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隋朝服役年限

隋朝服役年限

发布时间:2021-01-09 23:50:02

1. 各朝代的年限

根据史书资料,
奴隶社会

三皇五帝:约公元前七千年-公元前2070年 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封建时代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东周:前770-前256年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秦朝:前221-前207年 楚朝:前206-前202年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前202-公元8年 东汉:25-220年 三国220-280:曹魏:220-265年,蜀汉:221-263年,东吴:222-280年 晋朝:265-42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南朝:420-589
宋:4 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建康 陈: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57 西魏:532-556 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吴:908-937 南唐:937-975 前蜀:907-925 后蜀:934-965 南汉:917-971 楚:927-951 吴越:907-978 闽:909-945 北汉:951-979 荆南:907-963 宋: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金朝:1115-1234 元朝:1206-1368 明朝:1368-1644 南明:1644-1662 清朝:1636-1911

2. 古代当兵服役一般是多久

历朝历代都不同。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3、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5、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7、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3. 隋朝的力役制度

在推行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沿袭了北朝以来的租调力役制度,十八成丁,开始纳租调服徭役。一夫一妻(丁男一床)岁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先四丈后改为二丈),绵三两,或布一端(六丈),麻三斤;单丁和奴婢减半。成丁的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至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590年,规定五十岁以上可以输庸停防(用布帛代替力役)。这样的赋役与前代相比,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隋朝建立后,及时地整顿人户和查实户口,在首都及直辖县(当时称“畿内”)以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长;四闾为族,设族正。其他辖区(畿外),保以上为里,设里正;里以上为党,设党长,这是比以前优越的人户管理方式。以此相应,对户口实行严查。开皇五年(585年),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体貌,防止谎报年龄,大业五年(609年),又进行了核查。此后,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派人至乡村,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组为一团,依据每家资产情况,以定样确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写成簿籍,称为“输籍定样”(或叫“输籍法”)。推行这一方法,既有效地防止逃税,又能更好地防止地方官舞弊。由于采用了对农民有利的田地政策和税收措施,农业得到了发展,人口猛增,耕地扩大,粮食丰收。据官书统计,隋初仅有三百五十九万多户,隋平陈时得五十万户,到606 年(大业二年)全国已有八百九十万七千多户。

4. 中国各朝代的时间年限化分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4)隋朝服役年限扩展阅读:

中国各朝国土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

(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

5. 隋朝仅存在了38年,为什么还配得上“辉煌”二字

在学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好奇,这隋朝不过才短短38年时间,但是却被称为“辉煌”回朝代。这是因为答隋朝为后来的朝代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朝代。

其实隋朝为后代做出的改革非常之多,仅仅38年时间,就为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篇章,我们不可忽略这一短短的朝代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包括那时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沿用到了今天,可谓是让人折服。

6. 隋朝对兵制有哪些改革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吸取北周的教训,在强化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同时,对兵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隋朝的兵制改革,集中反映在对府兵制度的完善上。府兵制源于西魏和北周。西魏时期,府兵“不编户籍”,不从事生产,兵农分离,除执勤、作战、训练外,不担负其他赋役徭役。北周武帝时,由于府兵数量激增,大量均田户的农民当了府兵,府兵不从事生产的先例被打破,开始采取平时生产,农闲教战的形式,但由于其军籍专列,不归地方州县管辖,其家属往往隋军居住,不能长居久安,给其生产、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为了发展府兵制度,加强府兵建设,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规定男子成丁的年龄为18岁,每年服役1个月。开皇三年,又把成丁的年龄放宽到2l岁,将每年服役的时间缩短成20天。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在统一全国后,朝廷又对府兵制作一些改革,使府兵除继续保留军籍外,与自己的家属一起要在州县落籍。他们同民众一样依据均田法受领田地,不日从事生产,战时出征。府兵均免除赋税和徭役,自备兵甲粮草。这样府兵的家属即可同民户一样安居乐业,不再随从府兵流动了。隋王朝对西魏以来府兵制的这一改革,使府兵制由过去的兵民分离,兵民分治而成为兵民共籍,兵民合治,兵民屯田,“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与此同时,隋文帝立国后,对官制也进行了改革,在朝廷设左右卫等十二府,分别统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队。十二卫府的大将军直接由皇帝赐封和指挥,从而进一步将军权集中于皇帝的手中。隋王朝开国后,对地方军也进行了整顿,改变了兵隋将姓的宗法隶属关系,清除了私兵、部族兵的遗痕。此外,在边境及内地的重要州县设置总管,负责这一地域的军事,统一邻近诸州的军事管理和防各建设。

