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鞍山采石一中首任校长叫什么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曹冉功与家居采石镇的内弟鲁亚鹤经过一番精心筹划,用日寇遗留下来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杨公祠的地基上盖了十四间麦秸草房,并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杨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创立了安徽省当涂县私立采石中学(简称采石中学)。学校成立董事会,鲁亚鹤任董事长兼校长,下设校务主任和教务主任负责处理行政和教学的日常事务。教师有十来人,主要聘请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并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任教,使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教材。该年9月4日学校开学,从初一到高三,为完全中学,共7个班,有学生180多人。设有公民、国文、小代数、范氏大代数、三S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课程。
日寇投降,抗战胜利。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派邓吴明以皖南行署专员身份对采石中学进行接管。设在芜湖县的湖南同乡会认为日寇投降后,复兴工作应以教育为第一要义,并于1946年元月召开理鉴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在采石三公祠创办一所中学,以一千多亩祠田和其他收入为办学基金;会上选聘了校董,成立了校董会,以邓吴明为董事长,李培云任副董事长,鲁亚鹤等为董事;推举李君素女士为校长。由李校长建议经会议讨论通过,校名定为“安徽省当涂县私立刚直中学”。意为“培养学生有刚毅正直的品德,热爱祖国有作为的新青年”。学校以“刚毅正直”为校训;邓吴明作词,江某某作曲写了刚直中学校歌,其词如下:扬子江上,采石矶头,屹立着刚直中学,这里滋生亲爱精诚,且做且学。
学校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管理日常教学、思想、生活工作。学生成立学生会。1948年是刚直中学全盛时期,从初一到高三共8个班,有300多学生,学生来源除本县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湖南、芜湖、南京、上海等地。
学校篮球队“鹰队”经常赴南京、芜湖、合肥比赛,甚至和当时的国家队也赛过球,球技名震宁芜,久盛不衰。
刚直中学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冯介然、赵寅明在校活动。当时南京《大刚报》记者陆平经常来校逗留,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谌汉初、马维玲、谢锦畴先后任校长、代理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采石太白楼、观音阁、广济寺等处驻军,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1948年底,学校迁往南京中山东路逸仙桥附近一栋楼房内继续办学。采石解放后,学校于1949年4月从南京迁回原址。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长。
解放后,校长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认为“刚直”两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谥号,不宜用于校名,因学校傍依长江,提议改名为“大江中学”,并于 1951年元月学校易名为“皖南当涂县私立大江中学”。撤销董事会和训育处。柯育甫为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为推进办学的民主化,增设校务委员会,由学校各方面代表组成,大事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1949年10月,解放后的第一届学生会成立;11月学校成立了团支部,王传舜为支部书记;成立首届工会。大江中学时期学生骤减,初高中6个班,学生人数最少时仅有80多人,最多时也只有140多人。1951年9月,高中停办,仅有3个初中班。这段时期,学校确立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以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教育学生,以拥护工人阶级领导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时政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班成立读报小组,每天下午半小时读报,定期进行时事测验。
1951年9月,大江中学的高中各班并入当涂中学,学校易名为皖南区当涂县私立大江初级中学。由地方主管学校行政部门任命周介仁同志为校长。1952年有4个初中班,150名学生。地区团组织派徐瑞麟任学校专职团干。由于私立学校经费十分拮据,教学质量下降,多次报告要求改为公办。1953年11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专区专员公署发文通知学校改为公办,学校易名为安徽省当涂县第二初级中学。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改为公办后,属芜湖专区专员公署教育行政部门管辖。顾非任校长。1954年成立团总支,徐瑞麟同志任第一任团总支书记,协助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有了初步发展,相继盖了六栋平房,增加了教室,改善了办公和住宿条件;建立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动植物标本室。1955年有学生480多人,7个班,教职员工38人。
这其间,学校以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方针。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生产技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祖国前途教育和加强自觉纪律教育;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班级通过班会、周会、报告会、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读初中就是为了上高中进大学”等思想展开批判。1953年下半年,根据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劳动教育,校长和上级团组织向学生作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报告,组织学生学习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等文章,学习了毛主席的儿子上劳动大学,徐建春、吕根泽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等事迹。利用课余时间,开垦荒地种向日葵,进行公益劳动,给植物园、花圃浇水、除草,修理课桌板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1954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师生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宪法,组织师生参加抗议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台湾的活动。该年夏,长江发生罕见的洪水,给学校带来严重困难。下半年,学校开展抗洪救灾教育和遵守《学生守则》教育。全校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灾荒,克服了困难,坚持了教学。
1955年,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农业合作化活动,组织教职员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时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倡导直观教学法,教师人人动手自制教具,共制作教具204件。自然学科教研组自制的动物标本被选送到合肥参加安徽省教育展览。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持久的听课活动,教师一般每周听1节课,教研组长听2节课,分管教学的领导听3节课。通过听课、看教学笔记、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开学生座谈会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扎实、全面检查。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1955年毕业生116人,各科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有38人,占32.8%,70分到80到的有52人,占44.8%。1956年初三学生不仅全部毕业而且都考取高中。
