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驼峰是什么
就是骆驼背上像小山一样的那个,是脂肪组织的聚集,是一个巨大的储存库,这也是为什么骆驼是沙漠的交通工具
Ⅱ 驼峰岭天池的简介
阿尔山有两个天池,一个叫阿尔山天池,离游客中心比较近,所以一般游客游览的就是此处。一个叫驼峰岭天池,距离游客中心40km,距离观天池处,垂直高度有400米左右。一般游客去的比较少。但是景色非常美。
驼峰岭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高位湖泊,这里水面海拔1284米,湖面象人的左脚形状,东西宽约450 米,南北长约800 米,面积为26公顷,这个湖也属于玛珥湖,形成30万年左右。在这里我们可看到浮石,大家可以选一选,石头放在水里不沉的即是浮石。说起驼峰岭的浮石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老额吉和女儿桑日勒相依为命,一晃,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老额吉十分着急,人烟在哪呢?一天,老额吉牵来一头骆驼,喂饱后,跟它说了心事,果然这头骆驼非常有灵气,它睁大了双眼,打着响鼻。姑娘知道了此事,把自己心爱的一枚铜镜系在了驼峰间,并嘱咐骆驼,记住,第一个能照在我铜镜上的人就是我的心上人,驼铃由近到远,越来越弱,消失在山林中。
Ⅲ 驼峰分布在那个省
你是想问驼峰航线吧。抗日时这条航线主要从印度向西南运送物质,途中会跨国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所有我国境内主要经过云南、四川、西藏
Ⅳ 驼峰是在中国哪个地区
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国际航线中(另两条为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最具危险性的一条。该航线西起印度的汀江,东到中国的昆明、叙府(宜宾)、泸州、重庆等地。该条航路大部分是在平均海拔5000—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上空穿越,而当时所用飞机,满载后飞行高度几乎和地势平均高度等同,甚至还要低于所经山峰高度,飞行艰险和飞行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要在连绵起伏的山谷间穿行,无论是飞行线路还是所经地形都犹如骆驼的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之地,飞行员们要在820公里(南线)和1150公里(北线)的航线上飞行。由于南线遭受日本战斗机攻击,故后来飞行员们要绕路飞北线,这就更增大了因恶劣气候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每次飞行,飞行员们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以及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攻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驼峰”飞行主力是先期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0航空队及美军后来部署在印度的印中联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所用主力机型是DC-3 、C-46、C-47、C-54,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抗战中的中国运送战略物资。此外,还有一些任务需要他们飞越“驼峰”,比如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的往返,接收美国援助飞机的进出,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赴印受训,美军第20航空队移师成都,第14航空队在中印间往返、由中国和美军共同组建的中美混合团赴美培训的去回,国民政府要员出访、国际友人来华访问,无不经过“驼峰航线”。
抗战期间的中国对外交通线
1938年9月以前,中国主要的进出口通道是香港到广州。日军侵占武汉和广州后,这条通道被迫中断。
此后,中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又开辟了三条对外陆路通道——一条经越南海防到河内再到中国的昆明,另一条是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再一条是新疆到苏联。但随着日军相继占领海防、河内和缅甸,以及1941年6月德国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1942年2月以后,中国所有的对外陆路交通均遭封锁。
中国确确实实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一个即将全部被封锁的中国!一个在日本人眼中即将投降的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国民政府决定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中国航空公司为探索“驼峰航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致电中国政府,同意开辟中印(中国和印度)空中通道,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 采纳哦
Ⅳ 驼峰的特点
特点:骆驼的驼峰是用来储存水和脂肪等营养成分的。
骆驼背部隆起像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了大量脂肪,可供维持正常行动,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同时集中聚集在一处的脂肪,可以使骆驼的体温保持恒定,而不会使身体各处过度发热。
与骆驼的高度耐脱水相适应,在骆驼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高浓缩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在骆驼极度失水的情况下,这种血浆蛋白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保证体核向体表的热扩散,增加了高温脱水状态下的存活力。
(5)马鞍山驼峰山扩展阅读:
骆驼体温范围很广,适应于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环境和减少水分损失的需要。在白天,骆驼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达到41℃,到夜间又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达到34℃,体温波动范围为7℃,而且这种体温的波动越是在脱水的条件下越明显。
