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述彝族打歌的文化价值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Ⅱ 打歌调是什么
打歌调是流行于云南彝、白、傈僳等民族地区的一种在“打歌”表演中跳唱的歌曲。“打歌”为歌舞形式,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另还有“打跳”、“跳歌”、“跳嗄”、“跳月”、“跳乐”、“左脚”等多种变称。“打歌”的音乐在彝族中有纯歌唱、歌唱加伴奏的舞歌和由舞歌衍变而来的纯器乐性舞乐两种。在白族和傈僳族中则主要是纯歌唱的舞歌。作为舞歌的打歌调,多歌唱民族历史及与婚丧祭祀风俗有关的题材。歌唱形式有齐唱、对唱和一领众和等。曲调风格因民族和地区不同而各异。彝族打歌调,在牟定、姚安等地流传的称为“左脚调”,因舞蹈时舞者先出左脚而得名,音调高亢,音程跳动可达十度以上。
Ⅲ 巍山城捡得到尸吗
文献名邦——巍山县,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荟萃,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城还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建筑风貌,是一颗待开发的高原明珠。中共巍山县委、巍山县人民热忱欢迎各方客商积极参与开发、创办实业,共谋发展。
巍山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云南省四个“文献名邦”之一,是南诏(蒙舍诏)的发祥地,有不少南诏遗迹和历史传说。
西汉时期在此设邪龙县,又名蒙化。是云南省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因县城东有巍宝山得名巍山。现在的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扩建。
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以巍山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洱海地区的五诏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诏国,传王位十三代,历时253年。
明清两代,巍山实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袭18世。明代称蒙化府,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两个土府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众多。有巍宝山、巍山古城、玄龙寺、圆觉寺、山龙山于图城、云隐寺、陈异叔石棺、慧明寺、东山蒙化灵泉、鸟道雄关、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筑有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中心建星拱楼,古城形方如印。城内为棋盘式街道格局。有25条街,18条巷,街道纵横交错。
巍山北城楼名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在高大的城墙上,有五间重檐歇顶式的古老建筑。城楼南面挂“魁雄六诏”,北面挂“万里瞻天”横匾。气势雄威。古楼高23.5米,下舌城墙高8.3米。楼架由28棵大柱支撑,由东、西两道小门登级而上。登上楼顶,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俨然。整个巍山坝子全收眼底,十分壮观。
巍然屹立的拱辰楼和星拱楼,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内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风貌的中式结构。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朴典雅。在古城内外,有众多明、清古建筑,如文庙、文华书院、玉皇阁、东岳宫等。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赞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风貌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均属少见”。
巍宝山是全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为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5.2%。山体像一大青狮,正回头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库和大坝好似其梳妆台,白云浮游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镜。山势起伏雄伟,苍松翠柏挺拔,曲径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国14座道教名山中,巍宝山的道观殿宇最多、最宏伟、建筑风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长寿洞八卦建筑风格、大殿门上的八仙过海镂空浮雕、大殿顶部的八对藻井镂空龙图,在全国道教名山中绝无仅有。巍宝山上依山就势建有22座清代道观,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着“松下踏歌”壁画等大批有价值的碑文、石刻、壁画、楹联、匾额、雕刻等。
巍宝山古建筑群、巍山古城拱辰楼、南诏龙屿山图城遗址,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是南诏始祖细奴逻耕、牧、发迹之地。山前土主庙(又称“巡山殿”)相传为其家庙。南诏土主庙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彝族群众均到土主庙杀猪宰羊,祭祀开国先祖细奴逻。据《蒙化县志》记载,蒙舍诏,俗名土主庙,蒙化十三代为郡中十三土主。又据《南诏野史》载:“开元二年,唐授逻皮为特进,封台登郡王……开元二年,立土主庙”。大殿上塑有身着彝服的细奴逻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生日,届时新村男子要来巡山殿祭祀。土主庙附近,方圆数十里内道教系统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巍宝山是集自然风光、南诏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名山。
圆觉寺林木掩映,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明代学者杨慎曾寓居于此,在大殿上题了两副对联,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殿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一副是:“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上观山”。圆觉寺前的参天古柏林中,有双塔耸立,高约15米,有九层,上有宝顶,是方形密檐式砖塔。圆觉寺背山面城,从山门拾级而上,一进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大雄宝殿两侧建有侧殿。整个寺建筑结构严谨,安排得体。这里林深树密,流水潺潺,环境幽静,游人不绝。
