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洪水

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洪水

发布时间:2021-07-14 18:41:22

『壹』 求助,怎么拿到长江马鞍山段的历年水位!

长江马鞍山段的历年水位是需要直接联系历史教育管理局。才能了解。

长江马鞍内山段吴淞与废黄河、黄容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


(1)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洪水扩展阅读: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接壤;

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贰』 安徽江心洲外滩圩人员尽快撤离,此次撤离人数高达多少

从目前的报道和分析来看,这次的撤离人数会有70000加的人数,但最多不会超过100000。我们拿铁铜乡举例,这是安徽省55个江心洲里人数最多的一个乡,大概是有2000多一点人的常住人口,像这样人口这么多的村子是不多见的,而一些普通的乡镇,大概就是1500人左右(我爸爸是安徽人,也是农村的,他说这几年农村人数都不多,比如他从小生活的那个村子现在也就1500人左右,隔壁村也差不多),这次受洪水预警影响而被迫撤离的村子是49个,那我们就按照50算,50*1500是75000,考虑到多算的那一个村子以及个别贫困村人数会较少达不到1500,大概就到了70000的人次,而我说不会超过十万这大家都懂,不可能撤离的这几个村子的人口都是2000人。

『叁』 江心洲的类型

1.石质江心洲
石质江心洲形成条件基本上与石质浅滩中的礁石滩与坠石滩相同,主要分布在山区侵蚀河流的河床上,所不同的是其高程比浅滩高,一般高出中水位以上,面积也比石质浅滩大,所以更为稳定。例如长江宜昌河段的西坝,由自垩系粉沙岩组成的石质江心洲,洲与汊道都十分稳定。在洲发现西周一战国时期的文物,在西坝定汊道称为长江宜昌三江汊道,在河床中的河床相卵石层里,发掘出古树,经C14年代测定为6570年±110年,说明西坝与三江汊道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
2.冲积江心洲
大多数冲积江心洲的形成条件也基本上同冲积浅滩,但浅滩是否能发展成江心洲,主要决定于浅滩能否产生积累性沉积与浅滩的稳定性。如果在洪水期当水流漫过浅滩或心滩时,能把大量悬沙与粘性泥沙沉积在浅滩上,使浅滩上河漫滩相沉积层不断加厚。因粘性土抗冲性较大,使其稳定程度也增强。心滩稳定性增强后又有利于积累性的沉积,这样使浅滩不断加高,高出中水位以上,面积也不断扩大,形成了江心洲。在浅滩中,汊道浅滩、汇口浅滩、干支流汇口浅滩、河口拦门沙等,常常都发育成江心洲;而冲淤周期变化的交错浅滩,不稳定的散乱浅滩,滩面冲淤变化较大,不利于洪水期积累性沉积,故不易发展成江心洲。江心洲的历史较浅滩长,如长江马鞍山河段的江心洲,在头条垄发掘有唐代的黄釉执壶及绿釉的双系带等不同造型的瓷器,说明江心洲远在一千年前就已形成。山区河流的冲积江心洲多由卵石与砾石组成。抗冲性较强,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

『肆』 祖国第一大河是长江,他像一个巨大的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古名“江”,又称“大江”。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①。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平均每年入海总迳流量达一万亿立米,相当于黄河的二十倍。它拥有七百多条支流,整个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其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支流众多及流域宽广,均居于全国各大河之首。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整个历史时期,长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一、长江的形成

我国远古传说,禹治洪水,“凿江而通九路”②。据说禹是四川汶川县人,曾在汶川县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③;又“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④。还传说禹到过安徽的涂山,浙江的会稽,治理过长江中下游的水系,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⑤。另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初期,“荆有一人名鳌灵,其尸亡去,??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鳌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鳌灵决玉山,民安定处??乃委国授之而去。??鳌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⑥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则是:“时巫山峡(狭)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鳌灵)

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⑦这些大禹治江、开明帝开玉垒山和巫峡的神话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群众在与洪水进行长期斗争中的强烈愿望。长江三峡显然不是人工开凿或鬼神之功,而是自然演变的结果。

