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取得明显应用效果
1.油气物探工作大规模展开和大庆油田的发现
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首先要解决能源问题,我国能源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石油资源问题。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玉门等地的一些小油田,年产量仅12万t。对于中国境内石油天然气的潜力,说法不一,多数国外地质家的看法比较悲观。日本侵华期间,其地质人员也曾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过调查,在阜新等地还进行过钻井采油的活动,其基本结论也是否定的。建国伊始,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问题十分关切并采取了有关措施。1950年,在新疆与原苏联合作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石油工业部门为在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四川展开油气勘探,积极发展物探队伍。自1951年建立第一个地震勘探队以后,到1958年地震勘探队已经超过20个。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曾与李四光研究过中国是走人造石油还是走天然石油的道路问题,李四光及其他一批我国地质学家坚定认为在中国发现大油田是有希望的。1954年底,国家做出重要决定,即从1955年起,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由燃料工业部、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三家共同承担。地质部承担油气普查和部分详查工作,中国科学院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燃料工业部继续加强构造细测和钻探工作。为此,1955年1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五个石油普查大队,并相应抽调物探力量组成611队(准噶尔)、303队(四川盆地)、112队(松辽)和205队(柴达木),协同石油普查大队工作。1955年,地质部决定在松辽和华北平原部署大面积的重力、磁法和电测深调查。1956年初,中苏航磁合作队成立,其中104队立即投入松辽和华北平原1:100万石油航磁工作。航磁和随后进行的两个盆地的1:100万重力测量结果明确显示松辽和华北均为大型沉积盆地。重力和航磁圈定了盆地边界和盆地内部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格局,说明这两个盆地都有良好的找油气前景。1957年底地质部作出油气普查工作战略东移的决定。1958年初,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地质部和石油部领导又共同商定把松辽盆地作为战略东移的主战场,提出要“三年攻下松辽”。接着两部均抽调一批地质和物探力量向松辽、华北等大盆地集中,一场规模空前的油气物探普查工作,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沉积盆地有计划地展开,很快为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区域远景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松辽盆地的石油物探工作,一开始就是从全盆地着眼,系统规划,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的。由于勘探部署合理,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在195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松基3井喷出了原油。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我国石油物探,乃至整个物探工作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
松辽平原面积逾26万km2,几乎全部为第四系所覆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地面没有任何油气苗显示的情形下,很快地找到巨型油田,绝不是偶然的。当然,这首先是由于战略选区的准确,地质和物探工作的密切配合发挥了重大作用。从物探工作本身而言,从实际出发,根据松辽盆地的具体条件,合理部署和灵活综合应用各种物探方法则是一项重要经验。事实证明,我国的石油物探事业正是由于认真总结了大庆的勘查经验,并在以后的华北、下辽河、江汉乃至全国各盆地的勘查实践中给予推广和发展而成长壮大的。大庆油田发现中的物探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物探在油气区域地质普查中的先行作用,快速评价盆地的油气远景。
2)根据盆地的实际地质条件,合理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及时圈定有利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
3)合理使用地震勘探详查局部构造,尽快实现油气发现井的突破。
4)遵守科学的勘探程序,地质和物探有机结合[14]。
在松辽盆地取得油气突破的鼓舞下,全国油气勘探加速发展,尤其是华北、四川及江汉盆地的工作发展更快。这些盆地均为大面积覆盖地区,必须全面进行系统的物探工作。在数年物探区域调查和地震普查的基础上,1960年冬,地质部和石油部在天津举行华北油气勘探的两部会议。会上根据物探资料,在济阳和黄骅凹陷确定了六个突破口,将经地震勘探确定的济阳凹陷的东营构造作为参数井华8井的首选地点,由石油部进行钻探。会议结束不到半年,1961年4月,在该井老第三系的地层中发现油层,实现了华北地区的找油突破,掀起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高潮。
2.煤田物探效果显著,发现一批隐伏煤田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寻找和开发新的煤炭资源,其中用于冶金的炼焦煤更为迫切。地质部于1954年组建了首批煤田物探队在渭北、桌子山、平顶山配合煤田地质队进行工作。当时主要使用了电测深方法,普遍取得明显效果。同年,地质部还组成了第一个测井队在平顶山配合煤田地质勘探进行煤田钻孔的测井。煤炭工业部门在1954年8~9月成立了专业的煤田测井试验站,在峰峰矿区进行生产试验,取得了成功。1955年4月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组成了第一个地面电法队,在开滦矿区进行野外试验。同年9月,该局组成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震队。这一时期的煤田地质调查任务主要是扩大老煤区和发现新煤田。使用电法一般能够取得有效追踪煤系地层、发现断层和了解盆地构造起伏的资料,使地质预测更为准确,提高钻探命中率。由于合理运用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综合勘探,这一时期发现了许多新的含煤盆地和重要煤田。如1956年,在河北开滦煤矿外围湾道山和车轴山用电测深法发现了新含煤区,其中仅东欢坨和新军屯两处储量就逾8亿t。1957年,又在全覆盖的蓟县-玉田地区发现了林南仓、下仓含煤向斜,经地震勘探证实和钻探验证,该地成为我国首次用地震折射法与电法、钻探相结合而发现的新煤田。1955年11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的华东电法队在淮北平原蒙城至宿县一带进行了大面积1:20万电测深普查,1957年提交的“安徽省蒙城宿县地区电法勘探工作报告”,全面揭示了4500km2范围内被掩盖的地下煤系基底起伏形态,为缺煤的华东地区找到了淮北煤田这一重要煤炭基地。20世纪50年代后期煤炭部门开始了综合地质勘探会战,实施地质普查、物探、钻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大大加速了勘探速度,在辽宁、山东、黑龙江、安徽、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6]。
3.开展放射性方法普查,找到了第一批铀矿
