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苏联教育年限

苏联教育年限

发布时间:2020-12-26 01:12:41

㈠ 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学制为多少年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普通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本科(包括通过高考录取的四年制、五年制本科和通过统招专升本考试录取的二年制本科)、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高专)。其中幼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普通教育费只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杂费等正规学校收取的费用。
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受培训者成为一定劳动领域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具有
基础性和普及性。
(2)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其中包括失业的劳动者、在职的劳动者、企业富余人员和其他求职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
(3)性质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是常规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时间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㈡ 苏联教育的苏联社会主义教育

(1930~1945)
1930~1934年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的农业迫切地要求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1930)通过了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议。要求儿童 8岁入学,至少要读完小学 4年;同时为所有11~15岁的超龄儿童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工人区实施7年制普及义务教育。从1932─1933学年起开始把所有的中学改组为10年制中学。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的技术干部, 由于 20年代把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的基础,并采用了综合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法”等各种做法,使普通学校在教育和教学质量上不能满足这个要求。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曾发布了一系列决议。这个时期是苏联教育大整顿的时期,对以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31年9月5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个决定批判了“学校消亡论”和“设计教学法”,指出普通学校的根本缺点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普通教育知识,没有为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并着重指出,为掌握科学基本知识而努力,是学校工作中的决定环节。根据这个决定,教育部制定了分科教学大纲,并于1931—193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使用。
1932年 8月25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作息制度》的决定。这个决定指出,1931年的新教学大纲存在着规定的教材分量过多、各科之间配合不够、教材简单化、缺乏历史观点等缺点。决定确认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上课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系统地讲述教材,培养学生运用参考书和教科书进行独立作业的能力;要求实行学生知识质量的评定,加强学校中的自觉纪律。根据这个决定制订了1933年的教学大纲。
1936年以前,儿童学曾在苏联广泛流传。一些资产阶级儿童学者运用资产阶级的宿命论,把儿童的天赋归诸于生理上和社会上的因素,把大量工人的子女划归“智力落后的”、“有缺陷的”行列而送入特殊学校,这戕害了大批儿童,并降低了教师应起到的作用。为了清除儿童学的不良影响,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于 1936 年 7月 4日通过了《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儿童学的曲解》的决定。它斥责儿童学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并建议停止儿童学者的有害活动。这个决定对于改善学校工作,提高教师威信,建立苏维埃教育学起着重要作用。但后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教育科学忽视对儿童研究的倾向。
这个时期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为了加速培养工人阶级的技术干部队伍,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派遣大批党、团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到高等学校学习。高等学校由1929—1930学年的 190所发展到1940—1941学年的 817所,在校学生达811700人。1934年恢复了学位学衔制度。1938年9月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了《高等学校标准规程》,这是第一个全面论述高等学校的宗旨、任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基本文件。
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中学网的扩大,提出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任务。30年代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 2年制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 5~7年级教师)和师范学院(培养8~10年级教师),还开办了培养教师的讲习所。1936年决定实行教师个人称号的制度,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鉴定工作。
这个时期,教育科学有了发展。М.И.加里宁、Н.К.克鲁普斯卡娅、А.С.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他们的教育观点对苏联学校教育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1941~1945年,苏联进行了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在战争期间,苏联政府继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1943年决定把儿童入学年龄从 8岁提前到7岁,为青年工人和农村青年开办夜校。 在教育内容方面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43年10月 6日作出了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的决定,并于1944年3月正式成立了这个教育科学院。该院在历史学家В.П.波乔姆金领导下开展了广泛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㈢ 当年苏联和美国哪国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

是美国,它平均有15年,苏联只有10年.

㈣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改革与国民教育调整的主要依据是1931年8月25日颁布的《关于小学与回中学答的决定》。《关于小学与中学的决定》建议对正在实施的教学大纲、正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提出学生生产劳动活动的安排必须服务于教育与教学,强调共产主义教育在苏维埃学校中的核心地位。

㈤ 前苏联进行哪五次教育改革

前苏联的教育改革分别是:
一、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

《法律》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基于上述必要性,苏联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二、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66年的教育改革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

1967发布了《关于为普通中学7至11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的通告》,这个文件是落实1966年《措施》的具体步骤。1972年又通过三个文件,进一步深化1966年以来的教育改革。

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

三、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更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通过了《普通学习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确定,普通教育和职业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苏联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

《基本方针》指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1)要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要彻底改善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

