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
正确答案:B
解析:质量管理记录反映临床实验室执行、落实质量保证要素以及持续改进内的情况,质量管理记录容,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以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量评价、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
。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
② 亲子鉴定样本有效期多长
一般的样本采集以后二周之内有效。虽然保存时间可以比较长,但是DNA存放的越久,其降解的比例也越大,一般要求采集完样本之后一周内送寄到鉴定中心。假如样本不能及时快递,把样本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可以延长样本的有效时间。 常规样本有:血痕、带有毛囊的毛发和带有口腔粘膜细胞的棉签。 特殊样本有:精斑、混合斑(兼有男方和女方的物质)、经血、烟头、口香糖等。 详细资料:http://jiangsu.akbchina.com/news/430.html
③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本规程描述的古人类标本包括古人类化石、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期古代居民遗骸,以及现生人类骨骼标本。为了确保古人类标本能正确、有效地入库,安全、清洁、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确地调用,保存单位需要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数据整理规范,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使用价值,同时适应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定《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规范、指导古人类标本的保存程序。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本规程附录A—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H—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娄玉山,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人类标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研究机构、大学、博物馆及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古人类标本的保存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古人类化石(human fossil)
古人类化石是经过石化过程的古代人类的遗骸(或遗迹),一般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骸。这些遗骸代表新石器时代以前或全新世以前的古代人类。
3.2 古人类化石标本模型(cast of human fossil)
古人类标本模型是指以原始人类标本为基础(主要为人类化石标本),做出的与原标本相同形态、结构和大小的模仿品。模型一般按照实物进行上色,与实物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实物的替代品。
3.3 古人类化石标本模具(mold of human fossil)
用硅橡胶或树脂等材料,给古人类化石标本制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树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后即制成模型。
4 人类化石资源保存的构成和工作程序
4.1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的构成
人类化石资源属国家文物法保护范围,应由专业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设立固定的储存空间,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配备专门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2 库房要求
标本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
1)防火:设置无烟、禁烟及其他有关标识;库房内严禁明火,严禁吸烟者或携带火具者(火柴、打火机)入内;禁止使用电炉。严禁存放油类、气化类、易燃易爆类物品,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禁止电器设备带病运转;库房的电器设备、开关、电闸须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消防器材配备之后,工作人员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养工作,确保器材的完好有效。
2)防盗: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电子监控系统;进出标本库房要有专人陪同,并进行登记;进出库房牢记严锁大门,并定时对库房进行检查;重要典型的标本要放入保险箱或保险柜中。
3)防潮:安装温度计及湿度计,随时了解库房内温度及湿度的变化;设置通风、去湿设备(如通风机、去湿机等),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防尘:经常打扫、保持库房卫生,保持标本柜的整洁;标本放入标本柜前,应做到标本及标本盒干净整洁。
5)防晒:标本库的窗户要安装窗帘;标本和标本柜的摆放,应避开阳光直射。
4.3 古人类化石标本保管的基本工作程序
古人类标本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及标本类型编号、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5 接收登记及标本类型的编号
1)原则上,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国境内采集、发掘和征集的标本,或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换,以及通过获赠、转让获得的所有古人类标本、模型(具)都属于接收范围。标本入库前要经过细致的整理,使每件标本达到信息齐备、干净整洁、标号明晰的基本要求。一般由本单位研究人员上交的发表标本,基本上都进行了有效整理并制作了标签,标签格式见附录A。
2)接收标本时,管理人员应该给上交人员接收标本的回执(见附录B),接收人一栏需管理员签字。
3)管理人员应对拟接收标本保存现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如当前是否有损坏以及损坏原因是自然损坏还是人为损坏等;是否已经采用了某些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以及是否有保护记录等。
