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完整故事
1、版本一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2、版本二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
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3、版本三
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
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
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
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4、版本四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
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
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5、版本五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❷ 九尺巷到底是谁的故事
没听过九尺巷,只听过六尺巷,六尺巷是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故事,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还把官司闹到县衙,但两家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❸ 马鞍山有哪些好玩的啊求旅游攻略
1、采石矶
采石矶景名胜区是以采石矶为主体,以长江为纽带,以诗人李白活动贯穿其中的风景名胜区,是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因山水风光,绝壁矶石而名闻天下,列为长江三矶之首,年接待游人量约30万人次,最高峰可达8000人次/日。采石矶濒江连市,距南京约40公里,是江南旅游网的西翼,距芜湖约40公里,是皖南旅游线的北端。它地处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和京沪大动脉的205国道、沪宁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宁芜铁路比连。通过长江水道可与长江流域各省市沟通;通过公路,铁路系统可从陆地上和全国各地沟通;通过禄口机场可从空中和世界各地沟通。本项目实施后,采石风景名胜区将会成为一处以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灵魂,以“翠螺出大江”临江绝壁景观和锁溪河风光带为主要载体,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华山和采石镇、小黄洲在内的融名胜观光、人文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和二日游旅游目的地。
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80元/人。
导游费用:120元/批次。 索道服务:采石矶索道位于翠螺山中,自翠螺轩饭店至山顶三台阁,单程20元/位,双程40元/位
游船服务:
游船码头在三元洞下,可乘长江游船观赏采石矶,游船票价:20元/人次
8:30 —17:30
交通概况:
马鞍山市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芜湖40公里,经宁马高速、马芜高速、长江客运港口与周边城市相接,交通便捷。
采石风景区距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游专线车往返市火车站与风景区,26路公交车往返旅游汽车站与风景区。
2、青山李白墓园
青山李白墓园简介:
位于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青山脚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峰峦遥接,岩壑灵秀,蜿蜓起伏,林木葱郁,泉水潺潺。史载南齐诗人、 宣城太守谢跳酷爱其胜,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慕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
李白逝世后,原葬龙山东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乡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约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过小石桥,入李白墓陵园。园内左侧有“青莲池”,柳依依,绿水泱泱,拱形“化鹤桥”横跨池上,连着“十咏亭”。李白晚年在当涂写过十首歌咏当涂山川风物的诗,谓之《姑孰十咏》,后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今征建的“十咏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镌刻着李白《姑孰十咏》。十咏亭左侧为太白祠。前后两进,素白粉墙,灰黑瓦顶。祠内青砖铺地,飞檐耸脊,雕梁画栋,宽敞明亮。正庭门楣上悬林散之手书“太白祠”横匾。厅内迎面耸立一尊高2.47米、重约3吨的汉白玉李白塑像。塑像侧身而立,左手按剑,右手后双眸含慧,胡须飘拂,气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绿色微版画,以李白在当涂游踪为写意,版画上方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李白高踪”匾额。厅堂下中上方悬有书法家司徒手书“诗无敌”三字匾。两侧壁上镶嵌着6块石碑:一块雕刻李白全身画像,栩栩如生;一块刻有李白《临路歌》;另三块重刻唐代李华、刘全白、裴敬撰写的碑文,最为珍贵的一块为幸存的宋碑。该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根据唐范传正所撰之碑文“重书刻石,立于墓左”的,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书,字径六份,额题“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为李白墓祠现存较早的历史文物。
太白祠后为李白墓地。墓呈圆形,墓顶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门票·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8:00—17:30。
门票:30元。电话:0555-6683504。
交通概况:
地址:当涂县太白镇。交通:乘坐马鞍山到大陇、黄池的中巴可达。
3、雨山湖
雨山湖简介:
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带,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水域面积1087亩,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娟秀妩媚,周围有9座山峰远近错落,环湖而立,素有“九峰环一湖”之美称。其因湖而开辟的公园,则景色秀美、风光旖旎。环湖皆路,环湖皆树,环湖皆楼,其中湖北路程和红旗桥的临湖一带,是游人观赏湖光山色的园外之园;湖西路有依湖而建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富园贸易市场和近2万平方米的绿色游园;湖南路则是柳岸花堤,有近万平方米的旅游区,天水一色,是人们休闲憩息的佳处。
近年来陆续开发的南湖、北湖街边公园将雨山湖水系疏浚扩大,既提高了城市抗涝能力又增添了城市环境中的自然气息,成为人们假日休憩的绝好场所。
雨山湖及南湖、北湖公园景观的主要特点是绿草如茵,装点着各种乔木和灌木,形态各异的小桥、回廊和亭阁引导游人时而凌波赏荷,时而隔岸观景。
大湖中一个人工堆筑的小岛成为大雁、鸥鹭和鸳鸯等候鸟每年必来居留的宿营地。
整个马鞍山市的中心区依雨山湖而建,四条繁华的城市街道环湖修筑,沿路栽种的香樟、银杏、迎春花和悬铃木不仅给雨山湖增色,而且成为整个城市的绿肺。一年四季,这里秋冬有皑皑白雪覆压香樟红叶;初春有迎春怒放恰似黄金铺地;夏天里银杏那亮绿的叶子总是带给人们欢快的好心情,而悬铃木则伸展开树冠在骄阳下留出一片绿荫。
门票·开放时间:
免费。
交通概况:
地址:雨山区湖南路中段29号。
交通:火车站乘10路公交车可环湖游览。市内乘2、3、6、13、14、28、127路公交车即到公园处。
开放时间:6:30—22:00。
❹ 九尺巷,"长城万里今扰在,不见当年秦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形容某东西不必强调是某个人的
❺ 九尺巷的全文是什么
九尺巷的全文:
