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采石之战的简介
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征调大军,分四路,企图一举攻灭南宋。金海陵王亮亲率主力,自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出发,首攻宋淮西地区。宋两淮驻军仓皇退至长江南岸,金军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渡江。当时,宋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王权因无能被罢官,所部一万八千人刚退至采石,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军无主帅,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中书舍人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奉命督促李显忠赴任,并代表宋廷到采石慰劳军队。他在采石见形势危急,毅然召集张振、时俊等将领,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金海陵王误认为宋军已败退逃散,江南岸无兵把守,遂于十一月八日督兵过江。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在江中截断金军船只,并在船上施放霹雳炮,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使金军无法抵挡。宋军出动车船,船行如飞,船内踏车民兵精神振奋,呼声震天。金军败回北岸。次日,宋水军直迫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焚毁敌船,金海陵王被迫移军扬州,强令金军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渡江,为部下所杀,金军败退。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② 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国危思良将,风波亭乱,怒发冲冠,大厦将倾,国之将覆
岳飞被冤杀后的南宋朝廷已经再无大将。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帝完颜亮,南宋朝廷竟无人可派,两淮前线全军溃败!
那么,对金国又有何意义呢?完颜亮治理之下的金国,内部矛盾本来就不少,现在他的失败,以及他的固执,自然就是引爆了内部矛盾,最终完颜亮被废,性命不保!
南宋因此在与金朝的对抗之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国家得以续存和发展。南宋如果没有拿下此胜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稳定日子了,挫败金军给了南宋掌权者很强的信心。
③ 南宋采石矶之战的南宋领军人物是谁
虞允文(1110~1174)
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④ 采石之战记录了哪些事
“绍兴和议”的签订,使南宋获得了金朝对其偏安一隅的承认。在这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金朝统治者集中力量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加之宫廷内部也不断发生相互残杀的争斗,无暇再发动对南宋的进攻。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投降派以为,从此便可以安安稳稳地做太平梦了。
可是,好梦不长。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就把宋高宗一伙的和平幻梦给彻底搅破了。
完颜亮是金朝第四个皇帝。他在发动宫廷政变,弑杀金熙宗完颜亶,登上皇帝宝座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杀掉大批奴隶主旧贵族,确立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完颜亮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羡慕江南繁华,梦想一举灭宋,使“天下一家”,自己成为正统。
为了消灭南宋,完颜亮一面下令大规模调拨军队,制造战船,一面不断指责南宋招纳叛亡,盗买马匹,对和议履行不诚,制造举兵的舆论。
就在完颜亮准备大举南进的时候,宋高宗与一帮佞臣还仍在过着“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生活。对于完颜亮南侵的意图,南宋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所觉察。许多大臣上书高宗,力陈防备,但高宗均无动于衷,不少大臣反而因此获罪遭贬。
是年六月,完颜亮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此时他终于按捺不住野心,于八月间就迫不及待调动60万大军,号称百万,分兵四路南下,大举侵宋。东路出寿春(今安徽凤台)渡淮河攻淮南,中路由蔡州(今河南汝南)出发攻襄阳及荆南,西路由凤翔出发向蜀口进军,取大散关。最后一路由海道直取临安(今浙江杭州)。
完颜亮亲率东路大军,狂妄叫嚣:最多不过一百天,灭掉南宋,统一全国。
金兵南侵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君臣才从和平幻梦中清醒过来,仓猝组织防务。此时当年名将岳飞、韩世忠等早已不在人世,刘、吴玠等也都老了,而且身患重病。宋高宗为了偏安而自毁长城,造成现在的局面,只能自吞苦果。不得已宋高宗起用尚在病中老将刘任命他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事,率军迎敌。
十月初,金兵逼近淮河北岸,形成两军隔河相峙的态势。担任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是个贪财爱色、贪生怕死之辈。刘命他领兵迎战,他却赖在建康不走,再三督促,他才哭哭啼啼地和妻妾告别,临行前把家私细软装入官船,准备随时逃走。刘几次命他进驻寿春(在下蔡地入于金后,南宋以安丰为寿春府治,今安徽寿县西南),他都推委搪塞,后来实在没有法子,王权才勉强去了离前线较远的庐州(今安徽合肥)。
十月初九,完颜亮率军抢渡淮河,王权根本无心抵抗,先后放弃了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逃到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占领了滁州,把战线又拉到了长江北岸。刚刚赶到淮阴的刘,得知淮西已失守,又接到退守江南的命令,只好引兵退回京口(今江苏镇江),布置防务。眼睁睁地看着淮南全部落在完颜亮手中。
