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我国与世界锡矿储量静态保证年限比较

我国与世界锡矿储量静态保证年限比较

发布时间:2021-07-28 23:56:09

1.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小排名是什么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了171个矿种,探明储量的已经达到了159种,其中20多种矿的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钨矿、锡矿、锑矿、稀土矿等大约12种位居世界第一。探明的储量占到了全球12% ,从探明的总储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2. 1.矿产勘查与储量

(1)地质勘查投资快速增长

地质勘查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953.0亿元,同比增长14.7%。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固体矿产的勘查中,企事业单位在固体矿产勘查方面的投资从2006年的4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5.1亿元,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54.0%上升到2010年的70.9%(图21)。

注:石油、天然气为技术可采储量。

专栏 9 优势矿产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下降过快

稀土、钨、锡、钼和锑等是我国的重要优势矿产资源,其储量、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由于无序开采、廉价出口,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优势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优势不优。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大量开采,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下降呈逐年下降态势。2001年至2009年,稀土储量下降了20.6%。静态保证年限持续降低,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1年至2009年,稀土静态保证年限由264年减至131年,钨由25.4年降至9.1年,锡由9.6年降至5.4年,钼由69年降至15年,锑由6.3年减至2.7年(图22)。

我国优势矿产超负荷“运转”。虽然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但开发处于超负荷状态,资源基础难堪重负。2009年,我国以世界36%的储量生产了全球97%的稀土,以世界60%的储量生产了全球81%的钨,以世界30%的储量生产了全球42%的锡,以世界38%的储量生产了世界88%的锑(表4),为全球稀土、钨、锡、钼和锑的供应作出卓越的贡献,这是以牺牲国内环境和开发秩序为代价的。

图 22 我国优势矿产资源静态保证年限变化

表 4 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对全球的贡献

3. 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保障程度

2.2.1 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总体供需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愈加明显,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今后15~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凸显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当时期内,石油、天然气、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对外依存度将居高不下。

1990年以来,虽然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但消费量增长更快,导致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十五”期间,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2.1%,而石油消费量年均却增长了6.45%。近5年来,钢和铜的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7.2%和6.4%,而消费量年均却分别增长了20.4%和29.0%。

受国内资源条件和生产能力的约束,我国主要大宗短缺矿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进口额逐步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铜的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量不断扩大,国内消费对外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额持续增长,其中以石油、铁矿石、铜精矿及铜制品的进口额增加更突出(图2.26、图2.27)。

图2.26 大宗短缺矿产对进口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

图2.27 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耗汇额增长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民经济必须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将仍然保持较大的需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必将更加严峻,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通过对石油、煤炭、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可供性论证,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图2.28)。

图2.28 2020年19种短缺矿产可供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

我国矿产资源潜力较大,加强地质找矿工作,能增加一定的后备资源;另一方面,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相比,我国也有着许多节能降耗的优势,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和集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2.2.2 若干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2.2.2.1 石油可采储量增长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产能力基本维持现状,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

截至2007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7.4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8.33亿吨;建成天然原油生产能力约1.86亿吨/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低速增长,2007年我国全年产量1.87亿吨,同比增长1.6%(图2.29)。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石油消费量飞速增长。1990~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量3.19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为3.17亿吨,2007年跃升到3.70亿吨。近年来,国内石油对消费的保证逐年下降,进口量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4亿吨,原油净进口量为1.17亿吨。2007年石油净进口和原油净进口分别攀升到1.81亿吨和1.57亿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年来居高不下,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45.2%、42.9%、47.0%和49.6%。

截至2007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8.33亿吨。根据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和剩余未探明的资源条件分析,结合50年来探明储量增长和开发消耗的规律,保证储采比稳定,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可采储量分别为34.1亿吨和53.6亿吨(未扣除今后开采消耗的可采储量);原油的生产能力则可保持在1.80亿~2.00亿吨之间。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年需求量为4.93亿吨,石油可供可采储量的累计需求量为85.6亿吨。石油可供储量的保证程度62.6%左右,石油供应能力的保证程度在40%左右,石油缺口约为2.93亿吨。

图2.29 我国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趋势图

2.2.2.2 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可采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

截至2007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31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21万亿立方米。1999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200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同期,天然气消费量以年均30.43%的速度增长。2004以后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长,2005年产量达500亿立方米,2007年达699亿立方米。近两年天然气消费量也增长迅猛,2005年消费量达到544亿立方米,2007年702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已经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图2.30)。

图2.30 我国天然气生产量与消费量趋势图

据评价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36984.39亿~37624.39亿立方米和48024.39亿~50824.39亿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别为1304亿~1394亿立方米和1548亿~1752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8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能够形成的产能接近1800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天然气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届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仍难以满足需求。

2.2.2.3 煤炭资源量巨大,但可供储量相对不足,可供能力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煤炭资源保障程度高,但需加强产能建设调控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截至2007年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180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为3261.26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2000年来产量逐年上升,2003年全国煤炭产量16.67亿吨,2004年为19.56亿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持续攀升到21.9亿吨、23.8亿吨和25.4亿吨(图2.31)。1990~2003年,我国煤炭消费以年均3.32%的速度增长,2003年消费量达到15.69亿吨。2004年和2005年煤炭消费飞速增长,年均16.8%,2005消费量达到21.4亿吨。2006年消费量增长9.6%,达23.7亿吨;2007年增长7.9%,达25.78亿吨。由于精查储量不足和运输能力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煤炭供应显得异常紧张。

我国查明的煤炭资源量大,但可开发建设的精查储量不足,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而且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克服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不够、矿山水资源不足等困难。

图2.31 我国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示意图

2.2.2.4 铁矿可供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十分有限,难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

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储量不足。截至2007年底,全国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613.36亿吨,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基础储量为223.64亿吨,储量为106.23亿吨,比上年有所减少。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我国铁矿采选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年产铁矿石7亿吨能力的生产体系。

我国铁矿石储量、产能和品质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富铁矿。从20世纪80年代富铁矿会战以后,铁矿勘查工作大幅度缩减,虽然近年有所上升,但仍不能满足铁矿日益增长的需求(图2.32)。

图2.32 1980~2007年我国铁矿勘查强度趋势

从2003年以来,我国铁矿石产量、进口量和钢铁消费量呈现逐年迅速攀升的趋势(图2.33)。2003年进口富铁矿石达1.48亿吨,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2005年列入统计口的规模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进口量和铁矿石消费量(按中国标矿含铁33%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20亿吨、2.75亿吨和9.70亿吨。2006年列入统计口的规模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进口量和铁矿石消费量分别达到5.99亿吨、3.26亿吨和12.51亿吨。年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列入可统计的国内矿石产量为7.07亿元,实际消费量为12亿吨(含进口矿石4亿吨)。

图2.33 2001~2007年我国钢铁消费变化情况

从2003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折算成标准矿)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一直在50%以上,最高的2005年达到56.7%,国内铁矿石生产不到我国钢铁生产消费的50%,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

我国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铁矿资源分布情况基本清楚,今后难以找到大型超大型富铁矿床,现有探明储量基本上可以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建设规划的依据。近年来铁矿勘查和评价成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深部和西部地区新区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我国保有铁矿石资源储量613亿吨,其中已占用290多亿吨,尚可规划利用180多亿吨,合计470多亿吨,其中含铁量约160亿吨。理论静态保有年限(储量/消费量×综合回收率,消费量按2007年国内生铁产量计算)32年。但是我国铁矿由于自然禀赋特点,产能难以大幅度提高。按目前查明的资源储量,2010年规模产能最多只能达到9.3亿吨,2015年铁矿石产能至多上升到12亿吨,而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生铁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和5.5亿吨,如果全部用国产铁矿石(品位33%),则年需求量为17.7亿吨和18.3亿吨。显然,我国铁矿石产能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2010年和2015年仍将需要年进口铁矿石(品位65%左右)4.2亿吨和3.2亿吨。

