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破圩是什么意思
被堤坝围住的水位漫过了坝体。
圩读作[ wéi ],指防水护田的堤岸,这里的破并不是破坏的意思,而是突破;破除的意思,破圩就是突破了抵挡洪水的控制。
洪水水位超过河湖堤防高度,从顶部漫溢泄流的现象。伴随洪水漫堤,常引起堤防溃决,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这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堤坝的建造高度是经过了严格的设计,已经达到了最安全的强度,洪水漫过了就超出了堤坝的承受力,有溃堤的危险。
圩地起源于先秦,吴越交战,吴国在固城(今江苏高淳)筑城、围湖为田,是太湖地区最早的圩地;三国孙吴筑圩地以充军需,设督农校尉专司其事,是安徽沿江筑圩的肇端;南宋晚期至元代,两湖及江汉西部的江陵、荆门一带,开始兴起圩地。也就是说,圩地由长江下游地区向中游地区扩展,依次为太湖地区、江淮地区和汉江流域。
圩地的开发与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圩区所在地区通常水资源丰富;湖荡众多、水网密布,通江贯海,便于水运;气温温和,无霜期长,土地肥沃,宜于作物生长,适合人类生产、生活。
Ⅱ 马鞍山市当涂县大公圩是不是要撤里群众
雨再下要破圩了
Ⅲ 什么是破圩破圩水位
破圩意思指圩被江水漫过去了,圩被大水冲垮了,或者圩上有漏洞,等等。
圩(wéi),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
圩区----圈圩筑堤,抵御洪水,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
在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河湖的洪水水位高于田面高程,必须筑堤挡水,才能正常生产。骨干排水河沟把洼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周围都要筑堤保护,形成一个独立的生产区域,长江下游地区称为“圩子”或“圩”,长江中游地区称为“垸子”或“垸(yuàn)”。
(3)马鞍山破圩扩展阅读:
长江中下游地区均系江湖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水源充沛,加上一般年份雨量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在江河两岸和沿湖滩地筑堤围垦,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网圩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
圩区地区特点是地形平坦,大部分地面高程均在江、河(湖)、洪枯水位之间,每逢汛期,外河(湖)水位常高于田面,圩内渍水无法自流外排,往往渍涝成灾;特别大水年份,还常决口泛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Ⅳ 马鞍山南圩多少亩田地
马鞍山当涂南圩有25000亩土地,所以在出现决堤现象后破圩了,内部群众和巡查的人员已撤离
Ⅳ 马鞍山怎么那么破
小城市嘛,市政建设上自然不会有大手笔的
Ⅵ 2020年桃溪镇哪个地方破圩
2020年7月2日下午5时许,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丰乐河孔圩村段发生破圩,“撕裂”的口子达30多米,桃溪镇孔圩、红光、四圩、枣林四村转移1300户,人口6000,受灾面积1.5万亩。
Ⅶ 马鞍山市当涂县大公圩属于哪个乡
大公圩位于当涂县东南部,比乡镇大,全圩辖六镇:黄池、乌溪、石桥、塘南、大陇、护河。
大公圩位于当涂县东南部,长江下游右岸,除西北角临青山外,四面环水,北滨上姑溪河,东临丹阳湖南、北圩及运粮河,南濒黄池河,西隔青山河与芜当联圩相望,系青弋江、水阳江水系下游第一大圩,也是皖南第一大圩。
大公圩堤防长78.2千米,圩区面积363平方千米、耕地2.08万公顷,人口25万。地处亚热带北部,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足。
(7)马鞍山破圩扩展阅读
大公圩的初始——古丹阳湖的围垦。大公圩的前身是古丹阳湖。古丹阳湖区域涵盖今天的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沿湖圩区,约3000平方公里。大公圩位于古丹阳湖的西北部,位于黄池和大青山之间。
在三国时期,东吴在古丹阳湖屯兵垦殖,拉开了大公圩的圈垦序幕,这也是大公圩最早的“官圩”背景。
历史上,从西晋年至宋代,北方战乱,有过三次移民南迁。北方移民来到当涂,将目光投向古丹阳湖,开辟圩田。大公圩因此也从西晋到两宋不断扩展。
Ⅷ 芜湖二坝今天是不是破圩了
芜湖二坝昨天下午破圩了
Ⅸ 传说马鞍山大公圩差点成南京城
多少年来,大公圩地区一直流传着与明朝都城有关的各种传说。如:“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如“大公圩建都选址样土中渗草木灰"、如“刘伯温数山头选都址”,如“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风俗"等等,要想知道这些说法的详实情况,还得从朱元璋渡江至当涂说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当涂,在当涂名士陶安的建议下力取集庆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公元1368年正月称帝,为洪武元年,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当时刘伯温已经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后必杀功臣的过河拆桥之人,他不想让朱家王朝长久兴盛,极力劝说朱元璋放弃定都凤阳的计划,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没有超过60年的短命王朝,因为南京是一个燕子窝形状,成不了大器,朝代不会长久。朱元璋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里就不踏实,更有一个心病困扰着他。明皇城大内为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觉得南京非大明的万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着迁都。迁都往何处?有谋臣献策:南京以南200里处的大公圩,西靠青山为龙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刘裕重挫卢循的圣地护驾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环绕,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龙兴之地,而且会长久兴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刘伯温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刘伯温领命后,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细数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却故意不数自己脚下的山峰,数来数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刘伯温回南京向朱元璋汇复命说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头,与皇上生日不合,非龙兴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执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刘伯温又使一计,说大公圩周围环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质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样带回。刘伯温则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风声,说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乡民将失去土地并无法生存。当地乡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样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刘伯温以大公圩土质过于松软无法修建城墙为由,再次反对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刘伯温在建都、迁都的事情上,每次都与朱元璋意见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说出。