放射性测量是最直接的铀矿勘查手段。我国从1955年开始铀矿勘查,使用了航空和地面放射性测量方法。我国的第一个大铀矿就是在1955年租用原苏联的安-2飞机,使用原苏联的航空伽马测量仪在湖南郴州发现的。1957年航测又在华东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相山铀矿。地面伽马普查则在广东发现了下庄铀矿,在云南发现了腾冲铀矿。物探在其发展初期就为我国的核工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5]。
4.金属与非金属物探在发现新矿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大量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和相应的非金属、化工原料。地质和冶金部门的首批物探队就是围绕着鞍山、大冶、铜官山、白云鄂博和黄沙坪等老工业基地,用磁法和电法开始工作,得到锻炼并取得成功的。
1954年地质部物探工作会议以后,金属矿物探工作将主要力量放在新区的普查及老矿区外围扩大上。这一工作部署上的战略性转变,使物探工作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在发现新矿产地方面,航空和地面磁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四川地区发现了红格、白马等大型—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在河南舞阳、江西新余发现了新的磁铁矿区。1957年前,物探还在发现河北寿王坟铜矿、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和甘肃小铁山铅锌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许多大型铁矿是在“大跃进”这一时期中发现的,其中包括山东淄河和苍峄、莱芜,湖南祁东,新疆天湖,安徽霍邱,江苏梅山等著名大型铁矿。在铜铅锌多金属矿方面,发现的大型矿山有安徽狮子山、西马鞍山,湖北铜录山,江西城门山,湖南七宝山,广东阳春石菉,青海铜峪沟等铜矿,吉林红旗岭铜镍矿,江苏栖霞山、广东大宝山和青海锡铁山等铅锌矿。在非金属矿产方面,物探方法开始应用于黄铁矿、石墨和金刚石、压电石英等国家急需的特种非金属矿产的普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我国金属矿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地质构造复杂,矿石成分多为复合矿,单一富矿少),往往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物探方法才能更加有效。我国开始研究开发适合于我国地质条件的物探方法及其组合,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探方法系列。为了提高物探普查金属矿产的效果,普遍重视了多种物探化探方法的综合使用。冶金部门提出了“大力推广地质、物探、化探三结合找矿方法”。地质部成立了综合普查勘探方法室,开展综合方法的试验推广;于1960年成立了综合物探大队,选择河北燕山地区进行系统的综合区域物探、化探试验,把区域性物探、化探工作与矿产普查工作相结合,以期达到面中求点、加快速度、提高效益的目的[16,17]。
5.水文和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1950年顾功叙等曾经在北京官厅水库地区应用过物探方法解决与水库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1952年起又在石景山地区为解决水文地质问题进行过试验。随着地下水资源勘查、水利工程以及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勘察的需求不断上升,物探方法在这些应用领域也很快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1953年起,地质部物探队伍先后承担了宝成铁路路基、三门峡坝址勘查工作。1956年在宜昌组成了工程物探队,对丹江口、三斗坪等国家重点建设的水库坝址进行勘查。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和铁道部西北设计院从1954年起,先后组建了各自的专业物探队。农业部农田水利局也组建起勘探地下水的物探队伍。地质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开展了找水的物探工作。铁道部从1956年起聘请原苏联专家帮助提高铁路物探技术,并在湘黔、成昆铁路的设计中应用了物探方法[18]。
这一时期是我国物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精神的鼓舞下,到1961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物探队伍。虽然这支队伍还很年轻,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许多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从1959年起,还首次走出国门,援助越南、蒙古进行煤田测井、水利勘测等工作。
② 如何看风水 看风水十大要诀
如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缔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颖。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分为四列九山。风水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人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龙山氓山人关中,至秦山人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人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地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比形大,形比势小,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为来龙,若马之驰,叵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在龙脉集结处朝案之山为佳。朝山和案山是类似于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族拥着君主。朝案之山可挡风,并且很有趣届之情。如《日下旧闻录·形胜》引《朱子语类》论述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之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以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切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统虚紧滑浮沉迟数,就可知身体的一般情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患之忧,乃大福矣。
看风水十大要诀(二)---因地制宜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主张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淮南子。秦族训》云:“俯视天地,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民·货殖列传》记载:“十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中国地域辽阔,气自觉候差异很大,“地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办不同。酉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隘北、陇东、豫西、晋中等地,在黄土高原上拍几米见方的洞穴,洞口立门窗,朝向南方。窑洞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围式竹楼。《旧唐书·南蛮传》云:”山有毒昌,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子围。“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云南的傣族、景颇族、海南的黎族、广西的憧族大多把竹楼修建在依山傍山之处,视野开阔,风景优雅。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彻房,华中平原的人民以土砖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如果易地改换建筑,人民不会接受。明代谢肇渐在《五杂姐》中说:”南人有无墙之室,北人不能为也。北人有无柱之室,南人不能为也。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按行于木秒,南人不信北人有万斛之窑藏于地中,地赛燕都虽有,然不仅秦晋之多,盖人家类似当蓄室矣。基地操故不腐。其人坚故不崩。