古老的长江,在地史上可追溯到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那时我国大陆中部的地形是东高西低,现在属于长江流域的巫峡和西陵峡以西的地区,是汪洋不见边际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相通的广阔的海湾。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由于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横断山脉,秦岭升高,古地中海退出今四川、青海、西藏及贵州、广西的西部,在秦岭、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四川盆地,当时,它与巫峡、西陵峡以东的洞庭盆地,成为自成系统互不沟通的内陆水系。巫山山脉也就成了四川盆地与洞庭盆地之间的分水岭。约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发生了一次燕山运动,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开始发育,积极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长,大约距今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全流域的地面普遍地间歇上升,上游地区上升最烈,多形成高山、高原与峡谷;中、下游上升的幅度较小,出现丘陵与山地,其间还间歇伴随着下沉而形成了两湖、南襄、鄱阳、苏皖等水原。与此同时,①《诗经?小雅?四月》。

②《淮南子?要略》。

③《史记?夏本纪?正义》。

④高诱:《淮南子?修务》注。

⑤《墨子?兼爱》。

⑥转引自〔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⑦《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注》。

往昔溯源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已沟通四川盆地的水系,由于地形西高东低,于是汇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东流巨川,这便是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以前,长江形成的过程。

二、历代对江源的探索

先秦时期,人们多把长江支流嘉陵江当作长江的上源。《尚书?禹贡》就有“岷山导江”以及“?冢导漾”之说,据顾颉刚考订,古人所谓岷山,不是四川松潘的岷山,而是嘉陵江的发源地今甘肃天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冢山①。《汉书?地理志》有“遂久绳水出徼外”②的记载。汉遂久在今云南丽江纳西自治县境,绳水即金沙江,但当时并未明确其为长江源流。唐代,汉、藏民族往来密切,对交通必经的通天河已有所了解,惟对它与长江河源的关系,还不甚明了。

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金沙江实际考察后,写了《溯江纪源》(一名《江源考》),纠正了“江源于岷”的错误认识。指出发源于犁牛石的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经实测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已绘出木鲁乌苏河(即通天河)。后来,齐召南在《江道编》中指出:“金沙江即古丽水,亦曰绳水,亦曰犁牛河,番名木鲁乌苏??出西藏卫地之巴萨通拉木山东麓,山形高大,类乳牛,即古犁石山也”。注:“西二十五度四分,极三十四度六分,在黄河源之西径一千五百里,??一名布顿楚河,又名巴楚河”③。明、清时所指犁牛石、犁石山或巴萨通拉木山,即为当拉岭,又称朝午拉山,“当拉”是唐古拉的译音。

布赖楚河或巴楚河就是长江源头的布曲。《江道编》不仅指出了长江源远在黄河源头以西的唐古拉山脉及长江源头的布曲,并提到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即沱沱河)、喀七乌兰木伦河(即尕尔曲)和阿克达木河(即当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已相当全面。然而,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活动的限制,对这些源流中,何者是长江正源,还不可能搞清楚。

由于长江源头地区,地势险峻,空气异常稀薄,气候变幻无常,人迹罕至,路径难寻,在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对于长江发源地始终未能取得统一正确的认识,直至解放初期,仍然普遍盛行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的谬说。

为了查明长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76年及1978年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证实长江的正源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六千六百二十一米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的沱沱河(或称托托河),也就是齐召南《江道编》中所提到的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在唐古拉山脉这一连绵的雪山群中,发育着数十条现代峡谷冰川,这些雪山冰川的融水和雨雪泉涌又在各拉丹冬雪山以东汇集成尕尔曲、布曲和当曲,共同组成了长江的江源水系,它们由南而北,先后在沱沱河沿以东汇成一股,组成了通天河上游的扇形河网,廻流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青藏高原①顾颉刚:《禹贡注释》。

②《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③齐召南:《江道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上,通天河在东流至曲麻莱以西处,又接纳了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继续东南流,过玉树巴塘河口,就是金沙江。

