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美国生孩子,从孩子读书开始,父母就可以以监护人的身份申请移民,真的假的父母真的可以过去吗
洛杉矶自然生产总计约4500美金,剖腹产约7000美金
不是在洛杉矶,自然生产约花费8000美金以上,剖腹生产15000美金以上
假定你于32周赴美,待产2个月,坐月子1个月,待产时每周产检1次,产后回诊2次,小儿科一次计算(最便宜~)
自然产:USD 13500 x7 = RMB 95000左右
剖腹产:USD 16500 x7 = RMB 110000左右
如果宝宝未来长期在中国生活
美国宝宝即使一辈子生活在中国,仍无条件是美国公民。而在中国,他可以有双重身份:
一、如果父母是中国籍的话,美国宝宝可以享受华侨子女同等待遇。二是留学生,他是外国人。
1、华侨子女可以享受中国的9年制义务教育。每年只比中国学生多500块借读费。高考的时候,既可以参加专为华侨及港澳台考生准备的高考,不仅试卷简单,录取线还比中国学生低很多,学费和中国学生差别不多(教育部规定上限
1.2万/年)。如果算外国留学生,无需参加高考,直接参加各高校较简单的内部考试,名校轻松进,不过学费略高,象北大清华复旦等,学费需要
2.4万/年以上。
2、不受学区房限制就读好学校。如上海市规定,只有比较优秀的150所中小学才有资格接收外籍学生。华侨子女凭租房合同,即可在区教委的安排下就近入学,进入普通班级就读。不用买学区房,就能进好学校。
3、上两点纠正了很多人的错误观点,原来美国宝宝不一定非要在中国读国际学校的,读普通学校也可以。
如果宝宝未来到美国生活
1. 享受美国13年义务教育。就读公立小学到高中完全免费。
2. 读公立大学、研究所学费只要外国学生的10%,容易进入知名大学 。
3. 在加州,即使没钱看病,也可享受全面医疗保障,不用担心被从医院扔出来。
4. 未来可以申请美国公民才能享有的奖学金, 1%低利率助学贷款。比起多数自费赴美就读的中国学生,可以节省几十上百万人民币。
5. 未来无条件留在高收入的美国工作(2008年美国人均收入37,363美元,是中国20倍,数据来自IMF),可以优先担任美国政府,公家单位及大型企业重要领导岗位。许多关键职位,如官方军务,国防外交,高科技和核心实验室,严格限于公民。像警察等很多普通职务也是公民优先。
6. 未来享受全球180多个邦交国入境免签证和最优惠出入境便利。
7. 未来拥有美国社会安全卡、享有美国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及医疗设备,年老时可领取养老金,包括人在海外。住低价高质量老人公寓。
8. 其它国家政局不稳或动荡时,即使航空封锁,美国公民也可以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之下,享有优先搭机离开的权利。
⑵ 美国监护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24小时得到监护,否则监护人会受到法律制裁。
⑶ 美国监护人的费用可以一个月一个月交吗不住在他家,只是监护人而已
美国留学监护费用一般都是年缴费的,特殊情况也有月缴的,具体看你怎么想,监护人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建议围绕监护经验、距离远近、个人背景三方面严格筛选后定夺,希望对你有帮助。
⑷ 中国和美国监护制度的差异
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24小时得到监护,否则监护人会受到法律制裁。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成人主宰的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强者主宰的世界。未成年人的利益、意思能力薄弱的成年人的利益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虽然爱护未成年人、保护弱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是社会文明和传统美德的体现,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成年人除了作为“问题”受到关注之外,他们的权利几乎被遗忘;意思能力薄弱的成年人除了受到被动的保护之外,他们残余的意思被忽略。因而,在法律上,他们被监护制度所关照。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监护自罗马时代就成为市民法上的重要内容,沿承至今两千多年仍为各国私法上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对监护制度的研究也成为民法学者不敢懈怠的使命。本课题的研究也正是基于对此古老法律制度的敬畏,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呈现给读者。随着研究的深入,监护制度覆盖的两大部分内容——未成年人监护和成年人的监护日渐丰满,溢出本书三十余万字的容许量,只好将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先期成果付梓,虽然本书书名为《监护制度比较研究》,实为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比较研究。关于成年人监护制度有待作者再继续研究并于以后交付成果。 21世纪的当今,在国际人权的广阔背景下,以“儿童最大利益”为主旨,关于未成年人的地位、权利、发展和保护,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国家,进而跃居到国际社会主旋律,成为共同关注的世界性主题,彰显出未成年人权保护的国际化主色调。1924年的《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揭开未成年人权利国际性保护的序幕。1959年联合国成立后的《儿童权利宣言》向世界呼吁:“儿重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适当的法律上的保护。,’之后,在诸多国际性的人权保护的法律文本中,都有关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由此形成了儿童保护的多向度、多层面特点。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浪涛的激荡,联合国于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纪念《儿童权利宣言》实施三十周年之际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制定和颁行是第一个专门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它完成了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根本性转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界碑。