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党支部委员会的任期是如何规定的
党章规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凡任期届满的支部委员回会都应召开答党员大会,按期进行改选。支部委员因人员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缺额,影响支部正常工作时,如果支委会任期届满,应召开支部大会改选支部委员会;如不到改选时间,可以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补选。在一般情况下,党支部委员会都应当按时改选,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改选,要经上级党组织同意。按期改选支部委员会,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有利于调整委员人选,不断加强支部的领导班子;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支部工作。
❷ 现时镇委书记任职期限是多久
五年为一任,但可以连任。
❸ 党员书记受警告处分,记过处分期限内能参加选举吗
能。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警告、记过不影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❹ 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一般应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周岁,重点选用在群众中威信高、发展上有办法、年龄较轻的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的“双强”人员。
村级党组织书记一般是通过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产生的。还可以通过委托、外部选举、聘任等方式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确保村级党组织书记有好有强。对于一时没有合适的行政村党委书记人选的,上级党组织可以选出有成效的党员干部送到村办,帮助开展工作。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确定为村党支部委员候选人:
(1)受党内严重警告及以下处分未满1年的、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未满2年的、受留党察看处分期满后未满2年;
(2)有违法违纪行为(含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正在处理或受处理后未满5年的;
(3)拖欠村集体资金或非法侵占村集体资产的;
(4)长期在外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
(4)期限书记扩展阅读:
村支书要做到:
1、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追求意识。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追求,是做合格党支部书记的“灵魂”,是第一质量要求。
2、德才兼备是一名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党支部书记应是自觉学习的领导者,能领导党员和群众建设学习支部和学习社区。
自觉增强党性,做到廉洁守法。
提高党支部的生活质量,坚持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内民主,严格党内纪律,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加强党支部的统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有质量。
❺ 公务员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有期限吗
村党支部支书书记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长期的,一直坐在这个位置上,是要经过选举轮换的
❻ 县纪委书记任职年限如何规定的
县纪委书记复任职年制限为5年,因为按照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三条 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第七条 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
(6)期限书记扩展阅读: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十条 选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按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下达免职通知,免去其担任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❼ 参加了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都过了,但县委组织部说是未满5年服务期限,叫找书记,我怎么办呢
按照来目前的公务员法规自定以及现行各地的公务员管理办法,未满最低服务年限原则上不得调动(包括考调),考试之前不沟通,考试之后你再去说,书记肯定不会同意。换我的话,我也肯定不会签字。不是没有关系办事难,是因为你办事没有讲程序。报考后只要有把握了,就要主动找书记汇报思想,阐明自己考调的原因,游戏是有规则的,你现在这样子是在造成即成事实,逼迫书记来表态是否签字,他肯定不会签的,因为这样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要都这么干,这个单位人心就散了。现在你死马当活马医,找找跟书记关系比较近的同事找他们帮忙做做工作,直接找书记,他不同意你就彻底没辙了。最后个人建议,走了最好,没有走得话,第一时间找书记汇报思想,服从组织决定,安心留下工作。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祝好运!
❽ 事业编制的法院书记员的最低服务期限是多久
如果是聘任制的书记员,在聘任合同里肯定是要约定好聘任年限的。很多地方都规定,内新招录的公务员要工作容5年以后才能调动工作,虽然好像不是统一规定,却貌似是统一的潜规则。除非你采取辞职的方式,否则就要先工作满5年。不过这都是在事前讲好的,你不可能不知情的啊。
❾ 县委书记当政时期犯罪,调走之后才被调查还会追究吗
县委书记当政时期犯罪,调走之后才被调查会追究刑事责任的。
一、《刑法》:
第八十八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 经过十年;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二、犯罪特征:
1、危害性。
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2、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事违法性之违法具有不同于其他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在法理上,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此外还有诉讼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共同特征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原因。而法律规定是各种各样的刑法行为其他部门法的制裁力量,其规范主要由假定与处理两部分构成。
例如,“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是罪状;“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法定刑。罪状就是刑法规范的假定部分,法定刑是刑法规范的处理部分。当行为符合刑法所规定的故意杀人这一假定性条件时,就应当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法定刑。
在刑法理论上,刑法规范的假定部分规定的是犯罪构成要件。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这一犯罪构成要件时,其行为才构成犯罪并处以刑罚。因此,刑事违法性之违法并非是指对刑法规范中的假定性条件的违反,而恰恰是符合。显然,刑事违法性之违法是指违反行为刑法规范前提的禁止性规定。例如,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表明刑法禁止杀人。当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就是违反了刑法禁止杀人的规定。由此可见,刑法的禁止性规定是内在于刑法规范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应以其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根据。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上述法益,可以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为刑法所保护,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
法益侵害行为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因此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应以刑法规定为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违法性是法益侵害性的前提。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就不可能具有法益侵害性。因此,超越刑事违法性的法益侵害性是不被承认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法益侵害性虽然是对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的阐述,但它仍然受到犯罪的刑事违法性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法益侵害性是刑事违法范围内的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具有两种情形:一是实际侵害,二是危险。实际侵害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的现实侵害,例如故意杀人,已经将人杀死,造成对他人生命法益的侵害。危险是指行为对法益具有侵害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损害并未发生,但法益处于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因而同样被认为具有法益侵害性,并具有刑事可罚性。
在中国刑法中,大多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实害性而被规定为犯罪,例如以发生一定的法益侵害结果为法定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犯就是如此。也有少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性而被规定为犯罪,这种危险包括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其中抽象危险是指立法推定的危险,在司法活动中毋须认定,只要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可构成犯罪。具体危险是指司法认定的危险,如果不具有这种危险,即使存在法律规定的行为也不构成犯罪。此外,犯罪的预备行为、未遂行为和中止行为,也都是没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实际侵害结果,也是因其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而被处罚。
4、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受刑罚惩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应受惩罚性并不是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极的法律后果,它对于犯罪的立法规定与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立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立法机关将何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具有制约作用。某种行为,只有当立法机关认为需要动用刑罚加以制裁的时候,才会在刑法上将其规定为犯罪,给予这种行为否定的法律评价。在司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司法机关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但书规定,某种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些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也是没有必要予以刑罚惩罚的行为。因此,是否具有应受惩罚性也是犯罪的重要特征。
这里应当指出,应受刑罚惩罚与是否实际受到刑罚惩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一行为如果缺乏应受刑罚惩罚性,就不构成犯罪。但犯罪不一定都实际受到刑罚惩罚。中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种免予刑事处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行为前提的。这种情节轻微的犯罪行为虽然具有应受惩罚性,但因其不需要判处刑罚而免予刑事处罚。
❿ 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历任几年为期限
村委会
第十一条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回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答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党支部
第三十条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四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