在江源地区五条较大的水流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和当曲中,以沱沱河为最长,达三百五十八公里,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流,但当曲较沱沱河仅短一公里,而其流域面积达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平方公里,楚玛尔河为二万零九百零九平方公里,都比沱沱河大得多;当曲河水流量每秒为二百二十点五八立方米,也比沱沱河大五、六倍。综合河源远近,流量大小,流域广狭诸因素,长江上源似应包括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三源,较为允当。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床的演变

湖北宜昌迤西的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陵谷地之间,历史时期河床比较稳定,无显著变化。宜昌以下长江出山地而进入中下游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在历史早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长江中下游河床宽浅,分流河道较多。在古云梦泽所在的江汉平原地区,以江陵为顶点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夏水、涌水等分流河道的发育;古彭蠡泽所在的以武穴(今湖北广济)为起点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尚书?禹贡》所谓“九江孔殷”,也是对战国时期这一江段呈现若干河道分流的描述。后来司马迁“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说明西汉时分流河道依然存在,至今以武穴为“穴口”的长江分流遗迹,在卫星和航空照片上仍依稀可辨。

长江北面的分流河道,随着长江的发育逐渐趋于消亡。此后,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由于所处地貌形态的差异,其演变表现为以下两个河段的两种不同模式: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宜昌以下,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约四百公里的荆江,是历史时期长江河床演变最为典型的河段。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长约一百八十公里的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致,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因而比较稳定;但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之间长约二百四十公里被称做“下荆江”的河段,流向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型河道。其曲折系数达到2.01—3.57,素有“九曲回肠”之称①。

古代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之中,河床形态还不甚显著,荆江仍处漫流阶段。秦汉时期,云梦泽由于长江泥沙的长期沉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向东向南发展,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水经?江水注》记载,在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床已开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发育,至唐宋时,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消失,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两岸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鹤水分流,对下荆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患差少。”可见当时河床还是比较稳定的。

①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荆江河床实验站:《荆口护岸河段河床演变与分析》,1975年。

南宋时,金人占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扩大垦殖,两岸穴口汊流,几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汛期时向河漫滩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抬高了河床,洪水过程显著,堤防溃决殆无虚岁。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开小岳、宋、调弦、赤剥(尺八)四穴②。暂时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到了明代这些穴口又复被湮。隆庆年间(1567—1572年),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但整个下荆江仅靠这一口分泄洪流,不足以减小流量变幅。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离心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坍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缓的凸岸淤积,河湾逐渐延长。

下荆江就这样以增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再加上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河床。

原来单一顺直型迅速向蜿蜒河型方向转化。清齐召南《水道提纲》江水篇云:明末清初时,下荆江“自监利至巴陵(岳阳)凡八曲折始合洞庭而东北”,可见自由河曲已高度发育。

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下荆江只有一个虎渡口未被淤塞,而大江两岸人工围垸又大规模地发展,连江中的沙洲也并岸围入垸内。河曲带长度剧增,随着河弯的增长,弯曲半径越来越小,终于形成了葫芦形的河环。在比降较大的汛期,漫滩水流长期作用下,狭颈滩面逐渐形成串钩,遇上大洪水,串钩便被冲开成为新河,造成自然裁弯。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自然裁弯曾发生过十余次,其中较著的有月亮湖(1886年)、古长堤(1887年)、黄泥■(1906年)、尺八口(1909年)及碾子湾(1949年)等,后两次裁弯还保存完好的牛轭湖形态①。自然裁弯的结果,大大减少了下荆江河曲的长度。

然而,裁弯以后的新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又开始新的朝着弯曲方向发展的过程。解放后,1967年及1969年对下荆江中州子与上车弯两弯曲段,进行了人工裁弯取直工程①。加上1972年位于监利县境的沙滩子又发生自然切滩和裁弯,河道弯曲系数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②。总计缩短河长八十公里,增加泄洪量约五千秒立米,对防洪和航运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由于历史早期北岸的分流河道多,下荆江北面的冲积平原地势已经淤高,再加上新构造运动北岸上升率大于南岸,在北高南低的地势下,下荆江的裁弯通道大都发生在弯曲河道的南端曲颈,因而,迫使主河槽向右岸摆动,其迁徙幅度最大处达十至二十公里。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长江在下荆江以下河段,即城陵矶至江阴河口段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余公里的河道,流动于间有山丘阶地的广阔的堆积平原上,汊道纵横,河湾发育,是属于低度分汊河道。这一河段,两岸常见基岩矗立江边,悬崖峭壁,如列屏障,人们称之为“矶”。从湖南岳阳附近的城陵矶算起,到湖北的黄陵矶、谌家矶,江西彭泽的彭郎矶、马当矶,安徽纵阳的太子矶,马鞍山的采石矶,②《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湖广四,荆州府石首县。