金军兵临长江,临安南宋朝廷一片惊慌。大小官员纷纷送家属出临安,随时准备逃跑。宋高宗此时早已没了主心骨,又想遣散朝官,走三十年前浮海避敌的老路。只是由于新任宰相陈康伯的坚决劝阻,他才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勉强下诏表示要率军亲征,并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到江、淮督战。
就在叶义司等人十月下旬离开临安的时候,金朝内部又发生政变。东京留守完颜雍在部分女真贵族的拥立下登上帝位,宣布废黜完颜亮。消息传来,完颜亮见归路已绝,便决定孤注一掷,自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渡江,欲取代南宋,在江南扎下脚跟。
但是,他却低估了南宋方面的力量。十一月初,南宋任命芜湖守将、宁国军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李显忠接替王权的职务,并派虞允文督促李显忠前往接任,同时犒师采石。
虞允文来到采石,此时王权已离去,新任统帅李显忠还未到任。他到江边巡视,沿途见到因王权逃跑而从淮西败退下来的宋军将士,三三两两,无精打采地坐在路边,丝毫没有斗志。隔岸望去,北岸金兵营帐密布,大战一触即发。虞允文看到形势异常危险,便把将士召集起来,激发他们的抗敌热情。
虞允文向将士们指出:“敌人万一得以渡过长江,我们就是后退也没有生路了。
现在我们前有天堑,占有地利,还不如死中求生!况且朝廷养了你们三十年,难道还不能一战报国吗?”将士们听后都说:“谁不愿意杀敌立功?只是没有主将。”虞允文见群情已起,于是就宣布:“朝廷已将王权撤职,另派李显忠前来负责军务。”李显忠是深孚众望的勇将,将士们听说他来当主帅,立刻精神大振。虞允文趁热打铁,接着又对将士说:“现在军情紧急,在李将军到任之前,我愿意负责军务,和大家一道杀敌报国。国家是不会亏负我们的!”在虞允文的感召下,众将士决心为国守土死战。
虞允文清点宋军部队,却只有一万八千余人,战马数百匹而已,与金军相差悬殊。大敌当前,除了挺身而上,没有退路。虞允文迅速召集将领,研究制订作战方案。最后决定采用水、陆相互配合,以水战为主的战法。步兵和骑兵埋伏在江岸高地后面,待命行动。水军船舰分成五队:选择精兵藏于海鳅船(一种以车轮激水的快速战船)内,停泊在大江中流,作为主攻部队;用两队海船组成东、西两翼配合主力;另外两队隐藏在港汊间,用作袭击敌船和后援之用。
宋军部署刚刚完毕,金军船队已在鼓噪渡江了。完颜亮在北岸高台上居中而坐,身着黄金甲,手挥小红旗,指挥几百艘战船从杨林河口出发,直驶长江南岸。船借风势,不一会儿,驶在前面的七十多只战船已抵达南岸。金兵弃船登岸,直向宋军冲来。
此时虞允文穿梭于宋军各部之间组织迎敌,见部分金兵登陆,便拍着勇将时俊的背说:“你以有胆略闻名四方,此时还立在阵后做什么?”时俊见虞允文亲临阵地,勇气倍增,回顾虞允文,好让他看自己前去杀敌,大喝一声,挥舞双刀冲向敌阵。士兵们一见将领向前,也随之冲了上去,登陆的金兵很快就被全歼。
这时候,江南风力渐弱,宋军水师开始了猛烈反击。在海鳅船上踏车的都是初临战阵的当地民兵,但他们毫无惧色,驾船直冲入金军船队。海鳅船船体大,速度快,金军战船船体小,与海鳅船相撞,大部分被撞沉,船上的金兵多半淹死在江中。
完颜亮不甘心失败,他把剩余的船只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发动进攻。时近黄昏,一队从他处撤退下来的宋军路过采石,虞允文便动员他们打旗擂鼓,从山后绕到江边。完颜亮以为宋军援兵来到,不敢再战,急忙命令金军船队向后撤退,舍舟登岸。宋军强弩手乘胜追射,把金军杀得大败。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退至和州。
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胜利。虞允文一面向朝廷报捷,一面犒赏将士。但他并未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清醒地认识到,敌军人多势众,并不会因此沉重一击而善罢甘休。他向将士们指出:“敌军今天败了,明天将卷土重来。”随后召集众将领连夜重新进行战斗部署:把大部分战船开到杨林河口,封锁金军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队海船停泊在上流。第二天天一放亮,大批金兵果然乘船又来进攻。虞允文指挥宋军对金兵形成夹攻之势,用一种叫做“神臂弩”的劲弩射击敌船。一时间飞箭如蝗,许多金兵应弦而倒。宋军船上的霹雳炮也开始发挥威力,轰击敌船。宋军经昨日一战,士气大涨,作战十分勇猛。金军经受不住宋军的夹击,开始撤退。停泊在杨林河口上流的宋军,此时乘势放火,把金军百余艘战船全部烧毁。经过这一仗,金军在淮西的主力,基本被歼灭了。
金军惨败采石矶,完颜亮仍不甘心。他见军事进攻不成,便企图使用反间计,离散宋军军心。完颜亮写了一封信,派人送至宋营,谕示王权事宜,似乎早与王权有约。虞允文识破完颜亮的计策,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要同金军再战,决一雌雄。完颜亮见信大怒,却又无计可施,只好下令移师瓜洲渡口,企图从此渡江,夺取京口。
京口此时由老将刘把守。刘久卧病榻,实际上已不能处理军务。虞允文料想金兵定会由此乘虚而入,便自告奋勇,请求已到任的李显忠拨给他一部分军队,支援。李显忠钦佩虞允文的勇气和胆识,立即调拨了一万余人马。虞允文率军星夜开向京口。
虞允文到京口后,首先去拜望刘,征求他对防务的意见,刘闻听虞允文采石大败金兵,感慨地说:“想不到朝廷养兵三十年,竟首先让你这样一个书生建了大功,真让我们武将感到羞愧。”虞允文安慰了他一番,便会同其他将领,在江面上作了严密的防御部署。
金军将官在北岸看到南宋已早有准备,知道渡江难以成功。有一个将领指出,瓜洲江面比采石宽阔,请求完颜亮不要忙着进攻,待退回扬州再做打算。气急败坏的完颜亮非但不听,反而打了他五十军棍,接着下令:军士逃亡者,杀其领队;部将逃亡者,杀其主将,强令金军渡江。这样一来,使得军中人人自危,军心骚动。一些金军将领开始秘密商议,准备起事,杀死完颜亮。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将浙西路都统耶律元宜率众把完颜亮乱箭射死于营帐中。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君主,终于梦断瓜洲渡口,统一大帝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
此时进攻南宋的其他三路金军,在南宋军民的奋力抵抗下也遭到了失败。耶律元宜见大势已去,便领军从瓜洲向北撤退三十里,用都督府的名义,派人持信到京口议和。
金朝对南宋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⑤ 采石之战是怎么回事
