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吴文化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吴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很大的。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吴文化区域,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之地。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绕水而筑的城镇,龙舟竞渡的习俗,以及“重情”、“善思”的民风,无不显示着水的浸润和滋养,又构成了吴文化清新柔美、睿智灵秀的特色。
今天研究吴文化,必须将其置于当代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当代吴文化与历史上的吴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吴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立足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虽然呈现出独特的地区文化色彩,但同时也是善于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发展起来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自行发展起来。排外的文化是会萎缩甚至消亡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善于集长补短的变革创新精神,构成了吴文化的开放性特色。这里原先是一片荒蛮之地,自泰伯、仲雍东奔“文身断发”,“化而长之”以来,本地的土著文化与当时颇为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合,为古吴文化奠定了基础。
吴国建立后,又吸收了以孙武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伍子胥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使吴文化在吸收外地、外质文化过程中,经过扬弃,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地处沿海的吴越地区,“师夷之长技”,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方面又得风气之先,使吴越文化的开放性特色更为鲜明。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齐梁年间的文化大融合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就是很好的范例。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地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如今,吴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吴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总的看来,吴文化比较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并和中原的求同观念有所不同,独立意识较强,善于思辨。当代苏商的崛起,苏南模式的成功都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华西经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我们今天研究齐梁文化和吴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求发展。
『贰』 吴文化的吴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由此无锡成为吴文化发源地,而苏州成为了吴文化发扬地。
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建城历史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时间所建的城,大都较小,有的只是个大城堡。埃及古城卡宏,城墙长仅380米,宽260米;巴比伦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雅典城是规模较大、至今犹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马其顿帝国建立后,重新建造起来的。古罗马城在建设上有辉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经过较长的时间自由发展形成的,且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系统
由于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因军事、政治、经济发展和交换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标志着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缩影。苏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当高,后来又延续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吴国文化盛极一时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个性”非常突出,生命力异常强盛,历史上曾长期的繁荣发展,有卓越贡献,世界文明史中也占有光辉独特的一页。它曾一次次创造历史性奇迹,周代吴国的历史就是一例
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逐步形成了吴文化。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无锡吴县交界处一带,2500年前吴国迁都苏州,大为兴盛,吴文化发展也有了飞跃性的变化,历史的奇迹从此反复出现
春秋时期,楚、晋、齐是大国,吴是偏居南方的小国,竟能以3万之师,打败20万之众的楚国,占领其郢都。后来吴又战败齐军,威震晋国,夺得天下之霸主地位
吴国为何能创奇迹?从表层看是有孙武、伍子胥等杰出将领,吴人尚武善战等,其根本原因是吴国已有高水平的文化。泰伯、仲雍奔吴,言偃到孔子那里“留学”,楚国的伍子胥,齐国的孙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鼎盛一时的吴国文化。结果是文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苏州这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兵器,战船及经济技术进步,使吴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由此看来,吴人善于筛选、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长,是其成功之本,是靠文化和智力而取得经济和军事上的奇迹
三、吴地文化源远流长
吴国文化是狭义的吴文化,是断代史文化,这是取其政治概念。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通称为历史文化
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是吴国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主要代表。
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太湖三山岛,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张家港东山村及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发展,某些文化甚至超过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丝织、水稻、航运等。相传黄帝与夷人蚩尤族团的文化是旗鼓相当,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黄帝族团而战败了,其族人却将先吴文化带入中原,又带到江汉和云贵......,融汇成中华民族文化。夷人、越人留在吴地山岭地带的支族,后来形成吴国吴人的主体部分。至隋代,改吴为苏州,吴文化中心苏州从此正式得名,并延续发展至今
