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欧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

欧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2021-07-25 19:54:05

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要素是什么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答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

❷ 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

欧洲国家太多了,举几个例子吧。。。
另外,准确地说,法国是半总统制。
其他的,瑞士是委员会制(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❸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法律法规

文化部日前制定发布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据介绍,这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 52 号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6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蔡 武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是指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以下简称综合执法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综合执法机构包括:
(一)经法律、法规授权实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的执法机构;
(二)接受有关行政部门委托实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接受委托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对委托机关负责的执法机构。
第四条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
第五条 文化部负责指导全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建立统一完善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对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绩效考核。
各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指导综合执法机构依法开展执法业务。
各级综合执法机构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第二章 执法机构与执法人员
第六条 综合执法机构与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协作机制,及时掌握行政执法的依据、标准以及相关行政许可情况,定期通报市场动态和行政执法情况,提出政策或者工作建议。
第七条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遵纪守法、品行良好、身体健康;
(四)熟悉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掌握文化市场管理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五)无犯罪或者开除公职记录;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录用执法人员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公开招考,择优录取。
第八条 执法人员经岗位培训和考试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证》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综合执法机构应当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应当暂扣执法证件。
第九条 综合执法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和支持执法人员参加在职继续教育。
第十条 综合执法机构应当配备调查询问、证据保存等专用房间及交通、通讯、取证、检测等行政执法所必需的设施设备;为执法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一条 综合执法机构应当实行执法人员定期岗位轮换制度。执法人员在同一执法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 各有关行政部门或者综合执法机构可按有关规定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综合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章 执 法 程序
第十三条 综合执法机构应当建立健全12318文化市场举报体系,向社会公布举报方式,依法及时有效受理、办理举报,对举报有功人员可给予一定奖励。
对日常巡查或者定期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举报的违法行为,上级交办的、下级报请处理的或者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 重大案件发生后12小时内,当地综合执法机构应当将案件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综合执法机构或者委托机关应当对重大案件的查处进行督办。
第十五条 文化市场行政违法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或者综合执法机构管辖。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有关行政部门、综合执法机构;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规范着装,佩戴执法标志。
第十七条 综合执法机构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依法制作执法文书。
第十八条 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制作笔录,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经复核成立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条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执法人员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经签名或者盖章后,当场交付当事人。
执法人员应当自作出当场处罚决定之日起3日内向所属综合执法机构报告并备案。
第二十一条 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应当登记立案,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或者其他有关证据。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二条 在调查或者执法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名,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执法人员应当制作调查询问或者现场检查笔录,经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核对无误后,由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拒绝的,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注明情况并签名。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在调查或者执法检查中,发现正在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情况紧急无法立案的,执法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违法行为予以制止或者纠正;
(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有关物品、工具进行查封或者扣押;
(三)收集、提取有关证据。
第二十四条 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后,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等措施。
对证据进行抽样取证或者登记保存,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到场的,可以请在场的其他人员见证并注明。
对抽样取证或者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当开列清单,并依据情况分别制作抽样取证凭证或者证据登记保存清单,标明物品名称、数量、单价等事项,由执法人员、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接收的,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凭证或者清单上注明情况并签名。
登记保存物品时,在原地保存可能灭失或者妨害公共安全的,可以异地保存。
第二十五条 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需要进行技术检验或者鉴定的,送交检验或者鉴定;
(二)依法不需要没收的物品,退还当事人;
(三)依法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的,移交有关部门。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的案件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前,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后,再做决定。
第二十七条 拟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二十八条 听证会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宣布案由、听证纪律、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宣布和核对听证参加人员名单;
(二)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行政处罚的理由;
(三)当事人可以提出证据,进行陈述和申辩,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四)听证主持人向当事人、调查人员、证人等有关人员询问;
(五)当事人最后陈述;
(六)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二十九条 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交当事人核阅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听证主持人应当依据听证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为:案由,听证时间、地点,听证参加人姓名或者名称,申辩和质证的事项,证据鉴别和事实认定情况。
第三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重大行政处罚的,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报许可机关和上级综合执法机构备案,必要时可将处罚决定抄告有关部门。
第三十二条 依法没收的财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开拍卖或者处理。
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经综合执法机构负责人批准,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
第三十三条 执法文书及有关材料,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第四章 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上级综合执法机构对下级综合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实行执法监督。
综合执法机构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
第三十五条 执法监督的内容包括:
(一)执法主体;
(二)执法程序;
(三)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
(四)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五)罚没财物的处理;
(六)其他需要监督的内容。
第三十六条 执法监督的方式:
(一)受理对违法违规执法行为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并直接处理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处理;
(二)对执法工作进行检查;
(三)调阅执法案卷和其他资料;
(四)在职权范围内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三十七条 在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行政处罚,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一)执法主体不合法的;
(二)执法程序违法的;
(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四)违法处置罚没或者扣押财物的。
第三十八条 因第三十七条列举情形造成以下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一)人民法院撤销、变更行政处罚决定的;
(二)复议机关撤销、变更行政处罚决定的。
第三十九条 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收回其执法证件;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二)利用职权或者工作之便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支持、纵容、包庇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的;
(三)伪造、篡改、隐匿和销毁证据的;
(四)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
(五)泄露举报内容和执法行动安排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四十条 执法人员在被暂扣执法证件期间,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执法人员被收回执法证件的,应当调离执法岗位,不得再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证》是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合法证件,由文化部统一制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或者综合执法机构监制并核发。
各级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也是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合法证件。
执法文书由文化部统一格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或者综合执法机构监制。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公民处以1万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万元以上的罚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2006年7月1日文化部发布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哪些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属值观”,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该法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 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该法规定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 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❺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哪些政府责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这部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六章65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法律规定: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服务情况年报制度等。
法律明确,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法律规定,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重建、改建,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❻ 问关于去欧洲旅游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

