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高额保证中 保证人清偿期限和保证期间区别是什么各自的定义是什么可以举例吗
担保法:
第二十五条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海峡法治在线上就有类似的案例,还有律师,你可以去看下的。
㈡ 法律规定欠债偿还的期限是多少年
对于债务关系,如果双方没有约定归还日期,可以随时要求归还,自双方约定的还款日期或偳还之日起两年内如果没有追讨过,则法院不再支持,但在这期间每追讨一次,两年的时效期间就重新起算。
㈢ 债券到期期限和债券偿还期限有区别吗
1.从概念上讲:
债券到期期限和债券偿还期限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债券从发专行之日起至偿清本息之日止的时间属。
2.从时间上来讲:
债券到期期限是指债券到期的那一天,即偿清本息之日的具体日期;而债券偿还期限是指一个时间过程,即从债券从发行之日起至偿清本息之日止的时间间隔。
3.如何区别:
从债券到期期限的“到期”和债券偿还期限的“偿还期”里的关键字来区分。
㈣ 未定清偿期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算起
主张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从债权成立之时开始的观点,实际上是吸收了日本、台湾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观点。我认为,在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上,采用从债权成立时起算的观点是妥当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往往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原则上从请求权可行使之时起算,而对未定清偿期的借贷、借用、保管等合同而言,债权人的返还请求权确实从合同成立之时即可行使,也就是说,这些合同的债权人在合同成立之时起就可以行使返还请求权,从而这些合同的时效期间应从合同成立时即债权产生时起算。因此,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认为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的起算应从债权成立时起算的观点是符合其法律规定文义的解释。至于到底是泛泛的认为从债权成立时起算还是如林诚二先生所主张的应自债权发生之时起再经过一个月的期限后起算都是没有偏离正确方向的解释。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或地区法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一般都较长,对这些合同的时效期间从债权成立时起算已足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存在着因期间过短有损于债权人利益从而悖于公平正义的问题。然而,在我国,却不能采纳这种观点作为时效的起算点。这是因为,第一、在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上,我国民法通则并未象德国、日本、泰国、台湾等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那样规定从请求权产生或可行使之时计算,而是规定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计算。因此,在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的起算问题上,不能照搬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作法,而是应当作出符合民法通则关于时效期间起算原则规定的解释。第二、由于受前苏联民事立法和理论的影响,我国现行立法所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过短,“而其他国家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都较长,以表示对既有权利人相当的尊重,在时间上可视为真正的陈年旧帐时才适用诉讼时效”,[24]如德国民法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0年,日本民法规定债权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10年,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0年,瑞士债务法则规定债权的时效期间为10年。如果采纳从债权成立时起算的观点,不仅对债权人债权保护的期间过短,有害于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使得交易主体间的不定期债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有悖于生活常情。
我认为,虽然我国法律关于时效期间起算点的规定存在着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缺陷,但在法律作出修改以前,法官只能严格按照该规定所确立的标准去解决纠纷。由于民法通则第137条关于时效期间起算点的规定是一般规定,而法律并未再对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的起算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在确定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的起算点时,仍应以该规定为依据。为此,需要确定在未约定清偿期的合同中,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的具体时间。那么债权人的债权从何时开始受侵害呢?我认为,不仅债权人未提出请求且债务人未表示不还欠款时债权未受到侵害,而且即便债权人已向债务人作出催告,但在其规定的催告期届满以前,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而债务人以催告期尚未届满为由提出抗辩时债权也未受到侵害。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88条与合同法第62条均规定,“债的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这两个条文中所涉及的“必要的准备时间”就是宽限期。在宽限期届满以前债务人拒绝债权人的履行请求具有正当理由。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不得开始时效期间的起算。只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才能认定债权人的债权受到了侵害:第一、债权人提出请求且规定了催告期,催告期届满,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或者债务人要求迟延履行而债权人不同意;第二、债权人提出了请求,但未规定催告期,如仅笼统的表示“快点还款”,在经过了一个后来经法院认定属于合理期限的必要准备时间以后,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第三、债权人提出了请求(不管是否规定了催告期),债务人明确的表示不履行债务。