四、经济与文化相映成辉
吴地历史生动地证明,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进文化兴盛。由于文化有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有经济价值,又有精神价值。隐形的并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这条宝贵经验,往往得不到充分运用,回忆这段历史颇有现实意义
6000年前已有人类在吴地定居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吴国文化兴盛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这里率先开运河,盛产金、锡、青铜,冶炼有很高水平。后春申君带来楚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西汉初,吴王刘濞成为地方七国中实力最强者。隋唐以后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吴地竟成了朝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苏州七县更创历史纪录,以占全国1%的田,承担11%的赋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京官俸米
从经济上讲,吴地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历来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纺织、冶金、航运、食品工业等均较兴旺。市场和城市基础设施虽多次毁于战火,却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复、发展,在若干方面还达到全国的领先水平。无锡曾是全国重要的内外贸商业大都会,是重要的丝绸基地,是大米市和金融中心。在科学技术上,冶金、造船、医药、天文、印刷、航海、建筑、水利、丝绸、商业经营管理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时至今天,经济实力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将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地区
文化教育方面,同样是持续、全面、高水平的发展,集中反映在人才上。从圣哲到爱国思想家,从科技专家到能工巧匠,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旧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丨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者,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吴地土壤中成长起来。有些人才则是来到吴地后,才大展宏图,建立奇功伟业的。如言偃被称为江南圣人,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军事战略思想家武圣人,范仲淹、顾炎武是爱国的大思想家,况钟是大清官,还有冶金专家干将,建筑规划设计大师蒯祥等。更有画家、医师、商人、文学家及各类人才。近代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如章太炎、柳亚子、叶圣陶、费孝通等。历代人才辈出,也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
人杰地灵才能物华天宝,人杰才能充分发挥地灵之优势。而教育文化的发展才能出人才,并带来生产力革命
吴地文化教育发达,官方的提倡是有积极作用的,范仲淹办府学,更有深远影响。民间的文化教育意识,也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兴盛。如在“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强烈的意识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书香门第、文化氏族,进而以苏州城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体。吴地在这种民风氛围熏陶下,不断积极扩散,以至绵延长久。这是文化教育,乃至技艺得以继承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的扎根民间的基础
事实表明,吴文化实质上是以先吴和吴国的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优秀人才群体为代表而创造的高度文明的总和。
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吴地控三江、跨五湖、通长江、临大海,交通便捷,从而带动市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吴国率先开运河、建水军攻楚伐齐,吴地城镇的兴起,大都傍水而建;秦汉以来吴地就是进出口岸,是海外来人的一个登陆点,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输入,也是因水多之便。此外长江还有特殊的防卫功能,使吴地相对安定,这一切对吴地的创造奇迹都具有重要意义。大海、长江、运河、太湖可以说是吴文化的天然“渊源”
吴人精于“水利”,首先是兴农田水利取得较高收成。其次较突出的成就是造船技术“先进”,大力发展水上交通等事业。吴国盛衰可以说是与船共命运。三国时孙权曾派使者去南洋开展外贸活动,南北朝时之南朝有强大水军而得以偏安一时,郑和及鉴真分别从太仓和张家港基地出发。苏州城有世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城市治水体系。造船和航运技术,使吴地在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都得到莫大益处
吴地是位于长江之南,中国海岸线之中部,太平洋之西的宝地,有长江之天险,相对安定,再加上经济繁荣等因素,随着生态、政治等形势的变化,曾多次有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吴地。汉初关中饥荒,大批移民前来谋生,东汉末北方士大夫不断南迁,三国时北方居民渡江迁来十万余,孙吴军又大掳人口。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后,吴地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西方文化传入之前沿,在激烈冲突筛选融合中,孕育了大批爱国者和革命者以及企业家、科学家,创造了新文化和更高的生产力,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而向内地输送新的更高的现代文化,这就是吴文化的延伸和再创造
七、吴文化与海洋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内陆的人主要靠改造土地谋生,而沿海和岛屿的人们发展生产力与海洋息息相关。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谋生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各异,于是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如古埃及、古印度形成了大陆文化,古希腊形成了海洋文化。中国历史上也形成了两大文化圈,即长江以南的江、浙、闽、粤沿海一带和台湾、海南岛、香港诸岛及散布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为海洋文化圈,内地大陆部分则属于大陆文化圈。而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是在海洋文化圈内,又处于两大文化圈的结合部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深受中原内地大陆文化影响。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形成多种文化特征,它的生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就特别强
长江三角洲居住的先民和其他民族一样,首先遇到的基本问题是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发展问题,即吃穿问题;其次才是物质享受问题;再次是满足精神享受问题。这三个问题学者们分别称之为第一存在问题、第二存在问题和第三存在问题