早在1978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波兰的亚当‘洛帕萨教授(Adam Lopatka,后为《公约》起草工作组主席)就倡议起草儿童权利公约。1979年纪念《儿童权利宣言》二十周年和庆祝国际儿童年成立大会上,波兰政府提出《公约》草案的正式文本,并于1980年提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工作组讨论。西方几个大国最初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一方面,它们试图削弱首倡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设法放慢、延长草拟过程。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些强调意识形态的国家想在《公约》中否定儿重政治权利的做法降低了《公约》的立法标准,如里根政府就试图在《公约》中加进一些反映各种公民和政治权利的条款。这种事态使《公约》的起草一再陷入困境。然而自1986年以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始在《公约》的准备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鼓励发展中国家加入《公约》的起草,从而使《公约》草案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为《公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与人权领域其他公约一样,该《公约》也是各国间妥协的产物,它糅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法律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国家的各种观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侧重点是儿童的基本生存权,如保健、医疗、教育等;而发达国家则更强 调民主自由权利,如宗教信仰、通信自由、隐私权等。制定《公约》的十年,也是各方寻求妥协的过程,或者说是东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折衷的十年。终于,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这个《公约》,并同时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正如P.奥斯通Philip Alston)先生所指出,《公约》显示了国际人权领域半个世纪以来追求“普遍性的”人权的成就,它发展并重新建构了四十五年前《世界人权宣言》中的相关原则。特别是在《公约》中为保护儿童权益所遵行的具有纲领性质的最大利益原则,更是得到了人权学者和人权活动家的关注。该原则为考察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普遍的人权标准提供了理想的参照,西方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作为全面反映儿童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儿童所达成的通识,监护制度作为保护儿童权利的基础框 架制度必然受其影响,其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1.《公约》确认儿童成为权利的主体,是首次明确承认儿重享有权利而国家负有“尊重和确保”责任的全球性文件。《公约》 赋予了儿童的这种权利地位或资格,反映了人们意识到儿童是易遭受侵害的社会成员,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公约》给予儿童的特殊保护,并不是仅仅针对作为家庭成员或者其他社会成员存在的儿童,而是针对儿童本身,即儿童所 拥有的权利并不意味着父母或其他相关保护人或组织也有相同的权利。儿童是独立的人,不依赖于他(她)同其他(她)保护他们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关系。《公约》不仅将儿童确认为权利的主体,而且让儿童有可能在国内司法系统或行政程序中主张这些权利。这种程序性权利使儿童地位发生了可执行的转变,儿童从保护措施的消极“客体或对象”转变为权利的积极主体。过去保护儿重是一种恩赐,甚至是对儿童的一种怜悯,现在儿童成为权利的主体,监护制度的性质也发生重大转向,从以父母权利(权力)为主导到以儿童权利为主导。 2·《公约》确认了儿童权利的内容,成为衡量监护制度保护内容的标准,也成为监护监督的依据。《公约》既是儿童权利的巩固者,也是儿童权利的开创者。《公约》综合了八十个直接或间接有关儿童权利的文书中表达的儿童权利。《公约》还创设了新的儿重权利,如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权,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儿童的剥削等。对于监护制度而言,监护者需要以此内容为标准行使权利和履行责任,一旦监护者忽视或侵害这些儿童权利,政府或非政屙组织就可以介入,依照这些权利标准干预违规的监护辜务,使儿童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实现。 3·《公约》对成员国国内监护实践的影响。对于一些国家而言,依照本国的宪法,国际条约的内容直接成为本国法律的一部 分,因此在这些国家,《公约》经由国内法律程序可以在法庭上直接被引用,从而具有普遍效力,具有可执行力。而对于所有的成员国而言,《公约》是有效地倡导儿童福利的压力。一旦加入本《公约》,政府就会受到内在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那些按照《公约》规定行动的个人和组织。这些儿童权利的倡导者的行为包括监督政府执行《公约》的情况以及发现实施中的缺陷与不足,他们也会要求国家为提高和确保儿童福利提供财政支持。《儿童权利公约》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家庭保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是现代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共同标准,也是未成年人利益保护的要求,更是《公约》对192个缔约国的监护立法及其行动实践的倡导,反映了当代未成年人监护社会化和监护制度公法化的转向。