南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金副相完颜亮刺杀金熙宗后夺取帝位。完颜亮在帝位稳固以后,决定破坏“绍兴和议”,消灭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今北京),积极备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颜亮遣使到临安,明确提出要南宋派出大臣到开封,商议割让淮南地区给金。战争迫在眉睫,南宋政府被迫作出防御部署,任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又任命成闵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军前往武昌,扼守长江中游。任命名将刘锜为江、淮、浙制置使,负责长江下游防务。
七月,金迁都开封,随即进行侵宋部署,几路大军先后南侵。九月下旬,完颜亮也自开封南下,至此,侵宋战争全面展开。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抗金名将刘镝扶病从镇江进驻扬州,对部将们发出“取重阳日到京师(开封)”的豪言,仍采取顺昌保卫战时坚壁清野的战略防御措施,并决心在扬州与金军决一死战。然而,负责淮西防务的主将王权却不听从刘锜的指挥,在听到金军已经自涡口(今安徽怀远东)渡淮时,立即率部南逃,由于淮西完全没有防务,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庐州、滁州。刘铸被迫回军守江。
得知金军马上就要到达长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纷纷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决定再次入海避难。在宰相陈康伯等人的坚决反对下,高宗表示亲征,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任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统一指挥江淮战事。此时,王权已弃和州(今安徽和县),逃到长江南岸的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金军很快占领和州,完颜亮率军抵达长江北岸采石矶附近的杨林渡。另路金军也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并进攻扬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刘镝等退守瓜州(今扬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镇江,扬州被金军占领。
金军主力虽然取得重大进展,进抵长江北岸,其他各路却进展不大,水军甚至还没出发,就被宋将李宝率部消灭于胶西东南海湾中的陈家岛金水军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军渡淮大举南侵之后数日,金朝后院起火,反对完颜亮穷兵黩武的将领拥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为帝,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个月之内,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颜亮得到消息后,决定立即渡江进攻南宋,占据江南。他们决定初七日在采石矶渡江南侵。
这时,宋督视军马叶义问将王权罢官,改任李显忠为都统制。十一月八日,参谋军事虞允文到采石矶犒军,旧将王权已被罢职,新将李显忠未到,宋军没有统帅,将士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骑兵也丢失了马匹,士气十分低落。遥见江北金军的大量水军船只已出杨林渡口,形势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诸将议事。有人对他说:“你只受命犒师,又没有受命督战。别人做坏事,你来承担责任吗?”他叱责道:“危及社稷,岂能退避!”于是迅速部署防御,并命当涂县民兵乘海鳅船冲击金水军船队,击败金军。次日,命宋将盛新率军乘船防守长江江心,控制金水军基地杨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军船只出河入江。宋军以火攻烧毁金水军的大量船只,完颜亮被迫退往扬州。采石之战宋军大胜。
李显忠到达采石时,战争已经结束,他立即派李捧率军万余人随虞允文前往镇江防守。完颜亮得知水军全部被宋军消灭,利用水军攻占临安的企图已经破灭,加上黄河以北地区已归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后退无路,于是孤注一掷,决定占领江南地区,命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过河,不渡者处死,激起了金军内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统制完颜元宜率军杀死了完颜亮,并以金世宗名义行牒镇江宋枢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旧好。金军随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归。
⑥ 采石矶大捷是一次怎样的事件
宋朝时期,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时常出兵侵略,可是宋朝却一贯采取屈辱求和、回苟且偏安的政策。宋答高宗(赵构)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十月,金主完颜亮率大兵南下,企图覆灭宋朝,金兵步步进逼,宋朝的守将一再败退,一时局势危急,人心惶惶,吓得宋朝的皇帝也想航海远逃了。不久,金兵的主力已逼近了南京附近的采石矶,眼看就要渡过长江的时候,凑巧虞允文奉命到采石矶去劳军。当他达到采石矶的时候,守将王权已只身逃走,虞允文毅然负起了指挥军队与敌人决战的重大任务,终于把敌人打得大败。
⑦ 什么是历史上的釆石大捷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金皇统九年),金朝完 颜亮篡位,杀死了金熙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九 月,完颜亮亲率大军十万,兵分四路南下,打算将宋 朝一举消灭。宋高宗闻讯,打算再次“浮海避敌”。 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等人向宋高宗进言,力主 迎战,宋高宗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并重新起用抗金老 将刘锜等人。刘锜虽身患疾病,但依然进驻镇江,组 织开展防卫诸事,没想到驻守淮西的王权临阵脱逃, 宋军只得退守长江。金军见有机可乘,便将突破口选 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此地的防务无人执 掌,情况危急之下,前来犒师的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 军事虞允文主动挑起重担。在他的指挥下,宋军士气 大增,将渡江的金军一举击溃。