关于去欧洲旅游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关于出入境须知:

  1. 去欧洲旅游请提前做好欧洲申根签证, 根据欧盟法律规定所有人必须从规定口岸出入境,抵离时有义务接受边检,外国人入境时须持国际条约承认的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如根据规定需办理签证的则在护照或旅行证件上必须有签证。

  2. 当您从欧洲离境时,一定检查海关是否给您的护照盖了清晰的离境章,它是您已经回到中国的唯一凭证。如果没有盖章或者章不清晰无法辨认将会导致使馆要求您面试销签,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能由本人承担!

  3. 从2006年开始中国赴欧旅游公民穿戴假名牌进入欧盟国家,会受到欧盟当地的处罚。为减少及避免此类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及麻烦,提醒中国赴欧洲旅游的游客不要穿戴、携带或购买假冒名牌物品。

关于乘机须知:

欧盟于2006年11月6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手提行李安全规定――限制携带液体物品登机,此规定适用所有从欧盟境内出发及转机航班。手提行李中的液体和胶状物品,如护肤与美容品等只能在符合下列规定的前提下携带:

  1. 装有液体及类似物品的容器其容量不得超过100毫升(以包装上标明的容量为准);

  2. 所有容器必须全部装入一个透明、可重复开封的塑料袋内(如“拉锁式塑料袋”),容积不得超过一升;

  3. 每人只能携带一个塑料袋;该塑料袋必须在安全检查处单独出示;

  4. 液体物品包括:水、糖浆类;面霜、润肤油类;香水、喷雾剂类;洗发水、浴液类;剃须液、牙膏、睫毛膏类以及其他的任何类似物品;

  5. 请不要在安检及转机安检前打开装有液体塑料袋,否则将被没收;

  6. 特殊疾病须随身带入机舱的指定药物(须出示医生证明)与特殊食品(如婴儿食品)可在塑料袋之外携带。此类物品也必须向安全检查人员出示;

  7. 不符合尺寸规定的物品及塑料袋禁止带上飞机;

  8. 另外托运行李在经过海关检查时,有可能会被强行开箱检查,万一遇到行李锁被破坏的情况,请客人不要慌张,仔细检查一下财务是否有损失,然后通知导游。

  9. 航班经停或转机时,请务必反复确认登机口和登机时间,并请提前40分钟抵达登机口,航班登机口可能临时变更,请留心机场广播或导游提示,以免误机

  10. 搭乘飞机时,请随时扣紧安全带,以免乱流影响安全,高空上因机舱压力太大,不宜饮酒过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11. 领取行李时如发生行李遗失或损坏的情况,请及时告知导游,由导游协助向航空公司办理相关手续或申请相关索赔

(6)欧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安全提醒:

  1. 参加团体活动时,应遵守当地所宣布的观光区,餐厅,饭店,游乐设施等各种场所的注意事项,避免离开团队,以策安全

  2. 在参加各项风险较高活动之前,必须衡量个人健康状况及能力,并遵守有关活动之安全指引,如:穿着救生衣,扣上安全带,穿着合适或指定之衣物等

  3. 夜间或自由活动时间若需要自行外出,应随身携带地图及住宿酒店之地址电话,及当地紧急电话号码,并于出发前告知导游外出目的及所需时间,并应特别注意安全,并避免单独外出

  4. 欧洲各地治安参差不齐,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不要留在酒店客房,旅游巴士,餐厅等到地方

  5. 留意及重视各项警告,如在野生动物园内切勿随处走动及喂饲动物等

  6. 切勿在公共场合露财,购物时也切勿当众清数钞票


❼ 哪位高人能提供欧洲几大国家的"志愿服务法"

各国志愿服务推展现况与趋势
李宗派博士
实践大学民生学院院长
前言
志愿服务系为现代民主社会极其普遍之社会服务活动,已形成为世界之社会潮流。联合国宣布公元二○○一年为「国际志工年」,以推动地球村之全人类共同关怀各国人民福祉,与社会安全保障,增进志愿服务的水准。
其实志愿服务活动自古以来即存在於人类社会,自原始部落与农业社会之慈善、博爱、利他之互助活动与现代之志愿服务均有密切不可分离之关系。凡是一个人本著济世救人的胸怀大志、舍己助人的意念,贡献自身经验、时间、技术、金钱、劳力、心智等等而不求报酬,只表达对同胞之关怀,满足他人之物质需要与精神支持,这些活动皆可视为志愿服务。因此,一位志愿工作人才系指社会上之任何个人,怀有服务人群、愿意贡献时间、才能,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而未接受服务报酬。同时本著自我意志与乐趣,基於自动自发与自觉之动机上,为协助他人解决生活困境,为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不求名利,积极参与人道主义之服务运动,以获得自己心灵满足与精神快乐。近代志愿服务系为推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社会教育、两性平等、环境保护、社区发展与人权运动之重要先驱。
过去数十年来,由於我国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创造了许多科技发展与社会财富之奇迹,但在社会结构与家庭组织却面临快速解组,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例如:紧张忙碌的工商企业竞争,农村青壮年人口迁移都市,交通拥挤,生活环境污染。传统之家庭支持网路失去功能,人缘关系变为薄弱,精神生活面临空虚,经常发生自杀凶杀,家庭暴力,儿童虐待,青少年犯罪,弃老欺老等等社会病理现象,充斥新闻媒体。这些都显示在快速社会变迁发生后之生活适应不良,个人生活遭到威胁,家庭关系呈现不稳,极待政府机构之协助,社会制度之革新,民间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之投入,以促使社会次序更祥和,人民生活更幸福。
这一篇论文将探讨各国志愿服务之推展现况与发展趋势,以就教於各位研究志愿服务工作之专家学者,并提供建议给推动台湾志愿服务工作之实务专家作为参考。
各国志愿服务范围甚广,就以美国、加拿大、日本与欧洲之德国与英国等为例加以说明:
壹、美国之志愿服务现况与趋势
美国於一九七三年制定「志愿服务法」并针对社会环境等之变迁加以配合修正。其间在1976、1979、1983、1986、1989逐年加以修正以顺应时代之需要。其志愿服务法案内容主要包括了三大计画:全国反贫穷志愿服务、志工计画,以及志工协助小型企业暨动员商界人士加强参与志愿服务计画。全国志愿服务计划又以美国社区志愿服务队、寓学习於服务计划,特别志工计划为其核心计划,也包括退休老人志工计划,义祖父母计划,以及长青方案等三大项目。尔后修订之志愿服务法规有1989年之国内志工服务法之增修版(Domestic Volunteer Service Amendment Act of 1989),1990年之全国与社区服务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1992年之全国与社区服务技艺增订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echnical Amendments Act of 1992),1993年之全国与社区服务信用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以及1997年之志工保护法(Volunteer Protection Act of 1997)。
(一)志愿服务法之条文要旨