㈥ 苏联教育体制是怎样的

苏联教育模式,它强调专业化,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过早地分成文科和理科,进内入大学,专业更容是固定的。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有严重缺陷,一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由于专业分得太早且一旦分定就很难改变,使得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如果这个专业不是你感兴趣的,那你一生就不太可能有创造力,更无从谈起成为优秀创新人才。”

与之对应的是美国为代表的通才培养教育体制,不仅在高中毕业前实施通才教育,而且在大学阶段也尽量淡化专业。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体制上把各类教育都相互沟通,使所有学生无论最初的选择是什么,只要有条件有兴趣,都可以再转入其他类型的教育。”

㈦ 简述苏联时期和俄罗斯联邦在学制机构和学位制度上的异同

俄罗斯是原苏联的法定继承者。在苏联时期它的学制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其高等院校的学制结构有特殊性,全日制的大部分年限为5-6年,这与中国和欧美一些国家不同,中国和美国本科学习期限一般为4年,英国一般为3年,法国,德国等一般为3-4年。俄罗斯人认为,他们的大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超越了欧美国家的本科,所以设立了一个独特的学历学位——“专家”,在国际上是等同于硕士学位的,专家学位毕业后可以直接攻读副博士。在中国教育部认证结果等同于硕士文凭。俄罗斯的高等教学之结构和学位制的确有其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
一般俄罗斯本科是四年,专家学位是五年,研究生一般是2年。毕业之后,经大使馆许可,回国可以做《归国留学人员认证》获得认证之后可以正常找工作。
俄罗斯现在的教育体制:
1、《学士学位》4年+《硕士学位》2年+《副博士》3年
2、《专家学位》5年+《副博士》3年
获得《硕士学位》和《专家资格》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攻读副博士学位,学时为3年,副博士资格考试合格,撰写论文并且通过答辩,可以获得相应学科的《副博士学位》回国认证等同于博士学位证书

㈧ 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体制

普京有一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回联,谁就没有答脑子!普京所说的“惋惜”并不是指他怀念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怀念当年苏联在世界上超级大国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怀念苏联曾经能在国际上横行霸道的年代!这种观点应该代表很多俄罗斯人的观点,在俄罗斯喜欢俄共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根本就不怀念苏联时代!另外说一句,被普京打击的前首富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恰恰是支持俄共的,你可以知道普京根本就不喜欢苏联时期的政治制度