中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校当初派三十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金殿。
清代康熙年间,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河北省承德旁边修建了一座避暑山庄。康熙皇帝热爱自然,崇朴爱物,亲自选址和测量,山庄的高不过海拔300至5o0米,而它的北边,在200公里的距离内,陡然向上形成了高达约1600米的坝上高原,高原是一座巨大而厚实的屏障,挡住了西北的寒流。渤海沿武烈河而上的水气在此增加了湿润度。雨水充足,气候暖和,林木茂盛,天成一处自然植物园。康熙皇帝在引建庄时,下令不许砍伐和博猎,而要大量种植油松和其它乔木,并且开挖湖泊,引入水鸟栖息。山庄北有狮子沟,东界武烈河,西有广仁岭,国西而东形成台地。全计占地约八千四百孔,国内有起伏的山峦、平坦的原野、葱郁的山谷,自成天然之趣。
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度,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思想的真谛所在。
看风水十大要诀(三)---勘测地质
建筑基址的地质及其环境的地质,对人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在二千多年前有一种土宜法《周礼·司徒》云:“以上宜之法辨十有二立之名物,以相名老而知其利害,以单人民,以着鸟兽。以破草木。”这就是根据占现土地,帮助人民避凶趋吉。
春秋时,晋景公打算把都城由绎(今山西汾城南)迁到部仅氏的地方,大夫韩献于极力反对,认为邮瑕氏那里土薄水浅,污秽积聚,将会导致百姓患风湿脚肿病,甚至引起百姓的怨育。不如迁到新田(今山侯马市),那里上厚水深有沙水、徐水冲走污秽,百姓受益(见《左·传成公六年》)。这件事说明中国先哲学重视地质水土,提倡在上原水深之处修建城市。
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轨在《耳谈》云:“衡之常宁,宋阳产铝,其他人语予云:凡锡产处不宜生植。其人必贫而穆徙。”比《耳谈》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经》记载了不少的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
第二、潮湿或臭烂的地质,将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脏病、皮肤病等。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第三,是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的场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治病,也可以伤人,甚至引起头晕、嗜唾、或神经衰退,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了地磁,赠子·地数》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战国时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针。风水思想主张顺应地磁方位。根据不同的地质形态,分别采用顺道缩级开穿高没对截犯顿十二种点穴方法,杨宪松在《十二杖法》指出;“真冲中煞不堪扑,堂气归随在两(寸)边。依脉稍离二三尺,法中开杖最精元。”这就是说要稍稍避开来势很强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耽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门户不利。
第三,受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匀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动波或染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病、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二以上三种情况,旧时风水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科学道理加以解释,但在实际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回避措施。有的风水师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他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也不无道理。
看风水十大要诀(四)---依山傍水
依山靠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官室时。就陵革而居,穴而处。”考古发现的原始村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狞猎、搏捞、采摘经济相适应。
依山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围”,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某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古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为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旅,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的生活。
依山的别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小镇都是这样,背枕山坡,拾级面上,气宇轩昂。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建筑的青翠的资办山麓。设计师充分考虑到特定的风水依山建房,学生宿舍贴着山坡,象环曲的城墙,有了个城门形的出人口。山顶平台上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分别立于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然之势,有城堡之壮,显示了高等学府的弘大气派。
中国的城市大多是在大山大河之间发展起来的。《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州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势,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下必中准强。”商代的都城在令河南安阳,这里群山环峙,北临漳水,东滨黄河,桓水贯穿,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南海洞穴发现原始人的遗物,说明这里很早就是人类的居住地。