包括第一章(Title I)全国反贫穷志愿服务计画,第一部份(Part A)美国志工服务团,第一条计画目的,第二条授权美国志工服务团之运作,第三条志工之工作,第四条服务期限及任期,第五条支援服务,第六条受益人之参与,第七条年长者之参与。第二部份(Part B)寓学习於服务计画,111段为计画目的,112段为授权学年行动署计画之运作,113段为特殊状况,114段为特殊寓学习於服务计画。第三部份(Part C)特别志工计画,121段为计画目的,122段为授权计画成立及运作。第二章(Title II),全国高龄志工计画,第一部份(Part A)退休老人志工计画,201段为志愿服务计画之补助及契约,第二部份(Part B)义祖父母计画及老人社区服务计画,211段为志愿服务计画之补助及契约,212段为补助及契约状况,第三部份(Part C)一般规定,221段为与其他联邦计画合作,222段为支薪规定,223段为少数团体的参与。第三章(Title III),志工与商界人士相互支援计画,301段为计画目的,302段为授权计画的成立、合作及运作。第四章(Title IV),行政及协调,401段为机关成立,402段为主管授权,403段为政治活动,404段为特殊限制,405段为全国志愿服务谘询委员会,406段为劳动标准,407段为报告,408段为联合基金,409段禁止联邦控制,410段为其他合作计画,411段为禁律,412段为经济援助延展及结束之通告和听证程序,413段为计画期限,414段为乡村及城市之间的利益分配,415段为联邦法之应用,416段为评估,417段为不歧视,418段为其他利益之合法性,419段为法律费用,420段为指南,421段为定义,422段为审计。第五章(Title V),授权拨款,501段为全国反贫穷计画志工,502段为全国老人志工计画,503段为志工与商界人士相互支援计画,504段为行政与协调,505段为拨款方便性。第六章(Title VI),其他法律修正及废止,601段取代1971年7月1日组织改造第一计画,602段为文官退休之光荣服务,603段为经济机会法第八章删除,604段为老人福利法第四章删除。
(二)美国志工团(Ameri Corps)
在美国之全国与社区服务财团法人支援下,美国之志工服务方案(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提供全国性之志工服务,其实这个方案已存在超过四十年之历史,专门协助地方社区之贫困民众,他们有六千个会员分布在全国数百个非营利性之社会机关与公立机关服务。他们从事於扫除文盲,改进卫生保健服务,创立小企业,增进贫民住宅机会,教导贫困社区之居民使用现代化之电脑网路以寻找工作及进修。他们所从事之志工范围包括了地方社区之社会经济问题、环境改善、为地方社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教育机会、从事卫生保健服务、办理慈善活动、倡言公共政策、连结现代化之资讯体系,以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等等。
(三)资深公民团(Senior Corps) 与退休老人志工方案(The Retired and Senior Volunteer Program)
在美国之全国与社区服务财团法人支持下,资深公民团在2004年动员了一百廿五万志工,奉献十一亿小时(110 billion hours)之社区服务。目前资深公民团体经营一个全国之网路方案,可连接超过五十万志工,大都是五十五岁以上的人,来提供个人服务以满足广大社区之各种需要。他们经营三大方案就是:退休老人志工方案(R.S.V.P.),义祖父母志工(Foster Grand Parents),以及老伴方案(Senior Companions)。目前资深公民团正在召募十万志工,年龄超过五十五岁者参与社区服务。在2003年二月八日,布希总统签字拨款给全国与社区服务财团法人,将可提供二百五十万人有机会来从事服务他们之社区,他们可参加资深公民团、美国志工服务团,或寓学习於服务之任何一种方案。
退休老人志工方案(R.S.V.P.)系为资深公民团旗下之一个方案,是一个全国性之服务网路,提供机会给予年长美国人来应用他们的一生经验,以满足社区生活之需要,他们分布在全国许多种类之非营利组织,公共机关以及宗教信仰社团,他们的服务活动包括:辅导不良少年、组织守望相助方案、协助卫生单位测验社区之水质不受污染、对於新移民提供英语教学服务、对於社区之弱小企业提供他们之管理技术,并提供紧急之社会服务。在2001年会计年度,大约提供480,000志工,平均一周奉献四小时,给予大约六万五千个地方组织与机构。在2001年时,联邦政府为退休老人志工方案支出美金四仟八佰八十万元之预算,配合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与私人捐献之预算为四仟六佰七十万元。志工虽不领薪水,但需要安全保险,以及交通津贴,还有机关之管理费用,因此联邦政府在2002年特增加其预算美金54.9million(五仟四佰九十万元)。
