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伴生年限

伴生年限

发布时间:2021-03-24 23:27:47

㈠ 已灭绝的植物和灭绝时间

植物:
羊耳蒜:森林采伐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
沼泽兰:湿地开发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
石唇兰:园艺采集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
明党参、绶草:药材采挖造成这两种野生植物的绝灭
工蕨 、雷尼蕨 、古蕨 、褐蕨 、种子蕨 、海伦娜橄榄
莱尼蕨,灭绝于约四亿年前后

虽然有些时间或者地点什么的缺了。但是也就这样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时间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存在背景有自外于物质存在边界的证明,也即是其存在本质性的证明。这也造成这样的存在状态:除电磁辐射外物质与能量总是以相互伴生的面目出现。而且由于物质不能脱离能量存在的规定性使这种依存关系表现得极为明显,常使人将两者看作是相互平等且相互作用的物理对象。空间和物质的关系可由空间和能量、能量和物质的逻辑从属关系获得解释,显然物质不可以独立于空间存在,空间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 总而言之,空间、能量、物质的依存关系可以表述为:物质和能量不能脱离空间而独立存在,空间能够脱离物质 和能量独立存在;能量能够独立于物质,但不能独立于空间存在;物质不能脱离空间和能量而独立存在。所以存在独立性与本质性在这里是内涵相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均源于创生关系。对自然界三态存在形式的关系进行实际的考察,不难取得三态依存关系理论的有效和直接的事实证据。自然界空间不断地转化成能量,进而转化成物质这种生成秩序维持着宇观系统、微观系统的能量支出及其结构的稳定性。光子的运动若没有这种生成秩序作为其不向空间方向转化的保证就不会保持稳定,存在着自动消解为空间的可能性;物质如果没有能量增生维持着电子自旋等结构稳定的需求就会向能量方向转化而解体。在三态转化的过程中,空间是最为活泼的存在状态;而物质是终态存在形式,是空间和能量运动的结果,也就是最为稳定的存在形式。对于存在形式的动态系统而言,质量和能量的守恒都是对各自形态封闭层级上稳定性的一种表述,超出这种封闭的系统,意味着能量和物质都不会守恒——质量有可以观测到的增加,能量则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中。空间和物质相互关系在这里提供了的能量和物质质量的定义,它是以空间为背景或计量起点的空间聚集量的同意语。可以说由此我们得出的能量和质量概 念是绝对能量和绝对质量的概念。 对于三种的存在状态而言,主要有三个可以描述的特征:①连续性:指空间域内任选点间均可以找到不超出该域的路径相连通的特性。②均匀性:指自然存在空间的存在特征处处相同。③简洁性:指存在形式具有单一的、有效的和直接的特性。如果定义理想性的含义为:指称对象的存在和作用具有最高形式的均匀性、连续性、简洁性特征。那么,以存在状态来说,空间是最理想的形式,能量次之,物质再次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从空间到物质的每一次异化所提供的新的存在形式都是在原有存在形式上的叠加,因而也就是存在形式的复杂化,连续性以及均匀性都向远

㈢ 常见金属元素开采年限

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从2000年算起,最常用矿物资源的大致情况如下:

20年以内“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4类:铂族金属(0年,因我国没有独立的铂族金属矿,该资源完全依赖进口);金矿,(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锑矿(8年);饰面石材(8年);萤石矿(9年);铬铁矿(14年);原油(15年);铅矿(16年);锰矿(16年,这是按国外数据,我国数据为79年);银矿(17年,若不考虑“伴生矿”,那么静态指标为12年);滑石(18年,为年开采390万吨;若174万吨年产,则为42年);锌矿(19年);石墨(19年);锡矿(20年)。

20-5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8类:硼矿(21年);石膏矿(21年,这是按照国际上的数据,按国内数据为224年);铜矿(29年);镍矿(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气(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钼矿(48年)。

50-1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0类:钨矿(51年);高岭土(53年);玻璃硅质原料(57年);锶矿(66年);硫矿(67年);金刚石(67年,这其实没有意义,中国金刚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钛铁砂(70年);铁矿(81年);钴矿(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4类:硅灰石(127年);铝土矿(141年);菱镁矿(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3类:磷矿(216年);膨润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5类:耐火粘土(321年);钾盐(345年);稀土矿(380年);芒硝(2205年);钠盐矿(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多种矿物资源的耗竭,已经只有数十年和百余年光景,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百年乃至千年之远。目前的常用矿物,只有2种的使用年限超过了“千秋”,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万代”。为了改革以来的20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丧失了千秋万代。

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国或许还可以获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矿产资源?

