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死了都没人埋,历史上的营妓到底有多悲惨
营妓就是在军中侍奉军人的妓女,她们基本没什么尊严,除了倒酒,跳舞外,还需要给士兵消遣,除了平日的饭食外,都没人去管她们别的需求,自然死了也没人理睬。
㈡ 常遇春是哪里人
常遇春,(1330~1369) ,汉族,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中文名: 常遇春
别名: 常伯仁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安徽怀远
出生日期: 1330
逝世日期: 1369
职业: 将领
主要成就: 攻破大都,灭元
生平简介
常遇春,(1330~1369) ,汉族,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跟随在一位名叫刘聚的强盗头目左右,后见刘等人实在没有出息,乃在和阳投降了朱元璋。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驻守.
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大破陈友谅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其他记载
常遇
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他也是公认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鏖战衢州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他身为军中前锋,作战勇猛,席卷幽燕,直捣上都。由于他曾攻克了开平府(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仅39岁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风”,而暴死于柳河川军中。朱元璋痛失爱将,以诗悼之:“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并将其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勋臣,择墓于南京太平门外,赐给祭田。后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将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甚见尊礼。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杀将而来,首先攻取了龙游城。他在戎马倥偬间,还吟赋《龙游道中》一诗以纪行:“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字里行间,流露出英雄豪气。
当常遇春率领马、步、水三军到达衢州城下时,但见城垣壁垒森严,固若金汤。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树栅栏,建奉天旗,从陆上、水上将衢州6座城门团团围住。常遇春又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军械,“拥至城下,高与云齐,欲阶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门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颜不花的斤面对常遇春部的猛烈进攻,凭借坚固的城垣,“以束苇灌油烧吕公车,驾千斤秤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后来,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毁其所架之炮,攻围甚急。元军支持不住,遣使密约投降,衢州路院判张斌夜出小西门,迎常遇春大军入城。这样,元军甲士万人,才迅速崩溃。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后,立“金斗翼元帅府”,设元帅和枢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统治势力遂荡然无存。
南下立功,升任元帅
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西征陈友谅,战功卓著
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再立大功。陈友谅占据上游,精兵大舰,雄心勃勃,是朱元璋开拓事业的主要威
常遇春像
胁。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朱元璋以弱御强,便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为全军主力。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龙湾大捷,朱元璋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参知政事。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1363年,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锁敌人的归路,交战中,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危急。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战斗中常遇春奉命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优势,乘风纵火,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诸将的追击和常遇春的迎头堵截。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这场决战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覆灭,使朱元璋成为群雄中之强者。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当时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书报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又别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编辑本段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常遇春自从1355年追随朱元璋,参加采石矶渡江战役,到1369年夺取元上都开平,暴卒于柳河川为止,十四年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可以说无役不从,战无不
