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委初核谈和被反映人谈话时间有没有限制
那么纪委为妻反映情况,个人觉得时间是没有限制的啊,你把反应情况反应好,他们才会让你走
2. 纪检办案算不算诉讼时效
纪检办案有办案时限,因为不是诉讼就不算诉讼时效。
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回时限:
1、纪检机关办案,依答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设定了很多办案的期限。
初步核实的环节,一般时限为两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重大或复杂的问题,在延长期内仍不能初核完毕的,经批准后可再适当延长。实施细则又进一步明确,“初步核实的时限”,从初步核实工作实际开始之日算起,至纪检室提出处理意见呈报分管领导审批时为止。
2、立案审批的环节,时限不得超过一个月。立案审批时限,从收到立案呈批报告之日算起,至批准立案之日止。
案件调查的时限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案情重大或复杂的案件,在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案件审理阶段并没有具体时间限制,但是规定,审理结束后,如果需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
3. 纪委对机关工作人员立案后有时间限制吗
立案审查时间不得超过90日。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纪检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90日。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第六章第二十八条可知,审查组可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经审批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谈话,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查询有关信息,暂扣、封存、冻结涉案款物,提请有关机关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措施。
审查时间不得超过90日。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纪检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90日。需要提请有关机关协助的,由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办理手续,并随时核对情况,防止擅自扩大范围、延长时限。
(3)初步核实期限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第六章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过初步核实,对存在严重违纪需要追究党纪责任的,应当立案审查。凡报请批准立案的,应当已经掌握部分违纪事实和证据,具备进行审查的条件。
第二十六条规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承办部门应当起草立案审查呈批报告,经纪检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批,报同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审查。
纪检机关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执纪审查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审查方案,提出需要采取的审查措施。立案审查决定应当向被审查人所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通报。对严重违纪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审查措施,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被审查人亲属。严重违纪涉嫌犯罪接受组织审查的,应当向社会公开发布。
4. 根据《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及《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初步核实的
一、关于案件线索管理的问题
中央纪委对加强案件线索统一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正在研究起草有关规定。各单位应加强对案件线索的统一管理,在上级有关规定出台前,可先行试点,如填写规范的案件线索登记表。在上级规定出台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关于初步核实呈批表的问题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九条及《初步核实呈批表》表式,《初步核实呈批表》领导批示一栏,只要求分管领导签字审批,不需要加盖所在单位印章。
初步核实的权限在纪委,一般不宜由党委批示。设立纪检组织的,应由该纪检组织行使此项职能;未设立纪检组织的,由党委批准。
三、关于初步核实情况报告的问题
对于建议立案处理的初步核实情况报告,应援引程序方面和实体方面的依据,程序方面的依据可援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案件检查条例》)等规定,实体方面的依据可援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
初步核实情况报告在报领导审批时,应附有关的证据材料,在归档时,应将初核阶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一并归档。
四、关于立案审批表的问题
1、关于对司法移送的党纪立案依据,可以援引《纪律处分条例》第33条。2、党纪立案决定,应当集体讨论,领导签署审批意见时应写明集体讨论的情况。3、对最基层单位,呈报单位一栏应由初核组填写,并加盖确定初核组这一组织的单位、部门或基层纪委的印章。4、对于立案是否须党委批准,按照《案件检查条例》第十七条分不同情况办理。5、纪委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立案的会议记录,可不归入案卷,但应在立案审批表上写明何时、何会议上讨论决定的情况。
五、关于宣布立案决定的问题