2.2.2.5 铜矿可供储量和矿产铜可供能力有增加的潜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铜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截至2007年底,我国查明铜矿资源储量7056.9万吨,其中基础储量为1346.3万吨(其中储量746.6万吨)。

1995~2007年,我国铜消费量呈两位数年增长,1999~2005年年均增长21.5%。从2003年起,我国铜的消费量超过世界铜总消费量的30%,超过美国、日本等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铜矿一直缺口很大。矿山铜和国内废铜产量增长缓慢,1995~2007年间,我国国内原料铜(矿山铜+废铜)的年增长率不足4.0%。造成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占消费量的比例从1995年的65%下降到目前自给率不到近年来的30%。多年来,我国进口大量的铜精粉和废旧铜。2003年我国矿山产铜60.44万吨,国内废铜(杂产铜)42.58万吨,合计103.02万吨。年度缺口363.3万吨;2004年矿山产铜74.2万吨,废铜62万吨,年度缺口417.4万吨,自给率24.6%;2005年矿山产铜76.2万吨,废铜74.40万吨,年度缺口379.5万吨左右,自给率28.4%。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国内矿山铜产量分别为76.2万吨、87.3万吨和85万吨,表观消费量530.1万吨、516.1万吨和500万吨。其中,2007年进口铜矿石453万吨(含铜量)。

随着我国进口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也在逐渐加大,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74.9亿美元、105.8亿美元、138.6亿美元和173.2亿美元,2007年达到新高,为256.70亿美元。铜进口已经占有色金属贸易逆差总和的相当大的份额,在金属矿产品中已成为仅次于钢铁产品的第二大贸易逆差产品。

根据现有的生产和设计矿山的能力,通过加大铜矿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我国现有已知矿床矿山铜的可供能力可以由2007年的85万吨增加到100万吨,可见增幅很小。我国铜矿资源潜力较大,但找矿难度也大,预计到2020年铜矿可供储量将从2007年的1346万吨增加到2785万吨。只有加强勘查,发现一批大型铜矿,才有可能加大我国自产铜原料的生产能力。预测2020年我国精炼铜的需求量为445万吨,国内矿产铜只能保障20%。另外,预期2020年时国内废铜产铜将达到90万吨,可使国内铜的保障程度提高到40%左右。但缺口仍很大。

2.2.2.6 铝需求增长快,氧化铝产能将大幅度增加,铝土矿可供储量不足,但有将数量巨大的资源量升级为可供储量的潜力

截至2007年底,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29.08亿吨,比上年加1.3亿吨。其中基础储量7.5亿吨(其中储量5.5亿吨),资源量21.57亿吨。2003年以来,由于对铝的需求增大,氧化铝产能扩大,国产氧化铝不能满足国内电解铝的需求,年度缺口45%~48%。2007年,我国铝土矿矿石产量2396万吨,氧化铝产量1947万吨,原铝产量1258万吨。目前我国原铝和氧化铝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

从2003年以来,我国不断增大进口氧化铝和废铝的数量。年净进口氧化铝550万~700万吨,废铝进口从2003年的64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09万吨(表2.4)。同时2005年以后还大幅度扩大了铝土矿的进口量。

表2.4 我国近年来铝矿产品的产量与进口量

从广西、河南、山西等铝业公司氧化铝产能建设规划可知,2010年时国内氧化铝产能可达到近3000万吨,将逐步彻底解决我国氧化铝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预计我国2020年铝消费量1500万吨,需用氧化铝3000万吨。按此计算,2020年前我国累计需消耗铝土矿7.93亿吨,目前我国铝土矿可供储量为5.4亿吨,可供储量保证程度为70%,到2020年至少需增加铝土矿基础储量2.38亿吨,才能保障国内氧化铝产能的需求。

2.2.2.7 铅锌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可供储量和可供能力将适度的增加,加强勘查可以保障需求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铅矿查明资源总量4207.71万吨,其中基础储量1346.3万吨(其中储量747.6万吨);锌查明资源储量9710.9万吨,其中基础储量4250.8万吨(其中储量2424.3万吨)。

近年来矿山铅、锌和再生铅锌同步增长。国内矿山铅/精炼铅产量:2003年为95.46万吨/156.41万吨,2004年为99.72万吨/193.45万吨,2005年114.2万吨/239.14万吨,2006年133.06万吨/271.49万吨,2007年140.21万吨/278.83万吨。其中再生铅产量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28万吨提升到2007年的45万吨。国内矿山锌/精炼锌产量:2003年为202.91万吨/231.85万吨,2004年239.14万吨/271.95万吨,2005年254.78万吨/277.16万吨,2006年140.21万吨/271.49万吨,2007年133.06万吨/278.83万吨。2007年再生锌达到9.7万吨。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铅锌冶炼业生产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矿山采矿业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我国铅消费量从2003年的11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51万吨,锌消费量从2003年的200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339万吨。2007年我国精炼铅出口量为23.6万吨,进口量为2.5万吨,全年净出口精炼铅21.1万吨。2007年我国进口锌精矿215.1万吨,精炼锌出口量为27.7万吨,进口量为31.8万吨,全年净进口精炼锌4.1万吨。

总的看来,我国铅、锌矿产品从2005开始已经开始净进口。随着国际锌市的变化,我国不但是锌矿产品的净进口国,又成为精炼锌的净进口国。我国铅消费量中约有65%用于蓄电池(2007年净出口15.94亿千伏安时),20%用于氧化铅,15%用于铅材等其他领域。我国锌的中间消费主要是镀锌钢材、压铸锌合金、黄铜、氧化锌和电池,最终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通信、电力、交通运输、农业、轻工、家电、汽车等行业。

按2020年铅和锌的需求量分别为180万吨和340万吨计算,从2005~2020年的16年期间累计需要铅和锌可供储量2566万吨和4769万吨。目前的国内可供储量保证程度只有32%和55%。

2.2.2.8 钨、锡、钼、锑等传统优势金属矿产优势正逐步丧失

我国传统优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产能无序扩张,资源浪费严重,导致资源优势逐步丧失;同时,优势矿产以数量扩张型对外出口,未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据论证,目前钨、锡、钼、锑的可供储量只能满足当前产能生产10年以下,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压缩产能,则难以维持其产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优势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较好,加大找矿勘查力度可以增加储量。据评价,到2020年,我国钨、锡、钼和锑的可供储量将分别由目前的52万吨、111万吨、147万吨和42万吨增加到68万吨、126万吨、222万吨和53万吨,而预测的可供储量累计需求为55万吨、228万吨、142万吨和85万吨。因此,钨和钼可供储量可以保证需求,但锡和锑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稀土金属资源查明储量基数较大,完全可以保证需求,关键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和经济效益。

2.2.2.9 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可供储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可供转化升级的资源量较多,可新增资源的勘查潜力大

我国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剩余可供储量不足。2007年,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总量5541.3吨,比上一年增加544.4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主要是增加了资源量。其中基础储量1859.7吨(其中储量1126.1吨)。按当前矿山金产量220吨、可供储量1126吨测算,保证年限只有6年。据论证,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金矿累计可供储量为4120吨,但需求旺盛。预测到2020年,累计需求量将达到6877万吨,可供储量的保证程度仅为18%,金矿资源接替问题相当严峻。但我国金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找矿和勘查工作,不但可以将部分已查明的资源量升级为储量而增加储量,尚可找到新增资源地。

2.2.2.10 硫铁矿可供储量增长缓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可基本保障需求,但生产能力仍然不足

截至2007年底,我国硫铁矿矿石查明资源储量54.12亿吨,基础储量17.94亿吨(其中储量8.48亿吨),资源量36.18亿吨。伴生硫铁矿查明资源储量3.76亿吨,基础储量1.28亿吨(其中储量0.5亿吨)。