4)各收藏保管单位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标本进行编号。如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古人类标本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编号,号码是IVPP+类型编号+流水号,其中IVPP与类型编号间有一个空格,类型编号与流水号间没有空格,类型编号说明见附录C。
6 建档立卡
1)收藏单位对库存标本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这些档案包括:①标本保存状态的记录及相关的照片等影像资料;②已发表的研究论文;③标本编号登记册;④野外地点号登记册;⑤交换标本和模型的登记册;⑥借出标本的登记册;⑦外展标本资料;⑧库存标本的模型和模具资料;⑨离职、退休人员清还标本的记录等。入库标本能够提供的信息,应在相应资料中有所反映。
2)为了便于检索库存标本,每件标本入库时需制作三类查询卡片:标本号卡、地点卡和分类卡,分别是以标本号、地点名称和古人类标本分类作为顺序进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适应调用者查询标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参照附录D。
7 录入数据库
有条件和库存丰富的单位,应该建立馆藏标本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应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建议分别设立内网及外网两台服务器,内网服务器为数据录入和保存的主服务器,不实行网络共享,外网服务器定期从内网服务器进行数据拷贝,实行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构成可依本单位的需要设立,主要内容参照附录E。
8 标本盛放
标本一般用专用标本盒或托盘分开盛放。标本盒和托盘可制定不同尺寸,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标本。标本盒规格有多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定制标本盒,化石标本放入锦盒,盒中垫上软布,使标本在盒中比较稳固,以避免标本受到碰撞。模型标本可放入木盒或塑料盒,盒或托盘内一定要放填充物,标签随标本一同放置在标本盒或托盘内。一般情况下,头骨和体骨是分开盛放的,肢骨和体骨以个体为单位放在较大的塑料箱中,较完整的头骨单独放在纸盒中。常用标本盒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H。
9 入柜储藏
1)标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装置,以专用的标本柜为佳。标本柜可根据保存单位的库存空间和经费选择合适的类型,注意防尘、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标本柜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I和J。
2)标本在标本柜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规律,一旦确定下来摆放的顺序,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以便于查找和管理。人类化石标本的排放顺序,建议采用遗址(产地)顺序,人类模型标本,按来源时间先后顺序摆放。
10 日常维护
1)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标本,定期给化石及模型标本加固。加固液配方见附录K(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标本加固须在专用房间进行)。
2)定期检查库房标本保存、保护以及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有标本破损,应移交修理部门进行修复。
3)从研究人员借用标本的反馈信息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标本的措施或对标本信息做出更正。
11 标本查询和借用管理
1)来馆人员查询或借阅标本必须填写来馆人员登记表,表格内容见附录F。
2)借用标本或模型时,必须履行出库手续:填写借单,然后输入计算机存档(人类化石标本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不得带出库房)。借阅登记单内容见附录G。
3)本所研究人员借用标本,使用期限为六个月;如需延长,需重新申请,再续期六个月。一年之后标本一定要归还,再重新申请借用。
4)外单位人员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标本,不能借出标本。
5)与本单位研究人员有合作课题的外宾和外单位人员,在所内工作期间借阅标本,必须由本单位有关人员办理出借手续。
6)凡出国六个月以上的本单位人员,在出国之前应该归还借用的全部标本。
7)管理人员定期向标本借阅人回收标本。标本回收后,管理人员应在标本借阅登记单上填写归还日期及签名。
8)标本回收时应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标本有损坏时,借阅人有责任负责修复。
9)对重要标本的出借和展出工作要实行具体人员负责制,严格出库程序。
12 标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员回收标本后,按原标本存放位置将标本重新归位。
13 制作模型或模具
标本在使用或借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丢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小这种损失。凡是重要标本都必须制作模型,以防不测事件发生。对于人类化石标本可辟专门库房或标本柜保存,储存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标本外借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除本单位高级研究人员外,其他人只能借阅模型,以防丢失。其他重要标本在展览和借出前也最好预先制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应有效地进行分类和管理:
1)模型应有编号,编号规则除分类符有差别外,模型号码与标本号应该一致。
2)把与模型相关的信息(见附录L)输入计算机存档。
3)把模型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4)模具应有编号,可直接用原标本编号进行编号。
5)把与模具相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存档,相关信息见附录M。
6)把模具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14 标本保存突发事故处理
标本在库房保存过程中存在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如失火、被盗窃、建筑物倒塌、突发自然灾害、爆发战争遭遇空袭等,为此,应建立突发事件登记卡,制订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岗位职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标本的标签