(四)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
在1961年设立原属於国务院之国际开发总署,为促进国际合作将美国之大学生送到第三世界之落后国家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只负担他们之交通费用及生活费用,要协助当地居民之教育、农业、卫生保健、住宅、公共建设、社区发展与社会服务等等。在1981年和平工作团之法人地位在国际安全与发展合作法通过后,变为一个独立机构。
(五)志愿服务之范围与角色
1. 范围:
在美国,根据1992年之估计,有九千四百二十万人从事於志愿服务(94.2 Million People),其年龄由十八岁以上,大约有总人口之51%均有从事志愿工作之经验,这些志工每周平均奉献4.2小时,总共有二百零五亿个小时(20.5 billion hours),这些正式与非正式之志愿工作服务换算为工资薪金时,即将有一千七百六十亿美元($176 billion)。正式之志愿工作系在社会机构上下班,犹如被雇之职员工人,非正式之志愿工作系为帮助邻居照顾小孩、老人、病人或为学校之家长会烧烤点心饼乾,以供应学校之老师、学生与家长之开会用途。有的志工要协助筹备学生之展览会、音乐艺术发表会或为当地教会维护电脑教学设备等等。志愿服务之范围遍及社区生活之各个层面,视社区类型及居民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在1993年之免税报告中,共列了1,118,119个非营利性之公益组织机构社团为社区服务。
2. 角色:
志愿工作在社区福利所扮演之角色系为补充专业工作之不足,不能取代专业服务与政府之法定行政业务。其重要之角色有:
(1)从事直接服务(Direct Service),可协助专业者帮助个人、家庭、社团、学校、医院、安养院、疗养院或托儿所之个人照顾、个人辅导或关怀探访,均为直接之面对面的人群服务。
(2)从事间接服务(Indirect Service),可协助社区发展干部或社区组织专业人员,从事组织社团或进行社区募捐,并不与社会服务之案主直接互动。
(3)从事行政或管理服务(Administrative/Managerial Service),协助社会行政、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或卫生保健、社会教育等机构之行政人员、准备报告、处理简单文书工作、管理办公室之事务等等。
(4)从事决策谘询服务(Policy-Making Consultation),有些志工学有专精,专业经验丰富,退休后可提供专门知识,专业经验与专家意见,协助机关之决策者拟定社会福利与人群服务之政策。
(5)从事倡导代言服务(Advocacy Service),在媒体、报章杂志、在议会或立法单位进行游说,提倡社会正义,为社区之弱势族群代言,主张社会资源之共享,促进男女平等,社区和谐进步。
(6)从事协调服务(Coordination Service),可协助社区服务之干部从事各种不同服务活动之协调工作,提高志愿服务之效能与志愿工作之品质。
(7)从事立法服务(Legislative Service),协助社会立法机关或民意代表,收集社会立法之资料,提供社会问题之分析,检讨行政法令之缺失,以供立法者提出改善立法之参考。
(8)从事研究服务(Research Service),协助社会福利机关,社会工作研究单位或大学从事专业或学术研究方案之拟定,执行与评估,以便改善社会服务工作与提高志愿工作之身分与地位。
(9)从事革新服务(Reformed Service),协助社区之社会服务社团,社会福利机关,更新知识与技能,训练干部,立志献身,从事於社会革新,改善现行之社会制度,裨益社区生活。
(六)发展趋势
现代之志愿工作发展於十六世纪初期,由美国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与欧洲之民主国家极其发展,亚洲国家较晚,因为在极权制度之国家,如果人民自动自发组织志愿工作社团,恐被政府之情报机关怀疑具有推翻政府之企图或从事叛变之阴谋。因此现代化之民主式志愿组织在极权社会中难以生存发展。不过就美国与英国之志愿工作发展趋势观察之,可归纳下列数点作为研究参考:
(1)志愿工作趋於组织复杂化,已由非正式之邻里社团组织逐渐发展为正式登记之非营利性,豁免税金之社团组织或法人组织,其组织体系趋於复杂化,并非志愿工作参与者所能了解。
(2)志愿工作趋於社团多元化,为了各种不同之兴趣、动机、理念、性别、语言、族群、职业与地域等等,各有不同之志愿组织社团。到底这些多元化之志愿工作社团为谁而存在?为谁而服务?有多少真正为社会公益服务?值得大家分析探讨!
(3)志愿工作趋於串连化,为了发挥志愿工作之成效,可由地方之志愿组织主动串连地区性、全国性与国际性之社团组织,选举各级干部强化连盟之作用,也可由全国性之志愿组织,发展到各地方设立分会之组织与国际性之联盟组织,例如:红十字会、男青年会、女青年会等等。