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昭示着中国的民法典的制定乃至正在实施的《婚姻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应该检讨与反思固有的理论预设和现行法律规范,使之与全球化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现代理念产生共鸣,即未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个人所有物,不是附属于父母。为了保护儿童、纠正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不当地对待未成年人的方式,国家应该积极介入未成年人监护的私领域,这也是指导我国未成年人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基本理念。 在重视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同时,我国还应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的单独机构,以促进未成年人权利的实现。联合国鼓励成员 国设立保障儿童权益的专门机构,以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四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儿童事务监察员制度。在 欧洲,设有这种独立机构的国家因此受到欧洲理事会的褒奖。欧洲儿童发展战略委员会和欧理会还专门任命一名儿童事务代表。 1997年欧洲儿童督察员系统建立,与独立的欧洲人权组织接通。二者联合起来倡导儿童权利,共同改善儿童生活环境促进儿童独 立机构的发展。 我国对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无论是法学研究,抑或监护立法,还是监护理念,都滞后于当下国际社会对儿童权利保护和儿 童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进程,滞后于世界先进诸国的监护制度变革潮流,为此,在当今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对该制度的研究更加 急迫必要。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的未成年人立法,探讨我国现行民法中监护制度的不足,借境域外各国(地区)的立法模 式,革除陈念,完善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并推动司法实践。
⑸ 美国政府是否会抚养到十八岁
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十八岁父母可以不再抚养,但又规定,上学,没收入,还要继续扶养。
中国与美国抚养监护法律的不同规定
1、中国的法律规定
中国《婚姻法》对于抚养权的规定体现在第21条及37条,是以“抚养权”为核心概念的。《婚姻法》第21条规定: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婚姻法》第37条规定: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除了法律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婚姻法相关司法解释或各地高级法院的司法解答中,对于子女抚养纠纷处理,均已“抚养权”为核心内容。
而对于“监护权”这一概念,在中国婚姻家庭相关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九条有明确的概念规定,即“父母双方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监护权。”
而对于“监护”这一概念,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该法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该法并未明确“监护权”一词。
2、美国的法律规定
与中国法律不同,美国各州法律通常把对子女的监护权分为三种情形:
一方监护;
他方监护;
共同监护。
不过,与中国法律相比,美国法律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树立了以“对子女权益最大保障”为最终监护权归属的原则,这一点,与目前中国“对子女成长最为有利”异曲同工。
目前,美国对于子女监护权益法律保护主要有:
(1)1968年美国州法律全国委员会颁布的《统一子女监护管辖法》(The Uniform Child Custody Jurisdiction Act);
(2)1980年《防止父母绑架法案》(The Parental Kidnapping Prevention Act)
结合本文提及的案例,熊晶不是自己儿子毛毛的监护人,但毛毛的监护权被法官临时指定由其丈夫的妹妹希勒行使的情况下,“绑架”毛毛出境的行为,在美国即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3)1988年《国际拐骗儿童民事制裁海牙公约》(The Hague Convention on the Civil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Child Abction)
加拿大也是该条约的缔结国,因此,可以采用联动机制,在温哥华机场将熊晶控制并引渡至美国受审。目前,我国并没有加入该《海牙公约》,但我国香港地区,也加入了该条约。
3、中美法律中关于对于子女抚养监护的比较
(1)称谓不同
以《婚姻法》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将离婚后对子女的权益义务统称为“抚养权”,而在中国,“监护权”的用途和范围较抚养权更广,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保护,纳入到了监护权的行列,而对于未成年子女,单用“抚养权”一词。
以《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为代表的美国判例法或成文制订法,将“监护权”定义为父母对子女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的权利或义务。
(2)种类不同