表A.1 古人类标本的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接收回执
表B.1 标本接收回执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标本类型编号说明
表C.1 古人类标本类型编号说明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标本卡片
表D.1 标本号卡
表D.2 地点卡
表D.3 分类卡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化石标本数据构成
表E.1 古人类标本数据构成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来访人员登记表
表F.1 来访人员登记表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标本借用登记单
表G.1 标本借用登记单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标本盒规格
表H.1 标本盒规格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类型
标本柜有多种类型,如手动密集移动柜等,兹介绍四种类型如下:
表I.1 标本柜的类型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规格
表J.1 标本柜规格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标本加固液配方
表K.1 标本加固液配方
附录L
(资料性附录)
模型相关的信息
表L.1 模型相关的信息
附录M
(资料性附录)
模具相关的信息
表M.1 模具相关的信息
④ 制作动物标本剩下的肉是怎么处理的
如果是动物园新死的动物,知道没有病,而且也不是保护动物,那么可以趁新鲜吃。(但是大型动物的剥制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反正不新鲜别作死去吃)(如果是保护级别比较低的,吃就别声张,否则后果很严重)保护级别比较高的,一般不敢吃。例如老虎及其制品是禁止交易的,尸体一般都直接速冻。
野外发现的动物尸体,尤其是水生哺乳动物,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烂。人类是杂食动物,不是食腐动物(进击的贝爷不算啊)~~
是否好吃,主要看动物种类和环境
一般情况下,越接近人类驯化种的动物越好吃,因为人类就好这口。例如,鸡比鸽子好吃(家禽也是可以做标本的)。动物园笼养,尤其是旧式动物的小笼子养的尤其肥美(每天光吃不动啊)。
其他再零散说几句
只要把动物的某些部分进行防腐处理,就属于广义上的标本。所以你吃了一个海螺,然后把螺壳洗干净,那么螺壳就成了标本。事实上,去海鲜大排档捡螺壳,也是采集螺壳标本的一种途径。用大头针把死蝴蝶钉在盒子里,晾干,也属于广义上的标本。
制作标本的目的是为了能展示物种特征。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把毛皮做成标本,其次不方便剥皮的直接做浸制标本,骨架标本。这是因为,出于科普目的的博物馆陈列,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观众对于动物的样子有所了解。所以布展的时候,侧重于表现动物外形,以及所处生态环境。而出于科研目的的标本制作,则各有侧重。
肌肉组织相对于皮毛和骨骼比较难防腐。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冲塑。相对于皮毛而言,肌肉组织标本(和骨架标本)很容易引起部分人的不适,所以国内布展较少。
其实很多时候制作标本的对象都不是珍稀动物。拿普通动物做标本,你真的可以直接理解为以特殊的方式屠宰。
⑤ 怎样理解DNA贮存遗传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双链结构,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成分为:脱氧核糖及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
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 。
DNA是1944年由美国人埃弗里发现的;1953年克里克教授绘制出DNA的双螺旋线结构图;1985年莱斯特大学的亚历克·杰弗里斯教授又发明利用DNA对人体进行鉴别的办法;DNA自1988年起开始应用在司法方面;1994年7月29日,法国法律规定了使用基因标记的条件。
另外詹姆斯·沃森也有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
根据科学分析,人体约拥有40万亿到60万亿个细胞(皮肤、肌肉、神经等),人体细胞除了红血球外都拥有一个由46种染色体组成的细胞核,染色体本身又由DNA染色体丝构成,这种染色体丝在所有细胞中都是相同的。DNA由被称作A(adenine)、T(thymine)、G(guanine)和C(cytosine)的核酸组成,正是它们构成我们人体的基因。根据DNA可以断定两代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因为一个孩子总是分别从父亲和母亲身上接受一半基因物质的。科学家们还把DNA研究的目标放在确定导致人们生病的基因起源方面,以便将来更好地认识、治疗和预防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
DNA的可信度如何呢?两个人的染色体是否会相似?根据科学试验,这种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一。然而,在所有过程中出现差错将是可能的,这主要是在提取和化验标本的时候,标本也可能受到另一个人DNA的污染。为了保证DNA的可靠性,必须在提取标本和化验分析时严格把关。不仅可以避免可能的错误,而且大大加快了DNA检查的速度。
⑥ 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石器是古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是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基本材料,是宝贵的科学财富。为了确保石器制品标本能正确、有效地入库,安全、清洁、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确地调用,保存单位需要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数据整理规范,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使用价值,同时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定《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规范、指导石器制品类标本的保存程序。
