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讲话

公共服务讲话

发布时间:2021-07-28 07:55:01

A. 我想找一篇写服务人民,敬业奉献的演讲稿,要求适用于民政工作

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管理有序。新时期民政工作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系密切,作用重大。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其基本特征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六方面:
1.和谐社会是富裕的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俗语说:“穷则思变”,“变”,从客观上就带来了不和谐。只有从经济上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开开心心,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活力的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由于社会开放公平竞争,为绝大多数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破除了束缚人的创造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各种障碍。例如逐步清除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的限制,使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的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严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大力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就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更大积极性。 3.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即兼顾各阶层利益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例如:就业面的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国家加大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各阶层收入,遏制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一些地方贫困弱势群体既能吃上饭又能看得起病,既能养活孩子又能供得起孩子上学,从而避免绝对贫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与法治,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其民主权利。同时,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和谐社会是太平的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26年来,人们生活富裕了,总希望天下太平,希望过上没有天灾人祸的安全日子。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要加快维护社会稳定机制建设,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
6.和谐社会是自我调整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的社会。目前,中央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对前几次在“三农”问题上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正是这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更加和谐。
二、新时期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民政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表明民政工作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维护稳定、改革创新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新时期民政工作范围广,接触面大,是社会性、政策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实践证明:没有政府主导,民政工作就寸步难行;没有部门配合,民政工作就步履维艰;没有社会参与,民政工作就缺乏活力;没有和谐社会,民政工作就难以开展。二是新时期民政工作又是做人的工作,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民政部门的责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由于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因此,我们民政工作时时事事体现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目前,我们民政部门最重要的是靠政府主导,做好民政工作;靠部门配合,推动民政工作;靠社会参与,搞活民政工作;靠和谐社会,发展民政事业。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给新时期民政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民政工作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职责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突出,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四是新时期民政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由于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在所有的民政工作中,都要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坚持为民、利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因此,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关系。
三、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进一步提高民政开拓创新的能力。要使民政工作紧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扎实推向前进,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提高民政开拓创新能力。既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又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服务本领。新时期民政工作涉及面广,难点多、矛盾多,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抓住本质,把握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是个大课堂,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要善于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民政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民政干部行为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提高民政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增强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在思想上确定不违规、不逾制的观念,公正、平等对待工作对象,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二是抓好建章立制。法律法规是为民施政的根本依据,也是推动民政工作的重要手段。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还必须建立健全民政工作规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三是严格依法行政。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各项行政行为,权责统一,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并接受法律惩处。
3.进一步提高民政综合协调能力。民政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一项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不仅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多个领域,而且开展一项工作难免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综合协调是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必备的重要能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要从大局出发,整合力量,相互协作,推动工作的完成。二是善处各方关系。善于与协调的各方求同存异是协调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尤其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如涉及到群众利益时,要避免“与民争利”。三是善用协调机制。目前,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需要,民政工作已建立了两个工作机制,即:“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前者是对整体民政工作而言,后者是对民政系统而言。在新形势下,根据工作需要,还建立了一些由民政部门牵头,或民政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这些协调机构,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民政工作的合力。
4.进一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民政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民”。做群众工作是民政部门的天职,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民政干部的本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丰富“为民”情感。胡锦涛同志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做好“为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民政工作者要铭记于心、化为行动,做到“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众”,培养“为民”的职业情感。二是躬行“为民”实践。群众观点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权益的代言人、维护人。
5.进一步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的能力。民政干部职工队伍是实施民政工作的主体,如果主体能力不强,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所依托。因此,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抓班子建设,凝聚人心,培养和发扬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一是抓好班子。班子是一个单位的“灵魂、支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抓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成员思想境界和领导水平是关键。同时,还要加强班子成员团结,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班子成为团结协作、作风优良、务实高效、勤政廉洁、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二是凝聚人心。凝聚人心要靠事业,事业蕴涵理想和目标。要靠感情,赋予真挚感情,可以营造和谐,形成干事业的氛围。要靠机制,建立选人用人机制,使大家心齐,气顺、劲足、心情舒畅。三是培养和发扬好的作风。作风正、事业兴。我们民政部门要牢记“二个务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观点,用典型引导、示范服务的方法推动工作。