中国“抚养权”归属父母一方,是否另一方只享有“探视权”而不再享有“抚养权”目前尚处模糊地带;而美国“监护权”则已明确细分为有单独的监护权、共同的监护权和他人监护三种。
(3)行权不同
很多监护权的行使,在父母不能同时出席的情况下,需要出席一方有单独的监护权(Sole Custody),这与共同监护权相对(Joint Custody)。
⑹ 中国可不可以实行美国式的国家监护制度
西方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基本上都沿着“国家不断扩权-父权不断收缩”的发展路径。近代之前,未成年人普遍被当成家庭、宗族、庄园主的附属物,监护权是父权的自然延伸。但现代国家已不再承认父母对孩子的支配权,监护权也被从亲权分离出来,成为可以经由国家之手发生转移的独立权利,国家作为未成年人的“公共家长”,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权突破家庭堡垒与父权壁垒,剥夺一个成年公民对于自己孩子的监护权。
在这方面,美国社会表现得比较典型。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2008年,美国新泽西州一对夫妇给三个子女取名“阿道夫·希特勒”“雅利安国”“希姆莱”,法院认为,以纳粹分子的名字为子女取名,是对子女的“精神虐待”,因此剥夺了这对夫妇的监护权。
而中国社会的儒家文化传统,则被许多人认为发展不出现代的监护权,人们甚至深信儒家主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这恐怕是对传统的误解。
孔子有位弟子叫曾参,有点愚孝,父亲对他施暴,他默默承受。孔子对此很是生气,狠狠地将他教训了一通:“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在孔子看来,父权之上,还有普遍保护人权的王法。
现代监护权的形成,实际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理基础。今天美国人如果看到邻居体罚孩子,通常都会报警。我觉得如果体罚太重的话,孔夫子也是会报警的。
到了宋代,政府已始尝试建立一套由国家充任“公共家长”的制度:“检校”。根据宋朝的检校法,一名孤儿如果失去了全部的直系成年亲人,政府便有责任将他的财产核查清楚,登记在册,存入检校库,然后定时从代管的财产中划出若干,发给遗孤作为生活费,等遗孤长大成人,政府再将代管的财产交给还他。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孤儿所在家族、宗族对孤儿财产的处分权,由国家代为监护。
宋代检校制度跟现代监护制度距离尚远,但两者背后的法理是差不多的: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之需要,国家有权介入家庭。
当然,宋朝对家庭的介入并不深切。中国传统社会无疑更加强调家庭、家族、宗族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宗法虽然讲求“子孝”,同时也要求“父慈”;宗族虽然具有惩戒子孙的权力,但国家也保留了对“尊长折伤卑幼”的惩罚权,绝不是家长想怎么打子女都可以。
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在于,传统的、社会自治式的儿童庇护机制已经趋向于解体,而现代的、国家介入式的儿童保护制度却远未完备。
现行国家法律对“监护权”的规定相当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尽管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都谈及监护制度,但立法以来,全国剥夺监护权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凤毛麟角。2015年2月,有一例剥夺父母监护权的司法判决才出现在江苏徐州,以致不少法律界人士将现行监护立法称为“僵尸法条”。
其实,由国家出手剥夺父母的监护权是很容易的。难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国家“夺权”的条件,以及国家“夺权”之后如何妥善安置孩子。
如果按照美国式的苛严标准,则不知有多少中国父母将被夺掉监护权,又不知有多少中国家庭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加多少不必要的纠纷。基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家庭教养的优先性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国家介入“夺权”理当审慎。只有在其家庭确实妨碍了孩子正常成长时,国家才需要剥夺家长的监护权。
2014年底,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与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几种情况下(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有吸毒、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父母会被剥夺监护权。这一立法非常明晰,也大体适合中国社会实际。
但仅有立法是远远不够的,相关的配套制度与支持系统:包括专职的处理虐童行为的机构、法定的监护保障机关、专业的儿童救护组织、妥善的监护权安排机制与社会化的监护支持系统,等等,都必须跟上步伐。否则,立法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⑺ 美国籍小孩的监护问题
可以使馆申请监护人陪同,一般不会有问题。具体可以去公安局的外事科询问。
⑻ 美国孩子监护权孩子问题
这样的事在美国是不违法的。关于孩子的监护权也是要看亲生父母谁愿意版谁监护楼。如果都愿权意而又不想结婚的,就向法院申请监护权。看法院判给谁就是谁。当然判罚的标准就是谁更适合做监护人,所以想拿监护权的话就像办法想法官证明对方不适合做小孩的监护人,从经济条件或者人品方面找。
⑼ 美国对未成年人监护人有什么法律规定
在美国监护人所要承担的义务要多的多,如果被监护人被照顾不周或者存在被打,监护人都会受到处罚,而在中国则相关处罚要少些。
一些全家移民美国的华人对美国法律了解不充分,打骂孩子被剥夺抚养权的案例有不少。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如何防止儿童遭受虐待(包括父母虐待)的做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虐待儿童问题引起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开展了鼓励对虐待和忽视儿童的可疑情况进行举报的运动,法庭对举报也努力做出回应。联邦“儿童虐待防止和治疗法”提供了一些基本指导方针,各州必须根据这条法律对虐待和忽略儿童的解释制定本州的有关法律。
