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办理行政案件时间到了如何延长
继复续调查取证并制作出相关处理决定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5号)第一百四十一条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办理其他行政案件,有法定办案期限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办理。
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对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逃跑等客观原因造成案件在法定期限内无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继续进行调查取证,并向被侵害人说明情况,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B. 公安局办理行政治安案件需要些程序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规定:
第三十八条 当场处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实施:
(一)向违法行为人表明执法身份;
(二)收集证据;
(三)口头告知违法行为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违法行为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四)充分听取违法行为人的陈述和申辩。违法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五)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
(六)当场收缴罚款的,同时填写罚款收据,交付被处罚人;未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告知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四十条 对不适用简易程序,但事实清楚,违法嫌疑人自愿认错认罚,且对违法事实和法律适用没有异议的行政案件,公安机关可以通过简化取证方式和审核审批手续等措施快速办理。
(2)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期限扩展阅读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规定:
第一百二十三条 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责令停产停业;
(二)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三)较大数额罚款;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违法嫌疑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三项所称“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罚款,对违反边防出境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个人处以六千元以上罚款。对依据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作出的罚款处罚,适用听证的罚款数额按照地方规定执行。
第一百二十四条 听证由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组织实施。
依法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公安机关业务部门以及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其非本案调查人员组织听证。
C.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最早发布时间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具体适用》是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晓辉。
D. 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20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条是为了规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保障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中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办理行政案件,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询问。对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用户提供翻译。
(4)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期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条,办理行政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条:办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第五条:办理行政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E.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群内众扭送或容者违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属于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二)对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应当在受理后的二十四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处理,并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投案人;
(三)对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书面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投案人向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报案或者投案。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时,应当制作受案回执单一式二份,一份交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一份附卷。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日常执法执勤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以上是最新《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5号,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官方网站。
F.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二次鉴定有时间限制吗
有限制 要根据你的具体病情才能判断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做鉴定 有些受伤直接可以 有些等一个月 有些要三到六个月 最长的要等一年以上 欢迎登陆 法律咨询贴吧 具体咨询
G.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二条解读
该条款内容为: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之时或者日不计算在内。法律文书送达的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期间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违法行为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首先明确“期间”的概念。《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对于时间有“期间”、“期限”和“时限”三个概念,《规定》中本身并没有详细说明哪些是“期间”,但是从立法者意图上来看是与实体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相互呼应的;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又出现了同一条款“期间”和“期限”杂乱混用的情况,比如下面这个第99条比较典型:
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意思虽然能明白,但是你这么搞弄得大家概念混乱。言归正传,结合这句“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的模棱两可的定义,笔者认为“期间”实际上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期限”(的中间一段)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以天来计算的大块的,或者相对不怎么重要的时间是“期间”,反之可以推定为是“时限”。
比如“交通警察应当于作出决定后的二日内报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这里的二日也就是48小时,因为相关程序不入卷,没必要精确到分钟,操作当中也就只能“以时、日、月、年计算”,所以是期间的概念;而卷里的笔录等重要材料基本都是“时限”,“时限”牵涉嫌疑人的权利等问题,所以精确到分钟,比如“继续盘问的时限一般为十二小时”,时间的精确性更是直接体现在法律文书上,就是典型的“时限”概念,不在本条款讨论范围内。
然后再来看条款,其中包含五部分内容,具体解释如下:
1、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
意思上不需解释。但是你这句话到底算是下定义呢,还是规范呢?见仁见智吧。。。
2、期间开始之时或者日不计算在内。
意思就是期间开始的这个小时(以时计的)或当天(以日记的)就算是白给你了,从下一小时或天开始算。比如“在异地或者在偏远、交通不便地区提取涉案财物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返回单位后的二十四小时内移交。”,对于这个办案期间来说,假如今天9:15返回的,那么严格来说明天10:00前移交走就可以了。假设他要说一日内移交,那意思就说不管今天几点返回的,都是明天24点之前就ok了。
3、法律文书送达的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
我期限内寄出去就行了,管你什么时候收到。
4、期间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
也不难理解,比如之前提到的“交通警察应当于作出决定后的二日内报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假如今天是礼拜五,那么今天就白给了,从礼拜六零点开始算时间,本来应该礼拜天(24点之前)办完,那么推一天周一(24点之前)办完就行了。
5、违法行为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不需解释。
总而言之,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实在太糙,导致《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很多时候难以适从。实际办案当中只能将就着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