在前两种情况下,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规定的或者法院认定的催告期届满时开始起算;在第三种情况下,从债务人拒绝时开始时效期间的起算。[25]由此看来,我国学者所主张的上述第二、三种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其缺憾主要是未能区分具体的情况而分别确定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就本案而言,原告柳某还款请求权时效期间的起算应依照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的标准进行,为此需要判断原告的权利从何时起受到侵害。在本案中原告的权利从何时起受到侵害呢?由于原告一直未向被告提出主张要求被告还款而被告也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曾作出拒绝还款的意思表示,因此原告的权利一直未受到侵害。只是当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还款,而被告拒不还款时才能认定原告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因此本案的时效期间应从原告起诉而被告拒不还款时起算。在作出此种认定以后,相应的,法院应判决原告胜诉。
我认为,如果我国未来民法典修正现行立法关于时效期间起算点的规定,改采大陆法系各国所实行的“自请求权产生之时”或“请求权可行使之时”起算的标准,对于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的起算依此标准即可确定,固然不会产生任何问题。但如果我国未来立法仍坚持现行法所确立的此项标准,则未定清偿期债权适用时效制度就可能会存在着前述时效期间永远无法起算的问题。就此,我主张,在立法规定未定清偿期债权时效期间起算点时,除规定“自债权人规定或法院认定的催告期届满时或者债务人拒绝时起算”的标准外,还应限制性的规定,“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经过20年的,不予保护”[26]
㈤ 清偿期与履行期的区别
清偿期间又称履行期间和给付期间,是指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时间限制。确定清偿期间可依法律直接规定,如《深圳经济特区土地
使用权出让办法》第27条规定,中标者应在合同生效日起60日内付清全部地价款。也可由当事人约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
由当事人约定,包括履行期限在内。履行期限既无法律特别规定,当事人又无约定的,可依债的性质决定,可依交易习惯或诚实信用原则等确定。依上述规则都不能
确定履行期限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2条关于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期间
的规定处理。
是同一个概念
㈥ 借款的偿还期限该怎么确定
债券偿还期限
债券偿还期限是指债券从发行之日起至偿清本息之日止的时间。各种债券有不同的偿还期限,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十年,习惯上有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之分。
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限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并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贷款方必须是国家批准的专门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全国的信贷业务只能由国家金融机构办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与借款方发生借贷关系。
(2)借款方一般是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研究单位等实行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则无权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特殊情况下,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借款合同的主体,同银行、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
(3)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要求。信贷计划是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和条件。借款方必须根据国家批准和信贷计划向贷款方申请贷款;贷款方必须在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信贷政策的条件下,由贷款方与借款方签订借款合同。超计划贷款必须严格控制。
(4)借款合同的标的为人民币和外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借款合同的主要标的。外币主要是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其他需要使用外汇贷款的单位借贷使用的。在外币的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借什么货币还什么货币(包括计收利息)
所以说,在借款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防止没有确定的借款日期的行为发生,在我们今后的还款中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收款,华律网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以上内容,如以上内容不能解决困难,也欢迎宁咨询华律网专业法律顾问。
㈦ 民法中的履行期限届满和已到清偿期是一个意思吗
履行期限是指当事人交付标的和支付价款或报酬的日期。也就是依据合同的约定,权利人要求义务人履行的请求权发生的时间。
清偿期间又称履行期间和给付期间,是指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时间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包括履行期限在内。履行期限既无法律特别规定,当事人又无约定的,可依债的性质决定,可依交易习惯或诚实信用原则等确定。依上述规则都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2条关于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期间的规定处理。
在债务纠纷中,履行期限与清偿期间可以同等起来理解,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清偿就是履行的意思。但是“届满”和“已到”这两个词的理解确实不同的,“届满”就是时间期限已经到期,“已到”表述比较暧昧,可以理解为到了时间,需要开始清偿,也可以理解为时间期限已经到期。
㈧ :2:已届清偿期是什么意思
过了清偿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