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幻。世界的矿物资源情况,也绝不可乐。就世界范围的矿藏的“静态指标”情况,我的计算如下:

50年内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金刚石(6年);铅(10年);银(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锌(22年);石墨(22年);锑(24年);硫(24年);铜(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钼(42年);锡(44年);镍(46年)。50-1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天然气(64年);钨(64年);磷(79年);钛(95年);锰(97年)。100-2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铀(110年);石棉(126年);铁(150年)钴(166年);铝(192年)。200-3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铂族金属(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国还可开采19年);膨润土(216年);煤炭(226年);钒(233年);锂(242年);铬(257年)。还可以开采300年以上有:钾盐(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岭土(519年);稀土金属(1265年);天然碱(2189年)。

这样一来,我们便真的可以“大吃一惊”了。从20世纪末算起,上述全球39种重要的矿产资源静态储量的耗竭,竟也是这样“近在眼前”!从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内走向耗竭的就有16种。

1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16+5=21种。

2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21+5=26种。

㈣ 矿床的时间分布

1.中国最古老的矿床

根据目前的资料,中国最古老的矿床是产在冀东迁安市的古太古代曹庄岩组中的杏山、脑峪门、黄柏峪等一些中小型(或矿点)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床,其中以杏山铁矿床的规模较大,为中型矿床(铁矿石储量5146万吨)。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层常与斜长角闪岩、铬云母石英岩、矽线斜长片麻岩、铁英岩共同产出,变质作用为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原岩建造为钙硅酸盐-基性-泥砂质-硅铁质沉积建造,常以大小不等的包体分布在早期英云闪长岩和新太古代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内,分布零星(见图1-11)。铁矿石为贫矿,条带状、条纹条带状构造,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为磁铁矿、石英、镁铁闪石,次要矿物有阳起石、普通角闪石,磁铁矿的δ18O‰变化较窄,从5.08到6.50(钱祥麟等,1985)。与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层共同产出的斜长角闪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500Ma(Jahn B.M.et al.,1987),铬云母石英岩中锆石U-Pb年龄大于3600Ma,因而黄柏峪、杏山等铁矿床的形成时代大于或等于3500Ma,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矿床,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矿床。其形成环境为大陆边缘相对稳定的火山沉积盆地。

2.中国前寒武纪各类矿床大规模成矿作用时代

在本书中所指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是指至少有1个特大型或1个超大型矿床或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至少有3个以上的大型矿床。按此标准,在我国大规模成矿作用最早在中太古代(3.2~2.8Ga),但矿种单一,仅为铁矿,而且是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在此期间在冀东、密云、辽北、阜平、内蒙古等地形成了一批铁矿床,如冀东迁安的水厂、孟家沟、宫店子、大石河等矿床,构成迁安铁矿区;北京密云的冯家峪、密北、密南、沙厂、马圈子等矿床;辽北的罗卜坎、小莱河、傲牛等等矿床;冀西阜平的僧官、黄石口、东庄等矿床;内蒙古壕赖沟等矿床。但除冀东水厂铁矿床为超大型矿床(储量9.02亿吨)、冀东迁安大石河和密云的冯家峪、密北、密南铁矿床为特大型矿床外,多数均为中小型矿床,甚至矿点。该类铁矿床的地层分别为迁西岩群、浑南岩群、密云岩群、阜平岩群等。以冀东迁安铁矿区为例:条带状铁建造常与二辉斜长麻粒岩、(石榴)黑云紫苏斜长片麻岩等岩层构成互层带。在铁矿层的上部出现矽线石榴斜长片麻岩、菫青石榴斜长片麻岩等,为富含铝的岩石。矿体或矿层常被后期的太古宙TTG岩系、花岗岩和伟晶岩穿切交代,甚至成残留体。其原岩建造为基性火山岩—中酸性杂砂岩—泥沙质—硅铁质沉积建造。铁矿石为贫矿,中粗粒结构,条纹条带状-条带状-片麻状结构,矿物成分有磁铁矿、石英、紫苏辉石、透辉石,次要矿物有角闪石、黑云母、石榴子石等。矿体为层状、似层状及大的构造透镜体,常构成同斜褶皱。该类铁矿床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沉积盆地,中浅—半深水环境,为远源火山沉积。