从世界范围看,硫资源有3种来源,一是自然硫矿;二是硫铁矿和伴生硫铁矿;三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硫化物、煤、油页岩、石膏、硬石膏、明矾石和砷矿中的伴生硫。国外以自然硫和天然气、石油为主要硫源,我国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以硫铁矿和伴生硫铁矿为主要硫源。

2001~2003年,随着从油气中回收硫资源的增长,我国硫铁矿年产量(折成硫35%含量的标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2004年以后,随着需求量的增长,硫铁矿产量和消费量又逐步提高,2007年达到1201万吨。同期,我国硫铁矿消费量上升(表2.5)。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硫铁矿供需基本平衡,硫铁矿进出口量不大。

但与此同时,我国自然硫进口量在不断增加。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净进口各种硫磺676.1万吨、829.6万吨和881万吨,2007年进口964万吨。进口硫磺已成为沿海制酸企业的主要原料来源。硫磺大量进口导致价格在2007年大幅度飙升。

表2.5 我国硫铁矿和硫酸产量

我国硫铁矿资源尚有一定潜力,但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评价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硫标矿可供储量5.41亿吨。预测2020年硫标矿累计需求量为5.6亿吨,基本保证需求。由于需求强劲,到2020年硫铁矿的生产能力将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万吨增加到2120万吨。但预计需求量将达到3050万吨,缺口近1000万吨,保障程度仅为70%。

目前国际硫市场上,弗拉斯硫(即,以自然硫作为资源所获得的硫)所占比重日益缩小,而综合回收硫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如果能在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时与开发利用国外硫资源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硫资源紧张的局面。

2.2.2.11 磷矿资源丰富,储量和产能都将有所增长,均能保障需求

截至2007年底,我国磷矿查明资源储量174.91亿吨,比上年增加5.07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6.73亿吨(储量13.59亿吨,比上年减少0.52亿吨)。我国磷矿贫矿多,富矿约占全国磷矿总量的10%。磷矿石中有害杂质含量一般较高,且矿物颗粒细、嵌布紧密,选矿成本偏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国磷矿产量(P2O530%)2617.44万吨、3044.49万吨、3711.00万吨、4134.00万吨和3904.2万吨;磷肥产量1002.96万吨、1075.31万吨、1225.50万吨和1339.20万吨。

我国磷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勘查评价将使资源储量有所增加。预测今后十几年内,每年可新探明磷矿资源储量2500万~3000万吨。但我国磷矿贫矿多、富矿少,新探明资源储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转化为直接利用的可供储量。经评价分析我国磷矿可供储量为25.18亿吨。预计到2020年对磷矿石的累计需求量为14.61亿吨,可供储量能够保证需求。另据有关规划,到2020年时磷矿的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3050万吨增加到4580万吨,与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

2.2.2.12 钾盐可供储量难以大幅增长,但可供能力会逐步增加,供需形势依旧严峻

截至2007年底,全国查明钾盐资源储量8.35亿吨,基础储量3.38亿吨(其中储量1.28亿吨),资源量4.98亿吨。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其余分布在云南、山东、新疆、四川和甘肃等省(区)。

目前,我国的钾盐矿在青海的察尔汗和新疆已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四川、云南等有些产地也开始小规模利用。但是,我国钾盐资源主要产地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利用受到限制。2007年全国有钾盐矿山9处,主要分布青海、新疆和云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近几年来,我国钾盐的产量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2003年(折算成K2O)为164.5万吨,2004年和2005年为206.3万吨和176.5万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208.9万吨和286万吨。

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目前对钾肥的年需求量为850万吨左右。每年靠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2003年钾盐消费量为750万吨,国内生产KCl115万吨(K2O164.5万吨),净进口各种钾肥629.73万吨(其中KCl593.43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5%。2004年钾盐消费量799万吨,国内生产KCl144.43万吨(K2O206.33万吨),净进口各种钾肥729.76万吨(其中KCl708.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2%。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净进口钾肥(KCl)分别为874.6万吨、705.2万吨和96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61%~80%。

我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目前钾盐可供储量仅为1.37亿吨,通过加强勘查,预计到2020年可供储量会增加到2.3亿吨。预测我国到2020年钾肥需求量为1717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5亿吨,可供钾盐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约17.7%。加大现有钾盐储量的开发力度,钾盐的生产能力会逐步提高。预测2020年我国钾盐的生产能力有可能达到450万吨,国内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26.2%。

4. 镍的资源、产量、未来市场需求及保证程度

一、镍资源概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调查统计(表1-2-1),世界镍储量约为4638万吨。古巴的镍矿储量排第一位,约为1800万吨,其次为俄罗斯660万吨,加拿大620万吨,新喀里多尼亚450万吨,印度尼西亚320万吨,南非250万吨。

表1-2-6 我国镍、铜、铂族元素矿产储量利用情况

前已述及,1992~1998年美国镍金属二次回收量占镍消费量的32%~36%,我国废杂镍回收量每年仅0.2万~0.3万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约占全年镍销量4%~6%。以上未来镍资源保证分析,尚未考虑再生镍的份额,如果考虑再生镍在未来需求量中的份额,那么资源保证会好些。

5. (四)提高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不是数字上的任务下达,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资源禀赋、勘查程度、开发现状、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衡量,同时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将指标科学分解下达,分配指标时既要考虑该类矿产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议一是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设置评估研究、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研究等专题研究,确保指标确定的科学性;二是建立总量控制指标的奖罚制度,对地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并根据指标执行情况、资源利用水平等动态调控,奖罚分明。

专栏 17 优势矿产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令人担忧

对钨、锡和锑三种优势矿产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近年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下降过快。从资源禀赋优势来看,三种矿产均在下降。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钨矿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锡矿呈先增强后下降趋势,而锑矿的市场控制能力比较稳定。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三种矿产的科技/管理能力基本未变,表明我国近年来科技进步较慢,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我国钨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22.96~43.23之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图59),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优势的降低造成的。从钨矿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呈逐年下降态势,主要是由于资源数量、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均下降所致,表明我国对钨矿勘查力度不足。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基本呈缓慢上升趋势,主要归功于国内钨精矿生产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没有变化,比较稳定,表明我国钨矿开发的科技水平没有较大的进展。

图 59 我国钨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我国锡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54.38~66.92之间,呈下降态势(图60),主要是由于锡矿资源禀赋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下降所致。从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呈下降态势,是由于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和储量替代率下降造成。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同样趋于下降,是因为国内锡精矿生产集中度、锡出口依赖度和锡国际市场价格增减速率共同引起的。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没有变化。

我国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54.25~66.20之间,呈下降趋势(图61)。从锑矿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变化趋势与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相似,其储量静态保证年限逐年下降,而储量替代率逐年上升。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波动不大。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保持稳定。

图 60我国锡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图 61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强化矿产资源规划作用和实施矿产资源总调控量是参与宏观调控的切入点。要加强研究和应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结构问题,实施供需双向调节,强化需求管理和研究,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过快增长,如粗钢、水泥、电解铝等生产能力存在25%~40%的过剩现象就需要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分类研究,对长期紧缺的支柱矿产、存在过剩的“过热”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矿产等采取差别化调控政策,促进矿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尤其要增强矿产资源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针对优势矿产无序开采、恶性竞争。尽管国家连续出台包括生产总量控制指标、出口配额、调整贸易税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优势矿种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总量调控“有文无实”,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实行钨、稀土、锑开采总量控制措施,但实施的效果一直不太好,例如钨产量就连续多年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近50%,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逐渐丧失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权威性,急需增强对总量调控政策等深入研究,形成国家政策统一、执行有力的局面。一是加强部委之间的协调,建立从上游到下游,包含勘查、开采、冶炼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完善一致的制度,形成统一的政策措施,使开采总量、生产规模、出口限额等几方面协调一致;二是总量调控政策的实施应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确保调控的总量能够切实执行和落实;三是对调控指标的分配采取行政管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四是政策措施一旦实施,就要严格执行,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对待“超指标”的行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法,提高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

