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沈丘县征兵体检时间安排,具体点
沈丘县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网络地理组一起交流。
沈丘县古称秣陵,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辖22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29.31万人。
2014年,沈丘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04.6亿元,比2013年增长9.3%,总量和增速均居周口全市第三位。[1]
中文名称
沈丘县
外文名称
ShenQiu County
别 名
秣陵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河南省周口市
下辖地区
辖2个办事处、11个镇、9个乡
政府驻地
槐店镇
电话区号
(+86)0394
邮政区码
466300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东南部
面 积
1080.53平方公里
人 口
户籍129.31万、常住95.41万(2013年)
方 言
中原官话-商阜片
气候条件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华佗冢、元代伊斯兰教古寺等
火车站
沈丘站
车牌代码
豫P
GDP
204.6亿元(2014年)[1]
非物质遗产
《沈丘清三彩》、《两仪拳》等
行政代码
411624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4 人口
5 交通状况
6 经济概况
▪ 综述
▪ 工业发展
▪ 农业经济
▪ 产业集群
7 民俗文化
▪ 特产
▪ 文化遗产
8 著名人物
9 旅游景点
10 相关荣誉
历史沿革
编辑
沈丘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
沈丘新景(40张)
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辖县,县治在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颍州五里[2] (沈三、沈四、沈五、河北二、河北三),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槐店回族镇。
行政区划
编辑
乡(镇)
辖区
东城办事处
于庄村、阙庄村、大于楼村、新建村、东孙楼村、李营村、李安庄村、尤庄村、解庄村
北城办事处 张庄村、大吴庄村、北马庄村、南王庄村、王营村、崔楼村、北范营村、西孙楼村、前寨村、焦柳营村、大辛营村、申庄村、王寨村、高门村、腾营村、苏楼村、小辛营村、郭庄村
槐店回族镇 东关居委会、南关居委会、中心居委会、北关居委会、蔡河居委会、西关居委会、沙南居委会、河南居委会、船民居委会、东城居委会、大王楼村、小王楼村、刘楼村、海楼村、马楼村、高营村、左庄村、丰产河村、贾寨村
刘庄店镇 李胡冢村、刘东村、刘西村、刘北村、孙营村、陈庄村、崔老庄村、崔寨村、房营村、邵寨村、郜庄村、保金堂村、前严庄村、后严庄村、卞老家村、晏老家村、梁唐庄村、于庄村、吴堂村、花庄村、尹营村、大褚庄村、崔大桥村、牛王庙村、李楼东村、孟东村、李楼西村、席张庄村、洼张庄村、刘楼村、杨老庄村、郭营村、徐埠口村、前王庄村、刘代庄村、黄冢村、大王庄村、李老家村
留福镇 小陈营村、留福村、元路口村、岳庄村、武营村、黄营村、老官庄村、代营村、姜营村、郭六村、韩大庄村、李小庄村、李大庄村、化庄村、蔡洼村、曹桥村、于古洞村、夏老家村、李寨村、范营(新寨村、老寨村)、皮营村,金营,梁庄,童庄,范小寨,张武桥村,陈寨村
老城镇 第四居委会、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第三居委会、南关村、北关村、西关村、北韩湾村、刘坟村、岳庄村、刘大庄村、前楼村、北吴营村、桃园村、郑庄村、许庄村、李仙庄村、后谷营村、前谷营村、晏庄村、张湾村、陈庄村、徐营村、刘埠口村、路庄村、阮庄村、李坟村、李楼村、杨洼村、荆条村、孙庙村、南吴营村、李庄村、卢营村、瓦房村、程庄村、增福庙村、龙王庙村、后东村、后西村、寨里村、蒋湾村
赵德营镇 赵德营村、兴隆村、董小庄村、小齐营村、张大庄村、东张营村、孟常营村、良营村、宋营村、程寨村、张刘营村、后刘营村、王桥村、张庄村、小刘营村、小欧营村、曹楼村、代营村、刘庄村、王营村、邵庙村、马楼村、大刘集村、西张营村、崔庄村、后楼村、盆尧村、王其庙村、陈楼村、付营村、唐楼村、董尧村、王关庙村
付井镇 付井村、赵口村、王营村、九里村、高湖村、马堂村、孙小楼村、周庄村、东李楼村、卜楼村、岗王村、玉帝庙村、梅庙村、周寨村、洼李庄村、宿营村、腰庄村、赵庙村、西李楼村、郭岗村、吴营村、杨庄村、夏庄村、陈营村、陈观村、王楼村、王周庄村、东王村、李庄村、南杨集村、王庄村
纸店镇 纸东村、纸西村、赵腰庄村、赵楼村、徐楼村、潘营村、小李庄村、邱庄村、潘董庄村、王庄村、孙洼村、卢庄村、秦庄村、张庄村、杂姓营村、程营村、胡营村、白果村、史庄村、卢寨村
新安集镇 新东村、新西村、贾楼村、大李庄村、王廷庄村、新王庄村、瓦房庄村、老邢庄村、徐范庄村、郭寨村、王庄村、张桥村、孙楼村、半截河村、刘庄村、王堂村、魏桥村、安庄村、单庄村、马楼村、乔寨村、张楼村、韩楼村、下六村、三大夫营村、武营村、崔寨村、西李庄村
白集镇 白集村、高庄村、李竹元村、杨楼村、田营村、梁庙村、查大庄村、常楼村、张美庄村、韦庄村、王岗村、李宋楼村、大王楼村、新村、李楼村、程营村、张单庄村、王营子村、老官林村、兖营村、河滩村、胡小楼村、刘院村、胡院村、白庄村、后三庄村、刘楼村、尹庄村、大滩李村、张小庙村、中庭湖村、大许庄村、鲁寨村、顾营村、鹿楼村、苗营村、耿庄村
刘湾镇 陈寨村、刘楼村、徐老庄村、杜庄村、黄楼村、陈洼村、营坊村、宋庄村、杜营村、新徐庄村、赵庄村、王路口村、郝庄村、宋阁村、大陈庄村、朱李庄村、郭庄村、刘湾
莲池镇 莲三村、莲二村、莲一村、韩营村、大郑营村、小郑营村、文殊村、胡庄村、吴楼村、牛营村、吴岗村、西王庄村、魏营村、鲁庄村、常吕村、王岭村、薛岭村、刘八庄村、胡楼村、邹营村、邹新庄村、管庄村、童庄村、田营村、耿楼村、杨庄村
石槽乡 石槽村、徐营村、前张营村、于营村、北程营村、陈庄村、艾庄村、程营村、虎头村、二院庄村、杨营村、刘腰庄村、东寨村、董营村、孙营村、陈口村、龚寨村、蒋寨村、大王营村、后张营村、大涂营村、王湖村、肖营村、小涂营村、涂楼村、小王营村、刘楼村、大李营村、范庄村、邵庄村、郜庄村、赵庄村、西寨村