⑧ 谁知道南宋采石之战的资料
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
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机渡江南侵。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1148年,金兀术死去,海陵
王完颜亮当右丞相。次年,完颜亮发动宫延政变,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他梦想
一举灭宋,尽享江南繁华。1132年,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
,命名中都大兴府。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
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方面是为了便利对南宋的军事进
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一处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
颜亮命户部尚书苏保衡等于通州造战船,并调集诸路猛安谋克军以及契丹、奚人年
25岁以上50岁以下者从军,共50余万人。又命诸路大造兵器,征调军马,共征到马
56万余匹。1160年,签发各路汉军和水手,得3万人。同时,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
,作为南侵的前进基地。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
,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刘
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
散关。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高宗以为金
没有什么借口。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此引荐主战派张浚,便把孙道夫贬知绵州
。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传说即将起兵南侵的消息传到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
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时南侵的讯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
金形势不利时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
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金朝,探侦虚实。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
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布置两淮守备。在金军南侵的威胁下,秦桧的帮凶,左
相汤思退,首先遭到抗战派反对和攻击,高宗无奈,只得将其免官。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衅。五月,金使到临安,使者当面辱骂高宗
,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给金,并以大江为界。战争一触即发,南
宋群臣议论纷纷。主和派又主张逃跑。陈康伯坚决反对,说:“敌国败盟,天人共
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一些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遂命令
备战,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
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
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
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水军。
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
徽和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刘锜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
进驻宝应、盱眙、淮阴,淮东的防务有所准备。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
,不肯进军,在刘锜督催之下,才与妻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进。又
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才进驻庐州。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到达淮河北
岸。由于王权不进,淮西事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而当王权得知金军
过淮河,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在港阴抗击金军的刘锜
得知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
要“浮海避敌”。只有陈康伯和黄中的家属留在临安,并坚决反对逃海,高宗才表
示“亲征”,继续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
虞允文参谋军事。这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又从和州逃到采石。
接着扬州失守,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