6.  有色金属矿产

1)铜

全球铜资源潜力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估计为16×108t,深海结核中估计为7×108t。1998年世界铜储量为34000×104t,其静态保证为29年,储量基础为65000×104t。其保证年限为56年。中国铜储量虽然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占世界第三位,但可供开采的储量不足,铜进口量年复一年增加,铜资源较紧张的局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矿产中缺口最大的矿种。

世界铜资源分布广泛,遍及五大洲,其中铜储量基础较多的国家有智利(23.7%)、美国(15.3%)、波兰、赞比亚、俄罗斯等国。从近年的找矿实践看,环太平洋斑岩铜矿带具有最大的铜资源潜力。东太平洋的智利安第斯斑岩铜矿带,80年代以来又新发现了铜金属量在500×104t以上的5个超大型铜矿(智利的科亚瓦西、楚基北、曼萨米纳、扎尔迪瓦尔和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矿床),西南太平洋除印尼之外,菲律宾和斐济等也都新发现有大型斑岩铜金矿。

世界铜成矿类型多样,按其地质-工业类型可分为: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铀-金型、自然铜型、脉型、碳酸岩型和夕卡岩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它们占世界铜总储量的96%左右,是目前世界勘查和开采的主要铜矿类型。尤其是斑岩型和砂页岩型各占世界总储量55%和29%。据初步统计,世界铜金属储量超过500×104t的超大型矿床有60个左右,其中斑岩型38个,占63%,占储量的64%,而砂页岩型有15个,占25%,占储量的24%。现将这些矿床类型简述如下:

(1)斑岩铜矿:这是世界最佳找矿类型之一。英国矿床学家R.H.西利托研究认为在大量硫砷铜矿脉之下可能有斑岩铜矿的存在,这就为寻找深部隐伏斑岩铜矿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2)砂页岩型铜矿:这种铜矿泛指不同时代沉积岩中的层控铜矿。加拿大地质调查局S.S.甘迪提出该类铜矿的原始物质来源是基底的奥林匹克坝型矿床,认为阿德雷德铜矿是奥林匹克坝的“派生矿”,这也为世界各地具有砂页岩型铜矿地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3)铜镍硫化物型铜矿:矿床主要出现在元古宙和中生代,产出在克拉通地区陆内裂谷。代表性的矿床有加拿大的萨德伯里、美国的德卢斯、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和中国的金川等。

(4)海相火山岩型铜矿:这是与海底火山作用有一定联系的含有大量黄铁矿和一定数量铜、铅、锌的矿床。产于加拿大地盾、西班牙-葡萄牙黄铁矿带和俄罗斯乌拉尔等地。这类矿床常有后期叠加的大脉型或细脉浸染型金矿,往往规模巨大,有重要意义。

除以上四类外,铜-铀-金型和自然铜型也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巨大的奥林匹克坝铜-铀-金型这种新矿床类型的出现更具重要意义,使其所占储量比例(4%)高出了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所占比例(2%)。此外,各类型矿床往往相伴而生,如斑岩型多与脉型、夕卡岩型伴生,砂页岩型常与自然铜型、铜-铀-金型一起产出,海相火山岩型往往与铜镍硫化物型产在同一个地质单元内。因此,象夕卡岩型铜矿在许多国家将其储量计入斑岩型矿床中而未单独列出。

据芮宗瑶等(1997)对铜金属大于5×104t的矿床统计,我国铜资源量在5个主要矿床类型上的分配如下:斑岩型42.1%,夕卡岩型22.3%,海相火山岩型15.0%,砂页岩型11.3%和铜镍硫化物型7.3%,鉴于我国铜矿资源短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解决,应实施铜矿专项找矿工程,在东部寻找隐伏矿床,扩大老区远景,在西部沿古丝绸之路和“三江-雅江”流域两条路线向周围展开,重点抓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及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以求取得重大的突破。戴自希(1999)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勘查程度相对低,有相当的找铜潜力,该地区保有储量占全国铜储量的91%,已发现的大型铜矿25个,中型90多个,近年来在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和四川等地均有上述5种主要铜矿类型的新发现,说明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找铜前景,应加大勘查力度,寻找大铜矿和富铜矿。

2)铅和锌

世界范围内铅锌资源是丰富的,据美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统计,世界已查明铅锌资源量约为15和19×108t。现有铅锌储量可保证世界矿山分别开采23年和20年。世界铅锌储量和储量基础较多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原苏联、中国和秘鲁等,它们合计占世界铅锌储量基础的74%和63%。据初步统计,世界铅锌金属储量超过500×104t的超大型矿床约有44个,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3个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约50%的超大型铅锌矿床。近年来,虽然对铅锌勘查投入较少,但不断有新矿床发现,说明全球铅锌资源潜力大。

全球各个历史时期均有铅锌矿床产出,但以元古宙和古生代最为集中,占世界总储量的80%以上,中新生代的铅锌矿床相对较少。铅锌矿床工业类型繁多,世界目前勘查和开采的铅锌矿床主要类型有:①喷气沉积型矿床(SEDEX):这类矿床是世界上铅锌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最重要的矿床勘查类型;②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MVT);③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这类矿床在铜矿中称为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或黑矿型矿床;④砂岩型铅锌矿床:此类型在法国和瑞典均有产出,有人认为中国云南的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也属此类型。除上述4类外,还有沉积变质型如朝鲜检德铅锌矿床,它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铅锌矿床以及夕卡岩型、热液交代型、脉型和斑岩型矿床等。此外,还有浅生富集或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锌矿床。当前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易采价廉的氧化矿-菱锌矿的开发利用。

上述4个类型铅锌矿床前3类在我国都有产出,而且矿床规模较大,区带分布明显,是我国铅锌资源主要开发和进一步勘查对象。它们的重要性和典型代表依次是:SEDEX型(厂坝、东升庙等);MVT型(凡口、大梁子等)和VMS型(小铁山、呷村等)。至于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即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的类型归属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或属SEDEX型,或属砂岩型,或为一独特类型(暂可称之为金顶型)。今后,在勘查部署上,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大规模大、品位富、经济价值巨大的SEDEX型以及金顶式和VMS型等铅锌矿床的找矿力度。近20年来世界所发现的大型、巨型矿床基本上都是SEDEX型。国内外均很重视这一类型矿床。

3)铝

铝的产量和消费量在金属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铁。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储量充足,且还在不断增长。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铝土矿储量为250×108t,储量基础为340×108t。其静态保证年限为205年和50年,而且其储量仅占资源量的30%~42%,铝土矿还有大量待勘查的资源。世界各国对铝土矿矿床的分类很不统一,按其下伏基岩性质大致分为两大类型-硅酸盐岩上的红土型和碳酸盐岩上的岩溶型铝土矿矿床。另外,较次要的还有陆源岩层之上的沉积铝土矿矿床,也称为齐赫文型铝土矿矿床。

(1)红土型铝土矿矿床。它主要是由酸性、中性和基性成分的含铝硅酸盐岩石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深度化学风化形成的红土矿床,特别是新生代热带地区的红土矿床工业价值很大。据原苏联学者统计,此类矿床占世界现有储量86%,占世界铝土矿产量65%,大于10×108t的6大红土型铝土矿区是在澳大利亚、几内亚、巴西、喀麦隆、越南和印度。澳大利亚的韦帕矿床是这类矿床的典型代表。

(2)岩溶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一般覆盖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凹凸不平的岩溶化表面。矿床和基岩之间为不整合或假整合。这类矿床加上陆源岩层之上的沉积铝土矿矿床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其储量占世界铝土矿总储量14%,主要分布于南欧和加勒比地区。我国的大部分铝土矿矿床属于这一类型,牙买加的铝土矿床为此类矿床的典型代表。