宣布立案决定,在立案后的第一次谈话用笔录或者制作立案告知书宣布,均需本人签字。宣布立案决定的时机,按照《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调查组可根据案情,在适当的时机宣布。组织告知的党纪立案决定书有定制的格式文本,可向区纪委案件检查室领用或按照规范样式自行印制。立案决定书应当送达同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
自办案件立案后移送司法等部门的,对被司法、行政羁押的被调查人,一般也应当宣布立案决定。因客观情况,确实无法宣布的,应写明情况,一并归入案卷。
六、关于《错误事实材料》的问题
根据《案件检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调查组将认定事实所写材料的名称仍为《错误事实材料》。被调查人应在错误事实材料上签署意见,对拒不签署意见的,由调查组在错误事实材料上注明。
七、关于涉案财物暂扣的问题
纪检机关暂予扣留可以证明违纪行为的物品和非法所得时,要填写有统一格式的《暂予扣留、封存物品登记表》。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调查人和文件、物品的保管人或持有人均应在登记表上签字。对于扣留封存的文件、物品等,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扣留封存的期限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八、关于证据材料的问题
党员身份,由所在党组织出具证明;职务身份证明材料以任命机关的文件为准。在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中,审计报告或财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是认定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事实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证据材料中一般应当具备。对于复印的证据材料,须注明保存单位和出处。
九、关于移送审理手续的问题
设有审理部门或者审理组织的单位应当办理案件检查移送审理的手续,违纪案件移送审理的手续应包含领导批示。
十、关于查审分开的问题
违纪案件的处理必须做到查审分开。
十一、关于征求有关组织意见的问题
由上级纪检监察组织直接处理的案件,必须征求有关组织的意见;由任免机关、基层单位或者在本单位处理的违纪案件,可以不需要征求意见;对违纪案件处理
5. 谈话函询,初步核实,予以了结,暂存待查是什么意思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第十五条规定:承办部门应当结合问题线索所涉及地区、部门、单位总体情况,综合分析,按照谈话函询、初步核实、暂存待查、予以了结四类方式进行处置。
1、谈话函询:
指通过谈话、发函的形式对问题线索进行处置的一种方式。适用谈话函询的线索,主要是反映的问题具有一般性,查清了只能给予轻处分或批评教育,或者反映问题不实而予以澄清的;反映问题笼统,多为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难以查证核实的线索。
2、初步核实
指纪检机关对受理的党员或党组织违纪行为的线索进行初步核查、证实的活动,其任务是了解问题线索是否存在,为立案与否提供依据。
3、予以了结
指线索反映的问题失实或没有可能开展核查工作而采取的线索处置方式。
包括虽有违纪事实但情节轻微不需追究党纪责任,已建议有关党组织作出恰当处理的;以及被反映人已去世的等情况。比如,案例中举报涉及李夏的内容如无新的情况,就应当予以了结。
4、暂存待查
指线索反映的问题虽具有一定的可查性,但由于时机、现有条件、涉案人一时难以找到等种种原因,暂不具备核查的条件而存放备查。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规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线索处置不得拖延和积压”,因此对确定暂存待查的线索,一旦条件成熟应立即开展核查工作。
(5)初步核实期限扩展阅读:
纪检人必须了然于心的五类线索处置方式处置标准:
1、谈话函询处置标准:
反映的问题具有一般性,查清了只能给予轻处分或批评教育,或者反映问题不实而予以澄清的线索;反映问题笼统,多为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难以查证核实的线索。
2、初步核实处置标准:
反映的问题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可查性,对照党纪政纪条规,判断其可能构成违纪的线索。
3、暂存待查处置标准:
线索反映的问题虽具有一定的可查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暂不具备核查的条件而存放备查,一旦条件成熟即可开展核查工作的线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是线索具体、有可查性,但因其本人、所在部门、时机等因素,不便马上开展核查的;
(2)是相关重要涉案人一时难以找到的;
(3)是经初步核实或者谈话函询,尚不能完全排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进一步开展工作的;
(4)是被反映人年龄过大的;
(5)是反映的问题发生年代久远,且之后没有新问题举报的。
4、予以了结处置标准:
线索反映的问题失实或无可能开展核查工作的线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是经过核查未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2)是经过谈话函询,不能认定被反映问题存在,也无条件开展进一步工作的;
(3)是虽有违纪事实,但情节轻微,不需追究党纪责任,已建议有关党组织作出恰当处理的;
(4)是被反映人已离休或去世的。
5、立案审查处置标准:
经过初步核实,对照党纪条规,确有违纪事实,需要追究党责任的线索。
6. 纪检委受理举报材料期限为多少天
纪检委受理举报材料期限看案件性质,一般为15天,重大或复杂的问题可以申请延长。在延长期内仍不能初核完毕的,经批准后可再适当延长。
中纪委表示,信访举报事项受理后,要历经四个办理程序。包括前期工作、受理登记、分类办理和回复反馈。中央纪委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受理来信时主要分为收取来信、分拣来信、拆封来信、阅读群众来信、来信分类登记等5个环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办理信访举报:一是信息反映,对信访举报反映的情况通过一定载体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二是直接核实,即按照相关规定对部分问题进行核实。