(4)志愿工作趋於私有化(Privatilization),有些志愿工作组织之参与条件,似乎只鼓励专业人士,与中产社经地位之人士参加,无形中排除中下社经地位之人士参加,而且其志愿工作服务对象趋於选择有条件之少数对象。
(5)志愿工作趋於商业化,有些志愿组织社团在推动服务工作时,花费钜额之捐款,从事活动广告、宣传,并从事一些营利行为赚取利润以增加其预算收入,这一点跟非营利组织法规冲突,也给政府之税务机关一些困扰。
(6)志愿工作趋於专业化,现代之志愿工作视其从事之领域,虽不付薪水工资,但是志愿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之教育训练,才能加入服务团队。这些受过训练之志工人员,有时可替代一部份领新或领取工资之职工,这样一来,可能跟经济市场与劳动市场之供需功能产生冲突,志愿工作之原始动机并非要取代专业职位或现有之劳工就职地位。
(7)志愿工作趋於疏忽社经地位中下层人士之参与,因为他们也许为日常生活忙碌,无暇参与志愿服务,也不了解志愿服务之内涵。在现代公民训练上系为一大缺陷。从事社会工作,社区组织,社会发展与志工教育者,必须努力设法,鼓励社经地位最低层之族群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以增强其自救自立之心理建设与民主生活训练。
贰、加拿大的志愿工作现况与发展趋势
加拿大位於美国北方,其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人口:三千二百廿四万八千六百人,面积九百九十七万六千一百四十平方公里),其自然特色为湖光山色由苍山红叶交织而成,令游客心醉神驰,加拿大之志工精神穿梭在其自然环境、科技研究与人文艺术的交会互动中。
加拿大之志工服务与非营利性领域(Non-Profit Sector),包括了超过十八万个社团、财团之组织机构(180,000),约有六百五十万志工(6.5 million),以及一百三十万个领薪之志工机构职员(1.3 million)。
根据1997年度之体能活动检测报告(Physical Activity Monitor, Canadian Fitness and Lifestyle Research Institute),在加拿大18岁以上的成人从事於志工服务的统计数字为全人口之56%,平均每人每年奉献96小时;女性占58%(106小时),男性占55%(85小时)。年轻的与年老的人们志愿服务时数较少,年龄在25至64岁较多,年青的(91小时),年老 (104小时),社会经济水准不同,其志工奉献时数也不同。教育程度愈高者,从事志工服务者也愈高(包含有大学学位者)大约占65%,其服务时数也高。从事志工服务的比率与其收入成正比,收入愈高者从事志工服务的比率也愈高;45%之志工家庭收入在$20,000以下,三分之二(66%)的志工收入在$60,000以上。反过来,低收入的志工贡献较多时数,平均一年为130小时以上,比高收入者为高,在收入水平20,000至39,900之间,其平均服务时数只有99小时。身体活动水平不同,其服务时数也不同,体能活跃的加拿大人贡献时数较多,身体功能较差,不活跃者贡献时数较少。加拿大人相信身体活动志工,对健康有帮助,也对公益活动有益处。
(一)加拿大志工服务中心(Volunteer Center)
加拿大有超过二百个大型之志工服务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这些志工服务中心提供志工管理训练与谘询,提升志愿意识与促进志愿服务力量,鼓励人们去从事志工服务,提供资讯,提供机会给予志工,并且表扬与颁奖给志工。
志工中心之业务包括了协调全国之非营利性组织或社团培养及发展社区之志工主义,其中心会员涵盖了志工、志工组织、或志工服务之机关组织,横跨非营利性与公共领域(Non-Profit and Public Sector)之人类服务、社会服务、保健服务、教育服务、艺术与娱乐,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等等不同行门以补政府公共服务之不足。
第一个加拿大之志工中心系在1937年设立於蒙特利尔(Montreal),以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需要大量之志工参与后方之军事后勤服务。在1960至1970年代期间,许多都会地区都成立了志工中心来促进全国之有效志愿服务。经过三十多年之实务经验,志工中心拥有志愿服务心得与专长,尤其在志工发展方案,志工研究与志工训练。因此,这些志工中心献身於解决人民从事志工之复杂问题,减少障碍,促进志工之安全服务,以及有意义之志工机会。志工中心提供积极与活泼之青年志工领导训练,志工操作之危险管理,协助企业公司了解志工主义与志工服务之成效,推行法定志工主义,以及社区服务命令,配合教育运动以及其他公益服务活动。
(二)志工中心之主要活动 (Major Activities of Volunteer Center)
志工中心经常从事於下列四种主要活动:
