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你好,是抄2016年2月22日提出来的。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如果有帮助,望采纳。
㈡ 装配式建筑能够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吗
目前装配式建筑已经在起步发展,个人比较看好这块市场。我觉得以后会成为市场的专主流,因为装配式建属筑的优势比较明显,安装速度快,建筑使用年限不亚于现有的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海外早已发展开来,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尤其是装配式轻钢别墅这一块的发展,有的企业已经大量建造,比如农村的小别墅可以个性化设计、建造,非常好。前景广阔,如果你在这个行业,请珍惜。
南通正道 谢静提供
㈢ 一座高20层楼如果用装配式建筑方法用多长时间建完
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
1、节能
由于外挂板为两面混凝土中间夹50厚挤塑板,帮其保温性能较传统建筑的外墙外保温或外墙内保温性能更好,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建筑因为做了外保温而带来的外墙面装修脱落现象;
2、环保
由于采用工厂化生产,使得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因而更环保;
3、节省模板
由于叠合板做楼板底模,外挂板作剪力墙的一侧模板,因此节省了大量的模板;
4、缩短工期
由于大量的墙板及预制叠合板都在工厂生产,从而大量减少了现场施工强度,甚至省去了砌筑和抹灰工序,因此大大缩短了整体工期;
5、要求放线准确,标高测量精确
由于工厂化的生产,使得预制构件的尺寸已经定死,如果放线时尺寸偏小,将使预制构件安装不下去,如果放线时尺寸偏大,则构伯又会造成拼缝偏大的现象。同时,在现场施工时,剪力墙的标高也要控制好,不然将会造成叠合板安装不平整或是纵算将叠合板安平了,也会造成板与剪力墙间有条较大的缝,又要重新支模,反而更麻烦了;
6、对预留孔洞位置精度要求较高
装配式建筑由于为混凝土结构,要求在预留预埋时,尺寸、位
2
置尽量精确,否则要重新开槽、开洞,增加施工难度,甚至影响结构;
7、板底缝隙成八字形,勾缝后可能易脱落
经过现场实际观察,预制板为上大下小的倒八字形板,在两块板之间所形成的板缝为正八字形,因此尽管采用抗裂砂浆勾缝,但还是很容易发生脱落伤人的现象,故建议将预制板改为上小下大的正八字形板,那么在两块板之间的拼缝就是倒八字形了,而且可以将板缝和叠合板一起现浇;
8、预制构件尺寸也存在一定误差,拼装时缝隙有时过大或不均匀
尽管是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也可能有一定的尺寸偏差,同时由于现场施工时的人为误差,有时拼装时产生缝隙过大或不均匀的现象;
9、外挂板无止水橡胶条
装配式建筑外挂板设计,有的平楼板面,带止水橡胶条,而有的高出楼板面200的外挂板就没有止水橡胶条了。如果没有止水橡胶条,尽管在外缝处用耐候胶处理了,但还是有渗漏的可能,建议所有外挂板都要有止水橡胶条;
10、部份门框处未预埋木砖
部份门框处未预埋木砖,将会导致用户在以后的装修过程中,无法或是很难安装门,建议在以后的内墙预制时,在有门的位置,应在门框上预埋木砖,以方便用户以后的装修使用;
11、外墙板缝处理采用耐候胶,老化后更换不方便
3
尽管说耐候胶的使用寿命为30年,但存在很多不利环境因素,使得耐候胶的寿命降低,而一旦要更换耐候胶的话,施工是极为为方便了;
12、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与传统式建筑工程造价相比,要高很多
传统建筑的楼板厚度大约就是100厚,而装配式建筑的楼板厚度为60厚叠合板加80厚现浇板,总体厚度达到了140,超传统建筑板厚很多;外墙外挂板与剪力墙连接,使外墙厚度大幅增加,所用材料也就大幅增加。这些都导致了造价的增加。同时,由于外墙厚度的增加,导致用户在同等建筑面积上,装配式建筑的净空面积比传统式建筑的净空面积小很多,从而导致了装配式建筑的平方米造价比传统式建筑的平方造价贵很多,也不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13、造价管理部门编制定额不能跟进,造成生产厂家一家独大,价格由生产厂家说了算的境况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尚处于新事物发展阶段,造价管理部门编制定额还不能实时跟进,这就造成了生产厂家一家独大的现象,造价由生产厂家说了算,这也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4、外挂板作为剪力墙的外模,有时预留对拉螺杆孔洞过少,会造成在浇筑混凝土时,外挂板外移的现象
装配式建筑剪力墙施工时,由于外挂板作为剪力墙的一面模板,而有时外挂板上的预留对拉螺杆孔洞过少,可能导致整个模板体系的刚度不够,从而导致在施工剪力墙混凝土时,外挂板往外偏移
(37)
㈣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规范 什么时间发布
见过:住房城乡抄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征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等3项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建办标函〔2016〕991号及
附件: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但至今标准公告中仍未见信息。什么时间发布更无法得知了。
㈤ 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办法什么时候发布的
见过:住房复城乡建设部制办公厅关于征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等3项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建办标函〔2016〕991号及
附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但至今标准公告中仍未见信息。什么时间发布更无法得知了。
㈥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什么时间实施
统计一下2015年国来家的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影自响:2015关键词一:资质换证继2014年11月6日《建筑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颁布之后,2015年建筑业资质相关政策文件陆续颁布,包括:《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
㈦ 装配式建筑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是指什么时期
没时间做,第一阶段有时间就有七八年时,指的是建国时期。
㈧ 中国的装配式建筑什么时候能普及
普及是需要根据当地的风土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来确定的,无法明确时间。但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趋利避害的。肯定是坏的淘汰好的保留的整个发展趋势。
㈨ 装配式在建筑总高层高上有什么限制