7. 隋朝有怎样的服役制度

一夫一妇每年纳票三石,叫作“租”;种桑养蚕地区每年交绢统一匹、内绵二两,种麻织布地区容每年交布一端、麻三斤,叫作“凋”。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个月,叫作“力役”。开皇三年(583),成年的年龄从18岁提高到ZI岁,服役时间从一个月减为叨天,调绢从一匹减为二丈。到开皇十年,规定成年男子的力役,从50岁以后可以交纳布帛代替,称为“庸”。在户籍管理上,推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8. 为什么隋代和民国统治是37年,而秦代,新朝和武周都是统治十五年呢

统治时来间只是个巧合自而已。
首先秦朝、隋朝、民国时期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变革的时期。国家刚刚统一,变革过大,社会动荡不已,很容易就被取而代之了。
武周算一个朝代吗?他也是唐朝的一个时期呀!只是由男李姓变为女武姓,很多的政策、军事都没有改变呀!
秦朝时期是国家刚刚统一,暴政,军事服役制度没有改变,没有进行有效地休养生息,民生疾苦,且大军南下。各诸侯国的贵族流落民间,鼓动造反。社会动荡不已。
新朝,是王莽针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改革时期,军政大权没有完全把握住就进行改革了,且是篡位而得,不得人心。
隋朝时期是因为隋炀帝好大喜功,进军高句丽,大建土木工程导致民变。很多的没落士族流到民间成为智囊。导致统治动摇。
民国就更好说了,一开始建国就不太平,打击共产党没有全力围剿,加上日本入侵,抗日损兵折将,给共产党一喘息机会。

9. 隋朝之后赋役制度的发展

隋朝
开皇二年,隋文帝下令实行均田制。一丁受田百亩,八十亩为露田(受田者死后要交给国家),二十亩为桑田或麻田(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可以买卖)。妇女、奴婢、丁牛、京官、外官都有相应的规定。
虽然农民受田往往不足定额,但实行均田制毕竟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一些土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而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租调力役制
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负担租调力役;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者交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单丁、奴婢只要交一半的租调。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
开皇三年,减轻租调力役。受田者前三年不纳租调,不服力役。调绢由每年一匹减为二丈,力役由每年一个月减为二十天。
开皇十年,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以纳布帛以代替力役。
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但是,隋朝仅仅到第二代,隋炀帝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夸耀国家富强,大兴土木,劳师远征,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工死亡,农村极度缺乏劳动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导致了各地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唐代
唐初继续实行均田制。基本制度和隋朝差不多,在细节方面有所改动。
土地买卖受到严格控制,也有可以出售的情况,但是规定买地者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田限额。
唐朝均田制也不触动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往往只是从荒地上调拨。地主占田往往超额,而农民占田往往不足数。但是由于均田制禁止买卖土地和无限占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小农经济,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税制度,基础就是均田制。租庸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粟二石,称为租。每年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成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田,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役,每天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不能超过三十天。这些政策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时,赋税徭役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减轻很多,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采取了精简机构,节约政府开支,增加社会劳动人手,换取大量耕畜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生产逐步恢复。
————————
但是,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土地可以在各种名义下买卖,因而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土地兼并。均田制逐渐破坏,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唐玄宗后期时,已有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
特别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成。藩镇中的强悍者往往户口不归中央,赋税不交朝廷。成为唐朝的心腹之患。
唐代末期,宦官专权。大肆掠夺百姓的田产,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均田制的破坏,使农民失去土地。大量农民脱离户籍,成为地主私家的佃农。国家控制人口减少,收入锐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唐朝政府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整顿均田制,但由于土地兼并发展迅速,此项措施收效甚微。二是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扩大赋税剥削范围,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后来,唐朝决定进行以财政赋税制度为主的改革。如将食盐专卖权收归国有,整顿漕运,实行常平法(实际上就是通过贱买贵卖来调整物价,从中政府获利)。
以上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德宗元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收取,因而得名)。
两税法是当时赋役制度的较全面的改革。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保留丁额。二、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三、不按丁收税,而按资产和田亩收税。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缴税。五、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税。六、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现作出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好处是:一、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二、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是收税更具有合理的意义。三、“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坏处:一、土地兼并不受任何限制,更加严重。二、量入为出的做法使得以后的税额不断增加。三、由于货币不足,物价节节下跌,实际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
唐朝后期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农民负担加重。原因有:物价下跌;税额增加;杂税增多;提高盐价;预收赋税等等。人民忍无可忍。
黄巢大起义在很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门阀士族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广大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改善,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也有所缓解。起义体现了农民“平均”的思想和要求。