①孙仲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模式》,《科学通报》28卷12期,1983年。

①潘庆燊等:《长江中游河段人工裁弯河道演变的研究》,《中国科学》1978年2期。

②据1978年10月美国陆地卫星CCT磁带,101计算机图象处理照片量算。

南京北郊的燕子矶等,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矶。再加上蒲圻的赤壁,嘉鱼的鱼岳山,武昌的蛇山,鄂城的观音石,湖口的石钟山,南京的狮子山等山丘。这些山丘、石矶在地质上是一种断层破裂带,长江河床正是沿着这些破裂带发育,这就束缚了它完全自由摆动的可能性。因此,它不能象黄河那样在一望无垠的冲积平原上自由游荡、迁徙。在矶头突出处往往河床较窄,过了矶头,河床变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根据历史记载,这些山丘、石矶很早就滨临大江,江岸一直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长江在历史时期的总流势。

荆江以下河段低度分汊型河道的形成,是由它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水文特性所决定的。从前者看,正是因为长江两岸节点众多,江床时宽时窄,水流也就时急时缓;从后者看,江水夹带泥沙较多。据1953—1972年统计,汉口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16公斤/米3①。在矶的附近,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有束水攻沙的作用;出矶处,河床开阔,水速骤减,常导致江心洲的淤积,引起河道分汊。目前,长江自下荆江以下至河口段的江中,计分布有大小江心洲一百二十多个,汊道一百余处,汊道总长达六百五十公里,占全长的百分之五十六。

古代,当我们的祖先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时候,长江江面开阔,江深水急,秦汉以前的史料有关长江江心洲的记载还很少。以后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日益增多,对长江沙洲的记载也就多了起来。

长江江心洲的形成除与河道分汊密切相关外。当水流上涨时,河水漫滩以致水流动力轴线方向改变而造成的水流切滩,也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它们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转化,江心洲与汊道的消长在历史时期还是比较频繁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过程:(1)在疏松的粉砂质江岸,由于江流的冲刷,河床展宽,江心洲淤涨,引起汊道的发展。如湖北洪湖新堤河段的南门洲,嘉鱼河段的白沙洲,江西彭泽的上、下三号洲,原来都是单汊河道。自十九世纪以来,在河流旁向侵蚀下,河道拓宽,江心洲淤积,引起河道分汊。江心洲的淤涨,促进横向环流的加强,从而加速了江岸的崩坍和河道的展宽。

(2)在弯道阶段,由于洪水切割边滩而形成江心洲。如湖北武汉东阳罗镇下的叶家洲,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提到的“北对峥嵘洲”①。黄石市对江的散花洲,据《长江图说》记载是三国时“吴主散花于此”而得名。

江西彭泽的小孤山,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②安庆附近的长风沙,《读史方舆纪要》也有在安庆“府东五十里,亦曰长风夹,滨大江”③的记载。

以上这些因切滩而形成的古汊道和古江心洲,以后因河道水动力的改变,被不断侵蚀和并岸而消失。但近年来,从航空像片或卫星像片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切滩的残迹。

(3)因江流主泓道的摆动,汊道逐渐淤塞,造成江心洲并岸。如《水经①水电部水利司:《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性统计》,1975年。

①④《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注》。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五,《江西》三,九江府?彭泽县。