1956年6月尤建国任校长。同年10月,马鞍山建市。1957年三月学校易名为马鞍山市第二初级中学。因无第一而“第二”不妥,7月份始定名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1964年5月16日,郭沫若同志游览采石公园,时任校长吴廉生请其为学校题校名,现有“安徽省马鞍山第一中学”校牌字体即郭沫若手迹。
⑵ 李白资料
http://..com/question/5476242.html?fr=qrl3
⑶ 马鞍山市博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马鞍山市博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8月2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教育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李君莉
成立时间:2014-08-28
注册资本:188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050000017602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花山区和平村21-1-608
⑷ 所有书法家的名字
古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就先从历史记载的说起:
秦:李斯---秦石刻
汉:《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贴
、姨母贴
王献之--中秋贴
王珣---伯远贴
唐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张旭--郎 官石柱记序
怀素--自叙贴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黄庭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万安桥记、澄心堂帖
赵佶--淳化阁帖
元、明、清:
赵孟頫--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
董其昌--三世诰命
刘墉--临米芾诗帖
邓石如--语摘
当代书法家:
杨萱庭 王友谊 苏士澍 邬鸿恩
曾翔 崔维海 孙多全 刘正成
萧风 沈鹏 李强 宗家顺
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简介
安志学——男,1931年生,陕西西安市人。笔名松柏墨士,中专毕业,政工师。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怀素书法研究会研究员,香港东方书画中心书画艺术研究部研究员,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当代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等职。
白天——男,1928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原名韩礼标,字义堂,笔名秋心、山水,号白浪散人,室名秋涛居,斋号西溪晚庐。大学文化。
鲍泰昌——男,1930年生,云南省鹤庆县人。艺名傲骨,笔名枫叶,现为云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曲靖市老年书画协会理事,曲晴市麒麟区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市场研究中心一级书法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
边振宁——男,1938年生,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晋分校校长,世界书画家一级书法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华北协会理事,美国美中企业家联合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蔡焕仁——男,1925年6月生,原籍浙江诸暨,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博士院长等职,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
岑继初——男,1944年3月生,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机务四大队工程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市场中心书法家,世界华北协会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部研究员等20多个职务。
常海川——男,1924年9月生,陕西省米脂人。艺名隐军。现任国际美术家联俣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
畅春彦——男,1928年5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副主任科员。《世界书画家铭录》定为“一级书法师”。
车玉禄——男,1951年7月生,吉林省永吉县人。字辛卯,号四间房人。大专毕业。一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网络全书编委,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陈洋——男,1967年10月生,广西东兴人。现系中国华夏书画院副院长、防城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兴书画院副院长、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组织部领导、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日本国艺书道院客座教员、广西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各体,尤以草、隶见长。
陈炳荣——男,1968年2月生,海南省万宁市人。大学本科。二级书法师,主治医师。眼科医生。现是西安明视科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华医学会会员,海南省中西结合学会会员,海南省针灸学会会员。
陈超英——1941年1月生,湖南衡阳人。著名书法家。现系衡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衡阳市江东书法协会理事长,山东曹州画院名誉院长。
陈德忠——男,1941年6月生,吉林省集安市。笔名陈非,斋号山里人,清心居士,关东人。大专学历。现任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该会徐州分会常务理事。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中级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等数十家国际国内艺术社团常务理事、整整、会员、研究员等。
陈竞——男,1940年4月生,江苏泰州市人,教授,国家高级美术师,民俗艺术专家、学者。1963年大学毕业,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剪纸报》主编、南京东方艺术院副院长等职。
陈国华——男,1963年5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高级创研员。上海中华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陈华祥——男,1934年11月生,湖北汉川市人。字乐艺,室名伏枥斋。系湖北省汉川市副局级退休干部,技术职称副研究员。现在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书学研究会,湖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一级书法师。
陈启弟——男,1926年1月生,重庆市人。字陈希,号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等等。
陈荣生——男,1948年生,安徽庐江人。字佛尘,号清道山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亚平——男,1937年生,安徽省阜阳市人。1952年由画师方诗恒书写于乃师徐悲鸿,不试而入学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为该学院绘画系1955年届毕业生。
陈泽金——男,1947年生于浙江永康新楼乡新楼村。原名陈宅金。现为新楼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丽州书画社书画师,金华市楹联学会会员,湘江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湘江大方科文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翰墨书画院院士。
