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借调审批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符合借调人员条件的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时,必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借调部门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审批(备案)表》,写明借调干部姓名、借调期限、借调事由等,经被借调人员所在单位同意,按归口报党委、政府分管人事工作领导审核后,由县编委主任审批,再由组织人社部门下达《借调人员通知》。
因全局性的中心工作成立临时机构需借调人员的,由组建临时机构的牵头部门提出借调人员计划,经分管的党委或政府领导同意后,按程序履行借调手续。
审批条件
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见习期满或服务期满);
办理程序
1、经办人员对拟调人员身份和调入单位岗位进行审核;
2、提交局长办公会议研究;
3、提交县长办公会议或编委会议研究决定;
4、符合条件的出具调干(工)通知单;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5、办理入编、工资等手续
申报材料
1.个人申请调动报告;
2.单位申请调人报告(经调入单位分管或挂点领导同意);
3.调动呈报表《干部(工人)调动呈报表》;
拓展资料:
人员借调是指一个单位借用别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不改变其隶属关系的情况,多见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解决编制不足,从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借用人员,或者存在于企业间的经营指导、技术指导交流以及企业集团内人员交流。
人员借调一般是由于技术攻关、引进专案、确保重点建设或扩大事业范围等原因,急需某类专用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调用有困难的情况下所采取取的临时或短期借用的办法。假如有甲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乙用人单位由于工作需要,与甲单位协商后,请该劳动者到乙单位为乙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借调人员,甲、乙两个用人单位需要认真协商,并签订借调人员协议。该协议应将借调时间、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涉及被借调人员的劳动权利、义务约定详细、明确。例如被借调人员的工资是多少,由谁承担,由谁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由谁承担等。
顺便讲明,被借调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无论由甲单位还是乙单位承担,负责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单位必须是甲用人单位,因为被借调人员是与甲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如果被借调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与乙单位发生纠纷,甲单位有责任与乙方协商解决纠纷。
如果该纠纷得不到解决,被借调人员欲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可以将甲单位作为被诉人,将乙单位作为第三人,要求其参加仲裁活动。
Ⅱ 事业单位服务未满三年可借调吗
借调一般要征求本人意见,但并不是必要程序。
借调不影响你的行政关系和编制,你的行政关系和编制仍在原学校。
借调期满如果没有续借手续,你应该提出返回原单位工作。
Ⅲ 公务员要工作多久才能有资格借调呢
公务员的借调和选调不太一样吧,借调一般是上级部门向下级部门借调人员版帮助工作,工作关系还在权原单位,你在借调的单位干的不错,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到借调的单位,一般在机关比较难。
选调的一般是组织部门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从地方大学招考来的选调生,是在学校选拔和考核后任用的,一般是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
考上公务员的话,慢慢干,然后参加选拔考试吧。
Ⅳ 请问借调有期限吗
有的。
一般分2年、5年。
因为5年是一届的关系,所以5年的比较多。
Ⅳ 公务员的借调制度是如何规定的是否可以借调到事业单位长时间任职
借调到事业单位长时间任职是不可以的,
首先,借和调有区别,借是去帮忙工作,但也不可以长时间,这对干部的发展本身就不利。
调是直接调过去任职,公务员到事业单位本身就不存在优势,就是指必须按普通人员的身份、符合事业单位的职务任用要求才行。
Ⅵ 事业单位借调范围
借调一般来说是可以的,当用人单位觉得不用的时候是可以退回你原单位的,当然如果用人单位不退回也是可以的,这就要看你单位的情况而定。也就是说也可以长期借用,也可以随时退回,你的明白?