(3)沉积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一般呈不整合覆盖在不同的铝硅酸盐岩石的表面,与下伏岩石没有直接的成因关系,成矿物质是从其它地方搬运来的。这类矿床只占世界总储量不到1%,工业意义不大。

4)镍

世界镍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充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镍储量为4000×104t,储量基础为14000×104t,平均含镍接近(或大于)1%的矿床查明资源为1.3×108t,其中60%产于红土型矿床,40%产于硫化物矿床,还有大量较低品位镍矿床的资源量。世界镍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古巴、加拿大、俄罗斯、新喀里多尼亚、印尼、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它们占世界镍总储量的92%。另外,海底锰结核和锰结壳中还有大量镍资源,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洋底。目前勘查和开采的主要类型为硫化镍型和红土型。从开采量看以硫化物镍矿占多数。

(1)岩浆硫化铜镍矿床。这类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基性和超基性岩(包括成分相似的喷出岩)有关,按照成矿环境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①前寒武纪绿岩型矿床,该类矿床的基本特征是矿床均产于前寒武纪绿岩带内,含矿岩体与科马提岩套或镁铁质岩系紧密伴生。根据岩体的岩石类型和侵位方式可细分为与科马提岩套有关的或与拉斑玄武岩有关的两类矿床。②与大陆裂谷作用有关的矿床,该类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为克拉通内的裂谷及克拉通之间或边缘的活动带。根据岩体类型和成矿背景可细分为与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内的矿床和大型层状侵入杂岩体中的矿床两类。加拿大萨德伯里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点类似于大型层状侵入体矿床,对该矿床成因观点看法不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岩浆熔离型,还有不少人认为岩体属陨石冲击成因。该矿床储量巨大,镍品位高,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③显生宙造山带内与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有关的矿床,这类矿床分布很广,但成大矿的不多。

(2)红土型镍矿床(包括硅酸镍矿床在内)。这类矿床是含镍超基性岩(主要是纯橄岩、橄榄岩、辉石岩或蛇纹岩)裸露地表,在长期风化和侵蚀作用过程中高含量镍的富集的结果。气候条件对此类矿床形成很重要,最富的矿床见于亚热带气候区。世界最重要的红土型镍矿床是在新喀里多尼亚,该处蛇纹石化橄榄岩分布广泛,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浅,品位稳定,适于露采,已有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

世界现有镍储量至少已可维持21世纪前半个世纪的生产,储量基础可保证整个21世纪镍矿山的生产,现有镍储量占储量基础的43%,占资源量的36%,说明资源的勘查程度不算很高,还有大量资源有待探明。近年加拿大在萨德伯里老矿区深部继续有大的发现。科特迪瓦在已知的锡皮卢矿床附近继续勘查,查明大的红土镍矿床,已查明矿石资源5.4×108t。此外,在西澳大利亚和坦桑尼亚均有新的发现,另外还有大量镍品位小于1%的低品位镍资源,以及海底锰结核和锰结壳中的镍资源,这使世界镍储量基础不断增多,提高了镍资源的保证程度。

5)钴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钴储量为430×104t,储量基础为950×104t,世界钴储量高度集中于刚果、古巴、赞比亚、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钴主要作为开采铜和镍等有色金属的副产品回收,其产量取决于这些金属的开采量。扎伊尔和赞比亚的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陆地上钴极少单独成矿床,绝大部分伴生在其它矿床中,因此钴矿床的分类主要取决于钴所赋存的矿床类型,可将矿床划分为如下7个类型:

(1)铜钴矿床。主要分布于扎伊尔南部、赞比亚北部,属中非含铜页岩带范围,是目前世界钴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初在加拿大发现这类矿床。另外在秘鲁南部也找到了一个有远景的铜钴矿床。

(2)含钴硫化铜镍矿床。这类矿床大多数都含有少量钴,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原苏联和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加拿大萨德伯里含钴铜镍矿床矿石储量为3×108t,平均含钴0.07%,每年大约从中生产2000t钴。

(3)含钴红土型镍矿床。这类矿床属超基性岩体裸露地表经长期强烈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富含铁、镍、钴的红土。钴的巨大储量集中在红土风化壳矿床中。矿床品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化作用的程度。

(4)含钴多金属矿脉。这类矿脉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规模较大的有摩洛哥的布阿泽尔,加拿大科博尔特(安大略)和大熊湖和原苏联的霍伍阿克塞钴矿床等。此外,芬兰、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火山沉积岩中的金钴铀、铀镍钴钼和镍钴银铋矿化产钴,并伴随铀矿化产出。

(5)含钴黄铁矿矿床。含钴量高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在世界上罕见,其典型实例是原苏联中乌拉尔的佩什明-克柳切夫矿床,芬兰的奥托昆普矿床和美国爱达荷州艾恩河的无名(no-name)矿床等。

(6)含钴夕卡岩铁矿床。这类矿床主要是夕卡岩磁铁矿矿床,虽然钴在这类矿床中为铁矿的副产品,每年仅提供世界钴产量的1%~2%,但在美国却是钴的重要来源。

(7)含钴铅锌矿床。具有独立钴矿物的铅锌矿床极为罕见。含有分散状钴的铅锌矿床分布很广,但钴含量一般不高。国外某些矿床的钴已被回收利用,主要是从闪锌矿精矿中顺便回收钴。

总之,目前世界钴矿生产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非的铜钴矿床以及加拿大、原苏联、澳大利亚等地的含钴硫化铜镍矿床。红土型镍矿床虽然钴储量较大,但产量少,仅为潜力很大的钴资源。其余各类矿床居次要地位。世界镍资源丰富,储量充足,现有镍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41年和310年。此外,海底还有丰富的钴资源,赋存在锰结核和锰结壳内。据估算,太平洋几个海域中潜在钴资源量总计约1020×104t,表明海底蕴藏有巨大的潜在钴资源。

6)钨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钨储量为200×104t,储量基础320×104t,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世界勘查和开采的主要钨矿床类型有:

(1)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根据矿床的主要成分可细分为夕卡岩型钼钨、铜钨、锡钨和钨矿床。夕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钨矿类型,其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往往形成大型矿区,如中国的湖南柿竹园钨矿床。

(2)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它可划分为石英大脉型和细脉带型矿床。就其形成温度还可划分为高、中和低温热液矿床。热液型大型钨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等省区。热液型石英脉黑钨矿矿床是当前世界上生产黑钨矿的主要类型,其储量约占钨矿总储量的1/4左右,如中国江西西华山和大吉山等钨矿床。

(3)斑岩型钨矿床。它与某些斑岩铜矿类似。根据成分可将这类矿床划分为斑岩钼钨矿床和斑岩钨矿床,前者如美国的克莱梅克斯矿床,后者如加拿大的普莱曾特山矿床。斑岩钨矿床品位低(0.1%左右),储量大,约占钨矿总储量的1/4,矿石矿物中黑钨矿和白钨矿几乎各占一半,如中国江西杨储岭钨矿床。

(4)层控型钨矿床。此类矿床罕见,东阿尔卑斯山伦纳尔塔尔和费贝塔尔的层控矿床属此类型。中国江西上饶焦里白钨矿床亦属此类型(盛继福,1994)。

世界钨资源较丰富,1994年世界钨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57年和86年,现有储量至少能保证21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钨的生产。但全球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国占世界总储量40%左右,占国际市场供应量60%左右。因此,中国控制了世界钨的生产与销售。中国江西黑钨矿、湖南白钨矿和秦岭将成为重要钨矿基地。未来世界钨业发展前景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钨的出口政策。