程剑锋——男,1936年12月生,安徽省无湖市人。笔名野风。大学学历。现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美联世界书画协会会员,中外书画研究院名誉教授,振鸣书画院名誉副院长。
程久培——男,1938年12月生,安徽省临泉县人。字少坤。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临泉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程云鹤——男,1930年3月生,湖北天门人。字为栋,号竞陵乡人。现是湖北诗词学会会员,东坡赤壁诗社理事。
崔增新——1948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人,字逸鹤。甘肃省张掖地区电力工业局政工干部,书画作品曾多次赴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获。是张掖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都书画院荣誉院长,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高级书画师,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国金陵印社艺术委员,荣誉理事。
崔增新——男,1948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人。字逸鹤。现为张掖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都书画院荣誉院长,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高级书画师,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国金陵印社艺术委员,荣誉理事。
邓瑞亮——男,1942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曾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艺术创作部委员,欧阳修艺术研究会书法研究员,当代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现代汉字硬书学会等艺术团体委员。
邓瑞亮——一九四二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硬书学报》特约记者,并被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授予当代硬笔书法家称号,被中国亚西亚艺术研究院聘任为中外书法鉴赏家,被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授予一级(最高级)硬笔书法师等称号。
邓晓峰——男,1975年12月生,中和书法函授院院士、研究员,中和书法家、一级书法师。97年毕业于胜利油田师专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业,“胜利油田硬笔书协”会员,“中国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现任胜利油田工程建设一公司老年办政工干事、93年始硬书、音乐、美术多次获奖。94年获胜利油田学生硬书赛一等奖。
刁永泉——1945年5月生,陕西汉中市人。号梦蝶生,虚白室人。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总部在香港)会员,陕西处诗词学会理事,汉中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丁冰玉——男,1925年12月生,湖南安化县人。现为长沙市长湖南省老年书画家研究会会员,长沙市银盆地区书画协会名誉会长,长沙市诗人协会会员和银星诗社社长。
董洪纪——女,1950年11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专文化,中教一级,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唐山市书法协会会员。1999年9月被特邀担任《当代中华书画经典文库》编委会副总编辑。
董耀章——男,1937年2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中专毕业。一级书法师,编审。现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九州诗文杂志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书法家协会,山西电视家协会,山西舞蹈家协会会员。
窦书阁——男,1933年6月生,河北省邢台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河北省劳动模范。现为中原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特邀书画师。
朵长青——男,199年3月生,甘肃永登县人。字松柏,笔名山泉,别名文翰,斋号青润书屋。曾先后被聘为中国鲁南书画社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问委员,神州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中级书画师”,中国中外名人艺术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书画师等。
范凤城——男,1941年生,河南省上蔡县人。字瑞周。中教一级。现为中州书画协会理事,东方书画协会会员,山东荷泽天香画院荣誉教授等。
范如明——男,1929年4月生,浙江省遂昌县人。笔名寒月。现为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特聘书法师,《东方潮》杂志社特约记者、编辑,“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江苏高渡弘扬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方文桃——1962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任福建省莆田县工艺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工艺美术活动四十一年。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莆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莆田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莆田县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
方丁——男,1918年3月生。山东莱阳人,离休干部。工作经历:1936年毕业于中学师范学校,当年秋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地方政府工作。1950年3月—1982年12月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劳动工资工作,先后任组长、处长、副局长、司长等职。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
冯宝珠——男,1940年10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书画函大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黑龙江世纪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纪书画艺术院高级画师,中国湖南武陵书画院常务理事,高级画师。中国扬州姑苏画苑二级画师。
冯福田——男,1950年6月生,河南省开封市人。大学本科。现为中国记者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开封市语言学会秘书长。
冯界桥——男,1948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原名冯联承,曾用名冯连城,号壁卿,字光先,笔名冯上、冯帆。系中国龙文化艺术研究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河北省雕塑协会会员,中国UFO研究会会员,唐山市分会会长,唐山市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
冯秋成——男,1936年10月生,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又名秋晨,号汉水秋翁。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联谊会理事,马鞍山市书协理事,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研究员,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青松——男,锡伯族,1944年4月生,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人。中学一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中国民族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高世翰——男,1928年2月生,山东省蓬莱县人。二级书法师。1997年被大连市老年书法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还被聘为翰墨书画院院士。