B. 大学生如何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

基层社会管理。首先你要熟悉你所管理的机构的所有一切。等熟悉了。自然而然你就版知道该怎么做了。因权为你是大学生。你有你的思想。但是做的同时你应该想想结果。

公共服务工作。你的礼仪跟口才一定要好。礼仪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不然你就不是大学生了。口才靠锻炼。多跟陌生的人讲话与看书。讲多了。看多了。你就明白了。请采纳

C. 就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拟定一份领导讲话稿

这个是在网上搜的,可以参考一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改一下,应该就可以用了:

同志们: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总结今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百千万”表彰活动中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要求文化建设更加关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点下移,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更高位置,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也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还对构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大学生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调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利用、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下乡的方式、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既看到成绩进步,更看到差距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热切期待,都要求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齐心协力、发愤图强,继续抓住重点、发挥特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把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强省总体战略的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力度加大,已经建立起从省到市、县、乡镇、村级基层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点,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联网和卫星双重覆盖到村的传输网络,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省”,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和“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省每年举办各类社区文艺汇演4万多场,3400多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万多场,国有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有效丰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农村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农村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的经验,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烟台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经验,威海市加强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的经验,潍坊诸城市构建“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经验,济南市济阳县送戏下乡、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大力推广。综合各地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益性为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在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当由政府来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费,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间,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乡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文化单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时,给自身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基层找对了市场,灵活的体制顺应了市场,连出好戏赢得了市场。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在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地各部门注重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形成城乡共建、企乡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三,坚持文化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只有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层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有的把学科学、学技术与学文化结合起来,有的把文化活动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市场观念、掌握致富本领,并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层文化的内容,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坚持重点示范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多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发挥重点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大大增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扩大了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同时,让基层文化建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点带动、面上铺开之外,更要依靠制度来保障,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工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期化、规范化。
第五,坚持硬件建设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文化设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搞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抓好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当然,光靠硬件建设这“一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管理服务的课题更加凸显出来。只有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才能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年,很多地方、部门重视创新改进文化服务手段,创新载体、创新抓手,想出许多实招、巧招,发挥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还是初步的,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继续积累、继续完善,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内容,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明年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统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建设的主线,深刻把握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文化建设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方向,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上狠下功夫。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特别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突出目标量化、分解责任,制订县级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按照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思路,设定目标,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城乡基层阅报栏(屏),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确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围绕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制定实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个规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圈。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免费开放的范围,提升免费开放的标准,完善免费开放的机制,优化免费开放的服务。要积极探索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和地广人稀需要进行流动服务的地方,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坚持资源共享,努力在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狠下功夫。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提供适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组织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助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阅读需求。要借助明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契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依托这些优秀传统资源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文化产业。二要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三要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关怀,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采取捐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力推进优秀文化艺术宣传推介工程。采取在国家、省级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专题、专门频道,在公共文化场所开辟专门阵地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农村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动。办好《大众日报》“大众文化”专刊、山东卫视“综艺.十艺节”栏目,与《中国文化报》联办“艺彩山东”专刊,与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创办“山东文化”专题。组织开展重点剧目宣传推介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山东电视台合作,办好“迎十艺”山东省优秀创作剧目展播。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试点走向普及,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数字资源。要积极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特别是要大力培养更多的庄户剧团,尽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努力在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撑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门一定要抓紧梳理研究,结合实际,列出清单,项目化、工程化,变成强有力的工作载体。一是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二是2012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希望各级尽快列出单子,积极争取,搞好对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省委《意见》提出“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也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体。对这些政策,要逐条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变成可操作的项目,积极争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门,要主动上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汇聚更多的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同志们,农村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众热切期待。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积极的作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厉,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D. 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发言稿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把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作为“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洼地效应”,推动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迫切需要。当前,发展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哪个地区的发展环境抓得早、抓得好、抓得实,那个地区就能率先抓住机遇,赢得先机。从周边地市看,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沧州,我省的东营、潍坊、淄博、德州、烟台等地都在千方百计创造环境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从我市的情况看,我们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优越的区位优势,但经济相对欠发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如果在发展环境特别是发展软环境上不抢先争先占先,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追赶超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优化发展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只有把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作为环境建设的“主旋律”,坚定不移地抓、大张旗鼓地抓,才能打造投资的“洼地”、创业的热土,才能保证不会错过当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滨州才能真正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二、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了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但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相比,我们在干部作风和服务质量上还有不小差距。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特点,对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广大群众更加注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政府机关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干部作风等问题,一些群众会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每个政府机关、每个机关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政府形象。各部门单位一定要端正态度,严肃认真、公平公正、热情周到,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