范营乡 范营村、八里棚村、刘花园村、孙楼村、杨湾村、郑营村、阮洼村、单营村、纪营村、王郑营村、曲集村、孙庄村、马营村、马湖村、普花园村、马各村、老唐庄村、卢洼村、陈靳庄村、李湾村、李新庄村、老李营村、李集村、金庄村、钱寨村、王楼村、胡冢村、代布口村、苗赵庄村、和尚庄村、大刘庄村、张凯楼村、卢齐庄村、范庄村、范菜庄村
李老庄乡 李老庄村、刘庄村、酒店庄村、木林桥村、张彭庄村、梁庄村、蒋桥村、孙付庄村、陈老庄村、孝陈庄村、南李庄村、李庄村、南张楼村、侯三冢村、李大庄村、木庄村、王白庙村、大陈庄村、姚庄村、东吴庄村、花园村、雒庄村、陈营村、刘堂村、艾店村、老寨村、张楼村、付楼村、蒋庄村、曹洼村、严楼村、后湖村、梧桐庄村、田楼村、张老庄村
大邢庄乡 邢庄村、秦庄寨村、段庄村、大宋庄村、后王庄村、清凉寺村、后李庄村、司庄村、赵闫庄村、东赵楼村、普楼村、南赵庄村、西李庄村、东程庄村、陈埠口村、西赵楼村、八里湾村、李营村、赵老家村、沙岭村、小李庄村
冯营乡 冯营村、天齐庙村、双刘庄村、段庄村、田庄村、韩庄村、刘庄寨村、李广楼村、刘烟村、杨海营村、杨老庄村、王小庄村、柳树庄村、西王村、金李庄村、李寨村、刘桥村、李庙村、王观庙村、小高营村、大高营村、刘尧村、刘相村、吕集村、梁古洞村、张梁村、朱庄寨村、天桥村、西张庄村
周营乡 周营村、东李营村、张营村、崔营村、孔营村、大欧营村、马营村、郭寨村、李楼营村、黄孟营村、孟寨村、谢营村、王寨村、大李口村、西李口村、赵庄村、赵寨村、李湾村、刘集村、西李营村
洪山乡 洪山村、庙山李村、迟庄村、宁庄村、韩寨村、臧庄村、翟庄村、姜桥村、孟店桥村、胡老庄村、东胡庄村、孙小桥村、马庄村、申庄村、辛老庄村、王腰庄村、魏庄村、石关村、周楼村、鸽子楼村、辛堂村、袁庄村、王油坊村
北杨集乡 杨集村、梅刘庄村、三姓营村、打渔王村、倪寨村、于庄村、谷孟庄村、贾庄村、王郝庄村、谷林庄村、林寨村、赵桥村、毛寨村、大卞庄村、单尤庄村、韩吴庄村、北王庄村、马李堂村
卞路口乡 卞路口村、张保元村、大郭庄村、小郭庄村、蒋桥村、胡庄村、闫庄村、钟寨村、郜店村、孙寨村、郑庄村、霍楼村、赵楼村、前朱庄村、肖门村、董营村、马楼村、高山店村、杜庄村、刘庄村、闫楼村、前营子村、南郭庄村
地理环境
编辑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颍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3]
人口
编辑
沈丘风光(25张)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沈丘县总人口1079278人,其中:槐店回族镇93660人、刘庄店镇59168人、留福集镇46153人、老城镇56243人、赵德营镇65003人、付井镇68206人、纸店镇39893人、新安集镇48058人、白集镇60471人、刘湾镇31089人、连池乡43779人、石槽集乡52973人、范营乡59402人、李老庄乡41703人、大邢庄乡26425人、冯营乡54246人、周营乡37877人、洪山乡55119人、北杨集乡46812人、卞路口乡45712人、北郊乡47286人。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沈丘县总人口127.5万人。[4]
交通状况
编辑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5]
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预计于2014年底完成后开通客运并入国铁网络、郑合高铁已正式开始勘测设计预计2015年开工建设、南洛高速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
经济概况
编辑
综述
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0.1%。
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地方公共财政全口径收入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增长2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138万元,增长42.5%,总量和增速均跃居全市第一位,分别居全省第38位、第6位。其中,地税收入46888万元,增长54.6%,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国税地方级收入10002万元,连续六年全市第一;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0.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5.9亿元,增长23.3%,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6元,增长12.3%,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528元,增长13%。各项存款余额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7亿元;贷款余额65.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定目标。[6]
工业发展
沈丘初步形成了以电力、电子、机械、化工、轻纺、食品、
永基新城
建材、皮革为支柱的工业格局。[3]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县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88家,比去年底的69家净增17家。工业总产值79.47亿元,同比增长29.9%;销售收入77.88亿元,增长29.8%;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6.4亿元,增长22.2%;入库税金16186万元,增长36.7%。[7]
农业经济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
新广场喷泉