胜。常遇春“为人沉鸷果敢”,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叫“常十万”。他不仅有勇,而且也有智谋,常常以智取胜。或者设伏,使用疑兵;或者声东击西,出敌不备。在历次战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进入南门瓮城,毁敌所架炮,又策动元将张斌约降,内外夹击,乃夺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破了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常遇春经过分析,认为其中有诈,这是陈友谅要夺取安庆附近的池州,是声东击西之计。同徐达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设伏诱敌,陈友谅果然中计,腹背受敌之下大败而逃。这都是常遇春以智谋取胜的典型战例。所以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这是自古名将几乎所共有的一个优点。与此相应就是兵有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扰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这同他出身农家有关,也是朱元璋在开拓事业中一贯严格要求的。常遇春与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注重发展屯田事业,以解决军队的粮饷,从而减轻了占领地区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也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一个以谋略持重著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朱元璋很会用将,以徐达为正,常遇春为副,用其所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也特别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也善于处理同主子的关系。1365年二月,当常遇春率军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县班师之后,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他说,这是“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貌似宽厚心实险狠的朱元璋自然最爱听这样的话了。
永流大地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损失,因当时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未完全消灭,还有一些硬仗等着他去打。但对他个人来说,逃脱了朱元璋的谋杀,保全了他的荣誉,使他的英雄业绩得以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也是一件幸事。
《明史》赞曰:“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常遇春逝世消息由信使用最快速度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达应天,朱元璋闻讯惊倒于龙椅上,对于遇春之死极为悲恸,并怕遇春之妻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蓝氏。
次日。朱元璋也未上朝,召来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提出按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遇春治丧。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日忠武。配享太庙。朱元璋给常遇春最高荣誉。古至明代,封鄂谥忠武,只有唐朝尉迟氏、宋朝岳飞。遇春公是第三个。朱元璋还赋诗一首,表露其对常遇春逝世的极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自此开平王常遇春便永远长眠于钟山之上,永远的休息了。
常遇春逝世后,全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亲笔御提“勇动风云”四字,颁诏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于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中国冷兵器时代十大勇将天下奇男子--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信仰回教的汉族,说他是回族不精确,因为他不是色目人后代,是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安徽怀远人。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常遇春,而历史当中的他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战功仅在次于徐达。1355年,参加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
在1356年2月,采石矶大战中,元兵守将蛮子海牙借地利击退义军的数次冲击,这时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挥戈冒着乱箭直冲而上,冲到跟前时一跃而上,刺死守矶头目老星卜喇,左冲又突如入无人之境,这时义军一涌而上击溃蛮子海牙部。这一战常遇春名声大振,此谓常将军力拔采石矶,采石矶现在有一个“大脚印”的景点,据说是常遇春登岸时用力过猛留下的。
1357年,攻宁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婺州等城。随朱元璋军救援安丰的刘福通,到达时吕珍已杀死刘福通,率兵据守,朱元璋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兵士马匹无数。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60万大军进行了一场持续36天的大决战,此战之惨烈,双方投
常遇春墓
入力量之大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一战,朱元璋麾下诸多勇将都名载史册了,常遇春与众将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陈军占据上游,军船大而坚固,装备精锐,朱军的船小而灵活,双方相持,难解难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形式十分危急,这时常遇春一箭射伤张定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但是自己船却搁浅了,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转战三天,朱军以火攻陈军船只,湖水被映成红色,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这一战扭转了局势,朱元璋一跃成为群雄之首。