吴人自古重视农业,众多的劳动力世代扎根农业,重视解决第一存在问题,这是吴人有大陆文化的特征和优势。由于吴人自周代建立吴国之后,生产力发展较快,用部分劳力就可以解决养活自己的问题,因之有条件解决第二存在问题,人们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就是海洋文化的特色。到唐宋特别是明清时期,吴地的物质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人们逐步转向满足精神享受的需要,解决第三存在问题。所以吴地的戏曲、工艺、雕刻、绘画、园林等都得到繁荣发展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交融,还孕育升华出崇高的民族精神,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有海味因素。这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勇于拼搏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与土地私有者的观念是大不相同的。当然,其中也有忠君等封建伦理观念
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是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适应于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两种文化,对历史的进步都有过积极贡献。由于海洋生活是动态的,人们时刻在流动中变化中求适应,与风浪拼搏中求胜利,因之海洋文化有流动性、冒险性、开放性、斗争性。而大陆文化是以坚守本土,扎根家园为根基的,是静态文化,有定居性、保守性、封闭性、忍耐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广大内陆地区,长期对第一存在问题还未得到解决(直到近几年有些地方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内陆文化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因之内陆文化长期受到特殊的重视,表现在文化研究和对各种文化的价值认识上,往往是重北轻南,重(黄)河轻江更轻海,重黄(帝)轻炎更轻“荆蛮”。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力的大为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第一存在问题基本解决了,各地普遍重视发展工商业。为了使文化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必须既重视大陆文化,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研究海洋文化,如吴越文化,闽粤文化,上海的现代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等等。这对促进现代化建设,对解决第二、第三存在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八、城市的作用与科技的魅力
文化能推动生产力发展,那么人们在实践中是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工具”来实现的呢?吴地史实表明主要是一靠市场,二靠科技。
这就是由于海派文化促使人们积极发展工商业,从而繁荣了市场,市场又振兴了城市,城市又起了火车头的作用,带动广大农村,使生产力全面提高。到了宋、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聚集效益则开始体现在城市的第一乘数效应(由手工业项目投入,推动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二乘数效应(由城市第三产业构成的投资环境吸引新一轮工业项目投入)及其相互的作用。吴地很早就有了丝绸工业和手工业、纺织印染业及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作坊性的生产项目,这就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投资环境更好,吸引更多的商人来苏投资或做交易。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体从原始方式 —— 手工劳动方式 —— 机器生产方式 —— 现代化生产方式。当中国大部分地方还是以原始生产方式为主的时期,吴地已到手工乃至机器生产的时代。科技的进步,超前的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则是聚集财富的主要手段
吴地过去科技水平较高,与海洋文化和市场竞争有密切关系。工商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多家竞争,促使人们刻意求新。由于众多的生产者、经营者聚居一个城市,信息想通,不同的行业,“多学科”的专业技能,相互配合,相互启迪,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专业化的生产更有利于技术的提高。再加上教育和技艺的世代相传和积累,人才大批流到城市,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
今天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乃至国际上的政治、军事竞争,密切相关。科技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它已成为生产力和国家现代化,乃至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性问题。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科技也是其成败的关键因素。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史,我们必须走科技兴邦之路,应当重视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运用市场兴市的规律,建设大都会,发展高科技,还要发扬吴文化的特色,吸收现代文化,创造出更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吴地文化
研究吴文化,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针的具体内容,是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子孙后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生动丰富的人们乐于接受的教材,是把马列主义与吴地的实际相结合,培养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应从吴地的历史特点和近日之实情出发,从数千年吴人的经验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从发展旅游业来讲,过去主要靠园林,如能以吴文化为内容,形成多种内容的线、网,如博物馆、历史遗迹、民俗、吴服、食品、戏曲、民间文学艺术、江南水乡、古城、太湖景区,乃至与沪、锡、杭连成一片,形成文化内涵丰厚的特色旅游,必可独树一帜,广招天下来客。
研究吴文化与吴地,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奋斗,为建设好家乡、建设好祖国多作贡献。
『叁』 吴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征:
1、上善若水,兼容并蓄。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吴地沿江环湖,境内水道纵横,河港交错。人民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在明清时期则成为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随物赋形,融汇百川,吴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鲜明特征
2、崇文重教,经世致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同样赋予了吴地人民聪慧阴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征。富而思礼,安而重教。吴地文风兴盛,清朝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苏州籍状元26名,比例过半。
