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分为那四个阶段,分别于什么时候起止
1、原始社会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2、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的”奴隶社会“阶段以公元前16世纪商高祖上甲为起点,以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
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社会形态即为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从秦朝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4、近代社会的探索
从清朝末期到共产主义的诞生。
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四史的年限扩展阅读:
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❷ 把前四史读精通,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呢 有朋友读过吗
精读一本都要一个月。最主要是古文非专业人士阅读不畅,另外有些历史背景,人物要查工具书
❸ 党员学习的四史,为什么说四史时间上跨越500年
现在正是党员学习的阶段,每个党员都要认真的学习现在的时代。
❹ 中国近现代当代史的划分时间是多少
传统观点:1919年五四运动;新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
1、传统观点,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新中国成立 。
因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观点,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史(当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因为: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由半殖半封变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4)四史的年限扩展阅读
近现代史的划分,主要由中国社会的矛盾决定的:
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2、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3、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参考资料
网络-中国近代史
❺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划分(时间界限 阶段特征)谢啦。
历史时期划分
1840:中国进入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新民主主义时期
1949~1954:过渡时期
54-7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时期)
1976-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主要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是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
2、明清(前期)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二、判断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
1、下列历史事件最早不可能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1)建立县制;(2)铁器;(3)原始瓷器;(4)初税亩;(5)司南;
(6)《石氏星表》;(7)《黄帝内经》问世;;(8)楚辞;
(9)《诗经》;(10)散曲在民间兴起;(11)《人物龙凤图》;
2、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1)甲骨文(2)小篆(3)隶书(4)楷书(5)草书(6)行书
3、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存天理,灭人欲(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6)致良知
4.你在唐朝能看到的现象有:
(1)曲辕犁(2)灌钢法(3)青瓷(4)白瓷(5)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6)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7)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我国丝绸开始远销亚洲、欧洲(9)我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国外
(10)火药开始用于军事(11)交子(12)商帮(13)市坊界限被打破
5、下列事件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是:
(1)蔡侯纸(2)胶泥活字印刷术(3)(4)火药广泛用于军事(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6)《九章算术》成书(7)珠算(8)简仪(9)《授时历》(10)《齐民要术》(11)《农书》
(12)《农政全书》(13)《黄帝内经》编定(14)《伤寒杂病论》(15)《本草纲目》
(16)散曲在民间兴起(17)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18)《女史箴图》
(19)《送子天王图》(20)《清明上河图》(21)中国戏曲艺术成熟(22)京剧形成
阶段特征:
1、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2、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特征: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领土和资本输出的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合流,中国人民的斗争更加激烈,彼此起伏,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终于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清政府被迫进行“改制”,以应付内外危机。
4、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有:
(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5)斗争方式:议会斗争→武装斗争
5、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作用
(1)从列强侵华来看
①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②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逐渐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之一,19世纪末,逐渐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③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以勾结为主,战后以争夺为主。
(2)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争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狂潮。
(3)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得到了初步发展。
(4)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①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②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❻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间划分
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史
❼ 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如何划分
3个阶段,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2、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3、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7)四史的年限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❽ 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时间段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共计:268年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自商朝算起约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4000年,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4700年(中国人常说的5000年历史是存疑的)。
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商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清末,以民主共和思想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战争,融合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华夏各族人民开疆扩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❾ 史记什么时候写的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又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