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共卫生工作总结报告包括那些方面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之要求,公卫工作总结报告应包括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健康教育服务,3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4孕产妇健康管理,5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6传染病报告和处理,7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管理,8重性精神病管理。
如果你们卫生局还发有另外的服务包项目,那就还要增加进去。
B. 如何做好基层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
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机制。全面落实政府财政补偿、专项补助、一般诊疗费、公共卫生经费等保障政策。鼓励将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全额由单位自主分配。健全“以县为主”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督促各地落实乡镇卫生院在编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院长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等政策。开展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选择1-2个县(区)开展县级公立医院与1-2个丙类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支持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各地要把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达给村卫生所,同步落实相应的项目经费。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继续做好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继续做好乡村医生培养工作,2014年计划招收120名,落实偏远、艰苦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补助水平。落实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探索乡村医生参加企业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5元,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引导科学就医和安全合理用药。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及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育龄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适龄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县级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民营医疗机构接入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扩大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探索全面开放居民健康档案查询服务功能。加快乡村一体化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村卫生所诊疗、公共卫生管理、绩效考核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即时结报。推进全市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系统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优化医院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优质医疗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水平。
C.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未来发展
从2009年起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四是继续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
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转变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