三、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良好机关形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部分干部中存在的七种作风问题,具体到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涉企服务部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四乱”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有的部门把权力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对企业、投资者和个体私营业户吃、拿、卡、要、报、占、借;有的部门收费执行标准不统一,有关系的、熟悉的收费低,没关系的、不熟悉的收费高。二是行政效率仍不够高。有的部门审批程序繁琐、手续复杂,工作中推诿扯皮,拖、等、压、靠等问题严重。三是社会信用度亟待加强。有的地方和部门为了吸引企业投资,承诺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服务,但企业投资以后,承诺的事情却迟迟不予兑现;有的部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开门招商,关门宰商。四是“中梗阻”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单位的职能科室,对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事项,不按承诺时限和要求办理,敷衍塞责,故意刁难,设障设卡,人为制造“中梗阻”。对于以上问题,几乎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同志都承认在我市的一些市直机关确实存在,但却很少有部门、有人能将问题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更难以认识到本部门、本科室甚至本人就是某些问题的制造者之一;有的甚至认为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改善环境是市委、市政府的事情,与本部门、本科室、本人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怕露丑、怕揭短,不敢自我“较真”。环境不治,外商难留;作风不改,形象难树;服务不优,难以发展。我们必须痛下决心,铁腕纠风,重拳治理,坚决根治阻碍发展的顽症,扫除影响发展的绊脚石,强力推进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干部作风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认真对照查摆和整改解决在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为打造“阳光、高效、安全、诚信”的滨州环境品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简化程序、放宽条件,彻底解决行政审批效率不高、梗阻不通的问题。一要简政放权。要切实下移管理重心,通过依法委托和下放管理权限的方式,扩大和落实县、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审批权的下放要冲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不出乱子,能放的权力要主动下放,能降的门槛要坚决降低,能交给市场的要交给市场。二要简化审批程序。对政府及其部门的审批、审核和备案事项,要继续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该转移的转移,坚决取消各类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和程序。只要外地能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我市都要依法坚决取消;只要不是明令必行的程序和环节,一律进行简化或删除。三要放宽审批条件。对可批可不批的审批事项,只要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要主动开绿灯。对通过变通渠道能够批准的审批事项,要积极为投资者出主意、想办法。四要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对政府决定减免的收费项目,要严格执行;严禁各种变相收费行为。五要全力打造“阳光”政务品牌。坚持公开便民的原则,全面实施部门职能、机构设置、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流程、办事结果以及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缴费办法等“十公开”。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事项外,全部通过门户网站等形式予以公开,努力创建全省“项目最少、环节最简、速度最快、服务最优、收费最明”的审批平台。