③《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六,《江南》八,安庆府?怀宁县。

注》记载,江夏(今武昌)附近“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④,唐宋时期鹦鹉洲距今武昌西南江岸尚有二里之遥⑤,以后《长江图说》记载,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潮沙壅积与北岸相连,不复在江中矣”。清乾隆年间,又在汉阳附近淤积成一新的鹦鹉洲,以后也并岸不存了。又如鄱阳湖湖口外的桑落洲,汉代以后即已形成,宋时仍有“桑落洲在德化县(今九江)

东北十五里“⑥的记载。至明末时已坍塌并岸,《长江图说》云:”归林滩古桑落洲也“⑦,再如三国时南京清凉山下有白鹭洲,元、明时也并岸不存了。

(4)原来较小的几个江心洲聚合而成为一个大的江心洲,从而使汊道减少,稳定性加强。如南京现长江大桥一带,三国至南北朝时,江中有马昂洲、新洲。隋唐时,除马昂洲外,又有芦洲,新洲也分淤为上、下两新洲①。元明时则为草鞋洲、道士洲、护国洲。明末清初时为草鞋洲、八卦洲、七里洲、大河沙②。清末时这些江心洲逐渐连接起来,聚合为一个鹅头状的八卦洲。汊道也减少了,从此八卦洲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由于江流主泓道的不稳定,汊道与江心洲的消长还具有交替演变的特点,表现为旧的江心洲消失以后,又会淤长出另一个新的江心洲。这种交替演变有时还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例如安庆西南黄石矶附近的官洲,当清咸丰八年(1858年)江流主泓道在北汊时,向东、南淤长,洲长达七千八百米,1934年以前主泓道转向南汊,官洲东南岸不断侵蚀后退,仅剩下原面积的八分之一,在它的北面却淤涨出新的培文洲③。以后对官洲采取了保坍护岸措施,江岸才稳定下来,并逐渐与培文洲相连,形成鹅头状的江心洲。在它南面也新淤出学文洲,并逐渐发展并入广阔的清节洲,从而形成复式鹅颈式分汊河段。

历史时期长江荆江以下河段所发生的江心洲并岸,大都是并向左岸,很少并向右岸的。它与下荆江自然裁弯通道总是在右岸切开,共同迫使长江主河槽南移。这一由左岸向右岸迁徙的总趋势,形成了左岸多宽阔的滩地,右岸矶头林立的格局。

长江中下游除去江心洲与汊道的消长以外,由于它的大部分河段是流动在广阔的泛滥平原上,在疏松的江岸,随着主泓道的改变,在江流的冲刷下,历史上还不乏崩岸的记载,这种崩岸大多发生于九江以下的江岸,如安徽铜陵的胥坝在明正德(1506—1521年)以后坍入江中,扬州的江都古城在三国时期坍入江中,瓜洲城在光绪十年(1884年)全部坍入江中等,大规模的坍岸,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城镇。江岸边滩的淤积,使原有的码头废弃,渡口迁移;沙洲的消长,则影响着航道的通行。关于长江河道历史变迁及其规律的研究,对今后全面整治长江的规划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伍』 当涂江心洲靠长江边有钓鱼地点吗