(1)新太古代

新太古代(2800~2500Ma)是中国大陆十分重要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时期,其间不仅沉积了大量的铁矿床,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大型、特大型、超大型的石墨矿床、金矿床和铜锌矿床。新太古代是中国绿岩带的主要形成时期,辽宁鞍山—本溪,冀东滦县、遵化,山东泰山,河南登封,山西五台山等地铁矿床多数与绿岩带有关。在此期间形成铁矿的储量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50%左右,同时形成辽宁西鞍山(铁矿石储量17.28亿吨,以下数字均为铁矿石储量)、齐大山(16.4亿吨)、南芬(12.89亿吨)、东鞍山(12.06亿吨)、胡家庙子(11.13亿吨)、弓长岭(8.69亿吨)等超大型铁矿床;冀东司家营(8.38亿吨)超大型铁矿床;山西山羊坪(7.31亿吨)超大型铁矿床;山东东平(5.3亿吨)超大型铁矿床等及一大批辽宁歪头山、吉林板石沟、河北大贾庄、山西柏枝岩、河南许昌等大型、特大型铁矿床。这些矿床的多数产在新太古代绿岩带中,铁矿床在空间上、时间上与海底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火山作用促使大量的铁质自深部带入海盆,一般火山活动愈强烈、延续时间愈长,则产生的铁质愈多。在强烈的火山活动后,如有一个较为稳定和长时间的火山间歇期,是形成大矿的重要条件。如辽宁南芬、歪头山、弓长岭等铁矿床的条带状铁建造常与斜长角闪岩、细粒黑云变粒岩、石榴绿泥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岩层互层,其原岩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泥沙质—硅铁质火山—沉积建造,变质相为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辽宁东、西鞍山等铁矿床的条带状铁建造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为绿泥千枚岩、绢云绿泥千枚岩;上部为灰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为绢云千枚岩、绿泥千枚岩、黑云石英千枚岩和变粒岩。原岩建造为基性火山岩—泥质-中酸性杂砂岩—硅铁质建造。山西山羊坪、柏技岩等铁矿床与基性火山岩(岩石类型为绢云绿泥片岩、黑硬绿泥片岩、角闪片岩等)关系密切。总之,这类铁矿床可与绿岩带的阿尔戈马型铁矿相对比。大规模金矿的成矿作用也出现在新太古代,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在新太古代末期或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与绿岩带关系密切。较具有规模的是河北迁西金厂峪特大型金矿床(储量59.53吨)和吉林桦甸夹皮沟金矿床密集区内三道岔中型金矿床(储量14.86吨)、板庙子中型金矿床(储量14.28吨)和二道沟中型金矿床(储量13.1吨)等。金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受韧性剪切作用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所形成的糜棱岩,呈石英脉型,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常与黄铁矿等共同产出,金厂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锆石TIMS法年龄为2539±23Ma(李俊建等,2002)、二道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锆石TIMS法年龄为2475±19Ma(沈保丰等,1998b)。该类金矿床属绿岩带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沈保丰等,1997)。