朱元璋决定亲自到大公圩进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适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带五十内廷亲兵从南京乘官船出发,初四至大公圩护驾墩码头。朱元璋命众人在船上待命,自己仅带一位将士着便装从护驾墩码头上岸微服私访。朱元璋漫步在繁华古镇的石板路上,眼里看到的简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心情非常愉快。主仆二人出了东关口,过了护驾墩桥,放眼东望,河水波光粼粼,杨柳夹岸青青。朱元璋边走边欣赏护驾墩的水乡风光,不知不觉已经东出古镇两里开外。经过一个村庄,村庄前面的河面更加开阔,有四五乡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捞塘泥。朱元璋手摇折扇沿河堤而行,兴致渐浓,他正准备与船上捞泥的乡民打招呼,不料从船上扔来一坨塘泥,溅得岸上主仆二人满身是泥。朱元璋的兴致立马荡然无存,因是微服私访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归。回来路过村口一户门前,户里一对老人看到主仆二人全身是泥,满头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门前柳树下休息,并赠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让二人脱下外套帮其浣洗,时值晌午,日头正烈,不一刻衣服就凉干了。喝茶休息时,看见老人门前堆放了一些从田埂和水边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诉两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见多识广,说门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节前插在门头上可避邪保平安,并反复叮嘱老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门头上插好。朱元璋走后,老人就在自家门头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户人家也学着老人在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当天夜里,五十个蒙面人悄悄潜进村庄,挨家挨户进行屠杀。第二天早上,只有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两户人家开了门,且全家人口平安。这两户一家姓邰,一家姓朱,这次劫难之后,这个村就改名为“邰朱村",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谓“先有护驾墩,后有邰朱村。"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习俗也从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区传开和保留至今。
再说朱元璋来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适合建都城,哪知节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当地人大不敬,甚是恼怒。他回到南京后,从此不再提迁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这仍是刘伯温使的计。五月初三那天,刘伯温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时,就派人快马加鞭从陆上于当天赶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说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访考察地形,并说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乡民们必须对私访者捉弄一番,私访者必定向皇上汇报大公圩的坏话,只有这样,大公圩才不会被定为都城。所以才会出现“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剧。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迁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罢去刘伯温所有官职,赐告老还乡。此后20年间,朱元璋仍有迁都之意。后来,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考察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长安的计划。
从此以后,朱元璋彻底断了迁都的念头,但是南京风水问题仍困挠着他。于是他请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大师廖均卿想办法改化南京的风水,廖均卿经过占卜,告诉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长久兴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南京城的城门数和方位要与大公圩的陡门数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则大明江山不败。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参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门数和方位对南京城的城门进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现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的说法。同年,朱元璋征调民夫35.9万人、石匠4900余人,对固城湖东的胥溪河道进行疏浚13.3公里,并在胥溪河上游修建东坝,以石闸启闭,既利通航,又可节制水流。次年,又征调民夫近万人,从石臼湖东北岸开凿胭脂河,贯连秦淮河。从此,水阳江水系之水经固城湖和石臼河后三处分流,东由胥溪河经太湖入东海,东北由胭脂河经秦淮河入长江,西由丹阳湖经姑溪河入长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风水的过程中,却无意中修建了堪与都江堰媲美的水阳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阳江下游诸圩永绝洪涝之害。大公圩也由此进入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死鬼朱棣迁都北京后,明王朝不再重视水阳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渐渐被淤塞,导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灾时有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两个甲子后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记了祖训的明王朝,以绝苏锡常地区水患为由,将胥溪河上的东坝筑高三丈,至此水阳江水系不复东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阳湖经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长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阳湖、姑溪河水位陡涨,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断,圩堤屡遭溃决,经济和文化长久衰退。
东坝的抬高,彻底切断了水阳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断了明王朝的龙脉。大明王朝气运也随着大公圩的屡次溃破而逐渐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灭亡,正应了风水大师廖均卿当初的预言:“官圩始破时,大明过半世。”
Ⅹ 马鞍山破吗
你是要去马鞍山上抄学吗? 马鞍上还可以,个人认为挺适合生活的一个中小城市。 逛街干嘛的走着一会就到,解放路什么的。 现在在弄新区 东区。 沃尔玛 欧尚 都有了。 商场也不缺。大华广场等。 有山有湖 公园多,而且都免费,卫生。 比较文明。 景点也有,对有马钢,我去参观过几个厂址。一般的工资,生活足够了,挺惬意。如果你有大城市的梦想,马鞍山满足不了你。
在那里呆了3年多,离开也已经2年多了,挺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