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抽取药液后的玻璃安瓿属什么废物
抽取药液后的玻璃安瓿属损伤性废物。
根据2003年10月10日卫医发[2003]287号《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损伤性废物,包括: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1)药液抽出后的有效期扩展阅读:
玻璃安瓿使用常见问题
1、有缺陷的安瓿或错误操作可导致的在开启安瓿时将乳头甚至瓶体弄碎,导致医务人员受伤及可能将玻璃碎片落入药液中造成污染。
2、安瓿开启过程中玻璃及砂轮的微粒也会导致药液污染。
3、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玻璃安瓿碎屑进入药物的现象,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B6,氯化钠、利巴韦林、沐舒坦等等药物,尤其是维生素C,因里面压力较大,掰开之后经常会出现半个安瓿碎裂,严重的还会导致手指受伤。
2. 生理盐水开启后用注射器抽取溶液有效期是多长时间
在无菌条件下,有效期为24小时
3. 药液抽吸的操作流程
药液抽吸的操作流程自安瓿瓶内抽取药液步骤如下:
1、药液抽吸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进行。轻弹安瓿顶端,将药液弹至底部。
4.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几个小时不得使用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专。启封抽吸属的溶媒超过24h不得使用。
拓展:
1、溶媒。能溶解气体、固体、液体而成为均匀混合物的一种液体。习惯上把气体和固体叫溶质,液体叫溶剂。对于两种液体所组成的溶液,通常把含量较多的组分叫溶剂,少者叫溶质。分为无机溶剂和有机溶剂两大类。水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机溶剂,酒精、汽油、氯仿及丙酮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2、溶酶结晶多为直接分装。结晶成品多致密,坚硬。溶媒结晶粉针,分装的是药物粉末一般抗生素多用溶媒结晶粉,而生物制品以及一些生化药物选用冻干工艺。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
3、输液(infusion solution )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由于其用量大而且是直接进入血液,故质量要求高,生产工艺等亦与小针注射剂有一定差异。
5. 无菌溶液开瓶后有效期
(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不得超过24h;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一次性包装的酒精、安尔碘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灭菌容器盛放的酒精、碘伏效期为3天;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5)药液抽出后的有效期扩展阅读:
无菌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2、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3、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4、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中过久。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6.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 )小时不得使用.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24h不得使用
7. 药物(注射剂)抽出后多长时间内可以使用
不同药物时间长短不一样。
有些药物容易降解,或者发生其它物理、化学变化,使用时就要迅速注射。
有些药物相对稳定,注射的时间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但注射用的药物一般都要尽快使用,防止其它污染,如粉尘、微生物等。
每一种药物在研究开发过程中,一般都要考察药物的稳定性或配伍稳定性,就是将样品放置室温条件下,考察药物在几个小时内甚至24小时内的稳定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