巍山县城北约20公里的山龙屿山图城山上,有一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的缓坡,传说是南诏国的第一代都城——龙屿山图城。龙屿山山旁,有一名叫“火烧松明楼”的地方,是传说中的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的遗址。蒙舍诏主皮逻阁,逐渐强盛,想吞并五诏,于唐开无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树明子建一幢楼,叫“松明楼”,邀请五诏主来祭祖。邆赕诏主皮逻登妻白洁夫人,感到南诏王居心叵测,打一只铁镯戴在丈夫手臂上,正当五诏主在松明楼作乐时,皮逻阁放火烧松明楼,五诏主均被烧死。五诏妻子无法辨认烧焦的尸体。只有白洁夫人认出丈夫手臂上有铁镯。后,白洁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点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里村外遍地火把。据说,这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古城东,有一奇特的石棺,建于清初。据云是明将陈异叔之墓。石棺长13米,宽10米,前高2米,后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长石桌,碑后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两侧各立石方桌一张,距离方桌左右各30米处,各立5米高的石烛一根。这奇特的石棺,为陈异叔晚年所凿,并在石棺上镌诗明志。石棺建成,陈异叔即邀亲友前来观看,于是陈含笑入棺,长眠在此。陈是明末一位武将,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风情也独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犷豪迈,热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队曾到北京参加会演,还曾到日本献艺。巍山民间的“洞经音乐”,也受到好评。
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传统工艺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扎染艺术之乡——巍山”。巍山扎染出口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
巍山的蜜饯、果脯,是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名特小吃“粑肉饵丝”,不油不腻,清香可口。游人到此,总要品尝一番。
全县辖4个镇、6个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牛街乡、青华乡、五印乡。
县人民驻南诏镇,邮编:。代码:。区号:0872。
Ⅳ 巍山打歌的类型
巍山彝族打歌,可因地区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它们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及习俗都各不相同。 马鞍山在南诏时期属“蒙南诏”,是高寒贫瘠地区。马鞍山区以青云打歌为代表,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打歌时要有一人舞关刀或棍。马鞍山一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打歌,自古以来,规定各村轮流做东道主。青山打歌除庙会打歌外,每场也都有东道主。东道主事先要摆肝盘(以猪肝为主的酒菜)。请歌头和歌手们上席,宴间歌手们用唱调子来商定如何为主人打好这场歌。歌头商定后,主人才去点燃篝火,歌头领先进入歌场,并用芦笙发出呼唤声后,打歌才能开始。
Ⅳ 打歌的名称
“打歌”在各地又有“跳歌”、“踏歌”、“跳乐”、“跳月”、“跳笙”、“跳鼓”、“跳锣”、“跳脚”、“对脚”、“左脚”、“叠脚”、“跺脚”、“辗歌”、“纵歌”、“打跳”、“打转”等十多个名称。
这些名称之所以都可统称为“打歌”,其情况有三种:
1.本民族自古以来就自称这种艺术形式为“打歌”,而很少再用其他名称。如“彝族打歌”、洱源西山“白族打歌”、碧江“勒墨人打歌”等。
2.本民族对这种艺术形式有几种不同的名称与“打歌”混用,意义都相同。如牟定彝族的“左脚”,当地彝族也称之为“打歌”、“跳歌”等。
3.本民族原来并不称为“打歌”,由于其他民族长期称其为“打歌”,本民族也认可或接受了这种名称。如彝族地区的“跳乐”、“跳笙”,后来也称为“打歌”了。
关于“打歌”的名称问题,有些地区还存在自称、别称、他称的问题,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其自称、别称、他称的情况又十分不一样,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打歌”的多种名称中,有些产生于对“打歌”时动作的描述,如“跺脚”、“叠脚”、“纵歌”、“踏歌”、“跳歌”、“打转”等,另有一些则产生于“打歌”时的环境、气氛或使用乐器,如“跳月”、“跳乐”、“跳笙(吹着笙跳)、“跳锣”(敲着锣跳)等。而“左脚”,则是由于这种歌舞的每一套动作开始多先出左脚,因而得名。
不少彝族群众认为,“打歌”的“打”是“跳”的意思,“歌”是“舞”的意思,“打歌”就是“跳舞”。而另外一些群众则认为“打”是“跳”,“歌”就是“唱”,“打歌”就是“跳唱”或“歌舞”。
许多白族群众还认为“打歌”是白语的一个词(音译),它的含义相当广,“打”有“开展”、“进行”的意思,“歌”有“游戏”、“项目”的意思。李赞绪在《白族“打歌”及作品分析》中说:“‘打歌’,白语译音,是娱乐、游戏、玩耍的意思。”碧江县白族勒墨人歌手阿鲁庞介绍说:“‘巴打歌俄’是勒墨人特有的民间艺术,‘巴’是‘白’,‘打’是‘踩’,‘歌’是‘舞’,‘俄’是‘歌。或‘节目’的意思,‘巴打歌俄’就是白族勒墨人的歌舞节日。”
《白族文学史》认为:'打歌’二字是白语译音,‘打’就是‘踏’(有人译为‘跳’,但严格说来应译为‘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白语“打歌”既包含歌舞,又不局限在歌舞的范围之内,这是完全符合民族民间“打歌”的实际含义的,如有些白族地区把“耍龙”也称为“打龙”,碧江勒墨人把他们自己弹着“起奔”(一种四弦民族乐器)跳舞称为“打起奔歌”,这里,白语在“打”与“歌”之间还可以加上一个词。
湖南省桑植县的白族演花灯也称为“打花灯”。在很多地区(如巍山、大理、南涧、祥云、弥渡、云龙等县),“打歌”和“踏歌”两词通用,意思一样。
在古今汉语中,“打”和“踏”是谐音字,意思是相通的,“打”是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打”就有二十四个义项,它表示某种动作和行为,发生、进行某种活动,做某种游戏等意思。可见,“打”不一定只是“跳”的意思,“歌”不一定只是“舞”的意思,更不一定只是汉语“唱歌”的意思。所以“打歌”就不仅含“歌舞”之意了。
形成原因
