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体育服务如何创新
共享空间的会议室
近年来,上海体育改革不断创新,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转变。在市级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的“公转”下,各区体育局积极“自转”办赛。黄浦区体育部做好服务办赛主体的“店小二”,搭好平台,让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纷纷登台唱戏,真正把黄浦区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从“我们办”变成“大家办”。
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自查报告怎么写
一、基本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强文化站建设,在新乡政府大院内成立了综合文化站,初步解决了乡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地。配备了5台电脑。采购了各种声乐器材。已在7个行政村建成了7个农家书屋。有2个行政村已基本全面覆盖了有线电视网。
2、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全乡共有文化站工作人员一人,农家书屋7个,并配有管理员。目前,全乡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老年人协会等文艺队伍,引导组织他们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乡的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开展,每年全乡7个行政村共送戏下乡14场,放电影7场;组织舞龙队进行巡回表演活动,同时村文艺爱好者在重大节假日、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如秧歌舞、打腰鼓、和舞龙等文艺活动。
4、体制、机制运作保障情况。目前,本乡有文化站工作人员一名。按照标准,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文化管理员,乡综合文化站集中对其进行图书管理、文化开展、电脑操作知识等方面培训,便于管理员对村内文化设施和人员进行管理,配合乡综合文化站正常开展工作。
5、近三年来乡、村级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情况。乡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我乡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层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的问题。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硬性考核评价机制,推进文化跨越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
(二)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为各文艺队伍提供必备的演出服装、乐器和音响等保障。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大多是自发性,举行大型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各村图书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更新,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急待解决,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运营管理,尽管镇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的图书室由于缺乏补充,内容老旧,很少有人去看,成为一种摆设,图书可读性低。
(四)乡综合文化站人员少,乡村专业文化人才匮乏,服务手段单一,农村文体活动内容单一,形势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培训、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村居农村文体活动领头雁人员老化,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年龄偏大、演艺人才馈乏,参加文艺演出的人员多为老年人和有几十年演艺年龄的民间艺人,年轻人由于兴趣爱好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长期外出务工和经商,各村文艺队基本无年轻人参加,使农村文艺队伍青黄不接,精通民间文化艺术和擅长艺术表演的民间艺人逐年减少,许多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失传的境地。比如我乡的舞龙舞狮等因缺少年青人的参与,缺少活力;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培训体系,我乡文体活动主要集中于广场活动,其他的比如书画、音乐、武术等都没有效开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公共文化体系难以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支爱文化、懂文化、爱岗位的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并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要把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阵地建设。①县级财政应适当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尽力实现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②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同时要确保所放的电影是群众们喜欢看的类型。③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
㈢ 如何理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为满足全体人民健身需求而提供的各种公共体育服务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全民健身领域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程度的整体体现。
㈣ 如何共同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应及时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一指导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方案和年度计划,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任务,每年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公共体育服务项目。
二、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共建共享。在省级层面应做好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建立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建设,发展壮大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和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加大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三、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柱产业。把发展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产业支撑。打破公共体育服务产业领域垄断,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设立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在安排文化产业、服务业、科技、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时,也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加大财税价格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励群众体育消费的优惠政策,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推广医保健身一卡通等方式,提高群众体育消费能力。
四、加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服务内涵,大力推进户外健身营地、体育公园、社区俱乐部等深受群众欢迎的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采取财政贴补等方式,在确保教学生产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努力推进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五、广泛开展城乡居民群众性体育活动。省级层面要加强指导,推动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乃至行政村(社区)依托本地实际,打造特色品牌体育活动,影响和带动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健身活动经常开展。重视不同人群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需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体育,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推进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要素协调配置。加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群众组织网络和科学健身指导,努力改善农民健身条件。大力促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推动苏北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推动苏中地区加快崛起。按照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要求,推动苏南地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七、加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需要,通过内部协调,建好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配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乡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推广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