六朝故都南京,滨临长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其四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巩,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幕府山;东北有钟山;北边有富贵山;南边有白鹭州和长命洲形成夹江。明代高启有诗赞云;一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依山靠水在军事上意义很大,进能攻,退能守,战国时,雄心勃勃地秦国先后十一次迁都,都是依山靠水,最初以秦宁为政治中心,地址在今陕西华县峪乡一带;东有凤凰岭作屏护,北有清水,西南有按渠水环绕。接着,秦国又造都雍城,东临桥水,西依灵山,南临汗河,北靠群城山,在军事上,南捷汉中和四川通道,西扼河西走廊门户。后来,秦国又迁都标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最后,秦迁都咸阳,依山靠水,进退自如,完成了统一大业。试想如果秦国不重视改变环境,还能够建立强大的强国吗?可见,优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风水师认为山东曲阜孔子旧宅的风水最佳,地处泰山之下,沫泅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贵格,故子孙福样绵延,千万年不绝。风水师还认为三国名将关羽的关帝庙选址极好,关帝庙不是修建在关羽的出生地山西解梁建城,而是选择守在解城西北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北有硝湖水为障,南有中条山为屏,庙中的麒,阁正好位于占皇家说的北易之下,成为天地人神和谐的景观。
唐代诗人曾极力赞誉依山靠水,杜甫有诗云:”富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继有诗赞:”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它说出了依山靠水是人们居住的最佳境界。
看风水十大要诀(五)---水源分析
植物需要烧水,人类需要饮用水,而水质决定生命的状况。中国上古的许多发籍都谈到水质问题、《周易·并卦》提倡”并派不食“。即有泥巴的井水不宜饮用。
怎样辨别水质呢?据《周公全书》所载。上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费而糗,水黑面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从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天;其色谈。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装之气味惟腥,有加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水质直接影响人的体质,许多疾病都是由水质不空而引起的。《日代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殖与座人。若不所多与怄人。”这就是说秃、咽炎、颈癌、晋疮、佝偻等病都与水质有关。
不同地域的水份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得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来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氛。《山海经》记载,石脆山穷有港永,“其中有流赭,以涂午马无病。”
水质对植物生长极为重要。北魏的邪道元在《山海经》中记载南阳祁县放城东有条小溪,“源旁悉生菊草,谭间滋液极为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
云南省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但是元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述蜀国士兵深入到荒蛮之地,士兵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个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思想主张考究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看风水十大要诀(六)---坐北朝南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防予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山北南为阴,山东水北为阳。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为季节型。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记》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厂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民居东方,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四月也。景风居南方,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六月也。间间风居西方,九月也。“
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沫沫可光过廷在《地学批南》中载:”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是无妨。向西向北所受都凉风寒风,谓之明风,直有近案这兰,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衰败了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山水术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本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高为南,坎为北,震为东,竟为西。其三,以历法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低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看风水十大要诀(七)---顺乘生气
风水师们认为,气得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上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出没有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当取其旺相,消纳控制。《管子·枢言》曰:”有气则上·天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周公全书》曰:”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良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界方,六月在乙两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本坤方,九月在中度方,十月在酉辛万,十一月在戎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风水罗盘体现了生气方位观念,风水理气派利讲究这一理论。
怎样辨别生气呢?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中指出,识别生气的关键是望水,"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止。气行则不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世。夫益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油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知之矣。行龙必水辅,气止秘有水界。“这就诽请了水和气的关系。
风水思想提倡在有生气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作顺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宋代黄妙应:”气不和,山不值,不可扦;气来上,山走趋,不可将;气不爽,脉断续,不可扦;气不行,山垒石,不可杆。“扦就是点穴,确定地点。