但它并不能表明骆驼恒温机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恒温基础上的更为精巧的体温调节方式。
高温环境中,提高体温可缩小动物体与环境间的温差幅度,减少外界热量的流入。同时骆驼体温的升高也起到了贮存热量的作用,而这部分贮存的热量又可以在夜间通过传导、辐射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以代替蒸发,其结果是减少了维持体温恒定可能导致的蒸发失水。
一只500kg的骆驼比热为3.35KJ/kg·k,体温升高7℃就相当于贮存了1.26×107J的热量,如果是通过水分蒸发散失这部分热量就要损失5L水。
Ⅵ 驼峰 打一安微地名
驼峰(打一安徽地名) 马鞍山
Ⅶ 驼峰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一、特点
骆驼背部隆起像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了大量脂肪,可供维持正常行动,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同时集中聚集在一处的脂肪,可以使骆驼的体温保持恒定,而不会使身体各处过度发热。
二、作用
经解剖证实,驼峰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一个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有人认为,驼峰实际存贮的是“固态水”。
经测定,1g脂肪氧化后产生1.1g的代谢水,一个45kg的驼峰就相当于50kg的代谢水。但事实上脂肪的代谢不能缺少氧气的参与,而在摄入氧气的呼吸过程中,从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不相上下。
这一事实说明,骆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态水贮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
骆驼的瘤胃被肌肉块分割成若干个盲囊即所谓的“水囊”。有人认为骆驼一次性饮水后胃中贮存了许多水才不会感到口渴。而实际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杂着发酵饲料,呈一种粘稠的绿色汁液。
这些绿汁中含盐分的浓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骆驼很难利用其胃里的水。而且水囊并不能有效地与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开,也因为太小不能构成确有实效的贮水器。从解剖观察,除了驼峰和胃以外,再没有可供贮水的专门器官。因此可断定,骆驼没有贮水器。
(7)马鞍山驼峰山扩展阅读:
一、精巧的体温调节方式
骆驼体温范围很广,适应于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环境和减少水分损失的需要。在白天,骆驼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达到41℃,到夜间又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达到34℃。
体温波动范围为7℃,而且这种体温的波动越是在脱水的条件下越明显。但它并不能表明骆驼恒温机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恒温基础上的更为精巧的体温调节方式。
高温环境中,提高体温可缩小动物体与环境间的温差幅度,减少外界热量的流入。同时骆驼体温的升高也起到了贮存热量的作用,而这部分贮存的热量又可以在夜间通过传导、辐射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以代替蒸发,其结果是减少了维持体温恒定可能导致的蒸发失水。
一只500kg的骆驼比热为3.35KJ/kg·k,体温升高7℃就相当于贮存了1.26×107J的热量,如果是通过水分蒸发散失这部分热量就要损失5L水。
二、有效的隔热屏障
骆驼长而蓬松的驼毛,在其体表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隔热屏障,驼毛间不流动的空气层影响传导和对流,降低了低温条件下体热的散失和高温条件下外热的流入。
有实验表明,一只毛厚不到1cm的骆驼每天每100kg体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长3~14cm的骆驼,每天每100kg体重失水只有2L。驼毛的有效隔热,间接减少了水分蒸发。
除此以外,骆驼的鼻粘膜面积大,增加了呼出气体中水分的再吸收,减少了呼吸失水;浓缩的尿液减少了排泄废物中水分的消耗;干燥的粪便也为减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骆驼在长期进化中,适应了沙漠这一极端缺水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性特征,既保证了体内“贮存”大量的水,又保证了体内水分不致于过度散失,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水”这一沙漠动物生存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同时骆驼也作为适应高温缺水环境的典型动物为人们所研究和探讨。
Ⅷ 驼峰山到底有多高
225米
驼峰山,因山似驼峰而得名,位于绍兴市北20公里马鞍镇境内,海拔225.9米,占地方圆十余里,是绍兴北部频海一座最高山脉。
Ⅸ 什么是驼峰
骆驼背部隆起像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大量脂肪,可供维持正常行动,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料
详细解释
1. 亦作“ 驼峯 ”。亦作“駞峰”。1.骆驼背上的肉峰。古代作为珍馐之一。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将军 曲良翰 ,能为驴鬃驼峯炙。”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驼峰》:“驼峰之隽,列於八珍。” 清 朱彝尊 《题颜司勋光敏写照》诗:“訡羹削驼峰,贳酿搅牛潼。”
2. 驼形的山峰。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而其墓以 钱塘江 为水,越之 秦望山 为案,可谓雄矣。”
3. 指铁路调车用的土坡。车辆可以凭本身的重力自动溜到各股铁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