后周
后周柴荣对经济上的改革为:整顿庄田,罢营田,招民垦荒,均定赋税,发展了生产力。使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

北宋
宋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建立了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但财权过分集中,导致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
————————
北宋至仁宗时,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赋税苛重,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阶级(也就是当时民户中的四五等户及全部客户)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占土地不足百分之三十。大量农民每年要交的地租占收获物的一半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十。况且北宋的徭役名目繁多,服役的时间视具体情况临时决定。
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发展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均平”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对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状况的要求。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他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理财”和“整军”。
理财诸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王安石抱恨而死,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于反对派势力太过强大,根本原因在于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是对统治的某些环节作部分改良,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利益去改善广大人民的处境。最要命的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利益甚少,变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
北宋末年,政府的“造作局”、“应奉局”、“公田”等等作为,极化了阶级矛盾,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南宋
南宋初年,宋金战争激烈,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量荒芜。南宋政府趁机掠夺,南方土著地主也极力抢占农民的田宅。人民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生活十分困苦。
而南宋统治稳定之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更加残酷。这激起了不断的农民起义。

元朝
元朝土地集中,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地租率往往在六成以上,甚至封建政府也颁令减租,但也是一纸空文。
其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税制不相同。北方主要有税粮和科差。税粮分丁税和地税。一般不是两税齐交,而是哪个税多就交哪个。也有一户并纳二税的情况。科差分丝料、包银、俸钞三种,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南方赋税制度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地亩征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秋税征粮,夏税征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科差分户钞和包银两项。除去以上赋税,政府还有种种名目的勒索以及繁重的徭役和差役。
————————
元末贪官污吏横行。土地兼并严重,首数蒙古王公大臣,喇嘛僧侣寺院占地不在蒙古王公之下,汉人地主兼并土地之风与日俱增。元朝政府对人民的搜刮大大增加,种种课税比之元初已有十倍、百倍的增长。

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量力开垦土地,所垦田为人民自有。又大兴屯田,有民屯、军屯、商屯三种。
明朝政府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情况,以保证赋役的征收,建立了黄册(详细登载编入里甲人户的情况)、鱼鳞册(土地登记册)和里甲(最基层的赋役征收及社会管理单位)制度。
明初的赋役,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丁征役。赋分夏税和秋粮。役分里甲、均徭、杂泛三种。
————————
明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趋激烈,皇室、功臣、贵戚、官僚及地主富户,无不大肆掠夺土地,造成土地日益集中。军屯制度逐渐被破坏,兵士无以为生,纷纷逃亡。而且,土地被官僚地主兼并并隐占而去,明政府掌握的土地数字大大减少。明中时,赋役加重。甚至在明初“永不起科”的土地上,也全部征收赋税。在重额税粮的压榨下,农民不断破产失业。
张居正在这种情况下,力图改革以缓解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
清丈田地,增加了一部分田额,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改变赋税不均状况。
实施“一条鞭法”。其基本要点是:一、力役部分摊入田赋,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二、力役改为折银,使农民摆脱了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三、赋役一概征银,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更加猛烈。“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由于皇室、贵族、官僚生活挥霍无度,政府先后实行“三饷加派”(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合计超过正常赋税的一倍以上,农民承受不起,到处逃亡,土地大量荒芜。明朝统治者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对城市工商业者大肆掠夺。激起了城市居民的抗争。
清初
清初召民垦荒。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开垦无遗”。
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将明代藩王的庄田免价给予原来的佃农耕种,对于鼓励农民进行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康熙和乾隆年间,多次下令蠲免钱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清初赋役制度因袭明代的一条鞭法,由于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进一步发展,贫富不均的情况在发展,出了不少问题。于是康熙年间进行改革,采用地丁合一。这就使得丁税随着田多田少而增减,农民不必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对家庭人口增长和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
清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特别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土地兼并日甚一日。
赋税逐渐繁重,地丁银的总数不断增加。正赋地丁银和漕粮之外,清政府还要征收各种杂税,各地许多民族发生了反官府、反地主的起义斗争。