贤良街在寿县淠、 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 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 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 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 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 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 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❻ 清朝三尺巷的故事
版本之一:
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称“状元街”,在水城东关大街东首路北。此故事是在水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讲的是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渐在水城被尊称为傅阁老,傅姓也成为水城响当当第一大姓。
傅以渐的后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闻天下的一代学者,著名教育家。现政府在傅家老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陈列馆”。实际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门里,就是今天省第二技术学院的校园。解放前毛泽东曾经专门发布命令,严令攻城的徐向前119部,要保护好傅斯年的北门老宅,但建国后随即拆迁,在原地建起了最早的水城汽车站。和当年的北京城有着同样的境遇,解放时候费那么大劲保护,解放后一声令下拆除……可怜的文化遗失。
版本之二: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宰相,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间阴文镌刻着“三尺巷”的图画故事。
张英(1637-1708)的长子张廷瓒,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张廷玉任总裁时的成果。张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相传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版本之三: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版本之四: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版本之五:
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版本之六: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版本之七: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❼ 有哪位高人知道三尺巷的典故
1、典故一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典故二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大学士,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
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
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
3、典故三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4、典故四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
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
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5、典故五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
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尺巷
❽ 给邻居留下几米的巷子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版本之一
编辑
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称“状元街”,在水城东关大街东首路北。此故事是在水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讲的是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渐在水城被尊称为傅阁老,傅姓也成为水城响当当第一大姓。
傅以渐的后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闻天下的一代学者,著名教育家。现政府在傅家老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陈列馆”。实际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门里,就是今天省第二技术学院的校园。解放前毛泽东曾经专门发布命令,严令攻城的徐向前119部,要保护好傅斯年的北门老宅,但建国后随即拆迁,在原地建起了最早的水城汽车站。
版本之二
编辑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宰相,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间阴文镌刻着“三尺巷”的图画故事。[1]
张英(1637-1708)的长子张廷瓒,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张廷玉任总裁时的成果。张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相传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版本之三
编辑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版本之四
编辑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版本之五
编辑
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版本之六
编辑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版本之七
编辑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❾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什么意思
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
这是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给家人来信批的诗。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9)马鞍山九尺巷扩展阅读:
赏析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作者简介
张文瑞,字云表,“六湖”其号也,萧山人,官青州府同知。撰《六湖遗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其诗凡分十八集,其私印曰“少陵私淑”,又曰“五言长城”,自命颇高。所作,则大抵以秀润为工也。
❿ 杭州九尺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杭州九尺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2017-07-17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石祥路59号11号楼419室。
杭州九尺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103MA28W21D03,企业法人汪五春,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杭州九尺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服务;餐饮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的技术咨询,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策划(除演出中介),承办会展。(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杭州九尺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