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3]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连续2年超千斤,是黄河以南第一个小麦亩产超千斤的县,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时,该县还注重引导培育农民积极建立互助合作组织,互利合作,共赢市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83家,涉及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订单粮食、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门类,社员入股资金8316万元,入社农户3468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多户。[8]
产业集群
沈丘槐店镇历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
来,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资5000万元新建的颍河商贸城,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集商贸、饮食、娱乐为一体。可容纳1600个工商户投资经营,形成一个设施齐全,辐射范围较广的市场。[3]
民俗文化
编辑
特产
沈丘金丝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黄金瓜、沈丘千层豆腐、沈丘兆丰贡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马冰糖麻片[9]
文化遗产
老城顾家馍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09年河南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推进会圆满结束,“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大批传统知识陆续被发掘,为河南省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再添一批新成员。此次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旨在确认一批比较有传承性、自发性、地方性特征,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项目做
沈丘剔花彩陶——清三彩
为该市重点申报项目。此次普查新发现多项民间传承、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沈丘顾家馍”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文狮子
槐店回族舞“文狮子”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并流传至今的。槐店回族镇的东关、马楼、海楼等村街坊还成立了“回民公义文狮会社”。社中有舞狮手、耍火球手、领绣球手、鼓手、锣钹镲手等。会社每3年都要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社首负责组织和协调演出活动,并对“文狮子”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如新改编的“三狮闹春”、“狮子望月”等情节,突出了趣味性和欢快气氛。
沈丘清三彩
沈丘清三彩,又称沈丘剔花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国衰落,属于当地汉族民间美术的一种。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烧造于沈丘县石槽乡龚寨行政村。还有十几位工匠,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工艺。[10]
两仪拳
两仪拳名称起源于《周易》。两仪拳属内家拳术,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意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更少。
著名人物
编辑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11]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人称“窦拔贡”。
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为袁世凯叔父。
李鸣钟,字晓东,出生于1886年,河南沈丘人。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望采纳
㈡ 钓鱼台村的山东省寿光市胡营乡下辖村
寿光市胡营乡钓鱼台村 该村有156户,660人,耕地面积900亩。1995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637万元,农民人均所得6508元。1993年被省科委命名为“科普先进村”,同时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村”;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跻身入寿光市经济百强村行列;1995年被潍坊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粮食亩产已过吨,蔬菜种植面积更加推扩大。1995年主要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到期995年末大棚已发展屋250个。1995年7月。寿光市无公害蔬菜试验示范基地350亩筹建工程在该村拉开帷幕。该工程共投资250万元,第一期工程已投资30万元。建成国内农村科技含量最高、使用寿命最长、采光量最大、光线分布最均匀、保温性能最强的蔬菜大棚5个。这种大棚采用水泥墙体、钢架结构,以组装栽培为主,采用自动卷帘机和以色列滴灌技术,并实行严格的化控措施,初步实现了蔬菜生产的优质高效和无药残留,棚均年收入达4万元。