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才能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一)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县区和基层机构要在显著位置张贴由省级及以上统一制作的宣传壁报;凡是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开展的工作,一律要在宣传材料显著位置以醒目字体明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播放国家卫生计生委制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益广告;开展现场宣传,实现辖区内社区和农村全覆盖。
(三)充分发挥健康档案载体作用提高使用率。各地要结合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计划免疫、妇幼卫生、精神卫生等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联通整合。
发挥健康档案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载体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将每一次针对居民个体的服务及时录入档案;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与医院、专业卫生机构、体检中心等机构的疾病诊疗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的联通对接。
注重档案的使用,将电子健康档案与健康卡深度融合,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等,逐步将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发挥健康档案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四)严格执行新版服务规范。各地要尽快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开展工作,迅速将《规范》下达至县区,确保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人手一册。对《规范》及时开展培训,组建师资队伍,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有关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衔接,做好工作部署。
(五)做好项目进展数据上报工作。要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信息系统培训、信息系统试运行等工作,根据报表内容,按规定的报送周期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同时要加强用户权限管理,确保数据安全。数据上报情况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确定补助水平完善资金支付方式。根据各地项目内容和任务以及工作重点,确定各项服务补助或购买服务支付标准,按照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不得简单按照人口数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县级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
(七)严格开展项目考核。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突出重点,加大居民感受较深的项目,如高血压管理、健康档案等权重。严禁对指标层层加码,超出基层服务能力实际。免费提供避孕药具项目和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将一并纳入中央对省级考核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内部项目开展情况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拓展资料: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4项内容。
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㈡ 国家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什么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健康教育、免疫规划项目、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预防控制项目、康复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基本医疗急救自救服务。以上11项是今年向我市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标是,居民满意率达80%以上 ,服务机构须完成5项规定指标。市卫生局有关人士表示,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逐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 ,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居民自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引导相结合 ,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
3.免疫规划项目。内容包括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等。
4.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参与现场疫点处理等。
5.儿童保健。免费为辖区内0-3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6.妇女保健。内容包括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 ,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等。
7.老年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 ,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1次普通健康体检等。
8.慢性病预防控制项目。内容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作指导等。
9.康复服务。内容包括为辖区内的残疾人作登记与管理 ,为辖区残疾人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等。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监测。
11.基本医疗急救自救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延伸至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城乡医疗紧急救援联动体系。
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管理人群包括哪几个人群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管理人群包括0~6 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为三大类人群共提供14项服务
1、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4、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5、0~6岁儿童健康管理
6、孕产妇健康管理
7、老年人健康管理
8、中医药健康管理
9、预防接种
10、慢性病患者管理(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
1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2、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3、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14、健康素养促进
其中1-4项为针对所有人群的服务;5-9项为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10-12项为针对患病人群的服务。13-14项在机构处针对所有人群服务;有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在开展:
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很多地方仅限于发现有精神病后建立档案,做记录、随访,其他均是转到规定有条件的单位);
2、孕产妇健康管理(除产后访视)。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扩展阅读
“重治轻防”问题的严重性,加重了疾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与“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相悖。由此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0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政府可将卫生支出长期占财政支出的3~4%,逐年快速提高至7~8%,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确保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
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变革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薪酬制度,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公共卫生服务岗位津贴制度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农村居民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程、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提高公共卫生干预能力,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持久发展。
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
㈣ 系统没有接口,数据能自动录进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推荐个好办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智能化评价信息系统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8月13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张凡 通讯员 王丽芳)“龙岗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智能化评价信息系统”日前成功上线,助力实现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智能化。
据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考核是龙岗区卫健局、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管中心、区域社康中心定期需要开展的工作项目内容。龙岗区卫健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自今年1月底开始策划设计并组织研发,经过近两个月的专家规则讨论、接口对接、系统部署调试、培训等工作,成功开发并上线“龙岗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智能化评价信息系统”,逐渐打造了一套满足深圳市公卫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智能化评价信息系统,同时构建了一套满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计算机语言的“规则库”,来实现龙岗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线上”督导及考核。
龙岗区使用系统进行督导考核
目前系统已在龙岗区12家举办医院、在营业的12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上线使用,并依托系统进行了2019年第二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量数据的线上督导考核。
市项目办专家现场调研
系统实现了从基础数据导入、新建督导计划、查看督导结果、查看督导明细、专家抽样评估、自动生成专家抽样评估表、问题整改确认全流程业务闭环管理。同时,系统已规划设计并将实现当量管理、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运用系统高效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缓解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规范。通过后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问题等绩效数据的开发,能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激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社区群众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来源:深圳新闻网
㈤ 谁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社〔2010〕311号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精神,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区)级(含直辖市的区、县,下同)财政部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安排、拨付及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按照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标准足额安排补助资金预算。
第四条 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和国家规定的人均经费标准,统筹考虑区域财力状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情况确定。
第五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下达,当年按服务人口、人均经费标准预拨补助资金,次年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情况结算。中央对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办法由卫生部、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 省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各级财政可根据本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财力承受能力,适当增加服务项目内容,提高经费补助标准。
第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要会同卫生部门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各地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资金拨付和绩效考核的具体办法。
第八条 省级卫生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各项服务的数量和标准,并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制定成本补偿参考标准,为合理确定经费补助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提供依据。
第九条 县(区)级财政、卫生部门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在全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补助金额。
第十条 县(区)级卫生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确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监督。县(区)级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绩效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招投标方式依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对经考核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格。
第十一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定后,县(区)级财政按照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办法拨付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补助资金由县(区)级财政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对于按规定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城乡居民收费。
第十三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参考标准,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第十四条 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对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要相应核减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卫生部门要及时将本地区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上报财政部、卫生部,有关资金分配文件要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六条 各省级财政、卫生部门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执行,有财政部商卫生部负责解释。财政部、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08〕2号)同时废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㈥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12项服务
包括11项内容具体如下: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居民自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引导相结合 ,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
免疫规划项目。内容包括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等。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参与现场疫点处理等。
儿童保健。免费为辖区内0-3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妇女保健。内容包括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 ,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等。
老年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 ,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1次普通健康体检等。
慢性病预防控制项目。内容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作指导等。
康复服务。内容包括为辖区内的残疾人作登记与管理 ,为辖区残疾人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监测。
基本医疗急救自救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延伸至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城乡医疗紧急救援联动体系。
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包括哪几项
三类九项:
第一大类是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为两个方面:
——为辖区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逐步实施计算机管理。
——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大项目针对重点人群
第二大类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分为三个方面:
——儿童保健。为0-36月婴幼儿建立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每年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1-2岁儿童至少2次。
——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老人保健。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定期为全省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
四大项目针对疾病预防控制
第三大类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四个方面:
——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出血热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