第一、促进志愿主义,提升志愿意识与促进志愿服务力量,志工服务中心经常鼓励人民为他们的社区从事志工服务,提供志愿主义之消息与志愿服务之机会。志工服务中心每年都要举办表彰、表扬优秀志工之活动。
第二、建立有效力之地方志工力量,透过志工方案之管理谘商、志工训练,以及志工资源之介绍,使地方志工增加服务能力。志工中心经常帮助志愿领域之组织及有关之社团与志工个人从事招募、管理与如何留用志工之讲习训练。有效力的志工方案必须建立一个常态机制,形成结实的组织架构,来保护志工服务,社会机构与服务案主之利益。这种志工品质需要严格之训练政策与勤奋之检测制度,并努力经营来保证志工服务人才之适当分配达成适才适所。所有志工必须安排在可信任之职位,尤其要服务那些易受创伤的求助者。志工中心要有一些规章指引来帮助志工人才,减少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之法律责任。
第三、提供领导与代言,尤其是有关全国之志愿主义与志工方案,志工中心经常担任社区志愿运动之召集人,担任社会运动催化剂之角色。志工中心之业务运作系透过地方参与、协调各种社团、组织、政府、学校与社区领袖,来辨识社区之各种需要,动员志工之参与兴趣。他们要保护志工与社区机构之安全需要与弹性服务,并支持社会立法与有关志工服务之政策提案。例如:筛选志工候选人之背景与健康状况,适当地安排残障人士参与志工服务。透过省级与全国性之志工组织,将志工之特别需要反应给中央政府之各部门,为志工社团代言,召集有关志愿服务之委员会,参与政府部门有关志工主题之会议,并向志工宣布社区之各种需要,以供志工选择参与。
第四、连结人民从事志愿服务机会,透过招募及转介志工到社区机构。志工中心提供人民许多各种不同的机会,为他们之社区服务,包括了对特殊人口或少数民族之服务,为人类服务机构提供志工招募及转介,并训练志工来经营管理志工之直接服务。志工中心担任一种「服务讯息交换所」之角色,仲介志工与社区机构连结在一起,甚至鼓励新来移民参与志工服务,以便快速认识社区资源与结交新朋友,学习加拿大文化,并容易融入其主流社会文化生活,其最新趋势为使用电脑网络,提高志工服务效率。
(三)加拿大之志愿工作法(Canadian Code of Volunteer Involvement)
2001年为国际志工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一套「志愿工作法」来诠释他们的志工使命,与支持志愿服务。政府要提供一种适当环境与机会使社会组织与他们的志工,可以彼此讨论如何从事有效之志愿服务。以下三个志愿方案可以说明目前之加拿大志愿服务现况与趋势:
第一方案、加拿大慈善中心(Canadian Center for Philanthropy, 简称
CCP)
拜2001年国际志工年所赐,加拿大政府执行历时五年的加拿大志工先导计画(Canadian Volunteer Initiative, 简称CVI)。而该计画中三大枢纽之一系属於研究中心性质的「知识发展中心」(Knowledge Development Center),则由加拿大慈善中心扮演重要角色。知识发展中心主要从事於志愿服务相关研究,由累积资料,并进而转化为资讯(Establish the Body of Knowledge),并将资讯以各种媒介,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作为有用的知识(Transfer the Knowledge)。从基础的资料搜集开始(1988年之National Survey for Giving and Sharing的普查),并与加拿大审计处合作,将资料搜集后经分析,作为重点报告,再制作成便於团体使用的DM(简介),提供给研究者使用的微片,应用资讯,传递资讯,希望透过各组织的实践,能够成为有用的知识。
加拿大慈善中心之业务亦附设在约翰霍格森图书馆(John Hodgson Library)及其网上虚拟图书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志工服务跟企业的关系上,加拿大慈善中心所推动的全国计画「想望专案」(Imagine Program)目标在促进企业的公共参与,以期深化政府、企业及志工对社区服务的投入。
第二方案、志工加拿大(Volunteer Canada)
在全加拿大有两百多个志工中心,是属於全国性雨伞型的国家志工中心,目前有25名领薪的专职工作人员,政府为其主要经费来源的提供者。其主要任务在於:
(1) 倡导志愿主义与志工精神(Promoting Volunteerism)
(2) 地方社区要有效地运用志工服务能力之建构(Building Capacity for Effective Local Volunteering)
(3) 在志工议题上提供领导方向(Providing Leadership on Issues Relating to Volunteerism)
(4) 使用服务的机会将人们串连起来(Connecting People with

