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珍珠李在种植几年后能成熟
珍珠李的物候期经历长达10个月的生长时期,才能成熟,珍珠李花进入末期;8月15日左右,龙滩珍珠李果实成熟。
⑵ 珍珠的保存年限
俗话说“人老珠黄”不值钱,珍珠颜色变黄了就说明它已老化了。 珍珠是属于有机宝石的一种,但是它本身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 (CaCO3),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 正是因为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珍珠的抗酸能力是差的。如果空气中有酸性成分,它的表面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光泽,加速它的老化。一般质量好的珍珠,保存十多年是完全可能的。 珍珠饰品在夏天佩戴时,常会与汗液(酸性物质)接触,一般配戴一周左右就应该在清水中漂洗一次(不要添加任何清洗剂),借以除去汗液。清洗后的珍珠饰品挂在通风处晾干后备用,千万不能在阳光下暴晒! 珍珠饰品不戴时,也要单独用软布包着存放,不要与其他宝石直接接触(珍珠的摩氏硬度仅3左右,其他宝石硬度大,会把珍珠表面刮毛的)。平时也要轻拿轻放,切忌与硬物触碰或摩擦。 只有细心注意保养了,珍珠饰品的寿命才会得以延长。
⑶ 珍珠形成需要多长时间
1671年,科学家认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进贝壳类体内而变成珍珠。19世纪中,研究学家将珍珠切成两边作观察实验,发现寄生虫及卵。1904年,法国科学家Boutane发现当一只寄生虫进入贝壳内,外套膜的一部分会分离而变成一颗珍珠。 形成过程:明白软体动物的构造后,便不难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着。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种角质物体,叫贝壳底质和碳化钙。这两种物质化为晶体而组成外壳。外壳分为三层,每层的形成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三层分别: 外骨膜:是贝壳最表面的一层角质叫贝壳底质,由外套膜边缘部分生产。 碳化钙层:这层较厚,也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内。 珍珠质:是由无数珠母层构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钙。 当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虫、珍珠核走进软体动物体内,皮膜层细胞便包围该刺激物,并开始围着它分泌贝壳底质,然后分泌珍珠质,很微小的珍珠质一层层地重叠,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样,这个构造令它产生变幻色彩及绕射作用,形成我们常见到的珍珠光泽、伴色和天虹色彩。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研究发现珍珠质只可以在摄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长,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层,所以要约1年才可生出1000层。养珠的珍珠层最少应有0.35毫米,普遍应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体积是养珠的直径减1毫米的珍珠层,所以一颗6毫米的珍珠层应有一颗5毫米的核子珠。养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养珠,并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时间、金钱,还要靠天后娘娘的庇佑才可,因为一场大风雨,可以杀掉很多蚝。一个红潮也可以令养珠的商人损失惨重,这些不可预料的事,间中都会发生。平均来说,每培殖16只蚝才有一颗有宝石价值的养珠。 繁殖蚝类:要经营出产养珠,只靠潜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应量。晶核形成:第一步骤是选择体型够大、年纪够的蚝来接受放入核子的手术。手术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不同的软体贝壳对手术的反应也不一。蚝最喜爱在深海生长,所以未到手术日期,都不会将它们拿到陆上。在进行手术那天,蚝便会被带去较浅的地方,而在做手术半小时之前便拿出来放在空气中。蚝类在空气中因要呼吸,被逼将壳打开。不张开壳的蚝会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尝试。通常蚝壳都张开得不够大,技工便强行把壳张开1厘米阔,用夹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个小伤口,再在伤口上放入它牺牲了的同伴的一块外套膜时,要留意将它的外部向出,因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质。接着是将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许消炎药,放回水中休息一会,再移往笼里入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再拿出来检查,看看手术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会死掉,平均每3只蚝中只有2只康复。康复也不等于能生产养珠,普通只有25%的蚝会生珠,而4颗珠之中只有1颗具有可以出口的质素,所以说,平均饲养16只蚝才能得到一颗珍珠。 这手术需要一流技术,技工被称为插核者,在日本颇受人尊重。技术熟练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内完成一只蚝的手术,手术的速度和技巧对蚝的痊愈有很大的影响,故必须审慎进行。因为蚝不能在陆上逗留太久,手术后要赶快放回水中休养。如将蚝强制张开两小时以上,会令它过度疲劳,导致手术后死亡率高,移植入蚝体内的外套膜几乎立刻生长,约7天后便做成一个珍珠囊将核子包围,立刻开始分泌珍珠质,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层之多,水温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协助护理受伤的蚝,整个过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养珠的人,尝试用不同质地的东西来做核珠。研究发现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种叫猪蹄蛤。猪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质包围之下,不易看到闪光,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灯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颜色,对于珍珠层薄的养珠,尤其不雅。猪蹄蛤的密度与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壳也够厚,可以用来做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对猪蹄蛤做出来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贝壳的质地相似吧!