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申报增值税还是免抵退税
先报增值税,再报免抵退税。在实际工作中。
B.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税额的申报与会计处理
出口退税
(一)出口货物免退税方法
先征后退:出口货物一律内按照规定在销售环节缴容纳增值税等,然后出口后,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免,抵,退;免是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税(出口环节),抵是指出口货物在规定环节应该退还的已纳税款用来抵消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退是指未抵扣万完的税款给予退还
免税采购:略
(二)出口货物免退消费税
免税: 适用于生产企业
免 退 用于外贸企业
(三)出口货物退税率:详见国家相关政策
C. 关于出口货物增值税的免抵退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的规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有关计算方法:
(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 =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上期留抵税额
(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 = 出口货物离岸价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退税率 -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
1、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 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 × 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 = 货物到岸价 + 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三)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如当期末留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 =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 - 当期应退税额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 = 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四)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出口货物离岸价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征税率 - 出口货物退税率) -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 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 × (出口货物征税率 - 出口货物退税率)
由此,题中: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 400 * (17% - 15%) = 8万元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600 * (17% - 15%) - 8 = 4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 =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 4)- 上期留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 400 * 15% = 60万元
免抵退税额 = 600 * 15% - 60 = 30万元
假设,经计算,当期应纳税额为期末留抵税额20万元,则:
当期应退税额 = 20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 = 30 – 20 = 10万元
退税后(或者确认应退税后),期末留抵税额 = 20 – 20 = 0万元
假设,经计算,当期应纳税额为期末留抵税额50万元,则:
当期应退税额 = 30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 = 0万元
退税后(或者确认应退税后),期末留抵税额 = 50 – 30 = 20万元
关于补充问题。
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货物的增值额,是以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计税方法来实现对货物增值额征税的目的。通过对货物的整个生产流通中各个环节增值额的分别不断地征税,使得该货物累计交纳的增值税即为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的乘积,这就是增值税的计税原理。因此,在增值税税制下,国家只需根据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退税率)的乘积进行退免税,即可将该货物所有环节已经交纳的全部增值税税额给予退回并免税,这就是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原理。
在出口生产企业免税购进原材料,加工成品后对外出口的情况下,由于是免税购进货物,因此,进项税额为零,或者说国家并未对该货物征收到增值税。如果机械地按照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原理的退(免)税方法(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退税率)的乘积为退(免)税额)进行计算退(免)税的话,则将出现“未征但多退(免)”的现象,而该多退(免)的税额就是免税购进原材料的被免征的税额。因此,在计算该货物出口退(免)税时,应当按照扣除这部分被免征税款后的余额进行退(免)税,于是也就有了出口退(免)税计算中的两个公式,即:
免抵退税额 = 出口货物离岸价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退税率 -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出口货物离岸价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征税率 - 出口货物退税率) -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这两个公式中的两个“抵减额”,抵减的就是被免征税款的部分。
D.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怎么计算
免、抵、退税是将退税和征税结合一起计算的,需要通过应纳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等分项目的计算,才能计算出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如果当期没有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上述公式中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以及后面公式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就不用计算。
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一)免抵退计税依据
由于出口企业生产环节购进的免税原材料本身不含增值税,因此,这部分原材料就不需要参加免抵退税的计算。
如果出口货物没使用免税原材料,那么计税依据=出口货物离岸价,如果出口货物使用了免税原材料,那么计税依据=出口货物离岸价 - 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
(二)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税依据×(增值税率 - 退税率)
(三)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 上期留底税额,如果结果为正数,则为当期应纳增值税款,如果结果为负数,则为期末留底税额。
(4)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申报的期限是扩展阅读;
1、本申报表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填报。增值税A类企业使用浅绿色申报表,B类企业使用米黄色申报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货物,也使用本表。
2、本表“经济类型”栏,按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供水及商业分别填写。
3、本表“本期销项税额”中的有关栏次,接下列要求填写:
(1)特区内工业企业如有“一般销售”、“地产地销”、“免税销售”情况的应分别填列,除特区内工业企业以外的其它企业,不得填报“地产地销”栏,所有企业如有“出口货物”情况的都须申报。
烟、酒、矿物油地产地销减半征收的,将销售额一半记入“一般销售”、一半记入“地产地销”,分别按其适用税率计算销售税额。
(2)“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按国家税务总局计会统计报表的分类口径及不同的适用税率分别填列。
对一些生产、经营品种较多的企业,如果一张申报表货物名称填写不下的,可以按不同的税率汇总名称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汇总填报申报表的,必须附有销货方填开的按国家税务总局计会统计报表的分类口径及不同的税率分别填列“货物”清单。
(3)“应税销售额”的填写口径,为增值税的计税销售额。如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不作销售的而按税法规定应征税的价外费用,也应填入“应税销售额“中。
(4)“税率”按所销售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适用税率填写,一般纳税人按简易办法征税的货物,该栏按6%的征收率填写。
(5)按不同销售类型计算其所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①②③④。
E. 再请问:出口退税增值税申报表和每月初税务的增值税申报,在什么情况下填写“免抵退应退税”一栏
我们是生产性出口企业:
你说的退税增值税申报表应该是退税申报资料里的汇总表吧!汇总表里的免抵退应退税额为当月申报的退税额;报税务的增值税申报表“免抵退应退税额”填写的是你上月申报的退税额.它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说每月都有退税而两个增值税申报表却没有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F. 生产出口企业免抵退申报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区别
1. 这些表都来是办理免抵退申报自退税必须递交的表格,也就是预审回来,进行汇总申报后打印出来,送到退税部门进行审核的资料.