㈨ 前苏联在不同年代曾经行过哪几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苏联 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中学毕业生越来越 多,高一级学校容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因而就产生了升学和就 业的矛盾,从1950—1957年,全日制七年制中学毕业生从136万 增至207万。同期,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毕业生从22万增至126万, 即增加四倍半以上,而全日制高等学校只能招收其中的17%左右。
1954—1957年间,全国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达250万人,只在 1957年就有80多万。他们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反法西斯战争的创伤,造成苏联劳动力的严 重不足,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急需补充大批的劳动力。但当时的苏联学校主要侧 重于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育,学生从思想到劳动技能,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准备。特 别是生产的逐步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不断提高着对工人生产技能的要求。缺乏这方面训练的 中学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劳动就业已成为当时苏联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 济问题。
为了缓和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不相应的矛盾,1958年苏联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重大的改革。
这次改革从1956年开始酝酿。改革的主要依据是1958年9月赫鲁晓夫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根据这个建议通过了《法律》,以立法形式加以颁布执行。
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
改革的要点:
1.延长学制。中等普通学校由十年改为十一年。为使青少年从15—16岁起就要参加公益 劳动,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七年改为八年,叫做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延长的 时间主要用于生产教学,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实施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以代替过去的七年普及义务教育。
2.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分三种基本类型:
① 青年工人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这是为了使八年制学校毕业后从事生产的青年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而开办的业余普通中学。
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这是完全的普通中学,的教育,即完全的普通中等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对学生施予三位一体
3.普通学校大量增加生产劳动时数,增设职业训练。八年制学校的劳动教学与生产劳动 占教学总时数的15,3%,与改革前的七年制学校相比,增加近三倍。普通中学第二阶段中劳 动教学与生产劳动占33.3%,比教改前增加四倍以上,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学生毕业 时除授予中学毕业证书外,还发给所选工种的资格证明文件。
4.改变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优先录取有实际工龄的青年,后来又规定高校主 要招收有二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不得超过20%。废除获得金质奖章的中 学毕业生免试升学的规定。
5.加强专门的职业教育制度。把各种培养劳动后备军的学校(工厂艺徒学校、技工学校、 铁路学校、矿业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等等)统一改组成学习期限为一至三年的城市职业技术 学校和一至二年的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1958年的改革除了把主要力量放在加强学校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上以外,还注意到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天赋儿童等其他方面:
1.改革高等教育,提出要根据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来提高培养专门人材工作的理论水 平。更多地培养关于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科学中的新部门的专门人材。同时改 革高校布局,调整全国高校网,改进和扩大夜校和函授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实际锻炼和理论 培养。
2.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延长学日的学校和班级,以加强社会教育和解决双职工的困 难。强调寄宿学校“这种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是难以估价的”,“应该不惜金钱和精力”把它 作为“教育正在成长中的一代的最重要的形式”。在这次改革以后寄宿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7年全国寄宿学校学生只有6万人,1962年发展到100万人,增加了十五倍半。1959年用 于建设这种学校的资金占学校建设总投资的14.1%,1961年上升为32.1%。同时,延长学日 的学校也大量增加。1959年至1963年,这类学校从5,091所增至22,682所,即增加三倍半以 上。学生从15万增至142万,增加八倍以上。
3.为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创办加深学习个别科目的学校。1958年赫鲁晓夫在关于改革国民 教育制度的《建议》中提出:“在现有的学校中挑选有才能的学生,以便把有特殊天才的儿 童,……集中到一定的学校里。”这样,我们的高等学校就可以得到更有素养的男女青年”。对 此,苏联教育界曾开展了激烈的辩论。直至1963年才首次开办四所。现在加深学习物理数学的 学校已发展到800余所。对待这种“英才教育”,苏联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持否定态度的。但 1958年提出这个问题,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不能不说是苏联教育思想上的一个较大的转变。 1958年的教育改革,强调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使教 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但生产的时数安排过多,忽视了知识教育,没有正确解决普通 中学为学生准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片面的强调了为就业作准备,忽视了为高等学校培 养新生的一面。因此虽然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过份强调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知识教学,生产教学时间过多,严重地降低 了教学质量。1962年俄罗斯联邦中小学的留级生达120万人。不少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造成惊人的退学率。同年苏联普通学校有50万人退学,而在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比例高达 50%。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的降低必然直接影响高等学校。此外,高校招生制度的改变,造成 许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学。同时为了招收在职青年,往往降低了对考生在科学基 础知识方面的要求,有些新生文化水平很低,严重地影响了高等学校的质量。据调查,斯维 尔德洛夫斯克大学数学系有95.5%的学生数学不及格。高等学校集中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市,全日制高等学校的退学率从1959年的4.6%,到1963年增加到了.4%。有的地区退学率竟 占招生时的三分之一。
其次,生产教学组织得很差,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形式。学校中缺乏进行生产 教学的车间和应有设备,缺乏实施生产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和知识教学脱节,在劳动课中 并不运用学生学过的科学基础知识,生产教学徒劳地拖长了中学的学习年限。
第三,职业训练混乱,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本来学校确定职业训练的专 业范围,应该根据国家对各种专业人员的需求。但是,学校并不掌握这种需求,也无法照顾 学生的职业志向。盲目地进行职业训练,使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有些专业学生过少,学生毕 业后的工作并不能和他所学专业对口,用非所学,造成了浪费。
1958年教育改革所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严重不满、社会上的反对和 攻击。1964年10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和后来的几次全会,都要求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这次改革, 并提出了进行新的改革的要求。 1964年以后的改革
为了解决1958年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 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生产的需要,1964年和1964年以后,苏联教育又经历了 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中学第二阶段的学习年限。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改 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中学第二阶段由三年改为二 年,从而整个普通教育阶段由十一年改为十年。修业年限的缩短主要是靠减少职业训练时间 来实现的。
2.大量削减生产劳动时数,放弃普通学校的职业训练。1964年中学第二阶段的生产教学 和生产实习的时间由1356小时减至708小时,减少了47.8%。停止了职业训练。
3.缩短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在教育科学院多年实验的基础上,经苏联教育部批准,于 1964年开始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由四年逐步改为三年,从四年级起讲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 识。普通中学的第一阶段也相应地由四年变为五年。
4.普及十年中等教育。1966年决定把1956年提出的五年内普及十年义务教育而没有完成 的目标延期到1970年完成。但仍然完成得不好,到1971年,八年制毕业生能升学的只有80% 直到1975年才达到96%,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任务。普及十年中等教育是通过三种途径实 现的:(1)十年制普通学校,这是进行普通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2)夜校和函授制普通学校; (3)负有实施完全中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5.进行普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国,苏联也不例外,只是比西方国家起步稍晚一点。
1964年10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组成了有学者、教授和优秀教师五万多人参 加的普通学校教育内容各科审定委员会,开始全面地修改和重新编写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十年制学校的全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使“教育的内容和性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改革教育内容的同时,进 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技术革新,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普通学校逐步由班级教室制过渡到 专用教室制,即按各学科建立和装备专用教室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6.重新改变高等学校的招生规定。1965年全日制高等学校废除了80%的新生从具有两年 以上工龄的青年中选拔的规定,实施对具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和应届毕业生进行分别选拔 的办法,二者录取比例由志愿报考的学校校长根据报考人数和考试成绩决定,逐步恢复了以 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做法。此外,规定获得金质奖章的中学毕业生有升学的优先权。这类 学生只参加一门专业科目的考试,如成绩为五分者,即可被录取。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质量,弥补工农青年基础知识的不足,高等学校设立了预科。1969 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关于高等学校设立预科的决议》,决定从1969年起,逐步在高等 学校设立预科,招收“具有完全中等教育程度的先进工人、庄员和服兵役期满的青年”。这些 青年经有关单位推荐,由学校谈话录取。脱产学习者(全日制)修业八个月,不脱产学习者 (夜校和函授)修业十个月。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科目。预科生只要毕业考 试及格,均可免试进入本院校一年级就读。
