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元鬼节的传说禁忌,鬼节遇鬼概率有多大
中元节(七月十五)在佛教上称盂兰盆节,是超度七世父母的日子,并不会遇到什么鬼。
盂兰盆节来源:
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 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⑵ 中元普渡的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1、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⑶ 三元洞的安徽省马鞍山三元洞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⑷ 关于采石公园的介绍!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又新颖独特。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林散之艺术馆丰富的陈列内容、独特的建筑风格、典雅的园林布局,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游客,并多次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目前,林散之艺术馆不仅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研习中国传统诗书艺术渊源的实践基地。
⑸ 旅游1线:五佛山、马鞍山旅游考察路线
路线大体南北走向,翻越玉寨山西延部分的马鞍山。马鞍山北坡在偃师市境,南坡属登封市管辖。马鞍山海拔1258m,北坡高差950m,南坡高差680m。马鞍山山脊部位陡峻挺拔,南北两坡相对平缓。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交通方便。
马鞍山南北两坡是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段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来此研究的地层学家、构造学家、地质队员和地质院校师生,不计其数。嵩山地区前寒武纪许多地层岩石单位都是在这里研究建立的,有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君召北区的新太古代片麻岩套、古元古代侵入岩、中元古代侵入岩,中—新元古界五佛山群等。用作命名地层单位的地名有郭家窑、金家
路线从登封城西20km的水磨湾开始。水磨湾坐落在石秤钾长花岗岩体范围内,向北不远即进入变质岩区,马鞍山南坡是早期建立登封群的地方,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各方面的地质内容极为丰富。由于地层、侵入岩的片理、片麻理都是近南北向的,与我们的旅游路线平行。南坡公路绝大部分在登封岩群郭家窑岩组中盘旋而上,要观察更多地质单位,须不时离开公路,向东西两侧追索以扩宽视野。于是就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登封岩群的郭家窑、金家
登上马鞍山脊,放眼四望,北边远处苍茫中显出邙山剪影,邙山下伊洛河蜿蜒东来,注入黄河。南边箕山遥遥相望,颍河两岸,绿野绵绵。马鞍山东西两侧,由坚硬的嵩山群石英岩构成的两座南北向山脊——挡阳山和安坡山,山势雄伟,犹如两条巨腿,直插君召盆地。
马鞍山山脊是由五佛山群马鞍山组构成的单面山,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在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和片麻状侵入岩之上,公路附近未见嵩山群,不整合界面即为中岳运动界面。沿马鞍山北坡而下,进入佛光峪,即是五佛山群的完整剖面。五佛山是个小村子,村南一字排列着五个滑动三角面,形如五尊佛像,是嵩山滑动构造的产物。在这里,马鞍山组砂岩是下伏系统,普峪页岩是润滑层,今天看到的三角面是滑面,普峪页岩及其以上的骆驼畔砂岩等是滑动系统。不同序次、形态多样的滑面多处可见。五佛山群中普峪页岩顶部与骆驼畔砂岩之间可见微角度不整合假象,1958年马杏垣教授曾据此命名“偃师运动”,后来他自己否定了。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滑动,也可能有过短暂沉积间断或水下冲刷,仍应为整合关系。
继续北行,过佛光峪乡政府所在地,进入古生界寒武系分布区。寒武系在佛光峪出露情况良好,层位连续完整。山口两侧凤山组之上,尚可见到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的石灰岩。
在这条旅游路线上,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的两个不整合界面都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