则统一设置了两个月的期限。如果行政机关超过法定期限未履行职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可以提起诉讼;反之,如果法定履行职责的期限未届满就提起诉讼,就属于起诉时机不成熟,人民法院应当不予立案或者裁定驳回起诉。
可如果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期限之内就作出拒绝决定,则不受履行职责期限的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即时针对拒绝决定提起诉讼。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确实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但本款规定的“紧急情况”,通常强调的是时间紧迫、事项重大,而且错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可逆转或者损失不可弥补的情形。例如,考试的紧迫性、人身救助需要、参加有时间限制的活动等。
在征地拆迁当中,如果被征收人遇到拆迁当中的问题时,请一定要及时的咨询专业拆迁律师,尽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⑽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诉讼时效是多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专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属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述规定期限的限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述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