7)锡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1998年世界锡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770×104t和1200×104t。世界锡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太平洋沿岸地区占3/4以上,尤以东南亚地区的矿化区更为重要,锡的储量分布相对集中,中国、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扎伊尔、玻利维亚、俄罗斯和秘鲁等国就占世界锡储量的99%以上。锡的成矿条件多样,形成多种类型矿床。目前已开采的锡矿床有:

(1)热液型矿床。按矿物成分可分为:①锡石-石英脉矿床,产于花岗岩岩基附近,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见有大型和特大型矿床,矿石品位高。这类矿床的锡储量约占原生矿床锡储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欧洲,是形成砂锡矿床最主要的物质来源。②锡石-硫化物矿床,常与偏基性花岗岩类岩体、中性和基性岩墙带有关,矿床规模多为大中型,少数为特大型。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中国、玻利维亚和原苏联的东部沿海区。其锡储量约占原生矿锡储量的40%。80年代加拿大发现东肯普特维尔大型锡矿床,它将成为北美第一个原生锡矿矿山。

(2)伟晶岩型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花岗岩体及其附近的断裂中。形成时代从寒武纪到第三纪,但最具经济意义的产于前寒武纪地区。这类矿床的锡储量约占原生矿床锡储量的9%左右。主要分布于非洲、巴西、澳大利亚西部等地。

(3)砂矿床。目前开采的主要为冲积砂矿和海滨砂矿。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南非、西澳大利亚等地。砂矿床储量占国外锡储量的64%,产量占锡总产量的60%~70%。典型矿床有马来西亚的近打河谷砂矿。80年代在巴西亚马孙州发现皮廷加大型含稀散金属的锡矿床,主要开采冲积矿床和部分残积矿床,是一世界级大锡矿。该矿的发现使巴西锡矿储量增加了两倍,除锡之外还有丰富的铪、铌、钽和钇等资源。

世界锡资源充足,现有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36年和52年,可见全球锡资源的保证程度是较高的,足以维持世界21世纪头30年的生产。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锡矿化仅与一定特征的花岗岩有关。所以含锡花岗岩研究是了解锡成矿作用和找矿的关键。

8)钼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储量和储量基础各为550×104t和1200×104t。钼资源高度集中在北、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中国东秦岭和燕辽地区。储量最多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加拿大、智利和俄罗斯等,占储量85%左右,尤其美国独占储量基础45%。世界钼矿床按地质成因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斑岩型钼矿床。这类矿床的经济意义最大,占世界钼储量和钼产量的80%以上。斑岩型钼矿床的共同特点是矿化呈细(网)脉浸染状,矿床规模大、品位低,适宜露天开采。按金属成分可分为独立的斑岩型钼矿床和铜-钼矿床两个亚类。斑岩型矿床是钼的重要来源。在西方国家中其储量和产量分别占31.2%和29.6%。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型钼矿床有美国的克莱梅克斯、亨德森、石英山,中国陕西的金堆城、兰家沟,加拿大的恩达科、基特索尔特等。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钼的另一重要来源,钼作为副产品回收。

(2)斑岩-夕卡岩型钼(钨或铁)矿床。这类矿床与花岗斑岩或似斑状花岗岩有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铝硅酸盐层相接触,分别产生角岩化和夕卡岩化,成矿热液活动导致矿化叠加在花岗岩类岩体、角岩和夕卡岩之上而形成本类型钼矿床。这一类型在中国不但较广泛产出,且有重要工业意义,如河南栾川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和上房沟钼(铁)矿床等。

(3)夕卡岩型钼矿床。这类钼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按矿石矿物成分有夕卡岩型铜钼和钼钨两类矿床。此类矿床主要分布在原苏联和中国,如俄罗斯北高加索的特而内奥兹钨钼矿床。

(4)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与碳酸岩有关的钼、稀土矿化曾见于原苏联东西伯利亚和科拉半岛地区,但未构成以钼为主的矿床,只有中国陕西黄龙铺大型钼(铅)矿床是这一类型的代表。矿体由含钼(铅)石英-方解石碳酸岩脉组成。其矿石物质成分和辉钼矿富含铼,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以钼为主的矿床。

(5)石英脉型钼矿床。这类矿床与花岗岩侵入体有成因联系,属高-中温热液矿床。矿床规模不大。常与钨矿床伴生,钼往往作为钨矿山的副产品回收。

(6)沉积型钼矿床。目前已知黑色页岩中有钼、镍、钒、铀或铂族元素矿化,如在中国南方诸省的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普遍发育富含钼、镍或钼、铀矿化。这一类型钼矿是一种潜在的钼矿资源。

世界钼矿床的成矿时代大多集中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与该时代构造岩浆作用有关,中生代—新生代是最重要的钼矿成矿时代,其次是海西期。世界主要钼矿床的分布可划分出3个全球性成矿带,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阿尔卑斯成矿带和乌拉尔-蒙古钼矿成矿带。世界钼资源丰富,现有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39年和85年,可供全球21世纪前半个世纪的开采。中国是世界第2大钼资源国,集中分布在陕西、河南、吉林、辽宁和山东等省。

9)汞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汞的探明储量为12×104t,储量基础为24×104t,汞矿产出较多的有西班牙、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等国。世界已查明的汞资源约有60×104t,地中海(沿岸)-中亚构造成矿带是世界汞矿床最集中的产地,占世界70%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其次为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带。从地质构造上看,这两个带都是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世界汞矿床的成矿时代较新,绝大多数是阿尔卑斯的,还有一些,如意大利的芒特阿米亚特矿床及热泉型矿床,均属第四纪。

目前世界所提出的汞矿床分类方案不一致。根据矿体形态、成矿元素组合、热液活动特点,并结合地质生产的实用性可将汞矿床划分为如下4类:①热液层状汞矿床,这类矿床最为重要,是世界汞储量和产量的首要来源。世界著名的大型和巨型矿床,如美国的新阿尔马登、新伊德里亚矿床和乌克兰的尼基托夫矿床均属于这类矿床。②热液层状汞锑矿床,矿床的规模一般不大,但在中亚地区却具有重要意义。③热液脉状汞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④热泉型汞锑矿床,矿床规模不大,储量不多,仅具有一定的成因意义。汞矿床的工业类型主要有2种:①与岩浆作用关系不明的低温热液汞矿,它们多分布在大范围内无火成岩出露的地区,常形成规模很大的(往往达到大型和超大型)层状、似层状矿体;②与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它们常与第三纪甚至近代火山及温泉活动有关。

10)锑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锑储量为210×104t,储量基础为320×104t,世界主要查明锑资源约510×104t,现有储量可保证世界21世纪前半个世纪的生产与需求。世界锑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它高度集中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锑资源国,锑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7.5%和52.8%,因此,中国锑资源开发政策将对世界锑资源保证程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上百处锑矿产地,已开发利用的有60多处,集中分布在湖南、广西和云南三省,其次为玻利维亚、原苏联、泰国和南非等国,在这些产地中,中国锑矿勘查程度最高,开发条件最好。世界已知锑矿床绝大部分集中在全球性的3个成矿带中,即环太平洋成矿带(世界77%的锑储量,经济意义最大)、地中海成矿带和亚洲大陆东西矿带中。工业锑矿床的形成主要是与各种成因(包括深成、火山及非岩浆成因)的热液活动有关。因此锑矿床的成因类型均属热液型,具经济价值的锑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型,呈脉状的锑和金-锑矿床以及呈层状的锑和汞-锑矿床。

(1)热液层状锑矿床。这是最重要的工业类型,锑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提供了世界60%以上的锑矿山产量。这类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其次是中亚、地中海沿岸等地区。矿床一般远离侵入体而产在大断层附近,并受一定地层层位和岩性的控制;含矿地层主要是碳酸盐地层,少数为火山-沉积地层。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按矿物组合可分为单锑型(如锡矿山、扎亚查)和锑汞型(吉日克鲁特等)。