(2)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2500~1800Ma),是中国大陆前寒武纪一次十分重要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成矿期,它不仅在华北陆块广泛分布,而且在扬子陆块上也显示出重要性。在此期间大规模成矿的除铁和金外,还有石墨、菱镁矿、滑石、铜、铅锌等。铁矿仍是此时期大规模成矿的重要矿种,但其规模和分布范围则逊于新太古代的铁矿。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类。华北陆块山西岚县袁家村超大型铁矿床(铁矿石储量8.945亿吨)和扬子陆块云南新平大红山特大型铁铜矿床(铁矿石储量4.58亿吨、铜储量135万吨)。袁家村超大型铁矿床的含矿岩系是古元古代吕梁群袁家村组。袁家村组可再细分三个段,相应为三个矿带。每个矿带的底部均从变质石英砂岩起,经绢云石英片岩、绢云千枚岩、绿泥片岩、铁硅质岩,到绿泥片岩而绢云千枚岩,也就是说原岩由碎屑岩经粘土岩到化学沉积岩再到粘土岩。条带状铁建造的铁矿物,以氧化物相的赤(或镜)铁矿和磁铁矿为主,有少量菱铁矿、黑硬绿泥石和镁铁闪石。铁矿床在浅海相的海湾-潟湖环境中形成,属苏必利尔湖型(沈保丰等,1982)。在扬子陆块西南缘古元古代大红山群和河口群产出特大型大红山铁铜矿床和大型拉拉厂铜矿床。大红山群是一套浅—中等变质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共分5个组,铁矿体主要产在第三组红山组中部的“次火山岩相”变钠质熔岩(钠长变粒岩)中,主要铜矿体则赋存在第二组曼岗河组中角闪片岩和大理岩的过渡部位。矿床形成条件较为复杂,主要是位于活动大陆边缘的裂谷盆地,矿体沿受断裂控制的火山机构呈有规律的分布,并在海相偏碱性的中基性火山喷发、溢流和间歇各时期形成不同类型矿体。古元古代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矿床类型比新太古代单一的绿岩带同构造晚期初生型脉型金矿较为多样,有绿岩带脉型金矿(如小秦岭文峪大型金矿床),也有绿岩带同构造晚期初生型细脉浸染型金矿床(如辽西排山楼大型金矿床)及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如辽宁猫岭大型金矿床)。古元古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大规模铜的成矿时期,不仅在云南大红山与铁矿共同产出,而且在华北陆块南缘古元古代中条裂谷中形成我国超大型的铜矿峪铜矿床及胡家峪、篦子沟等一批中、小型铜矿床,构成铜矿床密集区。超大型铜矿峪铜矿床(铜金属储量267.2万吨)赋存在古元古代绛县群铜矿峪亚群骆驼峰组变火山-次火山岩系内。矿体容矿围岩主要为变石英晶屑凝灰岩、变石英斑岩,其次为变石英二长斑岩。矿体呈扁平透镜体。矿化类型早期以细脉浸染状为主,晚期为脉状。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孙大中等(1993)对变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可能为变石英晶屑凝灰岩的同名词)获得了2166±1MaTIMS法锆石年龄,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108±32Ma(黄典豪等,1996),成岩和成矿年龄十分接近,在2166~2108Ma之间。矿床成因类型与裂谷拉伸作用有关,为受变质海相火山—斑岩型铜矿床。古元古代也是最早的铅、锌、硼、菱镁矿、滑石的大规模成矿期,而且集中分布在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裂谷和中段冀北蔡家营子。辽吉古元古代裂谷是由出露厚度达万米的古元古界辽河群和裂谷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岩浆岩组合而成。裂谷在横向上划分为北缘斜坡区、中央凹陷区和南缘浅台区(陈荣度等,1994)。硼矿床主要产在中央凹陷区里尔峪组含硼岩系内。含硼岩系是一套夹镁质碳酸盐岩的、以富钠、铁、硼为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系。区内分布着翁泉沟、后仙峪、砖庙等近百个大、中、小型矿床和矿点,其中翁泉沟硼矿床属超大型规模。超大型翁泉沟硼铁矿床(B2O3储量2185万吨,Fe矿石储量2.8亿吨)产在里尔峪组变粒岩所夹蛇纹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层控特征明显。矿石工业矿物有磁铁矿、硼镁铁矿、板状硼镁石、遂安石等。成矿物质是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含硼流体,属变质改造的热水沉积矿床。在裂谷中央凹陷区、近北缘斜坡带一侧高家峪组二段和大石桥组三段的碳酸盐岩内,分布着近百个规模不等的铅锌(银)矿床,构成一个巨大的铅锌(银)矿带,其中青城子为大型铅锌矿床(铅储量73万吨,锌储量34万吨)。青城子铅锌矿床由13个矿体组成。东区以榛子沟层状铅锌矿为代表,容矿围岩为高家峪组条纹状含石墨大理岩;西区以喜鹊沟脉状铅锌矿为代表,容矿围岩为大石桥组三段透闪透辉大理岩。矿区内花岗岩出露面积达1/5以上,既有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也有印支期的黑云母花岗岩体。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脉状、囊状。脉状矿体多出现在层状矿体上盘或受层间韧—脆性断裂及旁侧的羽毛状裂隙所控制。层状矿体的矿石成分比脉状、似层状矿体简单,前者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闪锌矿,后者则为方铅矿,属Sedex型。菱镁矿—滑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长达60km范围内的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其中分布着海城(含王家堡子、下房身、金家堡子三个矿段)、桦子峪、青山怀、平二房、圣水寺等大型—超大型菱镁矿床和范家堡子、水泉、杨家甸、范马峪等大中型—超大型滑石矿床,其中海城菱镁矿床储量8.61亿吨,为超大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菱镁矿床;范家堡子滑石矿储量为3808万吨,属超大型。菱镁矿床主要产在裂谷西段北缘斜坡区,矿体主要赋存在大石桥组镁质碳酸盐岩内,其次是高家峪组镁质碳酸盐岩,呈层状、具稳定层位,矿石矿物以菱镁矿为主。矿床形成在海湾潮间带环境,经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属受变质沉积型。滑石矿的区域分布与菱铁矿的分布范围几乎一致。但具有一定规模的滑石矿床大部分都出现在菱镁矿层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受变质变形作用,形成挤压透镜状矿体。在冀北张北、沽源、康保、崇礼一带分布着产在古元古代红旗营子群中的蔡家营、兰阎、青羊沟、阿明代、牛家营、三百顷等一批铅锌(银)矿床、矿点,其中蔡家营属特大型铅锌矿床(锌金属储量144万吨、铅金属储量0.6万吨)。蔡家营铅锌矿床赋存在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大同营组。容矿围岩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矿区出露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脉。矿体赋存在角闪斜长变粒岩中,呈隐伏—半隐伏状产出。据原地勘资料,矿床由一系列规则至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组成,我们推测,矿体可能是由一系列似层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组成。矿石可划分为两种自然类型,即分布在东部的绿泥石—闪锌矿型和西部的绢云母-多金属型。矿床属VHMS型。古元古代亦是我国出现大规模石墨矿床的集中成矿期。在佳木斯微陆块、华北陆块等地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石墨矿床,如柳毛(晶质石墨储量2954万吨、超大型)、南墅(晶质石墨储量393.4万吨、特大型)、黄土窑(晶质石墨储量145.7万吨、大型)等矿床。柳毛矿床位于佳木斯微陆块南缘,是超大型鳞片状晶质石墨矿床。含矿岩系为一套由矽线含墨石英片岩、矽线斜长片麻岩、石榴石墨片岩、蛇纹石化大理岩等组成的孔兹岩套。矿体赋存在古元古代麻山岩群麻山岩组石墨片岩、石榴石墨片岩和钙钒榴石石墨片岩中,呈复层状与变质地层产状一致,属沉积变质型矿床。