该棚建成后,中央、省市领导人也先后亲临视察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林果开发上,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凡适宜种树的地方人武部实现了林网化。在果品生产上,主要是对250亩劣质果园进行了高接换头,更新为优质品种,其余370亩果园采用了新品种。此外,该村还瞄准市场,与寿光市科协等单位合作建起了150亩优质高产无毒果树苗木基地,引进繁育出北海道9号、早生富士、新乔纳金、新红星等18个优良苹果品种和金童5号、美味、晚红蜜等27个桃树品种,年繁育苗木170多万棵,仅此一项即可增加经济收入80万元。1995年,全村620亩果园,总产达150万公斤,收入150万元。畜牧业开发,坚持走村户结合、规模饲养的路子,重点发展肉食鸡、蛋鸡的饲养,先后投资60万元,建立了占地100亩、共有70个鸡舍的养鸡场,购置了饲料粉碎机及防风疫药具、药械。并将60个鸡舍低价承包给农民经营,集体统一管理标准和技术措施,从而调动了群众发展畜牧业和积极性。1995年,全村从事养鸡的专业户发展到85户,畜牧业总收入750-万元。在荒滩地开发上,结合该村地处弥河沿岸,河滩荒地多的情况,根据市水利部门的规划,大搞河滩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淡水养鱼和种藉。先后建起100亩高标准的鱼池和150亩藉池,引进了淡水白鲳、罗非鱼、红鲤鱼、银鲫等优良品种进行混合饲养,由于管理科学,1995年总产6万公斤,平均亩产1060公斤,亩效益高达3600元,莲藉产量达30万公斤,淡水种养总收入突破100万元。 村办工副业和个体繁荣经济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村里“小能人”多的优势,先后办起砖场、沙发厂、运输队、服装厂和宾馆等二、三产业项目,年纯收入150万元 ,全村还有20户搞起了个体经销、贩运、加工业,带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全村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普及率达90%以上。投资20万元,柏油了1500米长的出村路,并安装路灯,村内街道大搞了绿化美化。1995年,全村有43户村民安装了程控电话,有11户村民喜迁“小洋楼”,有35户村民办完建楼手续。
㈢ 丹江上游余关,现在水位上涨于胡营村,现胡营村民下河网鱼可否违法吗
答:丹江上游余关,现在水位上涨于胡营村,现胡营村民下河网鱼事实应该在水边游违法的。
㈣ 上杨家河公园怎么坐公交车能到我是济宁市任城区胡营社区
28路公交车可以到达,详细的见下面的运行路线
㈤ 冯家镇的介绍
冯家镇位于滨州市沾化区西北部,北临渤海湾,东依徒骇河,西跨秦口河,距区政府驻地17.5千米。东连滨海乡,东南、西南与下洼镇相邻,西北隔秦口河与无棣县为界。截至2012年底,面积260.98(一说254)平方千米,人口6.1万人。辖4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冯家村。多浅平洼地,海拔在2.7~4.3米之间。徒骇河、胡营河、傅家河、杨营干穿过域内。新海、东滨公路过境。水路有秦口河、徒骇河直接与东风港、滨州港相连,直通渤海。古迹有唐代建筑落魂堂遗址,元朝古墓群,宋代兵营遗迹。便利的交通条件。冯家镇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境内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连接胶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的新海路、连接滨州和东风港的东滨路纵贯全镇;秦口河、徒骇河直接与东风港、滨州港相连,直通渤海,区位优势明显,是建设“海上山东”“海上滨州”“海上沾化”和全市“北带”开发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之一。作为鲁北渔棉之乡、商贸重镇的冯家镇,是滨州市级示范镇、沾化县中心镇。近年来,该镇通过积极实施产业立镇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心打造省级市场园区。2014年住建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重点镇名单中,冯家镇榜上有名,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㈥ 谁能告知河南浚县卫贤乡王胡营村王姓来自哪里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①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
②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③ 西钳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
得姓始祖: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寿不过十六岁,但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灵王拟拥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未被采纳,由于其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之德举却名声远扬。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王姓迁徙史和迁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汉至晋时,王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耒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如唐末王潮、王审知两兄弟率兵入闽,被称为开闽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国各地。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2、堂号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宗族特征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王姓在历史上,文人辈出,著述甚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论字排辈次序分明。如安徽绩溪王姓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近现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㈦ 徒骇河的历史记载