(2)热液脉状锑矿床。这类矿床分布较广泛,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矿床。锑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因此也是锑矿床的主要类型。脉状锑矿床主要产在中、新生代的褶皱断裂带和古老地块内的活动性断裂构造中。按成分可分为锑金型、锑钨金型、锑汞型和锑多金属矿床等4个亚类。

11)铋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铋储量为11×104t,储量基础为26×104t。铋极少单独成矿,一般都同铅、锌、铜、钼、钴、金、锡、银和钨等伴生。玻利维亚有一个可单独开采的铋矿床,矿石中铋含量高达40%,中国也有独立铋矿床。铋大多数是在处理铅、铜、金、银、钴、镍及钨等矿石过程中综合提取的,主要是作为铅和铜的副产品回收。因此其产量受主金属产量、消费量的控制,而对需求的反应不敏感。世界主要产铋国是中国、秘鲁、墨西哥、日本和澳大利亚。中国生产的铋大部分是钨矿的副产品;日本生产的铋主要是铅的副产品;秘鲁从铜、铅、银矿中提取铋;澳大利亚的铋大都来自铅锌银矿和铜矿山;墨西哥的铋多来自铅和铜矿;加拿大的铋取自钼、铅锌和铜矿石;美国最重要的来源是铅锌银交代矿床;玻利维亚从铜和锡矿石中提取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铋资源大国,铋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中国铋产量仅占世界产量的6%,1990年增长到26%,跃居为世界第一位。从此,中国铋产量约占世界的1/4左右。中国作为一个铋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对世界铋市场的供需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国内对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钨产量大幅度减少,作为其副产品的铋大幅度减少,中国铋的出口量将大幅度减少,这将使国际铋市场供过于求状况得到缓解。

7. 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形势

2.3.1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2.3.1.1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效利用最关键

我国的能源矿产结构是以污染重的煤炭为主,高效、洁净的油气等资源所占比例较小。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石油占20%,天然气占3%,水电、核电、风电占7%(水能、核能和风能)。从总量上看,我国的能源矿产并不短缺。目前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短期内不会改变,在煤炭的开发利用方面需要着手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用效率仍有很大差距;二是煤炭开发利用带来环境问题未根本解决;三是我国煤炭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且缺水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各省严重缺煤,构成了我国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局面,煤炭运输量巨大和缺水,限制了富煤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四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掩盖了洁净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尤其是目前全国煤炭生产总量过剩更掩盖了石油等紧缺矿产的严重短缺形势。因此,从合理的能源结构看,我国属高效、洁净能源矿产严重短缺的国家。

2.3.1.2 石油长期短缺已成定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从我国石油资源的储量增长趋势与消费增长趋势来看,石油资源供应不足,长期短缺已成定局。西部和海域虽然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勘探投入不足,我国目前探明可供开发的可采储量27.6亿吨,人均仅约2吨。我国1993年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我国从原油出口国变为原油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大。现有生产油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中晚期,尽管冀东南堡发现10亿吨大油田,但稳产难度仍越来越大;西部战略新区增产幅度不足以弥补东部产能的递减,接替东部油田的战略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海上勘探虽有进展,但从目前剩余可采储量和新增探明储量分析,到2010~2015年产能尚难有影响全局的突破。到201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达2亿吨左右,国内石油资源供应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2.3.2 原材料矿产结构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原材料矿产数量不足,品质较差,供需矛盾愈益加剧,优势矿产优势不优

我国原材料矿产品种齐,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用量大的铁、锰、铜、铝、铬铁矿、硫、磷、钾等大宗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规模小,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关系日趋紧张,资源储量枯竭,大批矿山将陆续关闭,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富矿多,规模大,质量好,储量丰富,但由于管理不善,优势难以发挥,前景堪忧。

2.3.2.1 铁、锰、铝、铜、铬铁矿等大宗矿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需长期依靠进口以补不足

铁、锰、铝、铜、铬铁矿为我国大宗金属矿产,虽然除铬铁矿外,资源都相对丰富,但资源质量差,品位低,难选冶,规模小。如已探明的铁矿98%是贫矿;锰矿大多数都是低品位难选冶的碳酸锰矿石;铝土矿以难选冶的一水型铝土矿石为主;铜矿缺乏富矿和超大型矿床。这些资源自然禀赋的不足制约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矿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供需缺口不断加大。2007年国内铁、锰、铜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分别由1990年的11%、9%和23%上升到2005年的55%、50%和70%,每年消耗国家大量外汇。而且,供应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国铬铁矿资源则绝对贫乏,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国内消费超过90%要依靠进口解决。

2.3.2.2 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的生产和出口总量过大,资源浪费惊人,优势不优,前景堪忧

钨、锑、锡、稀土等资源较丰富,2010年以前可满足国内需求,并可供出口。但由于开发利用管理不善,其优势地位正在被不断减弱。目前严重过剩的下游选冶加工的产能,刺激上游非法采矿屡禁不绝和过量出口;致使世界市场钨、锑、锡、稀土严重供过于求,价格逐年下降,也使国内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优势的资源将很快被破坏殆尽。

2.3.2.3 主要农用矿产资源硫、磷、钾,要么资源质量低劣,要么严重短缺,不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的硫、磷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贫矿多,难选矿多,选冶成本高。硫主要以硫铁矿的形式存在,自然硫很少,可直接利用的自然硫不足总储量的3%,与国外硫资源结构完全不同。目前硫矿的开发和加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亟待加强管理。而磷资源集中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5省山区,特别是仅占全国总储量10%的富磷矿储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2省偏远的山区,构成了我国南磷北运、西磷东调的格局,运输成本高。我国钾盐矿产供需形势更为严峻。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各种钾肥的钾盐生产矿山8座,年生产能力30万吨左右,仅能满足10%的国内需求。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钾肥需求量为640万吨,缺口钾肥约540万吨。

2.3.3 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减少,保障程度降低

随着找矿难度增加,加之有效勘查投入不足,我国主要矿产保有查明资源储量增幅不大,绝大多数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增长速度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甚至有许多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出现多年持续下降。2006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查明资源储量有所下降的就有9种,包括铬铁矿、钛矿、锌矿、镍矿、钨矿、锡矿、铂族金属、芒硝、金刚石等。煤炭储量增长13.8%,天然气增长48.8%,铝土矿增长10.9%。

根据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研究的结果(表2.5),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4种矿产可以保证需求(保证程度≥100%,下同),它们是煤、天然气、钨、钼、银、稀土、菱镁矿、萤石矿、耐火粘土、磷、重晶石、水泥石灰岩、玻璃硅质原料、石膏、高岭土、石材、硅藻土、钠盐、芒硝、膨润土、石墨、石棉、滑石、硅灰石;有2种矿产能基本保证需求(保证程度≥70%至<100%),它们是钛和硫;难以保证需求(保证程度≥40%至<70%)有10种矿产,它们是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10种;严重短缺(保证程度<40%)的矿产9种,它们是铬、铜、锌、钴、铂族金属、锶、钾、硼、金刚石。考虑到当时论证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和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报告对部分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结果进行了调整,并根据2010年和2020年的论证情况推测了2015年的数据。

表2.5 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储量保证程度预测

续表

2.3.4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没有摆脱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模式,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任务艰巨。我国矿山的特点是“小、散、多”。由于我国大部分矿山建设得早,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矿山环境问题也很突出。

首先,表现在矿产资源开采环节。我国矿山的特点是“小、散、多”。大部分矿山建设得早,开采技术相对落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全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甚至低至10%。共伴生矿的利用率不高。只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开展综合利用,而大量非国有小型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回收。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比国外水平低10%。通过多年持续治理整顿,矿产开发秩序出现了明显好转,但近几年,由于煤、石油及许多矿产资源供求紧张,价格上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问题突出,乱采滥挖,破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相当严重。

其次,表现在矿产品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的资源消费环节。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左右,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8%、38%、30%、30%、15%、46%。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左右,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40%,火电煤耗高30%。