(3)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广泛发育时期,其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类型也更复杂,既有产于大陆边缘的Sedex型铅锌、铜矿床、沉积型锰矿等矿床等,也有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稀土、铌矿床和由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型铜镍矿床及有生物参与成矿作用的铁矿床。

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是中元古代中国一个世界级的巨型矿床,稀土占全国稀土储量的90%以上,铌储量也极大,铁矿石储量14.59亿吨。矿床产在中元古代狼山—白云鄂博裂谷东部外支的白云鄂博群内,由四种产状不同的含矿地质体组成:①层状矿体,为矿体主体,由铁矿层、含稀土、铌矿白云岩、富钾板岩组成;②含稀土、铌矿碳酸岩脉;③产于层状矿体中的后期含稀土、铌矿细脉;④白云岩和钾长板岩与华力西期花岗岩接触形成的矽卡岩矿床(白鸽等,1996)。白云鄂博是一个有多次裂谷作用地区,第一期裂谷发生在1728Ma左右,是白云鄂博群沉积时期,不仅有铁矿沉积,还有稀土矿化;第二期裂谷作用在1300~1200Ma,是火成岩碳酸岩浆活动,与其有关的稀土流体交代了先期沉积的稀土铁矿床,使稀土进一步富集;第三期裂谷作用在800~700Ma,有碱性脉体活动(任英忱等,2000)。矿床属喷流-沉积型,又经历与火成碳酸岩有关的富稀土流体的叠加改造。