从以上事实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下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土地的兼并与集中在每一个朝代都是一直存在着,而且总是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均田制从建立以来就处于必将遭到破坏的地位。土地高度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显然是不利的。但是,作为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皇室并不能完全地制止这一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皇室可能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
二、在每个王朝的末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沉重的赋役负担往往是最重要的两个标志,这两个就是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直接原因,并能够诱发后继的“乱世”和“改朝换代”。而农民起义在乱世中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往往会给开国之君以极大的震撼力,并成为新王朝调整赋役政策的前车之鉴。
三、从前两条分析来看,历史似乎存在“轮回”。可能正如张治中先生所提及的“历史周期律”。开国——均田(至少让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减赋——社会发展,积累财富——土地兼并——赋役加重——农民忍无可忍,起义爆发——乱世——开国。这个轮回一遍遍重演,为什么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们看不到这一规律,还是不停地兼并土地。可能的原因是:认识方法论上的局限;由自身利益所引起的眼光的相对短浅,这种短浅一方面体现在时间尺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利益认识的深度上。
四、赋税征收由重丁户逐渐向重土地财产转化。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农民阶级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因为地主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而大量的农民缺少甚至没有土地,这就造成了赋役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如果一味的按丁户征收赋税,农民只有投靠地主,变成“隐民”,就会减少国家总的税收。但是,这种赋税政策的趋向对于普通的地主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这就使得他们所要交纳的赋税增多。在这里,我觉得,需要分清的是国家的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有时候这两者并不能等同。按土地财产征收赋税对国家有利,对于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也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对于农民来说,丁税地位的逐渐降低,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五、赋役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化。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交换不发达,使得农民所交的赋税不得不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当经济发展,赋役采取货币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这种方法简化了赋役的操作规程,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当政府发行货币不当或有意降低物价时,实际上就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六、单独对力役进行考察,可得出如下的结论:两汉的租赋中,代表力役的赋重于按田计征的租。魏晋到唐的租调(即户调,唐为租庸调),仍以力役之征为重,而屯田尤为重要。唐宋到明的两税法,又将代表力役的庸纳于两税之内,但又别起‘富者役其钱、贫者役其力’的职役。明中叶以后的一条鞭法,则又把‘役’全部‘按亩计银’,‘摊丁入地’。这一情况,也正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劳动农民剩余劳动的剥削,从秦汉的劳役负担重于实物负担,变为劳役负担逐步减轻、实物负担逐渐加重,又变而为实物负担逐渐减少,货币负担逐渐增加,最后则全变为货币负担。因而我们又可以把赋役制度以两汉的租赋、魏到唐的租调、唐宋到明的两税和明中叶以后的一条鞭,划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又恰好和农产量扩大的四个阶段正相吻合,这也正体现着统治者对农民剩余劳动的剥削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着。
七、综合四五六三点,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有重大变化,秦汉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换言之,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但是,上述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原因和社会影响都相当复杂,

八、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迟缓原因时指出:“……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剥削即包括赋役征调。
“大体上说来,封建的剥削可分为田赋和人身税两类,而田赋是主要的剥削形态。历代的剥削方法虽不同,但封建剥削的实质是直接生产所得的剩余生产物,几乎全部都缴纳于民间地主与封建国家,除了维持自身与亲属的生存而外,大都仅能继续单纯的再生产,甚至还有不能继续单纯再生产的,至于能够实行扩大再生产的农民,却是很少。”
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单独的农民或单独的农民阶级,也应该适用于整个国家。在历史的“轮回”中,往往常年积累的财富总会在短短的乱世中消耗殆尽,只能维持国家单纯的“再生产”。(当然也有进步,只不过这种折线的上升曲线,其总的上升趋势仍然较小。)

10. 高三历史古代服役制度的先后顺序、背景、内容、意义(作用)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3、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5、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7、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参考资料:http://www2.zzu.e.cn/history/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582

阅读全文

与隋朝服役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
户照的有效期 浏览:738
汽车驾驶证有效期满了怎么办 浏览:851
马鞍山市浩宇机械公司 浏览:139
马鞍山宝龙华庭地基 浏览:324
著作权归什么部门管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