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群众参与度不高怎么办
一是要以复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制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㈡ 制约当前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有效发挥的因素有哪些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
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所回谓“责任在政府答,关键在投入”。但现实情况中,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创新不够,服务方式显得陈旧落后,尚未建立起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模式。群众的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多层次化,但基层文化场所和机构对于这种需求没有给予很好的满足,忽视对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在旧有基础水平上提升有限。文化供需之间存在的巨大结构性缺陷,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轻视、忽视的现象。
㈢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还不高有何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实际需求,而关键问题就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个阶段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但实际情况却是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社会投入也严重不足,总体投入水平较低。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刚性的政府保障标准,难以推动政府责任落实到位。从全国来看,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虽已对政府保障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只列入“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和“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两项标准,对地方政府责任、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财政保障等缺乏系统的规定。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文化投入和文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规定动作”和硬约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缺位、越位、不作为等问题。
第三,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配置不均衡。从城乡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尚未根本改观。从群体看,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对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保障还不到位。
㈣ 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版要内容,是实现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㈤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缺什么
由于文化服务人员数量短缺、质量较低,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版。基层文化人才紧缺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现在一些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图书室等效果欠佳,主要是因为“农味”不足、供需脱节、不接地气,导致“一边是广场舞、麻将场热热闹闹,一边是图书屋、文化馆冷冷清清”的尴尬场景。许多乡镇文化站只有一名站长且身兼数职,成了徒有虚名的“打杂工”。
建议组建一支扎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真正把文化服务落实到基层。各级政府要解决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许多传统文化项目因无人传承而消失,一些非遗项目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以戏曲为例,我国各地方、各民族戏曲剧种50多年来消失了101个,现存仅267个,其中有一半仅有业余演出,60多个剧种没有任何音像资料保存。2014年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剧种179个,其中一半以上仅存资料,没有剧团演出。
㈥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版要内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权、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㈦ 32、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对基层政府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有效考核监督机制和具体考核措施,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内文化服务工作认识容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还不够。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经费不足,设施不全。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缺乏制度约束和连续性。一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更少。不少乡镇文化站没有经费预算,事业建设、业务活动和日常办公等基本经费不足。 (3)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不平衡,不少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4)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员队伍不够稳定。全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文化员)缺编较多,平均缺编比例为22.6%;“挪作他用”与“专职不专用”现象比较普遍,兼职比例超过90%;不少地方的乡镇文化员为招聘人员,有些待遇落实不到位。乡镇文化队伍知识和业务结构不合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20%。
㈧ 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哪些短板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便在基层,这是当前最大的短板。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比如岛外地区还有空白点,各镇(街)、村(居)的文化站(室)建设规模不等。
㈨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之我见
一是要以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回为主要内容,答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