自这次降温后,秋天的凉意就很明显了,早晚与中午的温差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秋天已经降临了。
本来是准备按步就班的上班,沾了同事老戴的光,老戴同志发起组织了钓鱼活动,本来范围就不大,刚好有一本来比较喜欢钓鱼的同事有事缠身走不开,我就趁机毫不犹豫的加入到组织中去了。
对于钓鱼,我本来是凑热闹大于兴趣。以前只有过一次不成功的经验,所以对钓鱼很没有信心,只是想借机出来散散心,听说长江农场的风光又不错,想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车上有鱼杆,需要添置的是鱼饵和鱼线、浮标、鱼钩。这里面很有讲究,鱼线之于鱼杆只需稍短即可,对于鱼杆的长度、鱼钩、浮标的大小需视钓鱼的位置及鱼的品种而定,里面的学问很大,所以购置时最好选择有钓鱼经验的鱼具商店购买,这些都是后来在长江农场听承包鱼塘的老板说的。
上午到了长江边时,已是十点半左右,看时间不早,我们在就近(吃饭地附近),一条与长江相通的老港里先开了工。这是一农户放养的鱼塘,知晓了我们的来意后,老农解释说由于现在的天气变化较大,不是垂钓的最佳时机了,但为了不扫我们的兴,他还是很耐心的给我们备了饵,并安排了几个垂钓的地点给我们,尤其对我这个门外汉还很热心给了指点。也是应了他的话,早上我们一行五人蹲守了2个钟头,只获得了一条战利品。真有点泄气,还好有一条,否则我们就是全军覆没了。结果,我们上午的这条战利品在中午时成了我们肚里的美味。
下午,我们决定换个地方,然后就来到了长江农场。一到这个地方,我就深深喜欢上了它。真是个世外桃园,有果园,有大片的鱼塘,这个鱼塘约有180亩,四周都是塘,陆地在中间,有点江心洲的味道。不远处就到了长江边,真是一个不错的垂钓的地方。在鱼塘老板的带领下,我们从江堤而下,坐上了鱼船,摇呀摇,终于摇到了“江心洲”,也就是我们垂钓的地方。果然是个好地方。一开始,我们还是有点摸不到门道,老板很有耐心的给我们做示范,并帮我钓了一条鱼上来,这极大的刺激了我的兴趣和信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我共钓了5条均大于2斤的鳊鱼。这在今天以前,在我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居然会钓鱼了。每次看着浮标下沉,然后拖着沉甸甸的鱼钩向岸边拖,那种成就感和收获的快乐真是很美妙。原来钓鱼如此有趣。要不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和老板要下网捕鱼,我们还不会这么早收手。
时间不早了,今天中午没有休息,有点累了,上个礼拜压伤的腿还有点痛,本来还有许多话要说,还是等明天有时间再说吧,今天先到这了。

『陆』 长江里的江心洲在安徽境内最大的是什么洲 ,最小的是什么洲

长江里的江心洲在安徽境内最大的为( 铜陵张家洲),最小的为(无为萝卜洲 )。

『柒』 安徽马鞍山江心乡属于什么流域

马鞍山江心乡属于长江流域

『捌』 长江江心洲在安徽省境内最大的是什么洲

当涂县江心洲。

江心洲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部长江主航道东侧,因长江泥沙逐渐沉积形内成,故名。有江心洲,泰容兴洲,幸福洲组成,其中江心洲面积最大,所以统称江心洲。

元朝末年形成沙洲,19世纪初期开始筑堤围垦。南北长14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公里,行政隶属于江心乡,洲上有耕地5万亩,人口26000。盛产棉花,水稻,花生,油菜,蔬菜等。有客轮通当涂县与马鞍山市区。现马鞍山长江大桥经从上面经过并设有高速出入口。

(8)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洪水扩展阅读

江心洲以现代运动养生、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标志的结构理念,并结合主题——“回归”的共生概念,通过回归自然生态、回归纯粹运动方式、回归城市童年记忆的不同体验空间相互穿插,创造出现代城市的休闲运动场所和生态绿色屏障。

江心洲总体布局:各种景观、运动元素的组合,形成开闭交替且具有一定节奏的空间序列,使得亲水景观与活动空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同时充分运用新安江水质较好的优点,结合亲水体验、健身游览、沿江展示等功能要求,建设各类标准球场、亲水休闲步道、环岛健身步道及大型江景喷泉,串联并营造景观。

『玖』 马鞍山江心洲人的人品怎么样

江心洲还可以,马鞍山不知懂啊

阅读全文

与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洪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公交投诉电话多少 浏览:195
学校综治安全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336
公共卫服务项目工作绩效考核表 浏览:402
发明螺旋桨 浏览:949
马鞍山梁惠 浏览:632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报告 浏览:986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软件开发 浏览:52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工作计划 浏览:190
上海市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757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浏览:564
工程质量维修期限承诺 浏览:769
第四届山东省知识产权新年论坛 浏览:176
房产证上没有使用年限 浏览:867
谁创造了拼图 浏览:998
简单的土地转让协议书 浏览:708
南京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告知书 浏览:251
工商局廉政谈话讲话稿 浏览:979
转让优思明 浏览:583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协议格式 浏览:117
商河县工商局 浏览: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