在中元古代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的渣尔泰山群内,分布着甲生盘、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4个大型—超大型铜铅锌硫铁矿矿床及对门山等近百个中小型矿床、矿点。

东升庙是超大型黄铁矿铅锌铜矿床(黄铁矿储量1.45亿吨、锌518.99万吨均为超大型,铅106.78万吨为大型。)矿体主要产在渣尔泰山群的增隆昌组二岩段的黑云磁铁白云岩中和阿古鲁沟组一岩段千枚状含炭粉砂质板岩中或位于板岩与碳酸盐岩过渡带靠近碳酸盐岩一侧。矿体形态多为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化具明显的侧向水平和垂直分带。矿物成分简单,颗粒较细,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和磁铁矿,属Sedex型。

中元古代是我国首次较大规模的锰矿成矿期,主要发育在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形成瓦房子、太平沟、东水厂、胥家窑等一批大、中、小型矿床和矿点,其中瓦房子锰矿为大型,矿石储量3765.8万吨。瓦房子锰矿床赋存在蓟县系铁岭组,有上、中、下三个含矿层,中、下两个含矿层具有工业意义。矿体形态为透镜状矿饼群。矿石自然类型有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其中氧化锰矿石有原生和次生两种成因。主要锰矿物有水锰矿、硬锰矿、软锰矿、褐锰矿、黑锰矿、含铁菱锰矿和含锰方解石等。属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在伸展构造体系作用下,在华北陆块西南缘大陆边缘裂谷中形成岩浆型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镍金属储量547.89万吨,占全国镍保有储量62.2%,富矿储量68.46%,铜金属储量346.5万吨。容矿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侵位于古元古代龙首山岩群的片岩、变粒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和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中。岩体呈岩墙状、面积仅1.34km2。容矿岩石有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斜长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和纯橄榄岩等,属铁质镁铁质—超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成岩时代Sm-Nd等时线年龄为1508±31Ma(汤中立等,1992)。最近李献华等(2004)获得金川超镁铁质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27±8Ma,说明金川铜镍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矿床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及砷铂矿等矿物。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星点状、块状,具典型海绵陨铁结构。成因是岩浆深部熔离—复式贯入型矿床。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是扬子陆块十分重要的大规模铜的成矿期,主要是分布在康滇裂谷中段东缘的昆阳群下亚群的因民组、落雪组内东川地区的汤丹、因民、落雪、新塘等和易门地区的铜厂、狮山、三家厂风山等一批特大型—大、中型铜矿床。

汤丹铜矿床铜金属储量128.66万吨,为特大型矿床。赋矿地层为落雪组,容矿主岩分两部分,下部为产出条带状和浸染状铜矿的灰黄、灰白色薄层泥砂质白云岩;上部为藻席或礁藻形成的波纹状、马尾丝状主矿层,叠加网状或网脉状次要矿体或矿化。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矿石结构有含铜碎屑结构、藻细胞结构、文象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叠层状构造、浸染—层状构造、层纹状构造等。其成因属沉积—深源热水叠加改造型。最近邱华宁等(2002)在东川式落雪铜矿的两个石英样品中,获得了810~770Ma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可能反映铜矿床在晋宁—澄江期的成矿年龄或富集改造年龄。

在华南陆块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的板溪群、冷家溪群中产出黄金洞、沃溪、漠滨、西安、符竹溪、黄土店、龙江等受韧性剪切作用的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其中沃溪金矿床为大型,金矿储量为32.4吨,其余为中、小型金矿床。含金岩系为石英岩、页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浊积岩系。矿化类型有石英脉型和细脉浸染型,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毒砂和磁黄铁矿,金矿物有自然金和银金矿。金矿主要形成在雪峰期(1050~680Ma)。