2.3.5 世界资源相对丰富,全球化为我们提供机遇和挑战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矿业市场配置全球化。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机遇,同时世界经济的复兴,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大国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又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

按照世界目前矿产资源的生产与消费状况,重要矿产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都比较长,其中石油40多年、天然气60多年、煤炭133年、铁79年、铜31年、铝132年、锰40年、铬40年,完全有能力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兴,特别是印度及东南亚、南美等众多发展中国家新一轮工业化高潮的到来,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在出现高涨态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我国的竞争和控制,世界资源的利用成为国家经济和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国际石油和金属价格的波动将对我国获取资源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油价在最近两年持续增加,屡创新高,并会在高位持续一段时期,金属价格也在高位振荡,增加了我国进口矿产资源的成本,加大供需矛盾。

8. 我国矿产名称,储量大小(排名)。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看法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其中,

铁矿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834处,总保有储量矿石463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锰矿资源有213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6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铬矿资源比较贫乏,总保有储量矿石1078万吨;

钛矿资源中,钛铁矿的钛保有储量为3.57亿吨,居世界首位;

钒矿资源总保有储量为2596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铜矿资源有910处,总保有储量为6243万吨,居世界第七位;

铅锌矿资源有700余处,保有铅储量3572万吨,锌储量9384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铝土矿资源有310处,总保有储量22.7亿吨,居世界第七位;

镍矿资源较少,共有产地近100处,总保有储量镍784万吨,居世界第九位;

钴矿资源有150处,总保有储量钴47万吨;

钨矿资源有252处,总保有储量钨252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锡矿资源有293处,总保有储量锡407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钼矿资源有222处,总保有储量钼84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汞矿资源有103处,总保有储量汞8.1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锑矿资源有111处,总保有储量锑27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铂族金属矿产资源有35处,总保有储量铂族金属310吨。

金矿资源有1265处,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七位;

银矿资源有569处,总保有储量银11.6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

锶矿资源有13处,总保有储量锶329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稀土资源有60余处,总保有储量约9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9. 铜的资源、产量、未来市场需求及保证程度

一、铜的资源概况

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据美国矿业局1993年统计,世界陆地铜资源估计为16 亿吨,深海结核中铜的资源为7亿吨。1992年世界铜储量为3.10亿吨,储量基础为5.90亿吨。其中储量最多的为智利,其次为美国、俄罗斯、波兰、墨西哥(表1-3-1)。

我国是世界上铜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截止至1997年底,保有铜储量627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A+B+C)2525万吨(表1-3-2)。与国外的储量基础相比,在世界上大概排第四位(表1-3-1中我国储量数据为美国矿业局的估计,可能偏低)。

世界上铜的矿床类型较多,其中斑岩型、砂页岩型、黄铁矿型和硫化铜镍型这四大类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勘查和开采类型。尤其是斑岩型和砂页岩型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55%和24%。

表1-3-1 世界铜储量和储量基础(金属量/万t)

表1-3-2 中国铜储量表(金属量/万t)

我国的地质背景造就了许多类型铜矿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黄铁矿型,分别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 41.1%、27%、10.7%、6.4%和5.5%。

二、铜的开采量(矿山产量)

据英国《世界金属统计年鉴》统计,1991年至2000年间,世界铜矿开采量(以铜精矿含铜总量计)由916万吨增至132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2%(表1-3-3)。我国铜矿开采量由30.4万吨增至58.8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9%(表1-3-4)。我国的统计数据与表1-3-4数据基本相同。

三、(精炼)铜产量

据英国《世界金属统计年鉴》统计,1991年至2000年世界精炼铜的产量由1069万吨增至147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7%(表1-3-3)。我国由56.0万吨增至132.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8%(表1-3-4)。

图1-3-1 中国铜生产、消费和净进口量示意图

以世界现有铜储量与1998~2000年平均年开采量相比较,世界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25年,与2001~2010年世界原生铜累计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2.3;以基础储量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4.2;表明到2010年世界铜资源基本可以保证需求。

1991~2000年我国铜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4.6%,若以此增长率预测,2010年铜的需求量约为720万吨,与2000年美国(297.9万吨)和日本(188.3万吨)消费量对比,上述估计值显然是大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于世界发达国家,近几年经济增幅在7.5%左右,我们预测2001~2010年间铜的需求量亦以每年7.5%增长,到2010年铜的需求量为344万吨。我国1995~1997年再生铜在精铜产量中份额为38%,若2001~2010年以30%计,那么2010年原生铜需求量为241万吨。2010~2020年预测铜需求量年均增长5%,则预测铜需求量为561万吨,其中原生铜393万吨(表1-3-7)。

以1997年我国铜保有(工业)储量与1998~2000年铜平均年开采量相比较,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47年,与2001~2010年原生铜平均需求量(175万吨)相比较,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14年,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累计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1.40。以保有储量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3.1。由上述分析可见,在2001~2010年我国铜资源基本可以保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铜矿品位较低,不少大型矿床地处西部边远,矿山开采量较低,如2000年铜矿开采量为58.85万吨,若按7.5%的增长率,至2010年铜矿开采量为121万吨,只能满足相应年份预计原生铜需求量的一半。

10. 世界矿产资源特点与分布特征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为人类发现和认识的矿物种类已逾4000种;从经济和技术层面上形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有200余种。世界矿产的储量分布很不平衡,许多矿产的大部分探明储量集中在少数国家。

根据统计,石油75%以上的储量集中在中东和北美地区,天然气70%以上的储量集中在中东地区和前苏联国家,煤炭53%的储量集中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3国,此外还有12种矿产3/4以上的储量集中在3个国家;有13种矿产3/4以上的储量集中在5个国家。在西方工业国家中,80%以上的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储量仍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4个国家中。有13种矿产(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镍、钴、菱镁矿、锡、锑、锂、铌、钽、磷酸盐岩和石墨)的储量一半以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且有16种矿产(铌、石墨、石油、天然气、铬、镍、钴、钼、钒、钨、铅、锌、锡、锑、铋和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储量在总储量中所占比例有所增长(表1.1)。

石油:主要分布于中东、北美洲、前苏联和北非地区。目前中东的石油资源主要受石油国的国家公司控制,中美洲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受美国跨国石油公司控制,而非洲的石油资源正备受青睐,各类公司蜂拥而至,中亚地区的石油也开始得到重视。

天然气: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是世界3大天然气资源大国,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5.2%、15.7%和14.4%。伊朗和卡塔尔的开发潜力还很大;此外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3个国家天然气储量达6.3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3.6%,开发利用程度低,潜力大。

煤:世界煤炭极为丰富,静态保证年限超过100年。但炼焦用煤资源严重不足。世界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亚太、北美和前苏联地区。亚太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为北美和前苏联地区。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南非、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铀:铀矿资源集中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美国、南非、巴西、纳米比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少数国家,占世界铀矿资源的92%。

表1.1 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及主要分布

续表

铁矿:近20多年来,世界铁矿石分布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巴西、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是世界铁矿资源大国,但中国和俄罗斯以贫矿为主。

铜矿:世界铜矿探明储量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脉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近年来,蒙古境内新发现的奥云陶勒盖铜矿(940万吨)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2000万吨)均未开发利用。

铝土矿:铝土矿储量71%分布在几内亚、巴西、澳大利亚和牙买加。另外,越南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很大,多为优质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开发利用前景很好。

钾盐:世界钾盐储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的储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中国是农业大国,但钾盐严重短缺。周边的泰国、老挝也具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与我国互补性很好。

锰矿:世界锰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其中南非和乌克兰共占世界锰矿总储量的52%。

镍矿:世界镍矿储量为6700万吨,静态保证年限为40年。探明储量主要分布于古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

阅读全文

与我国与世界锡矿储量静态保证年限比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