高文社——男,1942年9月生,江苏省建湖人。号兰竹斋主,艺名雄宝。现为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邀创作员,神州大学书画研究所书画师,上海民族画院高级书画师,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
谷荣华——男,1958年1月生,湖南衡山人。大专文化。党员,干部。现任世界书法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高级书法家,中国当代硬和书法家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东方艺术传播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
顾月蟾——女,1935年8月生,浙江宁海市人。现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画家协会会员,被聘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师,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郭成涛——男,1932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大学毕业。现为上海水电工程学会新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安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副院长。
郭诚文——男,1940年5月生,山西定襄人。别名戈文、澹幽斋主人。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1998年被神龙艺术院聘为荣誉院士,世界书画家艺术认定委员会审定为二级书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聘为一级书法家。
郭文宝——男,1945年9月生,河北省蔚县人。中专毕业。。书法家。现为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台湾星际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
韩静——男,1937年元月生,安徽省合肥市人。大专学历。现为另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省书协首批会员,省硬笔书协副秘书长,省职工书画影协会副秘书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老年影协理事,省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理事。
韩国玺——男,1941年12月生,字济民,号玉洁冰清。现任安徽省书协会员,中原书画院研究员,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授予高级书画家,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研究员,长白山国际书画社学术委员,授予二级书画师。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
何保华——男,1936年12月生,浙江省阜城人。又名何人,何毅,别署山民,知不足斋主人。历任浦江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县志办公室主任,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省刻字创作委员会委员,省地方志学会理事,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侯有华——男,1933年生,山西翼城人。字墨之,畜牧师,书法师。现为山西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
胡德奎—— 男,1947年5月生,安徽枞阳人。号白云居士。系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员、理事,当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江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原文化艺术研究高级研究员理事,云雅轩特聘书画家,台北市国际文人画家总会执行理事、创作委员等职。
胡定川—— 男,1940年生,河南新县人。经济师。毕业于河南农大金融大专班。现为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顾问和高级名誉院士,同时被新神州艺术院特聘为高级书画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
黄 海——男,1960年2月生,广西钦州市人,笔名豪洋,广西美协会员。近年来创作有五十余幅(篇)油画作品和文章,部分作品在各级展览或发表,并有作品荣获国内和国际奖。
黄德豫—— 男,1922年8月生,湖南人。西南大专毕业。高级经济师。中国人才研究会、北京东方、华北、济宁、莱阳、湖北、金陵、山海关、周口市、湖南等书画院委员、副主席等。
黄升耀—— 一九四二年生于中国四川简阳农村。故号野墨斋主。从书数十年,自选贴研习,现为世界书画家一级书法师,国家人事部一级书法师,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终身成员、高级研修员,高级书画人才研究班暨第三届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会特邀研究员。
黄远平——男,1931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大专文化。现为广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老干部诗书画摄影研究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岭海老人大学书画协会会员、岭南诗社会员、岭海老人大学晚香园诗社理事。
黄志强——男,1960年4月生,湖南常德市人。别名黄鼎仁,黄耀德,黄鼎公。现系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美联中韩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等。
黄佐生—— 男,194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大专学历,95年被授予“世界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99年被国际美联评为“银奖艺术家”。
贾士毅——男,1927年12月生,辽宁省抚顺市人。艺名明久。大专学历。现为无顺书协会员,国际美联会员,中国名家名作编委,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
贾世平——男,1950年生,河南省汝南县人。大学毕业。经济师。现任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河南省书协会员,河南省农民书画协会理事,河南省汝南天中山书画院副院长。
江东天——男,1942年8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一级书法师。爱好古诗、书画。
江太生——男,1958年5月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大专学历,助理经济理师。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安庆市书协常务理事,太湖县书画协会主席,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名誉会员。
姜国海——男,1965年3月生,吉林省通化市人。笔名艾海,木乐,苦藤等,号东萧斋主人。现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市盆景根艺协会会员,全国文学企业联谊协会会员等。
姜砚山——男,1939年生,河北省玉田县人。号钰轩,金正居士。主治医师。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原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国江都书画院高级研究员,96年被海内外很有影响的十六家书画团体联合审定授予“世界高级硬笔书法艺术家和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
焦述环——男,1941年7月生,江苏省灌云县人。曾用名焦克环,笔名江心。现为中日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淮海书法艺术学校导师,中国千佛山艺术联俣会书法院荣誉教授,内蒙古书法服务社客座教授。
等等.....