❽ 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哪些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益文化场所提供的文化服务。

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要素四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抄系建设的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性原则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❿ 国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世界各国由于传统、国情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垂直领导关系和非垂直领导关系,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进行有限的资助并提供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此种模式以法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2)民间主导模式。
政府没有正规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以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文化生态,鼓励各类文化团体或机构自我生存。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主要通过各类准行政机构进行分配,这种机构通常被称为“国家艺术理事会”。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机构是开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此种模式以加拿大、美国、瑞士为典型代表。
(3)政府与民众组织的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与民众组织合作,将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并共同管理文化事项,提供文化服务,此种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对公共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对公共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便是从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
《芬兰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则具有“垂直”和“水平”的两种分权向度。所谓“垂直分权”涉及中央政府与其所属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关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以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交给其所属的文化相关部门;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行使相应的权力或承担相关的责任。譬如,英国中央政府90年代对文化领域的年平均预算为l0亿英镑,而同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大行政区对文化的年资助额超过了10亿英镑。在芬兰2000年的公共预算中,中央政府对广义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占支出总额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占41.4%。而从对狭义艺术生产的资助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
“水平分权”是指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横向分权关系。这类组织是介乎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一级中介机构。它有两个基本特性:其一,这类组织通常接受政府委托,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设计,并策划具体的文化政策实施方案。同时,它还负责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拨款落实到具体文化单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体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组织。其二,这类组织往往由艺术方面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中立专家组成,它虽然接受政府委托,但却独立履行其职能,从而尽可能使文化发展保持自身连续性,避免过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预,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常不具有隶属关系。
英国是最早实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国家,随后“一臂间距”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政府国家机构。”在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明确声称采用这一原则。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公共文化国家治理也开始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将市场经济的机制如委托——代理关系、公私合作关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广泛引入公共部门,尝试性地构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1)公共文化基金会制
文化基金会制是由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合作,通过政府对项目进行资助或企业、私人的捐助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文化管理机制。文化基金会通常比政府更能满足公众差异化文化需求,并且能够对政府的文化职能进行补充。它通过对文化政策施加影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条良性互动的渠道。政府通过文化基金会组织,以协议的方式对公共文化部门提供基金,并以税收政策引导社会捐助公共文化部门,以此来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基金会制是目前西方
国家公共文化部门普遍确立的一项制度,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门都会设立自己的基金会组织。
(2)公共文化托管制
托管制是一项传统的商业信用制度,由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于受托人,受托人依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托财产的制度。公共文化托管制是由委托人将财产委托于公共文化托管机构,由其代为经营和管理。公共文化托管制有利于公共文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丰富国家公共文化的内容。英国议会以托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馆,是早期以私人托管方式筹建的一座国家博物馆,它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来实施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标制
公共文化招投标制是一项由招标人公开进行的公共文化项目招标形式,中标人对发包者支付承包金,并按照合同规定自主经营这一公共文化项目。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门对公共文化项目的所有权和非盈利性,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项目的运营效率。欧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机构都采用招投标制方式,保留文化机构设施所有权和对承包者的监督权,至于日常经营、人员雇佣则一切由承包者负责。
(4)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将公共文化公司的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国家等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度承担债务责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将现代公司制度运用于公共文化领域再次实现了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同市场化竞争相适应,有利于公共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瑞典、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有公共文化企业纷纷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门还创立了其分支部门的有限公司。

阅读全文

与欧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