Ⅶ 人事借调超过二年怎么办
人事借调超过二年,劳动者可以和原用人单位沟通,要求返回用人单位,如果借调的相关事务尚未处理完成,劳动者可以和借调单位协商延长借调时间,如果借调期满,借调单位未作借调延期的,借调人员应当依法交接工作,借调到期后即可返回用人单位。
人员借调一般是由于技术攻关、引进专案、确保重点建设或扩大事业范围等原因,急需某类专用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调用有困难的情况下所采取取的临时或短期借用的办法。
假如有甲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乙用人单位由于工作需要,与甲单位协商后,请该劳动者到乙单位为乙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借调人员,甲、乙两个用人单位需要认真协商,并签订借调人员协议。该协议应将借调时间、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涉及被借调人员的劳动权利、义务约定详细、明确。
例如被借调人员的工资是多少,由谁承担,由谁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由谁承担等。顺便讲明,被借调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无论由甲单位还是乙单位承担,负责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单位必须是甲用人单位,因为被借调人员是与甲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如果被借调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与乙单位发生纠纷,甲单位有责任与乙方协商解决纠纷。如果该纠纷得不到解决,被借调人员欲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可以将甲单位作为被诉人,将乙单位作为第三人,要求其参加仲裁活动。
人事借调较为正式,而人事借用就是临时帮忙性质。
人事借调是一种人事安排,常见于政府及公营机构。被借调的人员会由原任机构或单位(原任单位)暂时"借"到其他机构或单位(借调单位)任职,以执行指定的工作。
Ⅷ 借调多长时间可以转正,事业单位人员,调到行政单位。
机关事业单位确需借调工作人员,须经借出单位、借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借出单位组织(干部)、人事部门备案,借调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借调期满后若需继续借用,须重新履行审批手续,并经借出单位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借调人员不得在借入单位领取工资、津贴、补贴等待遇。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挂职锻炼按照《关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4〕26号)和《关于印发〈干部挂职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黑组通字〔2004〕37号)规定,应由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挂职单位和派出单位共同抓好其工作安排和日常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学习、培训、考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组织(干部)、人事部门审核,报主管部门审批,并在规定时限内返岗;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返岗,须经单位同意并履行请销假手续。
(8)事业单位借调期限扩展阅读
方法步骤:
1、用人单位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向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申报用人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本单位编制、职位空缺情况、拟选调人员资格条件等。同时抄报市编办。
2、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与用人单位联合发布公告。
3、用人单位按照公告要求,配合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报名并进行资格审查。
4、选调公务员或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统一组织报考人员进行笔试、面试,如职位需要可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选调技术工人的原则上不进行笔试。
5、根据考试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一般按照多于应选人数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与用人单位联合对拟选调初步人选进行考察。选调工人的,一般情况下直接进行考察。
6、在组织人事部门指导下,由用人单位依照国家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对拟选调人选进行体检。
7、根据考察和体检结果,用人单位党组(党委)研究确定拟选调人员后,按照管理权限,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研究决定。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现有编制、职位空缺情况、考试考察结果、党组(党委)会议纪要。同时,附拟选调人员考察材料和《调动审批表》。
8、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研究决定后,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9、特殊职位科级以下工作人员的选调,先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上报用人计划及特殊需求,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再确定拟选调初步人选,经用人单位与组织人事部门共同考察后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Ⅸ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借调期间工资如何发放
工资在原单位发放。
原单位发放是因为被借调走时是经过领导同意的,还有人被借调走,但工作和工资关系全部还留在原单位,所以只有原单位继续发放工资,借调是一种当前各级机关缓解人员紧张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推进新增中心工作、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新增中心工作的推进:通过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这些中心工作的较好开展。
2、有利于优秀干部的发现培养:一方面,相关单位因工作需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物色适合人选,形成了一个无形的优秀人才发现机制,使那些基层单位默默苦干的优秀人才能够及时被发现,得到组织的重视和培养。
3、有利于促进单位之间的交流:通过人员借用,架起了借用单位与被借用单位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了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往来和资源、经验共享,促进相关单位的资源优化组合以及工作的协调配合,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实,提高工作效率。
(9)事业单位借调期限扩展阅读:
事业单位借调函书写注意事项:
1、字号大一些,居中写,也可以写成关于借调某某某通知到我单位工作的函,都要居中间,字号适当大一些。
2、借调单位的称呼:在第二行,顶格写,某某单位领导,后面加冒号,要顶格写。
3、借调原因:空两个格开始写字,写出单位借调对方单位人员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业务需要,借调某某某同志到某单位工作,当然原因要光明正大,如果是相应国家号召做工作,更得写上,显得理由充分。
4、借调时间:这一点要在借调函中写清楚,要写从哪年哪月哪日到哪年哪月哪日,这一点牵扯到借调人员的工龄问题,要清楚明白,年月日要写齐全。
5、借调期间的待遇等注意事项:这些最好在借调函中写清楚,对人员工作的要求,意外情况的处理,工资,福利待遇。
6、结尾写特此函告,或者请求支持等,并且单位签名,盖公章:要在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特此函告或者请求支持,在这些文字的下方,写上单位签名,盖上单位公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员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