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是我国富铁矿储量最大的海南石碌铁矿床的形成期。石碌铁矿床探明原生矿储量3.98亿吨,坡积矿(已采完)1764万吨,合计4.16亿吨,并伴生钴、铜等金属,全矿区铁平均品位51.15%,是超大型富铁矿床。铁矿床赋存在青白口群石碌群内,共分6 层,分上、中、下三段,第6 层为含矿岩系,Sm-Nd 等时线年龄为841±20Ma。铁矿层与石英岩、含铁粉砂岩、千枚岩共同产出,而钴、铜矿层则与白云岩、透辉透闪石岩紧密共生。主要铁矿物为赤铁矿、微量磁铁矿、菱铁矿。主要矿体形态为层状,矿石构造富矿,以片状构造为主,贫矿石主要为条带状构造。矿床形成于氧化条件的海湾-潟湖环境,属受变质沉积矿床。

(4)新元古代—震旦纪

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是我国磷、锰、金红石及铅锌等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成矿期,主要在华南陆块,其次在华北陆块和桐柏—大别造山带内。

从青白口纪末,华南古大陆开始裂解为扬子古大陆和华夏古大陆。在扬子古大陆东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的山地、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中,与冰川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等热水沉积型的磷、锰、铁、硫铁矿床。

南华纪包括下统(含莲沱组、古城组)和上统(含大塘坡组、南沱组)。下统的底部为陆源碎屑沉积组成,常含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上部含冰成岩(下冰碛层);上统常由冰碛层及间冰期的海相沉积层组成,冰碛层(上冰碛层)为南沱组,两个冰碛层之间为大塘坡组间冰期沉积。震旦纪的下统为由灰、灰黑色泥质白云岩组成的陡山沱组,上统由灰、灰白色为主由白云岩组成的灯影组。铁、锰、磷在成矿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铁矿床产在间冰期大塘坡组下部,锰矿床层位稍高,含矿地层主要为间冰期的大塘坡组,磷矿床中含有较多的藻类化石,主要产在上冰碛层以上的震旦纪碳酸盐岩层中。铁、锰、硫铁矿等含矿地层常与火山岩、凝灰岩层共同产出,反映其产在高地热环境。

江西新余式铁矿床是我国时代最新的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床,矿带断续延伸达350km,已发现杨家桥(大型、铁矿石储量2.15亿吨)、良山(中型、铁矿石储量2451万吨)、太平、寨口、下坊、井头、松山等一批铁矿床。含铁岩系是南华纪浅变质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和碎屑岩。含铁岩层由绢云绿泥千枚岩、含磁铁绿泥千枚岩、磁铁石英岩、含磁铁绢云千枚岩和绿泥绢云千枚岩组成。矿石类型为磁铁石英岩和绿泥磁铁石英岩,条纹-条带状构造,类似于阿尔戈马型。本区是“湘潭式锰矿床”分布区,产出有湘潭(中型,锰矿石储量1184万吨)、民乐(大型,锰矿石储量2970万吨)、松桃、秀山、古城等一批大、中、小型锰矿床。以湘潭锰矿为例:锰矿赋存在南华纪上统湘锰组(相当于大塘坡组)地层中。湘锰组夹于两个冰碛层之间,由富含炭质、有机质和黄铁矿的黑色页岩、含锰黑色页岩和碳酸锰矿层组成。矿石类型比较单一,为碳酸锰矿石,主要矿物为菱锰矿,有时见锰-藻鲕(球)粒和菌类莓球体结构。锰矿形成在浅海陆架-次深海坳陷滞流盆地环境,成矿作用与冰川消融时期的海水缺氧环境和藻类生物作用密切有关,属沉积型。

