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秋战国时期是几几年
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战国(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
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
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㈡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于 几几年
春秋时间: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动迁东周开始的一年)
止于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间: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
㈢ “春秋”“战国”的各自起止时间
春秋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春秋:
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2、战国: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3)战国的年限扩展阅读: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
秦国于武王二年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
㈣ 战国时期,各国的年份怎么算的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各自的纪年法,都是按照某一位君王即位的年次来计算。
比如公元前640年,分别是:鲁僖公二十年;秦穆公二十年;陈穆公八年;蔡庄侯六年;郑文公三十三年;宋襄公十一年;楚成王三十二年;齐孝公三年;晋惠公十一年;燕襄公十八年;卫文公二十年;曹共公十三年;杞成公十五年。
同时,作为名义上的王室周王室也是以此方法计算(可以将它看做另一个诸侯国)。公元前640年除了是以上的诸侯年份外,还是周襄王十二年。个国家纪年法之间互不统属。
秦朝一样,只不过统一为秦始皇(或秦二世)xx年(秦没有灭掉卫国,在前209年以前,还有卫x君xx年,只不过卫国名存实亡,此年份基本被忽视一样)
汉武帝时才开始采用年号纪年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元封”(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
纯手打,求采纳!!!
㈤ 战国时代有多长时间
战国时代始于公元前五世纪二○年代的前四八○年,终于公元前三世纪七○年代的前二二一年,凡两个半世纪。本世纪正是战国时代中期,全中国陷于混战。各强大的封国国君,先后升级,改称国王。西方边陲野蛮落后的秦国,因公孙鞅变法,革新内政,迅速成为强权。国际上第一流的外交家苏秦倡议南北合纵,联合抗秦,张仪则倡议东西连横,分别跟秦和解。国际关系翻云覆雨,纵横捭阖,诡异莫测,是一个斑斓缤纷的世纪。
㈥ 春秋战国时间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是所谓春秋的开始(五霸),直到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前475(周元王继位)至前221(秦朝建立)为战国时期(七雄)。供参考。
㈦ 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㈧ 春秋战国的具体断代时间
春秋战国的断代,一般有这样几种:
1、以《春秋》绝笔为限。孔子做春秋,至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停笔,是谓“春秋绝笔”,因此有的学者就以此为限,公元前481年及之前为春秋,公元前480年及之后为战国。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即讫至公元前481年,周谷城《中国通史》则以公元前481年为春秋,前480年为战国。而杨宽《战国史》起自公元前481年,其实也是采用了这个断限。
2、以《史记·六国年表》纪事为限。《史记·六国年表》记述战国之事,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开端,所以有学者以这一年为春秋、战国之分界。即公元前476年及以前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及以后为战国。这一说法影响极为广泛,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中国通史》都采用这一断限,现在通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中学历史课本也采用这一说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 中国历史年表
3、以《资治通鉴》纪事为限。《资治通鉴》开篇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为开端,所以有学者以这一年为春秋战国之分界。即公元前404年之前的时期为春秋,以公元前403年及之后的时期为战国。比如范文澜《中国通史》、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都采用这一说法。
4、以标志性事件——即三家分晋——为界,三家分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之前为春秋,公元前453年及之后为战国。这一说法提出较晚,是1979年金景芳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不过影响还是挺大的。现在一般说起春秋战国分界,一般都说是三家分晋。顾德融、朱顺龙所箸《春秋史》就采用这一断限。
除以上四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之外,还有以《左传》纪事为限的,也就是以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为限的,不过采用的人不多。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的断限有多种,到现在并没有一个压倒性的说法。但是,无论何种断限,总是将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紧紧相连,决没有“中间空了几十年”的说法。
易中天这种讲法,我怀疑他是对春秋和战国采取了不同的断限,比如春秋时期的断限采取《春秋》纪事,断在公元前481年,战国却采用三家分晋为限,断在了公元前453年,当然其中就空出了好几十年。——但很可惜,这种混搭的断限是错误的。
PS:春秋和战国当然不同,完全不同,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但这种变化,是从很早就开始了(甚至在西周宣王时期就开始酝酿),然后经过将近三百年的演变,最终旧制度(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崩溃,最后才成了战国,绝非是在哪一时刻一不留神突然一下子从春秋变成了战国的。
㈨ 战国时期的时间
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
㈩ 战国时期持续了多长时间
战国时期持续了254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分为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大秦帝国的崛起。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
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
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