1367年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率二十五大军北伐,要彻底推翻元朝,大军从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现在的北京),北伐期间,在洛阳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一箭射死起前锋大将,麾下士气大振,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后在夺取大都后西进与元猛将扩廓帖木儿(就是赵敏的哥哥王保保)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陕西。元军反扑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击敌军千余里,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内蒙古多伦县西北),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从上都凯旋归来的途中暴毙于军中,年仅40岁,按《倚天屠龙记》的说法是张无忌给治的折了一半阳寿。
常遇春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一生从未败北,被誉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叫“常十万”。朱元璋评价常遇春“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明史·常遇春传》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寻命守溧阳,从攻集庆,功最。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从达攻宁国,中流矢,裹创斗,克之。别取马驼沙,以舟师攻池州,下之,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从取婺州,转同佥枢密院事,守婺。移兵围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毁其战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万人,进佥枢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命甓安庆城。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池州帅罗友贤据神山寨,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从援安丰。比至,吕珍已陷其城,杀刘福通,闻大军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军皆败,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遂从达围庐州。城将下,陈友谅围洪都,召还。会师伐汉,遇于彭蠡之康郎山。汉军舟大,乘上流,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友谅不敢复战。诸将以汉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独无言。比出湖口,诸将欲放舟东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赉金帛土田甚厚。从围武昌,太祖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督水军壁海安坝以遏之。
其秋拜副将军,伐吴。败吴军于太湖,于毘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大军后。遇春将奇兵由大全港营东阡,更出其后。敌出精卒搏战,奋击破之。袭其右丞徐义于平望,尽燔其赤龙船,复败之于乌镇,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陆寨,悉俘旧馆兵,湖州遂下。进围平江,军虎丘。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谒帝于汴梁,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
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㈢ 我今年十一岁,小学六年级,女生。我喜欢一个男生,那个男生也向我表白了,算不算是初恋或早恋。
楼主请你释放你心里的感受,不要让遗憾继续和蔓延,楼主其实我跟你是一样的,你的心情我能明白,如果你想找到答案的话,我就跟楼主说下我的初恋,我的遗憾,我中学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女生,那时的我很害羞,很爱面子,不敢跟那个女生告白,所以就一直关注着她,在她的背后心疼的看着她的喜怒哀乐,自己却只能在她的背后默默的看着她的背影,就这样时间过的很快,我升初3了要毕业了,有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了,时间来不及了,我想和她告白,可我是个坏学生,不良少年只限在老师的眼里,家境也不好,根本配不上她,只能做着白日梦,所以就一直拖着,不敢和她告白,就只能祈祷每天早上上学,上体育课,去食堂吃饭,放学以后,能够见到她就是给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转眼就要初3毕业考了,我很焦虑,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再毕业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能和她告白,我喜欢她很久很久,所以我想了各种办法,拖关系拖朋友终于弄到了她的QQ账号,因为我决定,既然现实的我不敢和她告白,那就用QQ和她告白,所以这样小白的我一直等到放学就直奔去了网吧,开了台电脑,上起了网,上网的时候想了很多事这3年终于要跟她告白了心里好激动,就一直激动到到晚上8点,等到她的QQ在线,我Q了她并向她告了白:XXX我喜欢你很久很久了,你一直都很好。。。。。。就这样她居然接受了我的告白,我想她当时应该是感动的哭了,这是我后来和她闲聊的时候才知道的,就这样我约她在晚上10点见面,一起出来走走,当时的我真的好单纯,终于到了晚上10点我跟她见了面,聊了很多趣事,聊的很开心,有说有笑的。可是和她聊的开心,我的心理就越是难受,心疼,我心疼一想到中学毕业以后我和她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只能化为人生的美好邂逅,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感受,就这样我理理了情绪牵了她的手去了公园走走,还去打了电动。。。。。。直到凌晨3点我送她回家,(送她回到她的家),看着她的背影慢慢的离我而去,心里想说的话却又说不出口,我的眼泪不禁的流了下来,心里的自己说到再见了我的爱,再见了我暗恋的她,再此之后我和她再也没见过面,再也没有联系,直到4年后,我偶然申诉找回了4年前被盗了的Q号,惊奇的发现她的Q还在我的好友列表里,就这样我跟她联系了,我心里想着难道她的Q4年都没换吗。。。。。楼主我回忆的太累了,我中间就跳过了,就这样我和她见了面互相问好,也是问好,我问她,她回应,人生错过的永远都还是要错过。写到这里楼主你也应该明白了吧,楼主不要再错过了,大多数人都没有楼主这样的机会,请楼主不要让遗憾度过你的一生,那怕是她或者你变了,你能原谅自己心里的那个她他吗,楼主去听下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楼主就该明白了
㈣ 马鞍山市军分区在河底有哪条路可以到达
兄弟。我作为南京军区1个现役军官。我可以非常正确地负责任地告知兄弟:马鞍山军分区隶属于南京军区下面的安徽省军区管辖。是个正师级单位!从兄弟的发问可以看...