造成这种多名称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了主要作用。
“打歌”流行的地区为古代“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历代“改土归流”、“军屯民屯”、“夷汉合流”等社会历史变迁,促成了各民族语言的交叉借代,这样就形成了多名称混用的复杂局面。
Ⅵ 六年级的,彝族打歌的作文500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打歌是男女在或结婚时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随意性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孤儿舞和青年舞。
漾濞彝族打歌,彝语为“阿忾”、“额克”,意为“歌舞”,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娱活动。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一般场合下则不一定跳序舞,无论何人均可一开始就加入歌舞,少至三五人在田边地头兴起即舞,多至数十、上百人在打歌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当数十、上百人一齐歌舞时,优美动听的打歌调声飘四方,山鸣谷应,使人在数里地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打歌场上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彝族的舞蹈,多姿又多彩。
Ⅶ 云南大理魏山有什么好玩的啊
文献名邦——巍山县,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荟萃,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城还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建筑风貌,是一颗待开发的高原明珠。中共巍山县委、巍山县人民政府热忱欢迎各方客商积极参与开发投资、创办实业,共谋发展。
巍山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云南省四个“文献名邦”之一,是南诏(蒙舍诏)的发祥地,有不少南诏遗迹和历史传说。
西汉时期在此设邪龙县,又名蒙化。是云南省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因县城东有巍宝山得名巍山。现在的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扩建。
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以巍山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洱海地区的五诏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诏国,传王位十三代,历时253年。
明清两代,巍山实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袭18世。明代称蒙化府,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两个土府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众多。有巍宝山、巍山古城、玄龙寺、圆觉寺、山龙山于图城、云隐寺、陈异叔石棺、慧明寺、东山蒙化灵泉、鸟道雄关、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筑有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中心建星拱楼,古城形方如印。城内为棋盘式街道格局。有25条街,18条巷,街道纵横交错。
巍山北城楼名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在高大的城墙上,有五间重檐歇顶式的古老建筑。城楼南面挂“魁雄六诏”,北面挂“万里瞻天”横匾。气势雄威。古楼高23.5米,下舌城墙高8.3米。楼架由28棵大柱支撑,由东、西两道小门登级而上。登上楼顶,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俨然。整个巍山坝子全收眼底,十分壮观。
巍然屹立的拱辰楼和星拱楼,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内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风貌的中式结构。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朴典雅。在古城内外,有众多明、清古建筑,如文庙、文华书院、玉皇阁、东岳宫等。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赞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风貌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均属少见”。
巍宝山是全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为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5.2%。山体像一大青狮,正回头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库和大坝好似其梳妆台,白云浮游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镜。山势起伏雄伟,苍松翠柏挺拔,曲径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国14座道教名山中,巍宝山的道观殿宇最多、最宏伟、建筑风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长寿洞八卦建筑风格、大殿门上的八仙过海镂空浮雕、大殿顶部的八对藻井镂空龙图,在全国道教名山中绝无仅有。巍宝山上依山就势建有22座清代道观,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着“松下踏歌”壁画等大批有价值的碑文、石刻、壁画、楹联、匾额、雕刻等。
巍宝山古建筑群、巍山古城拱辰楼、南诏龙屿山图城遗址,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是南诏始祖细奴逻耕、牧、发迹之地。山前土主庙(又称“巡山殿”)相传为其家庙。南诏土主庙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彝族群众均到土主庙杀猪宰羊,祭祀开国先祖细奴逻。据《蒙化县志》记载,蒙舍诏,俗名土主庙,蒙化十三代为郡中十三土主。又据《南诏野史》载:“开元二年,唐授逻皮为特进,封台登郡王……开元二年,立土主庙”。大殿上塑有身着彝服的细奴逻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生日,届时新村男子要来巡山殿祭祀。土主庙附近,方圆数十里内道教系统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巍宝山是集自然风光、南诏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名山。