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金宗室完
颜雍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
更加疯狂南侵。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
安徽当涂北)渡江。
叶义问到建康后,把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可这个叶义问
却胆小如鼠,不敢亲往前线,另派一中书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劳采石的宋军
将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采石犒师,距采石数公里外,即闻鼓声阵阵,问道旁行
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听,进至采石,此时王权已经
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混乱。虞允
文到了江边,见王权残部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见到队伍这样
涣散,虞允文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将士,说
以忠义,鼓舞士气,决心一战。
宋军部将见虞允文出来作主,也打起精神来了。他们说:“我们吃尽金人的苦
,谁不想抵抗。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有个跟随虞允文一起去
的官员悄悄地对虞允文说:“朝廷派您来劳军,又不是要您督战。别人把事办得那
么糟,您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
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
。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沿江布阵,又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
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掩匿山后。敌军以为采石无兵,
及近南岸,见宋军列阵相待,当涂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欲退不
能,只得前进。几百艘金军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没有多少时间
,金兵已经陆续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
冲向敌阵。兵士们士气高涨,拼命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没有遭到过抵抗,一下
子碰到这样强大的敌手,就都垮下来了。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
。宋水军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
冲击,就像尖利的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
。敌军一半落在水里淹死, 一半还在顽抗。太阳下山了,天色暗了下来,江面上
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时候,正好有一批从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兵到
了采石。虞允文要他们整好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鼓,从山后面摇动旗帜,
敲着鼓绕到江边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
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金军遭到意料不到的惨败,气得完颜亮暴跳如
雷,将怒气全发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强渡长江,完不成任务者军法从事。次
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船出港,宋军用强弩
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又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
逃往扬州。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挥作战
的情况, 十分钦佩。 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
去渡江。对岸镇江那边没准备,情况很危险。您在这儿守着,我到那边去看看。”
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虞允文率领前往镇江。 镇江原来是由老将刘
锜防守。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镇江,先去探望刘锜。刘
锜躺在床上,紧紧拉着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没有立过
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阵,就回到军营。他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
由兵士驾驶,在江边的金山周围巡逻。金兵打了几次败仗,都害怕作战。有些将士
暗地里商量逃走。完颜亮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命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
江南侵,否则一津处死。隔岸的宋军刚打了胜仗,士气商涨,严阵以待,金军强渡
无望,而完颜亮一贯用法苛严,使金军将士进退两难。他们得知完颜雍已在辽阳称
帝,并废完颜亮为庶人,便也思变,于27日清晨完颜元宜率军杀死完颜亮。十二月
初,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之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
议和,宋金战争又暂时停了下来。
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