三是信访监督,对信访举报反映的党组织、党员或者行政监察对象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一般性问题,采取一定方式进行了解核实、警示教育或提出相关要求。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第四章举报线索的审查处理
第三十条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应当确定专人进行审查,根据举报线索的具体情况和管辖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以内作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本院管辖的,依法受理并分别移送本院有关部门办理;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但不属于本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并且通知举报人、自首人;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属于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查明情况后三日以内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或者部门办理。
(6)初步核实期限扩展阅读
中纪委明确指出检举、控告人的权利和义务。
检举、控告人享有如下权利:对党员、党组织和行政监察对象违法违纪的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提出检举、控告、申诉后,在一定期限内得不到答复时,有权向受理机关提出询问,要求给予负责的答复;有权要求与检举、控告、申诉案情有关或有牵连的承办人员回避;
对受理机关及承办人员的失职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因进行检举、控告、申诉,其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
检举、控告人在行使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对所检举、控告、申诉的事实的真实性负责;遵守党的纪律和控告申诉工作的有关规定,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接受党组织的正确处理意见,不得提出党章、制度、政策规定以外的要求。
7. 纪委办案一般多久
信仿件自接收材料起,领导一般在一个月内作出初核批示,批示后初核期一般两个月,回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答,案情复杂的经批准可再延长一个月。即信访件从交材料起最长5个月给出答复。
如果查出问题,再转为立案件,领导批示后一般三个月结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
8. 检察院收到举报信法律规定多久给答复
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初核一般应当在两个月以内终结。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初核期限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实名举报应当逐件答复。除联络方式不详无法联络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1、第四十三条 初核一般应当在两个月以内终结。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初核期限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2、第四十四条 初核终结后,承办人员应当制作《初核终结报告》,根据初核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区分不同情形提出处理意见,经举报中心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一)认为举报的犯罪事实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处理;属于该院管辖的,移送该院侦查部门办理;
(二)认为举报的事实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三)认为举报所涉犯罪事实不存在,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终结初核并答复举报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处理。
3、第五十四条 实名举报应当逐件答复。除联络方式不详无法联络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9. 纪委监察委受理实名控告信的期限
应在三个月内答复举报人。
对署名检举、控告问题,应将处理结果在三个月内答复举报人。对匿名的检举,视具体情况,适当向有关组织答复。如在三个月内不能办结的,需说明理由,并告知检举、控告人。对申诉的问题,自受理申诉之日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承办人员收到来信、来访、举报电话、电子邮件后要认真填写《信访拟办单》,按照登记规定的项目做好登记,摘录其主要内容并附相关材料,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提出拟办意见,呈报分管领导阅批。
(9)初步核实期限扩展阅读
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程序
1、受理:
接受反映违纪或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的线索和材料,并予以处理。
2、问题线索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对受理的问题线索提出处置意见,履行审批手续,进行分类办理。
3、初步核实:
按照规定对受理的反映违纪或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的线索进行了解、核实。
4、立案审查调查:
按照管辖权限经初步核实认为确有违纪违法事实,并需追究党纪责任或法律责任的,依照规定决定立案审查调查,收集证据,查明违纪违法事实。
5、审理:
对经过立案审查调查并需要追究党纪责任或法律责任的案件,在审查调查结束后向案件审理部门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