二、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彻底解决有法不依、随意执法的问题。一要严格整治“四乱”行为。要严格执行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严查行政执法中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的行为,重点监察和整治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等问题。要坚决斩断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伸向企业的黑手,对那些借管理职能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的行为,严肃整顿治理,对责任人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彻底净化执法环境。二要严格规范行政处罚。积极推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最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严禁越权执法或超范围执法,严禁下达罚款指标、以收定支或搞罚没分成。对罚款有上下幅度范围的,能就低的就低。要将执法范围内带有幅度的行政处罚条款进一步细化、量化,使处罚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增加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减少行政执法处罚中的人为因素、暗箱操作和“讨价还价”。三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整治行动,严厉惩治各种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坏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要扎实做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解决各类经济纠纷、企群纠纷、劳资纠纷,妥善做好城镇拆迁、征地补偿等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四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各部门单位要重承诺、守信誉,对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要进行全面梳理,对已签订的合同、作出的承诺要予以兑现;确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发生合同争议的,要以诚相待、平等协商、妥善处理。注重招商,更要注重以诚信安商、稳商、扶商,让投资者放心、安心、顺心,努力使“诚信”成为全市公务人员的行政品格,成为滨州的品牌。

三、全力支持、竭诚服务,彻底解决帮助不够、服务不优的问题。一要抓住关键为企业排忧解难。要把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衡量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企业要帮到点子上、助到关键处。当前,企业最难的就是资金问题,市直有关部门、金融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企业破解资金瓶颈。二要重心下移为企业主动服务。各部门单位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与企业家和投资者交朋友,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发展减负、鼓劲、撑腰,做企业的坚强后盾。要积极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激发企业内部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三要因企制宜为企业分类指导。在服务中因“企”制宜。要在深刻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点对点的服务措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对优势成长型企业要实行聚焦服务,促其裂变发展成为支撑滨州经济发展大局的新生力量;对众多的中小企业,要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其快速膨胀,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求真务实,以境界的提升、能力的提高促进作风转变和环境优化

要大力加强机关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知识培训,以干部职工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全市发展环境的优化。

E. 街道基层公共服务岗位面试有演讲题吗

一般没有。
之前面试过街道招考,问的问题是: 1、怎么看待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专? 2、怎么看待学习属 3、某小区部分居民不肯缴纳物业管理费,使物业公司拒绝承担公共卫生清扫责任,导致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产生纠纷,如果你是该小区所辖社区书记,该如何处理。 面试官虽然多,但是不会每个人问你一个问题的,一般也就是采取类似公务员考试的题目和流程,有统一的面试题目,一般是三题,可能会有一题和具体工作有一些联系,有二十分钟回答时间。 十几个考官,坐在中间的是职位最大或者是主考官,所以在回答问题时也可以与中间的考官多一些眼神交流。重点是要镇定。

F.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G. 迟福林关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讲话的英文翻译

Our country is from the preliminary well-off to the round off transition, whether it is the development or the reform, is i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w" in where I believe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set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rural reform should solve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First,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to cover the countryside, narrowing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ease and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r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For example, these years of ecation and medical costs rose too fast, much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low-income famili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rate, and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at in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ecational factor is about 20%.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o provid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to 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especially for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us lead to som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feguard. 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health, compulsory ecation, the minimum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public procts. 2004, China's nomi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3.2:1, if the compulsory ecation, basic medical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e actual income gap has reached 5~ times.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the public service facto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real income gap in the ratio of about 30%~40%.
We should fully estimat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eas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the gap between small and rural economy, it is important to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rough for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provide basic and secure public proc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o do new e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business expense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und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use for rural.
How to configure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ate to speed up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cessary, but from the real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of the next few year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put o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w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tag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s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of the social public demand overall rapid growth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In the face of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it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will not only have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reform more extensive social support.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very important. "Fifteen" period,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this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Five eleven" period, if we ca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ow to estim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syste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erious lack of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hindered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and rural partition.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exacerbated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al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range, their basic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compulsory ecation, public health and other is ignoring the city.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boli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讲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