石器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本规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本单位标本馆在石器制品保存工作中的实际操作经验起草整理的,在本规程的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上同类标本馆的经验和做法,并请专业人员在分类和数据整理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规程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附录K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刘丽萍,娄玉山。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石制品类标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大学或博物馆石制品类标本的保存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石制品(stone artifacts)
石制品是石器的学术称谓,是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对人类生产石质工具及其系列产品的统称。石制品是人类有意打击、加工产生的所有石质块体的总称。
3.2 石制品模型(cast)
石制品模型是指以原始石制品标本为基础,做出的与原标本相同形态、结构和大小的模仿品。
3.3 石制品模具(mold)
用硅橡胶或树脂等材料,给石制品标本制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树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后即制成模型。模型一般按照实物进行上色,与实物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实物的替代品。
4 石制品资源保存的构成和工作程序
4.1 石制品资源保存的构成
石制品资源属国家文物法保护范围,应由专业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设立固定的储存空间,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2 库房要求
标本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
1)防火:①设置无烟、禁烟及其他有关标识;②库房内严禁明火,严禁吸烟者或携带火具者(火柴、打火机)入内;③禁止使用电炉;④严禁存放油类、气化类、易燃易爆类物品,工作人员须定期检查;⑤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禁止电器设备带病运转;⑥库房的电器设备、开关、电闸应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发现故障须及时排除;⑦消防器材配备之后,工作人员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养工作,确保器材的完好有效。
2)防盗:①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电子监控系统;②进出标本库房要有专人陪同,并进行登记;③进出库房要牢记严锁大门,并定时对库房进行检查;④重要典型的标本要放入保险柜中。
3)防潮:①安装温度计及湿度计,随时了解库房内温度及湿度的变化;②设置通风、去湿设备(如通风机、去湿机等),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防尘:①经常打扫、保持库房卫生,保持标本柜的整洁;②标本放入标本柜前,做到标本及标本盒干净整洁;③标本库的窗户要安装窗帘;④标本和标本柜的摆放,应避开阳光直射。
4.3 石制品保存的基本工作程序
石制品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5 石制品的接收登记
原则上,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国境内采集、发掘和征集的标本,或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换,以及通过获赠、转让获得的所有石制品标本、模型(具)都属于接收范围。标本入库前要经过细致的整理,使每件标本达到信息齐备、干净整洁、标号明晰的基本要求。一般由本单位研究人员上交的发表标本,基本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整理,部分未发表或外单位来源标本有可能没有进行过认真整理,则需要按照整理规程进行整理(整理过程见《石器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制作标签,标签格式见附录A。
接收标本时,管理人员应该给上交人员接收标本的回执,回执见附录B,接收人一栏需管理员签字。
6 建档立卡
收藏单位对库存标本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这些档案包括:
a)已发表的研究论文。
b)标本编号登记册。
c)野外地点号登记册。
d)交换标本和模型的登记册。
e)借出标本的登记册。
f)外展标本资料。
g)库存标本的模型和模具资料。
h)离职、退休人员清还标本的记录等。
入库标本能够提供的信息,应在相应资料中有所反映。
为了便于检索库存标本,每件标本入库时需制作三类查询卡片:标本号卡、地点卡和分类卡,是分别以标本号、地点名称和石制品分类作为顺序进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适应调用者查询标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参照附录C。
7 录入数据库
有条件和库存丰富的单位,应该建立馆藏标本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应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建议分别设立内网及外网两台服务器,内网服务器为数据录入和保存的主服务器,不实行网络共享,外网服务器定期从内网服务器进行数据拷贝,实行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构成可依本单位的需要设立,主要内容参照附录D。
8 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
标本一般用专用标本盒或托盘分开盛放。标本盒和托盘可制定不同尺寸,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标本。标本盒规格有多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定制标本盒,最好是使用透明有盖的有机玻璃盒。过大、过重的标本不适宜使用有机玻璃盒,可使用塑料或纸质的托盘。对于特别细小的标本,一般需要在盒中垫上绵纸或软布,使标本在盒中比较稳固,以避免标本受到碰撞。标签随标本一同放置在标本盒或托盘内。
9 入柜储存
标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装置,以专用的标本柜为佳。标本柜可根据保存单位的库存空间和经费选择合适的类型,注意防尘、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的标本柜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G和H。