风水师们认为:房屋的大门为气口、如果有路有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这样便于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馈信息。如果把大门设在闭塞的一方。谓之不得气。得气有利于空气流通,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宅内光明透亮为吉,阴暗灰秀为凶。只有顺乘生气,才能称得上贵格:气说理论非常庞杂,很重要,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看风水十大要诀(八)---适中居中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依,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获》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国吸喧,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适中的风水原则早在先秦时就产生了。《论证》提供是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处事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吕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则多明,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刚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平衡就是适中。
风水思想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清人吴才鼎在《阳宅振要》指出:“凡阳宅领地基方正,间架整齐,东盈西缩,定损了财。”
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中国历代的都城,为什么刁选择在广州、上海、昆明、哈尔滨?因为地点太偏。《太平刘览》卷156记载:“王者受命创始建国,回上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洛阳之所以能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山河供戴,八方辐秦,便于控制全国。现代社会更加讲究居中,级差地租价就是根据居中的程度而定。银行和商场只有在闹市中心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适中的原则还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国统轴点。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径经平行,南北迁体。中轴线的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形成了丁字型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明堂(平原),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有建筑物族拥,还有弯曲的河流。明清时期的帝陵、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
看风水十大要诀(九)---普遍绿化
风水思想主张在宅地周围绿化,旧制规定;天子地高三例,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拍;大夫八尺,树以柔;土四尺,树以桃;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树木是衡量风水好坏的标准之一。《葬书》云“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层,富如万金。”草木繁茂则生气旺盛,扩荫地脉,宜于居住。俗语云:“树木弯弯,清闲享福。高树般齐,平步云梯。竹木回环,家足农禄。桃树向门,荫底后昆,门前有愧,荣贵生财。”
树木是挡风的绿色长城。厂陌局激。非有扩障不足以护生机;山谷风重,非有树障不足以卸寒气。风吹气散,树档气聚。此外,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净化环境空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风水把环境周围的树木分为三类:抵挡煞气(西北风)的为一挡风林“,宅一般在西北方,或在山谷;房屋背后的为”咙座林“,衬托和屏护阳宅;房屋前面的为”下垫林“,以青翠整齐为吉,前二者以高大厚实为吉。
绿化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出乐曲阜孔氏家族世世代代种树。现已在孔宅周围载种了十万多株,方国二百多万平方米,这是中国人工创造的最大的风水林。风水林保护了当地生态,使儒家引以自豪。
隋场帝时曾对开展过一次大型的栽树活动,唐代诗人自居易在《阳提柳》中赞云:”大业年中炀灭子,种柳成行伊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水,绿影一千五百里。“唐代柳宗元做广西柳州刺史时,带头植树,有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宋代苏东坡爱海成癖,杭州西湖有一株九百多年的来梅,相传是苏东坡亲手栽种。清代左宗堂担任陕西总督时、”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先贤是值得景仰的。
有了树木,就有了生机之气,就能调节生态。树木可吸收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除低粉尘,清除噪音,涵蓄水份,柳杉、刺槐和白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女贞可以抗氧气;桧柏林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痢疾等病菌。夏天,绿化地区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回度;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低3度左右。比城市的林荫大边低1度左右,秋天以后则相反,绿化地区比非绿化地区暖和。由此可见,普遍绿化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看风水十大要诀(十)---改造风水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地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经》有革卦,象曰:”日日乃军,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杨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之。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一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
改造风水的实例很多。前面提到的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滥,淹役良田和民宅,一当驯服了峻江,都江堰就造福于人类了。
北京城中处处是改造风水竹名胜。故宫的护城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上堆砌成景山,威镇玄武。北海是金代时蓄水成湖,积上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依山势排列。圆明国堆山导水,修建一百多处景点,堪称“万国之园”。
③ 马鞍山先行勘测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马鞍山先行勘测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1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工程测绘专、地籍测绘、测绘技术咨询,属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房产测绘,土地登记代理等。
法定代表人:史祖英
成立时间:2008-12-18
注册资本:1001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052100002880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梅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