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履行的行政不作为案件是否有诉讼时效
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这一点很难举证。首先,行政相对人一般都无从知道行政机版关的履职期限,更何况我国权现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也少有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期限的规定;其次,行政相对人更不太可能知道在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情况下,应在多长时间内起诉。因此,对于《行诉法解释》第39条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而言,自行政机关接到申请的60日起,适用三个月的正常起诉期限是没有依据的和不合理的。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起诉期限,除《行诉法解释》第39条外,还应补充适用《行诉法解释》第41条,即至少应从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的60日后(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满60日仍不作为,则可推定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即不作为)起算2年。
⑵ 有关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而申请行政复议的处理
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都必须执行。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是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果其拒绝履行,就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实践中,一些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是当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等情形,而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时,被申请人不能正确对待,认为是行政复议机关不给面子,成心跟自己过不去,从而对行政复议决定采取抵制的态度,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如有的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向该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当事人的违法情节较轻,原处罚决定适用法律不当,因而作出撤销原处罚决定,责令重新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复议决定。
原处罚机关接到行政复议决定后,如拒不退还给当事人收取的罚款,就属于拒不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违法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⑶ 行政机关的相关行为是否具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问题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⑷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起诉期限应如何计算
于某3年前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县政府未答复。于某多次催要,内但县政府均未答复。容于某无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县政府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请问,于某的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如果行政机关明确拒绝的,起诉期限应当从申请人知道被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是行政机关未答复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从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办理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法院原则上不予受理。但是,如果申请人申请后多次催办的,应当将每次催办视为申请人的再次申请,其起诉期限,应当从最后一次申请行政机关办理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计算。该案属于后一种情况中的特殊情况,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于某的起诉期限为3个月,起诉期限应当从其最后一次催促县政府办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若从于某最后一次催办的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于某起诉时未超过3个月,即未超过起诉期限,同时符合其他起诉条件的,法院应当受理此案。
⑸ 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期限是什么 行政诉讼的期限是什么
一,行政主体的行为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积极的方式,表现为具体的作为;另一种是消极的方式,表现为具体的不作为.<<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相对人可以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相对人可对相应行政主体提起行政诉讼.至于行政不作为的期限,法律没有相关规定.本人认为,只要相对人依法要求行政主体实施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而行政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不予作为的,一旦相对人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行政主体的不作为行为而遭到侵害或无法保障的,相对人都有权采取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诉讼的期间是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行为的期限和日期.期限可分为法定期限和指定期限.法定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期限,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经过复议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案件法院应在3个月内审结,二审案件应在2个月内审结,起诉后法院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法院决定受理后5日内送达起诉书给被告,被告应在10日内提交答辩状;不服一审判决应在15日内提起上诉,不服一审裁定应在10日内提起上诉;等.
指定期间是指在诉讼中某些情况出现后法院为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指定的期间.如,法院确认行政机关具有不作为情形,判决其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等.
总之行政诉讼期限是法律或法院对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在时间上提出的要求.
⑹ 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
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
⑺ 诉行政机关应主动履行法定义务案有无时效限制
如果申请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而行政机关超过60日仍未履行职责,则可以在诉讼时效内(一般是2年)提起诉讼。对于紧急情况下的履职请求,没有60日时间的限制。
法律依据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⑻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时起诉期限的计算有何规定
抄在行政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不作出答复时,由于没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起诉期限从何时起算,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困难的问题,《行诉法解释》分不同情形作了规定:
一、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对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60日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时,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当事人可以立即起诉。
⑼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 不予答复 起诉期间
一般是受理15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