2.免抵退税申报中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是根据申报回为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填写的,相对应的数据必须一致(存在报表申报差异调整除外),第七栏为企业当月出口的销售额,如果没有数据,可能当月没有出口销售吧.
G.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15栏 关于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指的是那个所属期的退税数喝出口货物免抵退汇总表的关系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15栏中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指的是当月增值税申报对应的所属期的退税数和出口货物免抵退汇总表,也就是当月申报增值税与当月申请出口货物免抵退的数额是相对应的。
H. 出口货物己在增值税申报时做了免抵退申报,但未在出口退税系统里做出
每年出口退税申报截止时间是次年的4月18日,如果在4月18日前未申报出口退税,也没做无电子信息备案的话就会被要求做出口转内销,如果有做免税备案的话就不用转内销了,只是不能退税。
I. 请问如果出口退税中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有差额应该怎么办
一、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中的第7栏“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和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的第6栏“免抵退出口货物劳务计税金额”的数据是不同的,两者统计口径不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第2条第7项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并按会计规定做销售的货物,须在做销售的次月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
所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中的第7栏“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是企业会计记账的出口销售额,包含当期单证信息不齐全的出口销售额。
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上的第6栏“免抵退出口货物劳务计税金额” 出现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差额是正常情况。
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你在做凭证时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与退税申报时的数额不一致。这时就要以退税申报系统里的数额为准,看是哪笔销售出了差异,就在下个申报期里进行冲红后再调正。
所以以后做销售和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分录时一定要先做退税申报再做分录,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9)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申报的期限是扩展阅读:
本表“本期销项税额”中的有关栏次,接下列要求填写:
(1)特区内工业企业如有“一般销售”、“地产地销”、“免税销售”情况的应分别填列,除特区内工业企业以外的其它企业,不得填报“地产地销”栏,所有企业如有“出口货物”情况的都须申报。
烟、酒、矿物油地产地销减半征收的,将销售额一半记入“一般销售”、一半记入“地产地销”,分别按其适用税率计算销售税额。
(2)“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按国家税务总局计会统计报表的分类口径及不同的适用税率分别填列。
对一些生产、经营品种较多的企业,如果一张申报表货物名称填写不下的,可以按不同的税率汇总名称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汇总填报申报表的,必须附有销货方填开的按国家税务总局计会统计报表的分类口径及不同的税率分别填列“货物”清单。
(3)“应税销售额”的填写口径,为增值税的计税销售额。如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不作销售的而按税法规定应征税的价外费用,也应填入“应税销售额“中。
(4)“税率”按所销售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适用税率填写,一般纳税人按简易办法征税的货物,该栏按6%的征收率填写。
(5)按不同销售类型计算其所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①②③④。
J. 请问增值税报表中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是怎么计算的
增值税报表中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税报表中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 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
产品销售收入= 国内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与产品销售收入相对应的销售成本。
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 = 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摊比例(按照销售额进行分摊)
分摊后的期间费用= 企业期间费用合计×分摊比例(按照销售额进行分摊)
分摊比例(%)=该种产品销售额/企业生产全部产品销售额(包括该种产品)×100%。
(10)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申报的期限是扩展阅读:
增值税税率:
1、综合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
2、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增值税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