据史料记载,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黄河大水多处决口,31个县邑被淹,四万多所官邸民舍被毁。此次黄河决口后,为了分泄黄河洪水,减少河患,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凿了一条新河,定名为商河。商河自高唐县分黄河而出,流经滨州后又分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为黄河分洪发挥过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汉,商河已起不到分黄的作用了。
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黄河下游改道,经惠民、阳信、沾化入海,截断了商河的入海流路。为了排涝,当时的统治者又在高唐以东的黄河与商河之间开挖了一条土河。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鲁北受灾严重。洪灾过后,广大民众将商河、土河分段贯通,形成了徒骇河干流(并以徒骇而命名)。此后,徒骇河下游相继出现多条支流,主要有沙河、土马河、付家河、胡营河、江河等。
徒骇河形成后,由于受黄河决口和引黄济运影响,淤积严重,虽经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徒骇河几经治理,至1931年山东全省统一疏浚徒骇河时,沾化县自坝上村向北开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沟,由下圈、垛圈庄北,烟袋沟西折而北去,与秦口河汇流后,经套尔河入渤海。
㈧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人口有多少
冯家镇位于沾化县西北部,北临渤海湾,东依徒骇河,西跨秦口河,距县城17.5千米。东连滨海乡,东南、西南与下洼镇相邻,西北隔秦口河与无棣县为界。截至2012年底,面积260.98(一说254)平方千米,人口6.1万人。辖4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冯家村。多浅平洼地,海拔在2.7~4.3米之间。徒骇河、胡营河、傅家河、杨营干穿过域内。新海、东滨公路过境。水路有秦口河、徒骇河直接与东风港、滨州港相连,直通渤海。古迹有唐代建筑落魂堂遗址,元朝古墓群,宋代兵营遗迹。便利的交通条件。冯家镇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境内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连接胶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的新海路、连接滨州和东风港的东滨路纵贯全镇;秦口河、徒骇河直接与东风港、滨州港相连,直通渤海,区位优势明显,是建设“海上山东”“海上滨州”“海上沾化”和全市“北带”开发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之一。
㈨ 黄巾之乱的起止年限
爆发时间:184年-192年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
■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的对立地位。
东汉自和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外戚、宦官轮番把持朝政。政治日趋腐朽。灵帝刘宏公然在西园卖官鬻爵。州郡官职有时一月轮换几次,官吏到任后,就聚敛搜括。自安帝以后,朝廷长期对羌族用兵,耗费军饷四百多亿,这一沉重负担又全部落到农民头上。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被迫奋起反抗。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一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之久;桓帝时太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族的联合起义。不少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或则利用宗教为组织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频繁。当时民间曾流行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184),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熹平五年(176),司徒杨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严重注意。以后张角加紧部署起义,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鼓舞农民起来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