猪蹄蛤的外壳首先被磨滑,成长成条状,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将小粒再磨成圆珠状,才可用来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国的俄亥洲、Wabash、田纳西洲是出产猪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杀害大量的蛤子,因这种贝壳的供应近年一直下降,故现在的情形是供不应求。中国也有出产这种蛤,但产量不多。日本现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贝壳来代替愈来愈少的猪蹄蛤。 60年前,日本出产的养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径,现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适当地选择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胶珠、铅珠,都不为蚝类接受,后期才发现它们对贝壳物体的排斥较少。中国出产的淡水天津贝也能用来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才选择猪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⑷ 珍珠的形成需要多长时间
育苗:2.5-3年左右------珠母贝成熟 成长:2-3年左右------珍珠长成,约5mm-7mm 其中,珍珠质每天分泌3-5次,每次分泌覆盖的厚度仅0.3μm, 养殖一年的珍珠层厚度只有0.3mm左右,要长到1mm厚,就需要大约3年,才能长成宝石级的珍珠。换句话说,养殖三年,就有上千层的珍珠质。
⑸ 珍珠一般生长多少年的好些
天然珍珠形成时间大慨要在2年以上。专家称,贝类的外套膜受外界刺激就会分泌出一种珍珠质,这种珍珠质将刺激物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珍珠,时间越久珍珠颗粒也就越大。
不过海水珍珠的形状是呈圆形的 淡水珍珠的形状呈不规律性
⑹ 珍珠蚌多长时间产珠一次,在什么季节
珍珠形成的原理
早期理论:早期人类对珍珠成形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当一滴掉进海里的露水,刚好被张开口的贝壳接住,便形成一颗闪亮的珍珠。当天气好时,生成的珠子会益发漂亮;如天气坏,生成的珠子会较暗色--好一个有趣而罗曼蒂克的理论!后来科学开始发达,便演绎成较真实的理论。1671年,科学家认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进贝壳类体内而变成珍珠。19世纪中,研究学家将珍珠切成两边作观察实验,发现寄生虫及卵。1904年,法国科学家Boutane发现当一只寄生虫进入贝壳内,外套膜的一部分会分离而变成一颗珍珠。
形成过程:明白软体动物的构造后,便不难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着。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种角质物体,叫贝壳底质(Conchiolin)和碳化钙(Calcium Carbonate)。这两种物质化为晶体而组成外壳。外壳分为三层,每层的形成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三层分别:
外骨膜:是贝壳最表面的一层角质叫贝壳底质,由外套膜边缘部分生产。
碳化钙层:这层较厚,也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内。
珍珠质:是由无数珠母层构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钙。
当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虫、珍珠核走进软体动物体内,皮膜层细胞便包围该刺激物,并开始围着它分泌贝壳底质,然后分泌珍珠质,很微小的珍珠质一层层地重叠,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样,这个构造令它产生变幻色彩及绕射作用(Diffraction),形成我们常见到的珍珠光泽、伴色和天虹色彩,英文又叫Orient.
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研究发现珍珠质只可以在摄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长,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层,所以要约1年才可生出1000层。养珠的珍珠层最少应有0.35毫米,普遍应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体积是养珠的直径减1毫米的珍珠层(每边厚0.5毫米的珍珠层),所以一颗6毫米的珍珠层应有一颗5毫米的核子珠。珍珠质约有1000层。
* 养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养珠,并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时间、金钱,还要靠天后娘娘的庇佑才可,因为一场大风雨,可以杀掉很多蚝。一个红潮也可以令养珠的商人损失惨重,这些不可预料的事,间中都会发生。平均来说,每培殖16只蚝才有一颗有宝石价值的养珠。
繁殖蚝类:要经营出产养珠,只靠潜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应量。小型的养珠农最少都有10万只蚝,而大规模的可能有成百万只!在日本,每年由初夏开始,水质转暖,雄性蚝的精子和雌性蚝的卵子在水中结合,做出蚝婴,它们长大得很快,几个星期内便成形,喜欢抓牢水中的树枝、网绳子等东西做支持。在11月左右,工人便拿出蚝婴,将它们放入笼子里,再放下海中饲养。笼用网织成,目的是保护蚝,免受八爪鱼、星鱼等敌人入侵袭。这些蚝大部分的生命都在这些人造的笼中度过!每隔一段时间,工人便会将笼子升起,将网清洗,也会替蚝大扫除,将它身上附生的微生物刮去,好让它们健康地生活,也让水中的食物容易地流到蚝到身体内。繁殖蚝类的农夫,间中也会放入维他命、食物及消炎药,务求蚝儿身体强壮。可惜,通常只有一部分的蚝婴能活到"成人"的阶段,它们要长大到3岁,才可以接受养珠核子的种植。当蚝愈来愈大的时候,工人便把它们移到较大的笼,好让它们能呼吸无阻。有些急功近利的农夫,养殖蚝到2岁时便试做养珠手术,但大部分的蚝到会死掉,而成功的都是插入较细小的核子。
晶核形成:第一步骤是选择体型够大、年纪够的蚝来接受放入核子(Nuclei)的手术。手术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不同的软体贝壳对手术的反应也不一。蚝最喜爱在深海生长,所以未到手术日期,都不会将它们拿到陆上。在进行手术那天,蚝便会被带去较浅的地方,而在做手术半小时之前便拿出来放在空气中。蚝类在空气中因要呼吸,被逼将壳打开。不张开壳的蚝会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尝试。通常蚝壳都张开得不够大,技工便强行把壳张开1厘米阔,用夹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个小伤口(通常在蚝的脚部,因为这部分最易康复,又不会影响它的生命),再在伤口上放入它牺牲了的同伴的一块外套膜时,要留意将它的外部向出(即在旧蚝体内对着内壳的一面),因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质。接着是将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许消炎药,放回水中休息一会,再移往笼里入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再拿出来检查,看看手术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会死掉,平均每3只蚝中只有2只康复。康复也不等于能生产养珠,普通只有25%的蚝会生珠,而4颗珠之中只有1颗具有可以出口的质素(Export Quality),所以说,平均饲养16只蚝才能得到一颗珍珠。