,力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
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⑨ 采石之战的经过
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金宗室完颜雍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更加疯狂南侵。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再攻建康。
叶义问到建康后,把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可这个叶义问却胆小如鼠,不敢亲往前线,另派一中书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劳采石的宋军将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采石犒师,距采石数公里外,即闻鼓声阵阵,问道旁行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听,进至采石。此时王权已经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混乱。虞允文到了江边,见王权残部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见到队伍这样涣散,虞允文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将士,说以忠义,鼓舞士气,决心一战。宋军部将见虞允文出来作主,也打起精神来了。他们说:“我们吃尽金人的苦,谁不想抵抗。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有个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员悄悄地对虞允文说:“朝廷派您来劳军,又不是要您督战。别人把事办得那么糟,您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沿江布阵,又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掩匿山后。敌军以为采石无兵,及近南岸,见宋军列阵相待,当涂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欲退不能,只得前进。几百艘金军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没有多少时间,金兵已经陆续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兵士们士气高涨,拼命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没有遭到过抵抗,一下子碰到这样强大的敌手,就都垮下来了。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宋水军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冲击,就像尖利的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敌军一半落在水里淹死, 一半还在顽抗。太阳下山了,天色暗了下来,江面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时候,正好有一批从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们整好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鼓,从山后面摇动旗帜,敲着鼓绕到江边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金军遭到意料不到的惨败,气得完颜亮暴跳如雷,将怒气全发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强渡长江,完不成任务者军法从事。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船出港,宋军用强弩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又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往扬州。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挥作战的情况, 十分钦佩。 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对岸镇江那边没准备,情况很危险。您在这儿守着,我到那边去看看。” 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虞允文率领前往镇江。 镇江原来是由老将刘锜防守。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镇江,先去探望刘锜。刘锜躺在床上,紧紧拉着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阵,就回到军营。他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由兵士驾驶,在江边的金山周围巡逻。金兵打了几次败仗,都害怕作战。有些将士暗地里商量逃走。完颜亮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命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一津处死。隔岸的宋军刚打了胜仗,士气商涨,严阵以待,金军强渡无望,而完颜亮一贯用法苛严,使金军将士进退两难。他们得知完颜雍已在辽阳称帝,并废完颜亮为庶人,便也思变,27日清晨完颜元宜率军杀死完颜亮。十二月初,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之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争又暂时停了下来。
⑩ 马鞍山 当涂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战争
关羽抄被吴国杀死后,刘备非常生气,带兵攻打吴国,可惜吴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刘备大败,损失惨重,差点死在吴国,逃跑时在马鞍山驻扎
自古以来,马鞍山都是军事要地,易中天在评三国中多次提到马鞍山
另外,和朱元璋一起争夺天下的陈友谅在马鞍山称王,虽然最后没有夺取天下,但是此人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