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基本公共服务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内涵

发布时间:2021-07-29 02:30:38

A.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别与联系

公共服务的内涵比基本公共服务广,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只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出,因为这个涉及基本人权与人的基本发展,所以要均等化,而有些公共服务各级政府要量力而行、量地而行。

B.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一)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包括以政府行政机构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 二)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实施的依据,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某种途径赋予公共管理组织以某种特定权力或者权威,使其职能得以实施。 三)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涉及公共管理系统对一国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全部事务,诸如国防、公安与内政、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福利保障等。 四)公共管理职能也是公共管理组织特定功能作用的一种反映。 五)公共管理职能是一个独立、完整、动态的体系。

C.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D. 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复务,制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将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

E. 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
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F. 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服务的理念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冲突与斗争,最早提出公共服务的是19世纪后半期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纳(AdolfWagner)。1912年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明确界定了公共服务的实施主体是“那些事实上掌握着权力的人”。19世纪末期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提出了“最大社会福利”思想,界定了公共服务的价值目标,他认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起来,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实现。

21世纪初期,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了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政府的职能服务;二是追求的目标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副产品;三是行政作为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四是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五是强调责任政府,责任并不简单;六是重视人,而不只重视生产率。

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按照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服务应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文化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根据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G. 公共服务有什么含义

基本权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涵盖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和工版作权等基本权利;公共负担性和权政府负责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公共财政承担、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全社会普遍分享,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众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实现和维护,特别是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与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H. 急!!社区服务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社区服务体系表达

问题:

1.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足。

(2)部分社区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原来的村、居委会的工作方式转换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3)部分驻社区单位、企业,对于社区工作仍然处于了解、支持、参与、配合不够的状态,社区要求单位参与活动时,个别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的状况。

(4)部分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认识模糊,对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

2.社区自治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

(2)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弱。

(3)社区工作机制不够到位。

3.社区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1)社区用房小、散。

(2)部分老小区设施差,问题突出。

(3)一些社区缺乏长效稳定的经济来源,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后劲。

(4)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在要求社区协助完成工作时,也未能做到费随事转,加重了社区负担。

原因:

1. 社区建设观念不够到位。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一些部门不是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是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

(2)社区工作职责不清,工作重点不够明确,也是影响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

(3)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意识淡薄,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氛围还不够浓厚。

(4)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强。

2.社区内的治安问题比较突出。

(1)治安工作队伍不健全。责任区民警见警率低。

(2)一些小区由于原有规划的原因,小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不能实行封闭管理。

(3)小区内商住混杂,住房出租,架空层破墙开店等情况,闲杂人员进出小区难以控制,给小区的治安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4)一些居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偷盗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物业管理尚欠规范。

(1)个别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规范。

(2)部分业主委员会没有很好地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3)部分业主法律意识不强。

(4)一些居民群众对物业管理这种有偿服务方式存在抵触思想,影响了小区的有序管理。

4.社区自治组织还不完善。

(1)社区建设已经开展近5年了,但是较为成熟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未形成,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面广、量大。

(2)各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以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其作用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3)一些社区志愿者队伍、群众性自治调解组织、楼道长队伍等社区辅助性管理组织和民间组织没有很好建立和运作起来。

(4)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事务没有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就不可能提高社区建设和发展水平。

对策: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各方面支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1)市委、市政府及各镇、街道,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大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在理顺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定期研究、分析和解决社区建设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

(2)各镇、街道把社区建设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经常给予指导,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

2.综合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推进社区发展。

(1)要加强社区建设规划。

(2)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要改善社区工作条件。

3.强化教育,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1)要健全用人机制,有效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2)要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

(3)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机构,营造载体,提升社区服务层次。

(1)政府公共服务要覆盖到社区。

(2)指导和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3)以文明社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社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

(4)强化社区物业管理。

5.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

(1)要不断完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2)要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

(3)要积极探索新型户籍登记管理办法。
重点问题: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

从体制上考察我国两万余家物业管理企业,80%以上的是国有体制;如果我们再从物业管理企业产生的来源来分析,全国有70%以上属于房地产开发商自办的企业,20%属于房管所或后勤单位改制,只有10%属于产权自主型的物业管理企业。

2.法律法规滞后,体系不完善。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立法明显滞后:20年的时间,没有国家级行业法规可以遵循。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国内第一部地方性物业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时间是1994年,而深圳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时间是1981年,中间有13年是法规空白期。

3.政府职能的问题

(1).政企没有完全分开,企业无法独立运作。

(2).政府职能错位或越位,政府仍习惯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直接干预。

(3).管理层、管理部门过多,物业管理手续繁杂,往往一个小区的物业企业要应付20多个部门的检查管理。

4.市场化程度不高。

(1).物业管理项目的获取大多是暗箱操作,市场竞争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2).市场化程度不高还表现在物业管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

5、物管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

6、物管企业经营的风险问题

7、物业管理从业者的素质问题。物业管理行业从业者素质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

原因:

1.政府方面

(1)由于以前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售后服务部门,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物业管理涉及部门过多,因而导致物业管理法规制定不及时不完善。

(2)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本部门自身利益考虑,政企没能真正分开,而且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缺少服务意识。

(3)对物业管理的宏观管理目标不明确,是进行分业经营还是分业与联合经营共存,是强(4)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导致物业管理过分依赖于开发商,难以真正独立出来。

2.企业方面

(1)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明,权责不清,不能独立经营运作。

(2)发展方向不明确,限于现实情况,只能以副补主和靠开发商补贴,导致物业管理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形成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对整个行业造成伤害。

(3)由于法规不完善,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物业管理收益与风险极不对称,一件官司往往就会毁掉一个企业。

(4)由于物业管理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缺少完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许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导致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3.社会方面

(1)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刚从计划经济的福利中走出来,缺乏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意识,还在怀念过去的“免费午餐”。

(2)业主法制意识淡薄,加之法规不完善,业主只一味强调权利而忽视相应的义务。

(3)社会关注程度不够,许多媒体只是关注所谓的新闻卖点,一有纠纷就纷纷对物业公司(4)行业协会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策:

(一)政府方面

1、物业管理重在立法

(1)从物业管理业务来看:

一是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是建立设备设施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

三是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四是建立保安保卫、消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2)从市场主体来看,还应建立物业管理行业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办法、业主委员会管理办法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制定与施行,使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经营、收费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依法管理和运作。

2、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府和企业一定要彻底分开。政府要加强服务意识,为广大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2)减少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加强物业管理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实施科学管理。

(3)要建立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

3、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鼓励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管理分业经营。

(1)限制开发商盲目组建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

(2)鼓励开发商从社会上聘请那些经过实践被业主认可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3)鼓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公开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引进竞争机制,促使物业管理行业朝高度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企业方面

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入WTO后参与物业管理行业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物管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三)社会方面

1.物业管理协会应积极有效的发挥作用。

2.要逐步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3.社会公众应客观公正的看待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加深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并对这一行业的作用充分重视。

4.新闻媒体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特点,深切体会物业管理行业的酸、甜、苦、辣,加深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从而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深入地认识,促使业主形成正确的物业管理消费观念。

5.广大业主应更新观念,顺应我国房地产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物业管理消费的认同感。

I. 热点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

基本来权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涵自盖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基本权利;公共负担性和政府负责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公共财政承担、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全社会普遍分享,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众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实现和维护,特别是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与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J.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什么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阅读全文

与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