桥梁基础根据其埋置深度分为浅基础(shallow foundation)和深基础(deep foumdation)。将埋置深度较浅(一般在数米以内),且施工简单的基础称为浅基础;由于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置于较深的良好土层上,且施工较复杂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基础埋置在土层内深度虽较浅,但在水下部分较深,如深水中桥墩基础,称为深水基础,在设计和施工中有些问题需要作为深基础来考虑。一、房屋建筑分类房屋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类:⑴居住建筑、⑵公共建筑、⑶工业建筑、⑷农业建筑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通常又被称为民用建筑。2、按建筑物(住宅)的层数分类⑴、平房建筑:1层 ⑵、多层建筑:2~6层⑶、小高层建筑:7~9层 ⑷、高层建筑:10层以上3、按建筑结构分类 建筑结构: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架等)组成的体系。⑴、砖木结构描述: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用砖、木做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和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采用木材。特点:层数较低,一般在3层以下。1949年以前建造的城镇居民住宅,20世纪50~60年代代建造的民用房屋和简易房屋,大多为这种结构。⑵、砖混结构描述:这类建筑物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特点:建造层数一般在6层以下,造价较低,但抗震性能较差,开间和进深的尺寸及层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这类建筑物正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替代。⑶、钢筋混凝土结构描述: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剪力墙)、屋架等,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是由轻质砖或其他砌体做成。特点:结构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耐用年限较长。⑷、钢结构描述:主要承重构件均是用钢材制成。特点:建造成本较高,多用于高层公共建筑和跨度大的工业建筑,如体育馆、影剧院、跨度大的工业厂房4、按建筑施工方法分类: ⑴ 现浇、现砌式建筑: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和砌筑而成。 ⑵ 预制、装配式建筑: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 ⑶ 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如墙体)是在施工现场浇筑或砌筑而成,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是采用在加工厂制成的预制构件。 二、建筑物的组成:幢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体(或柱)、楼地层(或梁)、楼梯、屋顶、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基础: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支撑着其上部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及自重传给下面的地基。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是基础下面的土层,它承受着由基础传下来的荷载。2、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础按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条形基础:是指呈连续的带形基础,包括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是指基础呈独立的块状,形成有台阶形、锥形、杯形的等。筏板基础:是一块支承着许多柱子或墙的钢筋混凝土板,板直接作用于地基上,一块整板把所有的单独基础连在一起,不仅使地基上的单位面积压力减小,也使整个地基的承载力增大。箱形基础:主要是指由底板、顶板、侧板和一定数量内隔墙构成的整体刚度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对于抵抗地震荷载的作用极为有利。桩基础: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承接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
㈩ 我国装配式建筑重新兴起是什么时候
在1989年举行的第11届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的大会上,建筑工业化被列为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中的八大趋势之一。
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各种预制屋面梁、吊车梁、预制屋面板、预制空心楼板以及大板建筑等得到了很多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比较落后,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很低,且存在着构件跨度小、承载能力低、整体性不好,延性较差等弊端。进入90年代后,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自身在设计水平、构件制作的精细程度和装配技术落后等原因以及当时现浇混凝土技术的迅速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特别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处于低潮,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房荒严重,迫切要求解决住宅问题,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到60年代,装配式建筑得到大量推广。
优点: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主要特点
1. 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2. 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而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
3. 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
4. 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5. 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意义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节能环保。
有利于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中国科技信息2014年07期-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