7.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苏联当 局制定了一系列高等学校的条例,发布了一系列指令和决议,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1964 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培养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程度的专家的期限以及关 于改进对这些专家的使用》的决议,决定把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修业期限缩短几个月的时 间。高等学校取消了学生必须参加一年至一年半生产劳动的规定,改为毕业前的生产实习。
1966年9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通过了《关于改善专家的培养和改进对全国高等和中 等专业教育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要求根据现代生产、科学、技术、文化及其发展远景的要 求进一步改善专家培养工作,并建立一批中心高等学校,以综合整理编制教学指导材料,教 科书和教材,并为全国其他高等学校训练和提高科学教育干部。
1972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 强调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要“着重注意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改革的情况可以看到,苏联在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实现 教育的现代化,提高知识质量的问题上。它一再强调“禁止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与教学无关 的工作”。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宣称,高校招生的“唯一和基本要求”是 “高深和牢固的知识”。《真理报》以《高考的新的裁判者——知识》为题发表社论,只有那些 知识水平高的人才配得上进入高等学校。这个时期,苏联注意了教育的现代化,注意了为高 校培养高质量的新生,却又忽视了为中学毕业生的就业作准备的一面,生产劳动逐年减少, 生产教学又一次被忽视。1967至68年的十年制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劳动的时间只剩 下每周两小时,不再提职业训练。
1964年以后的教育改革,对提高苏联的教育质量,促进苏联教育的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 用。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却大大加重了。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新的教学大纲太难太深,教 科书分量太重,学生无法掌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又一次忽视普通学校的劳 动教育问题。因此,1958年以前的升学和就业的矛盾又在新的条件下反映出来。这就导至了 1977年教学计划的再一次改革。
1977年的苏共中央《决议》
七十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部分需要走上工作 岗位。1976年中学毕业生中直接就业的就占毕业生总数的71%。但是,新的教学计划只注意 学生的知识质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劳动就业的准备,普通学校中的劳动教学时数恢复到 58年以前的标准。因此毕业生缺乏劳动技能的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
1977年12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 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指出,普通学校存在着重大缺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劳动教学、 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安排,已不符合已经提高了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许多中学毕业 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对基本的普通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到国民 经济部门工作时感到困难”。决议要求“中学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 和在国民经济中工作的劳动技能,学校必须坚决转向改进青年在物质生产范围内的劳动训 练,让学生有根据的选择职业”。
根据上述原则,决议规定增加中学高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九、十年级从每周两小时增加 到四小时,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决议还要求采 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给学校配备劳动教学师资,并对之加强培养和提高工作;利用企业、国 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条件为学生安排有效的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加强劳动教学的物质技术 基础;增设劳动教学、职业指导的视导员,为协调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成立联合指导委员 会,在普通中学成立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法研究室;大力开展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各种形式: 校办工厂、学生生产队、劳动和休息夏令营等组织,扩大校际教学生产联合工厂网等。
《决议》的贯彻,普通学校重视了生产劳动教学和职业定向教育。1980年颁发的新教学计 划规定1—8年级每学年劳动教学的时间为70小时;9—10年级每学年为140小时,与过去相 比,一学年增加70小时。
这次改革与1958年的教育改革不同,它没有强调普通中学有职业训练的任务,主要是建 立一个与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紧密相联的学生劳动教学和教育、职业定向的有科学根据的 体系。也就是说兼顾了准备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
七十年代以来的其它改革
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在继续,七十年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的重要改革还有以下几方面:
1.进行儿童提前入学的试验,为六岁儿童开设小学预备班。为了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 加强年轻一代的教育,多年来苏联一直在探讨关于六岁儿童入学问题。在十几年实验的基础 上,1981年当局宣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为儿童逐步过渡到从六岁起在普通学校预 备班学习创造条件”。即逐步推行让六岁儿童上普通学校学习一年的做法。教育部门对这一改 革较为慎重,要求各地量力而行,不要操之过急,先在有条件的学校里设立,同时要求幼儿 园六至七岁儿童的大班改成预备班。预备班的主要任务是为使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这一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可使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在统一的起点上开 始学习,缩小受与没受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另外,可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以 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现代生产既要求劳动者具有 熟练的技能,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不仅要加强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需 提高职业技术各校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为此,七十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苏联大力 发展授予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初等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向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的过渡。1970一1979十年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615所增加到4026所,即增 加五倍以上,学生从18万增至:207万,增加十倍以上。1973年在全日制的职业技术学校中,中 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学生占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学生总数的40%,1978年上升到 79%,1980年则占90%。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一1985年),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将被 淘汰,职业技术系统的所有学校全部改组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基本完成向培养 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熟练工人过渡。
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把职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发展的 趋势,因为现代生产需要高度熟练的工人,要求工人具有较宽的专业面,掌握几种相近的职业,并且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劳动条件,能创造性地劳动。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中等教育程 度的工人比不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工人掌握新专业和新技术要快得多。
在苏联,贯彻1977年的决议以后,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学校的劳动教学,为毕业生就业或 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了职业技术学校中的普通教育内容。把中 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的普通教育课程与普通完全中学基本拉齐,使这两类学校 的学生学完十年制完全中学的普通教育课程。这两类学校的1978~79学年度教学计划与完全 中学相比,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89—93%,中等专业学校占72— 80%。有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时数甚至超过完全中学。
近年来,苏联在不断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贯彻1977年的《决议》,也 为普通学校学生进职业学校提供了条件。现在苏联普通中学(包括八年制和十年制学校)毕 业生直接就业的人数在不断减少,1980年与1976年相比,已减少15%,而升入职业技术学校 的比例却在增加,1980年已达40%,计划1985年将增加到50%。即普通中学毕业生将有一半 要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的专门教育之后,再参加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中去。
3.发展城市工人业余中学和农村青年业余中学。使没有受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农民,可 以利用业余时间,不脱产地受完中等教育,这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也是提高劳动者的 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㈩ 苏联对中国教育上的影响大吗