美国法律上确立的儿童虐待行为包括四个方面:
一、精神、情绪上的虐待;
二、肉体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显的例子);
三、对儿童照料上忽视;
四、性骚扰、性侵害。美国每年有1500名儿童死于虐待,90万儿童遭受过虐待,其中80%的案例虐待者是儿童的父母。
美国法律规定,有关政府机构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视,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儿童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医生如果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
移民美国之前按照大多数人的观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怎么教育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听话,打两下没什么了不起,而且这也是家务事。但在美国不行,政府真是成了老百姓孩子的娘。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以家长自居,介入有问题的家庭。对有些人来说,政府可能是在侵犯家庭隐私权,但政府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例如,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受到身体伤害或有可能受到身体伤害,政府可以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由把孩子带走,也可以在一段期间内对有问题的家庭定期进行监督,如果伤害孩子的是父母,政府方面就会提出让父母接受心理治疗。
美国的一些专家表示,美国法律试图把把政府的介入和父母管教孩子的权利加以平衡。一方面,是由父母决定如何教养孩子,而不是让政府来决定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要教给他们什么以及要信奉什么宗教等。另一方面,父母不能滥用对孩子管教的权利和责任。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尚不成熟,如果父母滥用他们的权利,就要由政府出面保护孩子。通常情况下,对有关的虐童案各州的法院可以做出几种裁决,一是允许州政府把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二是允许孩子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三是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由他人收养。
所以对于偕同幼童全家 移民美国的华人来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码放,详熟美国法律的这一部分还是十分必要的。
⑽ 美国 哪些情况 失去子女监护权
美国的法律以及文化却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私有,相反地他们认为孩子天生具有属于自己的权利,他们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致不受任何人(包括父母)的伤害。如果父母不称职造成孩子受到伤害,那父母是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孩子也会被福利机构收养以获得更好的保护。在美国的儿童保护法律上,一切都是从孩子的权益出发,不管侵害孩子权益的是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制裁。
同样作为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我们的确会对他们同情至极,也会觉得孩子从此失去父母十分可怜。但从法院陪审团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会站在父母的位置去看待这种事例,而是会从孩子是否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家庭,可能常常受到这样的伤害来考虑。
如果父母辩护说他们只是因为一次粗心,陪审团会认为父母可以每次都以粗心作借口来伤害孩子。他们会想着尽快让孩子脱离苦海离开粗心的父母,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毕竟在法律面前,粗心不能成为借口,如果今天可以因为粗心伤害孩子,那明天同样可以因为粗心伤害孩子。
电影《刮痧》中我们都能看到梁家辉和蒋雯丽扮演的那对中国父母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但因为粗心,在美国的法律面前,他们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这样的事例看多了,我们心里会有恐惧,害怕自己某天也因为粗心而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
因此我们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如药物利器等需要放置在高处的柜子上;用过的刀具剪刀针线等绝不摆在孩子能触碰到的地方;出门要检查好安全座椅的状况;送孩子上学前先整理一下他的书包;为孩子腾出专门给他玩的绝对安全的场所;用专用的工具堵住孩子房间的插座口;为门锁配上专门的防开锁工具防止孩子开门外出;教育孩子不进入厨房等有危险的地方……婆婆来了以后,我首先把这些观念全部灌输给她,让她看管好自己药物和其它物品,并提醒她只要孩子在屋里,不能离开屋子半步。
美国人家大多会给孩子设立玩具屋(Play Room),那是孩子独立玩耍绝对安全的场所。其实因为法律严明,做父母的也就有更强的保护孩子的意识,做父母的也会小心谨慎,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当心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保护孩子的最强大而有效的途径。毕竟作为父母去保护孩子,那是天经地义,不能有任何借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