这手术需要一流技术,技工被称为插核者(Pearl Pusher),日文为tama-ire-san,在日本颇受人尊重。技术熟练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内完成一只蚝的手术,手术的速度和技巧对蚝的痊愈有很大的影响,故必须审慎进行。因为蚝不能在陆上逗留太久,手术后要赶快放回水中休养。如将蚝强制张开两小时以上,会令它过度疲劳,导致手术后死亡率高,移植入蚝体内的外套膜几乎立刻生长,约7天后便做成一个珍珠囊(Pearl-sac)将核子包围,立刻开始分泌珍珠质,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层之多,水温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协助护理受伤的蚝,整个过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养珠的人,尝试用不同质地的东西来做核珠。研究发现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种叫猪蹄蛤(Pigtoe Clam)。猪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质包围之下,不易看到闪光(Blinking),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灯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颜色,对于珍珠层薄的养珠,尤其不雅。猪蹄蛤的密度与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壳也够厚,可以用来做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对猪蹄蛤做出来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贝壳的质地相似吧!猪蹄蛤的外壳首先被磨滑,成长成条状,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将小粒再磨成圆珠状,才可用来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国的俄亥洲、Wabash、田纳西洲是出产猪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杀害大量的蛤子,因这种贝壳的供应近年一直下降,故现在的情形是供不应求。中国也有出产这种蛤,但产量不多。日本现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贝壳来代替愈来愈少的猪蹄蛤。
60年前,日本出产的养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径,现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适当地选择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胶珠、铅珠,都不为蚝类接受,后期才发现它们对贝壳物体的排斥较少。中国出产的淡水天津贝也能用来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才选择猪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⑺ 珍珠产生的周期时间是多久
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因为有小沙粒掉进贝体内,由贝体内的分泌物把这粒小沙粒包裹起来,慢慢的、长年累月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形成了珍珠。养殖珍珠的养殖方法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珍珠分为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 海水珍珠养殖的方式为:人工往贝体内植入贝核磨成的小珠核,刺激贝体分泌出分泌物把这个小珠核包裹起来,三年到五年后,就形成了珍珠。 淡水珍珠养殖的方法为:人工往贝体内植入已切好的小肉片,刺激贝体分泌出分泌物把小肉片包裹起来,一年后,就形成了珍珠
⑻ 珍珠能存放多长时间
由于珍珠质不是非常稳定,所以珍珠是有寿命的。一颗珍珠一般只能“活”一百多岁,它的青
春期大约五六十年左右,时间久了,珍珠层里所含的水滴,就会慢慢跑掉而显得黯淡无光,最
后就衰老变色,甚至干枯粉化。所以,古代的珍珠一般无法流传到今天。
⑼ akoya珍珠4.5 5的生长周期需要多久
这是我在珍珠美人‘珍珠学院“科普过来的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养珠期时间一般在1.5-3年左右。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水温愈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积愈多,珍珠生成就愈决;反之,则慢而少。以形成akoya珍珠的马氏贝母贝为例,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5层,每次分泌覆盖的厚度仅0.3微米,也就是一天分泌的厚度约在0.9-1.5微米,养殖一年365天才可生长约1000层,珍珠层厚度只有0.3-0.4mm左右,所以要长到1毫米厚,需要3年的时间。
⑽ 一颗珍珠的形成最少要多少年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有定惊安神,清热解毒及消炎生机的功能。同时珍珠玲珑雅致绚丽夺目,又是贵重的装饰品。
可是你们知道那些晶莹剔透的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珍珠是由某些贝类产生出来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边的蛤蜊和珍珠贝等都能产生珍珠。
那么蛤、蚌为什么能产出珍珠呢?
同学们想知道这个奥秘,就必须先了解一下蛤、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代谢过程。
蛤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迷了一样,使得又痒又痛。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了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自然形成珍珠,可是珍珠非常贵重,天然形成的珍珠比较少,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人们就运用了自然成珠的原理,开发了人工养殖珍珠事业。我国宋代就发明了海水珍珠,贝养珠法,到明代又开始了淡水珍珠的养殖。而如今我们经过长时间研究和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养珠的科学技术,取育珍贝外套膜的外表皮制成小片,用手术方法插入另一育珠贝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使之形成珍珠囊,产生无核珍珠,由于现在大面积大数量的人工养珠,科学管理,科学加工,所以人工珍珠已占领了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