⑸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怎么死的
七六二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病死的
⑹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李白诗文版本目录】
目录
[草堂集] …………………………………………………………… 1
[李翰林集] ………………………………………………………… 1
[李太白文集] ……………………………………………………… 1
[李翰林集] ………………………………………………………… 4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5
[唐翰林李太白诗集] ……………………………………………… 6
[分类李太白诗] …………………………………………………… 7
[唐李杜诗集] ……………………………………………………… 8
[唐李白诗集] ……………………………………………………… 9
[唐翰林李白诗类编] ………………………………………………10
[唐李白诗] …………………………………………………………11
[李翰林分类诗] ……………………………………………………12
[李翰林全集] ………………………………………………………13
[李诗通] ……………………………………………………………14
[李太白全集] ………………………………………………………15
[李太白文集辑注] …………………………………………………16
[李太白诗集注] ……………………………………………………17
[重刻李太白全集] ……………………………………………… …
[李白集校注] ………………………………………………………18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19
[李翰林诗范德机批选] ……………………………………………20
[李诗选注] …………………………………………………………21
[李诗选] ……………………………………………………………22
[李太白诗选] ………………………………………………………23
[李诗抄评林] ………………………………………………………24
[李杜律诗] …………………………………………………………25
[李翰林诗选] ………………………………………………………26
[李诗选] ……………………………………………………………27
[李律七宫颇解] ……………………………………………………28
[李诗钞述注] ………………………………………………………29
[李诗五言辩律] ……………………………………………………30
[李诗评选] …………………………………………………………31
[唐李白话] …………………………………………………………32
[李诗纬] ……………………………………………………………33
[诗纬李集] …………………………………………………………34
[李诗宜解] …………………………………………………………35
[瑶台风雷] …………………………………………………………36
[李白诗选] …………………………………………………………37
[李白诗] ……………………………………………………………38
[李白诗选] …………………………………………………………39
[白话注解李白诗选] ………………………………………………40
[音注李太白话] ……………………………………………………41
[李太白诗集] ………………………………………………………42
[李杜诗选][李白与杜甫]…………………………………………43
[李白诗选] …………………………………………………………44
[李白诗选注] ………………………………………………………45
[李白诗选注] ………………………………………………………46
[李白诗选读] ………………………………………………………47
[李白诗选] …………………………………………………………48
[李白诗选讲] ………………………………………………………49
[李白诗选注] ………………………………………………………50
[李白文选] …………………………………………………………51
[李白选集] …………………………………………………………52
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⑺ 李白死于几年,死在哪里
去世时间:宝应元年(762年),去世地: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
唐代自建立起,经百年立国,至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先后任姚崇、宋景、张九龄为宰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他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泱泱大国的态势泽及每一位国民,为初盛唐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天宝元年,他实现了漫游的终极目标:以布衣取卿相,一举成名的愿望。42岁的李白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激情二入长安,成就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三年。但由于天宝年间,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深居宫中,沉湎于酒色歌舞,穷奢极欲。
乾元二年,由于关中的干旱,朝廷宣布大洪水,并规定死者应该从河流中完全被赦免。经过长时间的摇摆,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然后他冲下了长江,着名的“白色早期城市”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
当到达江夏时,李白留了一会儿,因为老朋友梁子正在做当地防卫。在干元的第二年,李白英受到了一位朋友的邀请,再次受到了贾婷对洞庭划船的束缚,他想到了古老的感情和诗意。很快,我回到了宣城和金陵的旧城。差不多两年,他在两地之间旅行,仍然依赖于他的生活。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7)马鞍山李君扩展阅读: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第三种死亡方法在多见诸民间传说,而且非常浪漫。说李白在当涂河边喝酒,喝水冲月亮死,这与诗人的性格非常吻合。但无论采用何种死亡方法,都与王勇李玉某的参与有直接关系。因为李白在他去世后不久流亡夜郎,他结束了他的传奇和坎坷的生活。
⑻ 李白的详细资料
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诗选
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讙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参考资料:http://www.greatchinese.net/famous/schooler/l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