㈤ 武则天当皇帝是哪一集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荆州武氏小女如意选入大唐后宫。时逢先皇后长孙皇后忌日,武则天
武则天
宫廷里正在排《兰陵王》之舞,如意以绝妙的舞姿艳压群芳,并与大唐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邂逅于承庆殿上,太宗赐名于媚娘,是年,武媚娘十四岁,太宗三十九岁,一段鲜为人知、旷古凄美的倾世之恋,伴随着大唐帝国的盛世画卷娓娓展开。
大祭当晚,秀女郑婉言死于非命,所有证据指向如意是杀人凶手,她饱受酷刑,被发配掖庭冷宫。在冷宫中,如意结识了太宗的老乳娘彭氏,彭氏因为当年“玄武门之变”太宗弑兄杀弟而始终不愿原谅他,老死也不愿相见。而媚娘成为了太宗和老乳娘的情感纽带,结开了太宗的心结。老乳娘死,媚娘出冷宫,太宗册封她为才人,媚娘一时成为后宫所有女人的众矢之的,身陷各种尔虞我诈的宫廷阴谋。
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率大军亲征高句丽,媚娘男扮女装随行于军中。在冰天雪地、战火纷飞的东辽之地,媚娘和太宗共经生死,相伴相依,两人的感情迸发到最极致。而媚娘也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谋略,奇招制胜,万众归心,兵中将领们都折服于这个女人。
大军班师回长安,媚娘被视作妖媚惑主、狼子野心。朝中众臣长孙无忌等人却以“唐三代,武王代之”的预言来离间太宗和媚娘的关系。高句丽一战后,太宗的身体日益衰老,与媚娘的分离更让他愁思难解,积染重病,两人的爱情历经着生死离别的考验。人生走到终点的太宗终于意识到:权力、政治和帝国都是会枯竭衰老的,唯有爱情,可以延绵永生……
㈥ 明朝开国有哪些著名将领
1.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然而,据明史记载,李善长屡遭他人弹劾,后又有恶奴卢仲谦等作证,指其与胡惟庸有染。于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诛。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当时并未查实,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举。 2.蓝玉(?-1393),安徽定远人,大将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军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及对西北、云南的征战中立有大功,如逼降辽东纳哈出,对蒙元捕鱼儿海之役,随沐英、冯胜等征平云南等,被封为凉国公,后为太子太傅。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洪武二十六年,被锦衣卫指挥蒋谳所告,以谋反罪被杀。明太祖乃藉此兴蓝党大狱,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人。经胡惟庸、蓝玉二案,明之开国勋臣,几尽为太祖所诛杀。 3.冯胜(?~1395)明朝将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卒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20万平定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20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召冯胜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4.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归明玉珍,后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为将,从常遇春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进军武昌,率数百人一举夺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卫指挥使。随后转战于江淮,屡建战功,晋江淮行省参加政事。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会昌。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东诸地后,又连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德州、沧州等地,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入大都。遂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县),又攻山四,平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继而进军蜀地,攻取汉中。论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府事,封颍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统军l0万伐蜀,平略蜀地。五年与冯胜征西凉大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率兵骑30万入滇,灭元梁王军主力,平定云南。十七年,晋封颖国公。以后数征西北,练兵山、陕,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因请怀远田于亩,触怒朱元璋,于次年召还。二十七年赐死。 5.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果显著,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四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亡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屑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一月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 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论功升中书右丞相参理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五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王为先锋,击败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六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之战中,设伏大败陈友谅军,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转为同佥枢密院事,坚守婺州。二十二年,参加鄱阳湖之战,他救出被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率军封锁湖门,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人。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讨元,转战山东、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与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太原,率精骑夜袭扩廓帖木儿,俘获甲士4万人,扩廓帖木儿逃往大同。后常遇春又率军北取大同,与冯胜合军,西攻凤翔。二年奉太祖命自凤翔回师北平率步骑9万北征,攻克大兴州,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赶数百里,擒获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年仅 40岁,被赠中书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军有方,善抚士卒,勇敢善战,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率领10万大军,横行天下无敌手,所以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㈦ 马鞍山移动电视《快了说天气》的女主持赵静茹是不是有来头啊怎么老是放她的节目,你们觉得她的节目如何
马鞍山形象代言人第一届冠军
她现在是卓越广告公司的
我觉得长的一般
㈧ 历史专家请进,知道明初历史的请进……
S
㈨ 重案六组里面第一部的人分别都是怎么死的
说一下哈!季然没有死!~~~死的是白玲!
话说我佩服楼主呀!我们重犯都没有这样详细的记录。。。。。。
㈩ 于氏起名!!!!!大家帮想想啊 !!
于子聪(男)
于子慧(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