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太平道大方马元义多次往来京师,物色宦官封胥、徐奉等为内应。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令马元义调动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集中,约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张角弟子唐周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杀的达千余人。灵帝随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张角等起义领袖。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三十六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附近增置八关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卢植等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并解除党锢,赦免党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见魏武帝曹操)、孙坚、刘备(见汉昭烈帝刘备)等。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统治阶级因而诬称之为“蚁贼”。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豪强地主坞堡,取得了很大胜利。张曼成率领的南阳黄巾攻克郡城,杀太守褚贡。波才率领的颍川黄巾打败右中郎将朱■,并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汝南黄巾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俘虏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张角率领冀州黄巾攻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
北中郎将卢植引兵反扑,未能得逞。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进攻张角,同样遭到失败。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有的打着黄巾军的旗帜,有的自立名号。如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领导的起义,被统治阶级诬称为“米贼”。在冀州一带,分散的农民军更是不可胜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武陵蛮、板■蛮等少数族也纷纷起义,同汉族人民共同汇合成反抗封建统治的洪流。
黄巾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未能协调配合;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使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各地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关系,组织地主武装与起义农民为敌,也增加了黄巾军的许多困难。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朱■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之后朱■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战斗十分激烈,黄巾军三次失而复得,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但由于未能主动出击,丧失许多有利战机,加以首领韩忠动摇,使宛城终于失守。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牺牲。冀州黄巾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壮烈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也随即兵败于下曲阳而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
张角为首的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中平五年,黄巾余部郭大等在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聚众起义,攻打太原、河东等郡。同年,青、徐黄巾余部再起;益州马相、赵■领导农民起义,也自号黄巾,旬月之间,攻破广汉,巴郡、犍为数郡,杀益州刺史郗俭。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战斗力也很强。他们长期在青、徐、兖、冀四州流动作战,给当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后来青州黄巾虽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但徐和、司马俱和管承领导的黄巾军仍分别在济南、乐安、长广等地活动。济南黄巾一直坚持到建安十二年(207),还攻杀了济南王刘■。冀州的农民军有博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张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部。这些名号大都反映了起义首领的某些特点。他们经常活动在常山、赵国、中山、上党、河内一带,多者两三万人,少者六七千人。后来张燕联络各支农民军,众至百万,号黑山军。东汉朝廷无法用武力清剿。于是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以图瓦解起义军。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率众投降。余部在此之前也先后为曹操和袁绍所镇压。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从灵帝中平元年到献帝建安中叶,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英勇斗争。黄巾起义事先经过长期准备,组织比较严密。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他们先后都被残酷镇压。但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