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鞍山公园(350字日记)
我家附近有一处迷人的休闲胜地——马鞍山公园。早晨的马鞍山公园空气清新专,尤其是现在,春天来了属,空气中还夹杂着鲜花的芳香。
星期六,阿姨带着我一起去观赏春天的马鞍山。
刚到马鞍山脚下时,我就感觉到一阵轻松,惬意。迎面和煦的春风拂过我的面颊,就像母亲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沿路,杨柳枝在道路两旁随风舞动,好像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杨柳树下的野草早已钻出来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迫不及待地争相开放。半山腰处的凉亭是专门供人栖息的,进入凉亭,你会发现它座落在悬崖边上,往下看葱葱郁郁的一片,就像绿色王国一样。继续拾级而上,不久来到拐弯处,映入你眼睑是一片花的海洋,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各色各样,形态各异,让我不忍再向前行。最后终于来到了山顶,一大片草坪呈现在我面前,老们在打太极,小孩们你追我赶,我也立马融入到这幅画中去了。
天空忽然飘下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孩子们更加欢快地跳了起来,此时的马鞍山变得更中热闹了……
『贰』 关于爬马鞍山的周记400字
爬马鞍山的周记,作文如下:
今天,我本来要睡个懒觉。爸爸妈妈早早的把我叫起来,我本来是不想起床的。他们说我们要去爬马鞍山。我就兴高采烈的起床了。我用了最快的速度刷完牙和洗完脸。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先吃了早饭,然后爸爸的同事就开车拉我们去的。我们费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那里。马鞍山看起来很陡,但是一点都不陡。我和妈妈才爬了一点就气喘吁吁的,可是爸爸还很好,说:“你们就是缺乏锻炼。”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的力气已经快没了,有点走不动了。我就坐在一块大大凉凉的石头上喘气。然后我们就继续往上爬,爬呀、爬呀。终于爬上山顶了,妈妈看见了许多酸枣,就开始给我摘。妈妈摘几个我就吃几个,酸枣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爬到山峰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大钟,旁边还有木头,我就拿起一个木头来,开始敲钟。由于木头太沉我有点搬不动,所以我敲不打响钟。我站在最高处喊:我胜利了,我爬上来了!
然后我们就开始下山。我们本来想原路返回,可是有个马鞍山的指导员说:那一面也可以下山。我想,我们那面没走过,走那面吧。我们下山时,都不知道朝那面走了。我们走了很长时间,才走下去的。我们走下去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我说:“我饿了。”我们就一起去吃饭。我们吃完饭,已经二点多了。就这样我们就开车回来了。今天我玩的好高兴哦!
『叁』 国庆节日记500字爬马鞍山
今天,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妈妈、姥姥、姥爷去爬马鞍山,到了那里,一眼看见马鞍山的主峰直插云霄。
下面我介绍一下马鞍山: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马鞍山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
一进了大门,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台阶,因为是向上爬的,爬的很慢,我和爸爸体力最好,就跑到了最前面,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和爸爸看到了第一个景点——革命烈士博物馆,里面的图画讲述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1942年的11月9日,几千名日军扫荡沂蒙山区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向马鞍山发起攻击。当时,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只有30余人。在一位八路军副团长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挡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第二天,附近的敌人前来增援,加强了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见形势危急,王凤麟决定把做军衣剩下的布撕成条拧成绳,重病号和老少家属趁夜幕降临时,拽着绳子从山上滑下转移。由于布绳长度不够,滑下去的很多人都牺牲了,只有少数侥幸逃生。王凤麟也英勇战死。在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中,守山的27名同志壮烈牺牲。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夺得了一座空山,敌师团参谋长也在战斗中一命呜呼。这一战斗,在淄川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终于爬到了马鞍山主峰的最高处,有一个玉皇顶,进去你的正前方是玉皇大帝,两边是: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我挨个拜了拜,又到了比最高峰稍低一点的山峰,它的最高处又有三个神仙,她们是:泰山奶奶、送子娘娘、眼光奶奶,下来了两个主峰,到了平坦的地面,我看见了齐长城,古代雄伟的齐长城,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在只剩下一点墙了
回到家,马鞍山的风景我忘不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我更加忘不了,我爱你美丽的马鞍山,我爱你雄伟的马鞍山,我爱你充满抗日故事的马鞍山!
『肆』 写一篇去马鞍山旅游日记
11月末,正是秋末冬初的时候,我们文学社去朱然墓、采石矶和林散之纪念馆进行了采风。
第一站:朱然墓
雨轻轻地下着,仿佛不愿大煞周围的风景。我和其他几位文学社成员漫步在朱然墓公园里。
朱然墓于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雨山乡发掘,是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陵墓。而且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
听导游讲:陈列馆为一座汉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由南京工学院古建筑研究所刘叙杰教授设计。馆以墓体为基础,古朴凝重。馆内大厅中央部分是墓穴,穴中置棺木一尊。四周陈列有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有关朱然墓研究的图片、中外文献资料等。朱然墓内共出土随葬器物140多件,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铜器等,其中漆木器约占57%。许多漆器上彩绘人物故事和动植物纹图案。正当我欣赏着这些其中的青瓷器时,导游突然喊我们集合了,我只得意犹未尽地离开了。
第二站:采石矶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庄,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三国东吴时.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因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曾发生“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矶分为翠螺山、太白楼和三元祠三个景点;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游览了翠螺山上的三元祠。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
我们因时间有限就只游览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走了。
第三站:林散之纪念馆
“草圣”林散之先生是江浦县林山乡人,他一生潜心艺道,不倦求索,在诗、书、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赵朴初先生誉其为“三绝”。特别是他的草书气势奔放,独步当今,启功先生赞叹“林老写字真如大鹏展翅”;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访华时称“草圣遗法在此翁”。“草圣”林散之先生生前热爱祖国,情系家乡,亲自将书画珍品210幅捐赠给江浦。林散之艺术馆是中国草书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陈列馆。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余次放歌采石,心仪先贤,素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愿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后,马鞍山市为他设馆于采石公园内,以遂其愿。
“草圣”林散之纪念馆在山林之间,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征着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风骨。占地面积一万两千多平米的纪念馆在翠绿的竹海中,恬淡脱俗、质朴自然,给游人一种尘襟尽涤、俗虑俱消的感觉。曲径通幽,花香阵阵,引游人走到“散之山房”,这是主展厅,陈列着“草圣”林散之书画精品400多幅。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整张丈二宣纸,45平方尺,通篇用枯笔写成,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游览至一点左右便随着冬风回家了。
窗外,冬风依然在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