3、柔中蓄劲,雅不废俗。
至柔者至坚,吴地水文化中“隐者”和“道家”的元素发展到极致,便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诚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普通市民呈现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犹有先秦时期吴地先民“轻死易发”的遗风。吴地长时期高度繁荣,士农工商等百业融合发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则带来雅俗并举的别样风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数千年风流继世、繁华迭代,吴地传统手工技艺之精致精雅难以置信,子冈玉,供春壶,是一代大匠“技进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动体现。除吴地及国内外博物馆藏的丰富珍贵文物外,还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即今无锡)”之说。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
『肆』 吴文化属于汉文化吗为什么吴文化分属浙江上海苏锡常,却不能让三者合为一个省呢
当然是汉文化,文化现象和区域划分没有任何必然关联的,不然中国只有几个省市自治区了
『伍』 吴文华的简介
吴文华,女,汉,1958年1月生,河北省人,中共党员,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天津市工商局西青分局副局长。
『陆』 吴文化的特点
一、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 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太湖地区属越文化的范围,而宁镇地区则是吴文化的中心。
二、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 ,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 的标志。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吴国虽然在姑苏建都较晚。但吴、越两国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吴文化的始创者应是周人。太伯奔吴与当地的土著融合,蛮夷化,形成了吴文化。当地的土著属何种系。据文献记载应属谁夷的一支。他们与邻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争战不休,其结果当然是文化的互相渗透。(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吴越文化地域空间: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小部分。
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
无论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长三角文化,人们大多首先注目于对其空间概念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吴地文化”、“越地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概念,应当是确切的,开展相应的精致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吴越文化等同于江浙文化的认识,也出现过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这些为进一步把握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
四。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这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
五:吴越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六,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梁祝传说
6:白蛇传说
7:师爷文化:绍兴
8:杭州西湖
9: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0:佛教禅宗天台宗
11: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2: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4:河姆渡遗址
15:唐诗之路
七,吴越文化名人:
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徐祯卿
扬州八怪 ,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史学家。年轻时参加明末反宦官斗争,
为“复社”首领。后聚兵抗清,失败后隐居乡间,致力著述,
写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文海》等,
开明代以来我国民主思想之先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史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严光(公元前37-?)字子陵。
朱之瑜(1602-1682)号舜水,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
孙武——春秋吴国军事思想家;陆逊——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张旭——中国唐代书法家;张籍——中国唐代诗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成大——南宋诗人;蒯祥——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沈周——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文徵明——明代杰出画家;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唐寅——画家、文学家;祝允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徐祯卿——明代文学家;柳亚子——中国近代诗人
陆游,徐渭
余秋雨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鲁迅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
『柒』 长安CS75自驾游惠山吴文化公园,了解吴文化的起源
南方的气候就是有点怪,前一段时间阳光明媚,暖暖太阳让人忘却了冬季的寒冷。然而2020年的年初确是细雨绵绵,湿冷的空气中带着寒意阵阵袭来,让人们感觉到了冬季的味道。确实在冷冷的寒风中到公园走一走看一看,也是一种磨练,是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一种方式。在寒冷的冬日我喜欢站在湖边让一阵阵寒风吹到脸色的感觉,风使我更加清醒,寒冷使我更加坚强。所以我会在寒冷的冬季经常和我的爱车金色的CS75一同到公园,湿地,太湖周边自驾游。我的CS75是14款的老车型15年1月购入。几年了一直陪伴着我,1.8T涡轮增压顶配车型,动力充沛,驾驶感觉非常舒适,无论是长途行驶,还是日常出行都和我形影不离,出色的整车质量,可靠的品质让我放心,长安CS75是自主品牌SUV中的佼佼者,值得大家的信赖。今天绵绵细雨停了,利用这个难得的天气和我的金色75到原本计划之中的吴文化公园,去了解学习吴文化的历史根源。吴文化公园,又称吴文化博览苑,旅游界称它为无锡民俗村。吴文化公园座落在惠山区堰桥镇西高山,是国内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大型文化园林。公园离我家不远,下面还是让我们一起的吴文化公园转一转,看一看,初探吴文化的历史吧!
牌楼耸立,残山满绿,白鹭棲树,蝉声追风,还自然之美,休闲胜地也匆匆地在吴文化公园转了一圈,只是对吴文化有了一点点了解而已,大家不妨有时间可以到这里看一看,确实是一个了解学习历史的场所。
『捌』 吴文化有哪些名胜古迹啊,本人急求,最好说上名人(吴文化)
资料如下 . 十分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