标本在标本柜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规律,一旦确定下来摆放的顺序,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便于查找和管理。
石制品标本的排放顺序,建议采用遗址(产地)为第一顺序,同一遗址地点有多层文化层时(年代),再按文化层作为次级排序,同一文化层内按石器类型再分类摆放。
10 日常维护
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标本,定期给标本加固。加固液配方见附录I(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标本加固须在专用房间进行)。
定期检查库房标本保存、保护以及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若有标本破损,应移交修理部门进行修复。
从研究人员借用标本的反馈信息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标本的措施或对标本信息做出更正。
11 标本查询和借用管理
a)来馆人员查询或借阅标本必须填写来馆人员登记表,表格内容见附录E。
b)借用标本或模型时,必须履行出库手续,填写借单,然后输入计算机存档(一级标本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不得带出库房),借阅登记单内容见附录F。
c)本所研究人员借用标本,使用期限为六个月;如需延长,需重新申请,再续期六个月。一年之后标本一定要归还,再重新申请借用。
d)外单位人员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标本,不能借出标本。
e)与本单位研究人员有合作课题的外宾和外单位人员,在所内工作期间借阅标本,必须由本单位有关人员办理出借手续。
f)凡出国六个月以上的本单位人员,在出国之前应该归还借用的全部标本。
g)管理人员应定期向标本借阅人回收标本,标本回收后,管理人员还应在标本借阅登记单上填写归还日期及签名。
h)标本回收时应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标本有损坏,则借阅人有责任负责修复。
12 标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员回收标本后,应按原标本存放位置将标本重新归位。
13 制作模型或模具
标本在使用或借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丢失,这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小这种损失。对于一级标本可辟专门库房或标本柜保存,储存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标本外借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除本单位高级研究人员外,其他人只能借阅模型,以防丢失。其他重要标本在展览和借出前也最好预先制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应有效地进行分类和管理:
a)模型编号,编号规则参见《石器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除分类符有差别外,模型号码与标本号应该一致。
b)把与模型相关的信息(见附录J)输入计算机存档。
c)把模型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d)模具编号可直接用原标本编号进行编号。
e)把与模具相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存档,相关信息见附录K。
f)把模具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石制品标本的标签
表A.1 石制品标本的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接收回执
表B.1 标本接收回执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标本卡片
表C.1 石器标本卡片
表C.2 石器地点卡片
表C.3 石器分类卡片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石制品标本数据构成表
表D.1 石制品标本数据构成表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来访人员登记表
表E.1 来访人员登记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标本借用登记单
表F.1 标本借用登记单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规格
表G.1 标本柜的规格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类型
表H.1 标本柜的类型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标本加固液配方
表I.1 标本加固液配方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模型相关信息
表J.1 模型相关信息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模具相关信息
表K.1 模具相关信息
⑦ 根据对材料处理方法的不同,玻片标本可分为___、___、___三种 根据保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___和___两类
装片 切片 涂片
临时某片 永久某片
⑧ 标本放置过久会对生化的哪些检验项目产生影响有什么影响
需要看是什么标本,血离子标本放置过久会使钾离子升,分离胶管贮存专的血标本再离心致属钾离子增高。严密控制标本误差因素。
标本处理方法可以采取整个个体(甚至多个个体,如细菌、藻类等微生物,或像真菌等个体小且聚生一处者),或是一部份成为样品,经过如物理风干、真空、化学防腐处理等处理可制成。
(8)遗传标本保存期限扩展阅读:
在制作标本前,必须先将昆虫的内脏取出,便于针插后能迅速干燥。但像蜻蜓中的豆娘那样身体极细的昆虫,则可不必去除内脏。
解剖时,可用镊子直接从虫的颈部和前胸背连接膜处插入,取出各个脏器。或在腹部侧面沿背板和腹板的连接膜处剪开一个口子,然后用镊子取出脏器。
接着用脱脂棉捏成一长条状的棉花栓,用镊子将其慢慢的塞入已掏空的昆虫腹腔内,保持虫体原来的体形。
⑨ 生物学的标本最低储藏温度是多少
-196℃
液氮超低温保存原理超低温冷冻保存是在液氮( -196℃ )中使保存 的活细内胞物质代谢和生长几乎完全停止容的保存方 法。在这样的冷冻条件下,调节和控制细胞生长代 谢的各种酶的作用受到极大抑制,细胞内部的生化 反应十分缓慢,甚至停止,避免了细胞遗传性状的 改变和遗传漂变。在最佳条件下活化后,细胞仍可 保持其原有的代谢活性
⑩ 痰抗酸染色标本可室温保存多长时间
本文通过28份痰标本,初步探讨了痰标本保存方法与时间。
结果表明:
痰标本分专别在室温和冰箱保存属16天,厚涂片检出率不受影响;
痰标本在室温保存,培养检出率当天67.8%、保存3、10、16天分别为64.2%、35.7%、17.8%;
痰培养标本如不能及时接种,不宜在室温25℃时保存超过3天以上,否则会降低检出率。痰厚涂片标本在室温或冰箱保存16天,检出率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