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变更可撤销的行为与效力待定的行为的区别
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中,将法律行为依据效力来分为民事法律行为,瑕疵法律行为。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无效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这种分法在学理上不甚合理,也受到法学界的批评。但是在民法典未出台之时,我们依旧要依这种分类,认识它仍有意义。在瑕疵法律行为中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的关系则是难点。两者看上去很相似,许多学习法律的同学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在行使撤销权前效力也是没有确定的,这不也是“效力待定”吗?那么两者关系到底怎样?
了解两者关系先看一下两者的概念。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赋予当事人一方以撤销权,该当事人据此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民事行为,或者不请求撤销而请求变更其内容的法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受欺诈、胁迫(损害个人集体利益)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是指效力尚未确定而有待于其他行为(权利人行使追认权与否)使其确定的法律行为。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超越其能力的民事行为,无权处分行为,无权代理行为。
联系方面:在效力上两者都是有瑕疵的,两者在最终效力上都是未确定的。
两者的主体都可以行使一些权利来使法律行为的效力确定。
区别方面是重点:首先,双方主体的权利不同,前者是只有受到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一方有权行使撤销权。后者无权处分人,无权代理人,为超越其能力的民事行为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享有追认权,而另外一方当事人也享有催告权。
从这一点不同就可以得到第二点不同,这两种法律行为的初始效力不同,即在相关权利人未行使相关权利之前,这两类法律行为的效力是不同的。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只有一方当事人享有撤销权而另一方当事人则没有,这就得出这类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已经发生一定的效力,只不过该效力仅能约束无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不能约束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因此可以说这种法律行为可以说是“效力不完全”。而在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中在权利人的追认权行使之前该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没有确定的,即对双方当事人均无约束力。
再次,依据权利的不同又可以得出权利行使后的法律后果不同。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权利人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后原来的法律行为就自始无效或内容变更。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享有追认权的权利人行使追认权后该法律行为就有效了。
由此又可以得到第四个不同:权利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法律后果不同,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不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则原法律行为有效,撤销权人不得依据该理由请求法院撤销或变更该法律行为。在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中,追认权人在规定期限内不行使追认权或经相对人催告后拒绝作出表示的,则视为拒绝追认,原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法律中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制度是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1986的《民法通则》中规定受欺诈、胁迫(损害个人或集体利益)的法律行为是无效法律行为,而在1999年的新《合同法》出台时则将这类合同规定为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民法通则》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为超越其能力的法律行为规定为无效法律行为;同样在《合同法》中将该类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举个例子说明,某甲到某商场买到一双姚明的亲笔签名的锐步篮球鞋(商场宣称),买价800元,其后某甲发现该签名系伪造,该鞋仅值300元,这里的法律行为就是受欺诈的(损害个人利益)法律行为如果依无效法律行为处理则自始无效,某甲拿回800元,返还球鞋。而依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处理,则要某甲作出判断是否行使撤销权,作出上述行为。如果某甲是大款,说不久一双球鞋吗,算了,不计较了。则这场交易就成了,这样就促进商品的流通,所以这样的规定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什么是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它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内销权人通容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的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范围: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3)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2)可变更可撤销期限扩展阅读:
根据《民法总则》: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C. 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包括什么
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以及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撤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民法通则》:
第五十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D. 可撤销合同有规定法律期限吗
合同可撤销的期限是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有下列回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答(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本规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不存在期间的中断或者中止的问题,这“1年”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不能要求延长该期间。
E. 如何确认可撤消合同的诉讼时效
可变更、可撤消合同中行使撤消权的期间是1年。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所以说当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算,一年不行使撤消权,撤消权就消灭了,而不是合同订立之日起或合同履行届满之日起算。
F. 民法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有多久
民法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是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二条对此作了规定,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1年,也就是说在这1年期限内,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必须行使其撤销权,否则,该当事人就失去了撤销合同的权利,那么当事人就必须接受合同的约束,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为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期限,也就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开始计算撤销权的行使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本条中的“1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不存在期间的中断或者中止的问题,这“1年”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不能要求延长该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