1、小学
我国解放前的小学是六年制,分初小、高小两段,入学年龄为六岁。
解放后受苏联学制影响,定小学为五年一贯制(后为六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七足岁为标准。

2、业余(工农)教育

苏联很重视干部的业余教育,特别是在革命初期,这种干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早在学制改革以前,1950年4月3日我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就在北京开学,至6月初,全国就开办了12所。这种类型的学校就是学习苏联高等学校中附设的工人系、农民系的做法而建成的。

3、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大改革,也是在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影响下进行的。这次院系调整,自1952年从京津开始,陆续在华东、西南、中南、东北及西北等大行政区展开,到1953年基本结束。这次调整的重点是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和师范学院;其次调整高等学校地区的布局。高等学校的类型,基本上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为综合大学(只设文、理两类学科)及专门学院(按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语言、体育等学科分别设置)。1953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院系调整,主要以中南行政区为重点。

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高等教育不能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是: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大学(至少拥有3个学科门类的学院或学系)49所,独立学院91所,专科学校71所。

4、教学法

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国初期的我国教育不仅仿效苏联的教育制度,而且学习和采用他们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1952年11月12日,教育部发出指示,要求各高等学校制订编译苏联教材的计划。指示要求首先翻译苏联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基础课的教材及某些必要并有条件解决的专业课教材,而后再逐步翻译其他各种课的教材。为组织全国各高等学校及有关人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一工作,教育部于同年11月27日又发出《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暂行规定》,规定各校的翻译计划。译稿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以“教育部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的名义出版。可见,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苏联的。

5、教研室
高等学校建立教研室,中小学教研组制度也是来自苏联。这是学校的教学基层单位。高等学校的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所有教师都按照自己的专业被分配到相应的教研室,他们共同备课,讨论本专业的学术问题,编写教材。中小学教研组以学科为单位,教师以所授学科为依据,分别列人相应的教研组,共同备课,互相听课,集体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这种组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能发挥老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即助长有些教师的依赖心理,同时有时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至今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

阅读全文

与苏联教育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