圆觉寺林木掩映,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明代学者杨慎曾寓居于此,在大殿上题了两副对联,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殿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一副是:“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上观山”。圆觉寺前的参天古柏林中,有双塔耸立,高约15米,有九层,上有宝顶,是方形密檐式砖塔。圆觉寺背山面城,从山门拾级而上,一进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大雄宝殿两侧建有侧殿。整个寺建筑结构严谨,安排得体。这里林深树密,流水潺潺,环境幽静,游人不绝。
巍山县城北约20公里的山龙屿山图城山上,有一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的缓坡,传说是南诏国的第一代都城——龙屿山图城。龙屿山山旁,有一名叫“火烧松明楼”的地方,是传说中的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的遗址。蒙舍诏主皮逻阁,逐渐强盛,想吞并五诏,于唐开无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树明子建一幢楼,叫“松明楼”,邀请五诏主来祭祖。邆赕诏主皮逻登妻白洁夫人,感到南诏王居心叵测,打一只铁镯戴在丈夫手臂上,正当五诏主在松明楼作乐时,皮逻阁放火烧松明楼,五诏主均被烧死。五诏妻子无法辨认烧焦的尸体。只有白洁夫人认出丈夫手臂上有铁镯。后,白洁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点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里村外遍地火把。据说,这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古城东,有一奇特的石棺,建于清初。据云是明将陈异叔之墓。石棺长13米,宽10米,前高2米,后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长石桌,碑后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两侧各立石方桌一张,距离方桌左右各30米处,各立5米高的石烛一根。这奇特的石棺,为陈异叔晚年所凿,并在石棺上镌诗明志。石棺建成,陈异叔即邀亲友前来观看,于是陈含笑入棺,长眠在此。陈是明末一位武将,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风情也独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犷豪迈,热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队曾到北京参加会演,还曾到日本献艺。巍山民间的“洞经音乐”,也受到好评。
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传统工艺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扎染艺术之乡——巍山”。巍山扎染出口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
巍山的蜜饯、果脯,是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名特小吃“粑肉饵丝”,不油不腻,清香可口。游人到此,总要品尝一番。
全县辖4个镇、6个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牛街乡、青华乡、五印乡。
县人民政府驻南诏镇,邮编:672400。代码:532927。区号:0872。
Ⅷ 打歌是什么意思
一、打歌是男女在或结婚时跳的一种以彝族为主的彝语支民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随意性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孤儿舞和青年舞。
二、简介
它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名称最多的品种之一。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三、打歌可分为两类
狭义:仅指某些民族歌舞(多为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
广义:它包括歌舞及边走边唱(没有舞)、只跳不唱也无乐器伴奏的舞蹈和一些文体活动。不论何种类型的“打歌”,总是在动中进行的,即使没有舞蹈也至少在走动。音乐在“打歌”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再者,音乐和舞蹈必有一种在“打歌”中起主导作用,不可能既没有舞蹈又没有音乐,这是所有“打歌”的特点。
Ⅸ 打歌是什么意思
打歌是男女在或结婚时跳的一种以彝族为主的彝语支民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
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随意性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孤儿舞和青年舞。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9)马鞍山彝族打歌扩展阅读:
音乐特征
1、整体气氛
音乐的整体气氛一般说,“打歌”的音乐都是热情奔放、粗犷有力的,表现了“打歌”的民族开朗大方、豪放不拘的性格。旋律不做过多的修饰,经常一字对一音,它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意,有些就像情绪激动的语言和呼喊声。
巍山彝族“打歌”在进行中经常加入大段的集体呼喊,气势强大有力,表现了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团结的力量。
2、旋律节奏
旋律方面“打歌”的音乐主要是音级式进行,偶尔也用滑音。在音阶中,音数多少不一。一般为五声音阶,少数使用七声音阶,三声与四声用得不少,最少的音数是两个音。
“打歌”音乐一般都具备舞蹈音乐的特点,节奏很鲜明。巍山彝族打歌除用笛子和葫芦笙奏出鲜明的节奏外,唱的部分很重视旋律的起伏。
3、曲式结构
曲式方面从整体来看,“打歌”音乐的曲式多由“多段体”构成,它的特点是:整个“打歌”音乐是由许多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音乐段落构成,每一段结束可以稍停,再起下一段。各段既是独立的,相互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表现在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的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