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司减资工商局办完后还用去哪些单位办手续(办什么样的手续)
公司减资除了登报声明和验资后,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此外无需到其他单位办手续。
❷ 工商局规定亏损多少要减资
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规定!但你也不能总是亏损啊?难道你是开个公司学雷锋啊!要考虑税务那关怎么过才是主要的.
❸ 工商局办理定向减资需要什么流程
变更注册资本(减资或增资)流程:
(1)公司注册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企业(公司)申请登记委托书》(公司加盖公章),应标明具体委托事项和被委托人的权限;
(3)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提交股东会决议,内容应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数额、各股东具体承担的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数额和出资方式,修改章程相关条款;由股东盖章或签字(自然人股东);
(4)公司章程修正案; 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当就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所有权转移的方式、期限在章程中做出明确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修正案由股东盖章或签字(自然人股东);
(5)验资报告;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司办理变更注册资本必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7)注册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提交在报刊刊登的减资公告(三次)和载明清算结果及债权债务处理方案的股东会决议;
(8)注册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
(9)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原件及IC卡;
(10)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原件;
(11)开户许可证原件;
(12)相关部门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注:提交复印件的,均应由注册公司加盖公章并署明与原件一致;
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在提交复印件的同时应出示原件。
❹ 有限责任公司减资,需要提供什么材料给工商局
减资不得低于《公司法》规定的最低起点。 另外出份股东决议书,说明减资原因,股本变更情况等,带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证去工商部门办理变更。还有些工商部门给你的表格填。
减资的方法有两种:
1、减少出资总额,同时改变原出资比例。
2、以不改变出资比例为前提,减少各股东出资。减资后,各股东出资比例保持不变。
有两种做法:
发还,对已缴足的出资,将其一部分返还给股东;
合并,在公司亏损时,依出资比例减少每一股东出资,以抵消应弥补的资本亏损。减资是指企业为弥补亏损,调整资本而减少企业资本的行为。
❺ 减资是否需要办理工商变更
公司减资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申请工商变更登记。公司变更注册资本涉及实收资本变更或变动的,还应当同时办理实收资本变更登记或申报变动情况。
一、办理工商变更登记需提交以下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企业变更登记(变动申报事项)申请书》;
(2)公司签署的《企业股东(发起人、出资人)、合伙人、投资人出资信息表》;
(3)加盖公司公章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4)关于公司减少认缴注册资本的决议或者决定;
(5)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认缴注册资本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复印件;
(7)在报纸上刊登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告的有关证明;
(8)公司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9)公司营业执照;
(10)法律法规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因各地办事机构要求不尽一致,详细内容请以所在地办事机构要求为准。
二、企业减资相关知识介绍
外资减资的特别说明
外商投资企业作出减资的决议后,需向主管的商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再办理相应的减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该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如下:
1、办理机构和受理范围
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受理其审批权限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减资事项;省市外经贸局受理其审批权限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减资事项;按规定需报商务部审批的,由省市外经贸局受理初审后报商务部。
2、向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所需材料
(1)企业减资及修改合同、章程相应条款的申请报告;
(2)企业原批准证书、营业执照(董事会关于减资及修改合同、章程相应条款的决议;
(3)股东会或董事会成员名单;
(4)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章程修正案;
(5)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注册资本已到位的验资报告;
(6)原合同、章程及历次修正案;
(7)审批机关要求的其他文件。
因各地办事机构要求不尽一致,最后以所在地办事机构要求为准。
❻ 全体股东同意工商局不同意定向减资定怎么办
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公司减资属于公司内部自治事项,无需经过工商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意,只要代表公司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通过且按照公司法规定履行了通知债权人等保障债权人权益的义务,那么就符合公司法关于公司减资的规定,公司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公司减资变更登记的,工商管理部门在相关申请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故如果工商管理部门无正当理由不给公司办理减资的变更登记,那么可以向其上级工商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以上法律意见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