本区也是大规模磷矿的成矿期,产出湖北荆襄(磷矿石储量5亿多吨、超大型)、贵州开阳(磷矿石储量4.23亿吨、超大型)等一批磷矿床。荆襄磷矿床的磷块岩矿体赋存在震旦纪陡山沱组下部含磷岩系中,底板为具干裂构造的铁锰质白云岩,顶板为厚层状粗晶白云岩。矿层由致密块状、蠕虫状、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组成。经陈辉能等(1996)研究,高品位磷块岩层主要由磷质叠层石构成,磷质主要富集在叠层石柱体、富藻层和藻化石中。表明藻类生物化学作用与高品位磷块岩的关系密切。矿床是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的浅海相化学沉积型。在此期间扬子古大陆西侧的川滇裂谷带东侧的边缘活动带,是西南地区著名的铅锌成矿带,北从四川荥经、汉源,南经甘洛、会理、会东进入云南巧家、会泽等地,长达480km,分布铅锌矿床(点)382处,其中特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18处,小型矿床27处。如会东大梁子(锌金属储量225.2万吨、铅金属储量12.9万吨,特大型)、会理天宝山(锌金属储量114.6万吨、铅金属储量16.1万吨,大型)、会理小石房(锌金属储量29.7万吨、铅金属储量21.1万吨,中型)和汉源团宝山、宁南银厂沟等铅锌矿床。矿床赋存在震旦纪灯影组白云岩中,特别是二段含藻层白云岩,在地层中还经常有膏盐层相伴产出。按矿体产状分层状和脉状二类,其中以脉状矿床规模较大,如大梁子、天宝山、团宝山均属此类。如大梁子矿床的赋矿层位是灯影组白云岩,矿体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明显的切穿地层,显示后生成矿特征。矿石成分以闪锌矿为主,其次是方铅矿、黄铜矿等。属于MVT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刘文周等,2002)。在此期间,也形成大规模金红石矿,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枣阳大阜山矿床。该矿床探明金红石储量556.93万吨,含TiO22%~2.6%,伴生石榴子石储量2444万吨,是大型矿床。大阜山金红石矿床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西北端,主要赋存在变基性岩体-石榴角闪岩体中,岩体与震旦系呈侵入接触。容矿岩石主要是石榴角闪岩,其次为富钠黝帘石岩和钠黝帘石岩。矿体的产状、形态完全受石榴角闪岩体的控制。岩体形成时间不清,可能是震旦纪(?)。矿床为变质岩浆型。

㈤ 请问,麻雀的寿命是多长时间

麻雀的寿命一般为10年左右。

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

它们的巢比较简陋,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

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5)伴生年限扩展阅读:

麻雀的生活习性: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

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

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它们的巢比较简陋,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参考资料来源:麻雀-网络

㈥ 麻雀能一生能活多长时间

麻雀能活7—8年。

麻雀喜欢生活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麻雀看上去很大胆,特别是收麦子的时候,场院里都晒着麦子,麻雀就飞过去大快朵颐。麻雀同事警惕性有非常的高,一看到有人出来赶,马上又一哄而散,躲得远远地。

但是,不一会又会落到麦子上。这让麻雀在有段时期上了“四害”黑名单,被收拾了不少。不过时来运转,现在麻雀也成了保护动物了。

(6)伴生年限扩展阅读:

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

它们的巢比较简陋,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㈦ 人类出现的时间

人类起源之迷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㈧ 麻雀的繁殖周期是多长时间

麻雀的寿命是比较短的,而且成活率不高,八只刚能飞的雏雀中,只有一只能活到可以传代。纪录中最老的麻雀只活过了十一年。麻雀必须有窠巢庇护才可过冬,要是没有栖息处和食物,在零度的气温下只能活十五个小时。
麻雀生活在城镇、乡村中,在地上啄食,在垃圾堆中觅食,也在树上觅食种子。收获季节常在农耕地带忙碌地跳跃、觅食、鸣唱及飞翔,飞行时呈波浪形。常在草地上、树枝间玩追逐游戏。麻雀有洗澡的习惯,在浅水中沐浴,在沙堆中行沙浴。主要以栗米等农作物之果实为食物,在夏季时也捕捉大量的昆虫为食。繁殖於每年的3-7月底,每巢约有4-8个蛋。麻雀是所有鸟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雀 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 sparrow

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

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 9 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 ~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 。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 4 ~ 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分布:中国各地。

保护:未列入保护动物种类。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反面使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它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它们需要获得食物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然而对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胁的不是我们曾经那样做过的,而是大规模地使用农药,是我们一些人令人恶心的饮食消费心理,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我国的四川省,在短短几十里,这些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的绝迹。

阅读全文

与伴生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
工商局胡小勇 浏览:99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
马鞍山李群 浏览:440
创造101之无敌导师 浏览:170
关于公司知识产权的内控管理制度 浏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